過濾器模型
『壹』 過濾器模型怎麼做
一個1.5升的飲料瓶紗布細沙活性炭鵝卵石棉花
將飲料瓶底去掉
如圖
『貳』 過濾器模型與聚焦理論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乙酸乙烯酯在復60℃下進行本體聚合,制採用偶氮二異丁腈為引發劑。[I]=0.206×10-3mol·L-1,f=0.8,並假定無鏈轉移反應,全部歧化終止。求聚合產物的聚合度。可採用如下數據:kd=1.16×10-5s-1,kp=3.7×103L·mol-1·s-1,kt=7.4×107L·mol-1·s-1,[M]=10.86mol·L-1。
『叄』 PROE模型樹過濾器設定好後,下次打開圖檔,設定沒了,如:特徵,隱含的對象,都沒打上勾,請問如何解決
你少了幾步,你的模型樹過濾器設計好後,在模型樹設置里,有個「保存設置文件」,點擊後回,答出現對話框,選取存放 tree.cfg 的文件夾,記錄好路徑,在config.pro中,加一行
mdl_tree_cfg_file x:\***\tree.cfg x:\***是存放tree.cfg 的文件路徑
『肆』 說明注意的過濾器模型和衰減模型的異同
過濾器模型與衰減模型的比較
不同之處:
1、過濾器模型假設,選擇性內注意的基礎是對輸入刺激容的物理屬性的粗略分析;衰減模型則認為,前注意分析更為復雜,甚至可能由語義加工組成。
2、過濾器理論中的過濾器是「全或無」的工作方式;而衰減模型認為是衰減的方式,未選擇的通道不是完全關閉的,而只是關小或阻抑。
相同之處
1、兩模型的根本出發點相同:高級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須過濾器予以調節;
2、過濾器的位置相同:處於初級分析和高級的意義分析之間;
3、過濾器的作用都是選擇一部分信息進入高級的知覺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識別,注意選擇具有知覺性質。
因此,二者並稱為知覺選擇模型。
『伍』 王蘇,汪安聖《認知心理學》 過濾器模型和衰減模型的異同
拜託,那個人名是復「制王甦」不是王蘇,應該是第三章注意理論吧!
過濾器模型與衰減模型的比較:
不同點:
對過濾裝置作用的看法不同。
相同點:
第一,均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容量有限,需要 對外界信息進行過濾或衰減。
第二,均主張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二者合稱為Broadbent-Treisman過濾器-衰減模型,或知覺選擇模型。
『陸』 布羅德本特的過濾理論
納德·布羅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1970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他在雙耳同時分聽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記憶」的概念和「注意是資源有限的加工系統的工作結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過濾器模型也體現了這種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隱學習研究範式之一的復雜系統控制任務務(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過濾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則是有限的,於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儲,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這種過濾器體現著注意的選擇功能。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注意的過濾器模型」。
布羅德本特 1954 完成的雙耳分聽實驗:他向被試的右耳呈現3個數字,同時向左耳則呈現另外3個數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現的速度為每秒2個數字。然後,要求被試再現。結果發現被試可用兩種方式再現:
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雙耳同時接收到的信息為單位,按順序成對地再現。
他原估計能達到 95% 的准確再現率,但實際上,以第一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20%。他認為,每隻耳朵相當於刺激輸入的一個通道,而過濾器只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
Cherry(1953)使用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耳程序的實驗,其實驗結果支持過濾器模型。因為這種過濾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達高級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條,因而,Welford(1959)稱之為「單通道模型」。
布羅德本特就讀於曼徹斯特學院和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他早期的目標在於自然科學,然而,當他在皇家空軍服兵役時,他開始對人 - 機關系產生興趣,並注重於這種獨特的體系。於是,他回到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成為 F.巴特萊特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應用心理學部門,並在那裡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覺與交流
決定和壓力
行為
捍衛經驗心理學
『柒』 如何利用注意的過濾器模型進行教學
實踐證明,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應是充分利用當代認知心理學原理,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考察與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現了這點,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其表現如下:
1、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授課,能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有趣,增強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思想政治課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原理,這些概念、原理很抽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去講解便很枯燥。同時,有許多概念、原理,由於學生對其缺乏感性知識,也使得教師的講解在學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利用圖形、圖像、聲音、三維動畫技術等綜合手段,以大量視聽信息、高科技表現手段來沖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加上虛擬現實技術,將抽象問題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敘述變得生動有趣,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采、形象生動,從而增強了教師講解的可信度。如課例中在分析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時就引入了閩南兒歌《天黑黑》,動聽的音樂,配上教師簡練語言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2、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授課能豐富教學內容,濃縮教材精華,擴大教學容量。
多媒體課件走進課堂,廣大政治教師既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捕捉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來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又可以濃縮教材精華,再現典型歷史場景,使學生在幾分鍾內能跨越幾千年的歷史時空,縱橫跋涉於廣袤的多種學科領域,從而有效擴大了教學容量。滑鼠輕點,天下知識皆匯於咫尺熒屏,內容豐富而詳實,教師"如虎添翼",學生"如魚得水"不僅能夠強調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同時也為教學的綜合性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如課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教材知識的回顧與遷移,從初三第四課聯繫到初二第四課的內容,在知識的運用中又引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要樹立和堅持「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讓學生列舉社會現象或身邊的事例,並進行簡單的評價,如此設計既體現了時代性,又避免了空洞說教;既掌握了書本知識,又進行了時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3、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授課有利於變難為易,刪繁為簡,突出教材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准確合理地處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響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如何將教材重點、難點突破,以達到讓學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便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可將抽象復雜的理論形象地表現出來,解決教材重點、難點。如在學習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時,引用了2008北京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與介紹,學生一下就對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結合時代精神創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這一重點知識有了直觀而又深刻的認識。
4、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能優化學生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多媒體教學課件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刺激,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在思想政治課中,有許多概念、原理需要學生理解、記憶。數量過多,使學生難於記憶;似是而非的概念又使學生難於清楚地辨析。多媒體課件聲、圖結合,將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感覺器官均充分調動起來,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多媒體課件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各個知識點,從局部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再到全局綜合,便於學生形成一個縝密的知識網路結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容易記憶、理解、掌握。 如在學習艱苦奮斗精神這一知識點時,我就播放有關千手觀音的視頻,讓學生在感性的信息刺激下,對艱苦奮斗精神與時代發展同在這一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2)多媒體課件大容量的信息傳輸,適時的教師點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學生求知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感性認識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從量變飛躍為質變。學生如果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就難以對事物和問題形成理性認識。思想政治課傳統授課方法的不足,便是無法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認識,而多媒體課件則因為它的內容濃縮、容量極大,因而在使用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在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後,教師適時地加以講解點撥,可以促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了解事物現象到認識事物本質,培養了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例如,講解初三年級第四課的「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形勢」時,播放我國目前生存環境及環境問題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播放與討論中學到了更多新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課件能擴展學生知識面,激活學生潛在的創造靈感。
多媒體課件有效地擴大了學生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學到了更多有利於創新的科學知識。不斷更新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提高了學生信息化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進取心和求知慾,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講解科技革命這一知識點時,播放了神州六號成功升天的視頻,並讓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與課內理論知識相結合,分析說明「神州六號載人飛船飛行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體現了教材哪些知識點?通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求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巧妙地將教室小課堂與社會大舞台有機地結合,從而為實現知識、覺悟、能力三者有機統一這一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5、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授課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給沉悶的傳統教學課堂帶來了一次革命,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壓力和動力。教師的活動將不在像以前那樣,單憑一張嘴、一隻粉筆、一塊黑板或加上簡單的電教手段完成,而是綜合運用多種媒體技術。這樣,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計算機,尤其是多媒體的使用,而且還要能夠運用多媒體手段設計和實施教學,科學地選擇和編輯教學課件,指導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學習等等。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授課,傳統的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模式將會打破,教師的作用將更切入教學活動的內核,進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以充分發揮。
『捌』 我想自己做魚缸過濾器 自己琢磨了好一段時間 設計出了一個模型 但是怎麼做自己設計的過濾器的外殼
自製過濾器外復殼有兩種方式比較制方便:
1、按設計稿切割亞克力板,再粘合成外殼
2、將模型製作成3D文件,找人用3D列印的方式做出外殼
一般底濾,側、背濾,ATS藻屏等可以根據自己需要來設計。普通濾器買個現成的即方便還更便宜。
『玖』 認知心理學的三個基本模型指的是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