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魯崗污水處理廠招標
① 白洋淀乾涸的原因
截止2019年十一月,白洋淀沒有乾涸。
截止2019年十一月,安新縣協調省、市水利部門實施白洋淀生態補水三次,水量1億8000萬立方米。核心區年水位控制在7.6米左右,維持了白洋淀的生態水位。
對維護白洋淀生態系統,發展農牧漁業和旅遊業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共投入1.9億元,完成污水綜合凈化等11個子項目。
南河至新安北堤六段鹼排水溝改造工程已完工,排沙總長3.3km,土方拆除3.64萬m3,種植荷花1060m2,種植三葉草21000 m2。
投資947.22萬元,實施白洋淀觀光a線及寨南村至東店頭碼頭疏浚任務,疏浚總長度16.6公里,疏浚面積27.36萬平方米。
(1)保定魯崗污水處理廠招標擴展閱讀:
白洋淀早有人煙,從白洋淀上游徐水縣南庄頭遺址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區活動。
商周時期,人類在的白洋淀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到春秋時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傳》載昭公七年春正月侯次於虢。
這里講到的虢,據《讀史方興紀要》注在河北任丘縣西十七里。即如今的後趙村北的高郭城遺址。戰國時期這里又有鄚邑、狸邑。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經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處在宋遼交界地區,為抵禦遼兵進犯,宋在白洋淀進行塘濼,緣邊渚水所聚,因以限遼。
此外,還進行屯田種植,並對邊緣塘泊設置管理機構。通過人工治理使淀泊發揮水利效益。明代,為補充白洋淀人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和古北口小興州向安新縣大量移民。
白洋淀地區以魚、葦生產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運河的開通,對保定地區物資的交流,經濟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② 急需白洋淀環境監測歷年數據,哪裡可以找到
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乾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淀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乾涸狀態。
據任丘市防訊指揮部的負責同志介紹:自1988年白洋淀來水後,水位基本保持在8.5米左右,最高水位達到10.5米。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乾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淀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乾涸狀態。
河北80億拯救白洋淀:一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愛琴海 @ 2006-1-8 22:14
2005年12月18日,河北省政府對媒體宣布,該省著手啟動一項歷時10年、總投資達80億元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計劃,這項計劃有望使「華北之腎」白洋淀重獲新生,告別年年干淀的窘境。
白洋淀,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北方大湖。那湖天浩渺水道縱橫的自然生態,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雁翎隊依託出沒的水上戰場。
一面是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一面卻是近年來日漸枯萎的現狀。白洋淀的消亡和拯救無疑帶給世人深刻的反思。
萎縮
2005年12月25日,白洋淀,湖面已經結上了厚厚一層冰,湖兩側則是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
七十多歲的劃船老漢辛木頭帶記者來到一個鑿開的冰洞旁邊,冰洞下面的湖水呈現出青黑的顏色,散發出些許腥臭。
喝著白洋淀水長大的辛老漢,親眼看著記憶中清澈甘甜的湖水,一點點變臟,直到現在成了黑乎乎的臭水。
這樣的湖水當然不能再喝了,如今的白洋淀人,喝的都是大隊里打的井水。年輕一代人只能在老一輩的講述中,想像白洋淀湖水曾有的潔凈。
「以前白洋淀什麼魚都有,現在只有鯽魚、鯉魚,蝦一類的基本都沒有。原來二兩半的鯽瓜子我一天能逮四五十斤,現在最多逮個五六斤。」 世代居住白洋淀的漁民,對腳下這片湖泊的變化感受深刻。
事實上,人們已經無法想像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淀泊群——白洋淀最初的模樣。
對於白洋淀,最早的史料零星記載,見於三國之後。西晉《魏都斌》中記述了今任丘境內有「掘鯉淀」,北魏《水經注》記載了容城縣南即現今的大殷淀、小殷淀,這些都是今日白洋淀。 偌大白洋淀是隋代修築了「大運河」後,切斷了太行山東流的大小河道,運河西部洪水宣洩不暢,溢出河道,南沖北盪,在平原低窪之處形成的。
其它一些史料記載表明,北宋時期是白洋淀的全盛時期,為抵禦遼軍的入侵,從太宗開始到處「建吁陌,澱澱相通,水水相聯縱二十里或四五十里,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金以後因歷代在北京地區建都需要,大肆砍伐山區林木。1000年來植被大量破壞,山區水土嚴重流失,致使白洋淀的一些淀泊漸漸壅廢。
史料記載說,清代圍淀造田,更使白洋淀面積急劇縮小。雍正四年至五年共營田70717畝。僅順治六年至光緒七年的237年,淀區面積縮小了十分之七。白洋淀湖區面積已由歷史上一千多平方公里,縮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公里。
在河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曹玉萍教授看來,本世紀五十年代,白洋淀上游大修蓄水工程,加之調蓄不當的原因,加速了淀泊的消亡。
人禍
白洋淀的干淀,除了自然氣候的變遷外,人為因素佔了很大比重。白洋淀的自然蒸發量每年在1000毫米以上,湖面若無自然補給,每天因蒸發降低一厘米左右。根據專家測算,只要兩年不補水,白洋淀就會干淀。
上游興修水庫,入淀水道被截流,加上白洋淀地處華北最大的「地下漏斗層」上(據資料顯示,目前河北省累計超采地下水已超過50億立方米,地下滲漏相當厲害),湖面的消亡乃至干淀幾呈不可逆轉的態勢。
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白洋淀的入淀水量為10億立方米,到了八十年代僅為2億立方米左右,其中1983年至1988年連續5年干淀,1997年2004年連續八年干淀,水生生物遭到毀滅性破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白洋淀里還有54種魚類,1985年至1988年的嚴重干淀過後,白洋淀里就只剩下24種魚了。
曹玉萍教授說:「很多決策當時看來是好的,但是經過歷史的檢驗,它就顯出問題來了。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顯現的,五十年代末期修的水庫,七十年代才顯現出來。這裡面還有天公不作美的問題,當時修這么多水庫,是因為雨量很大,為了防洪。可是在那之後,也就1963年發了大水,之後再也沒有大的雨水了。」
曹玉萍教授所說大修水庫,是指1958年白洋淀上游建立了王快、西大洋等四大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以蓄水防洪,滿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來越大的供水需求,並向廣大的鄉村和中小城鎮提供灌溉、生活用水。
而正是這些大型水庫的建立,加快了上游水環境的蛻化速度,並人為截斷8條入淀河流的匯入,導致了流入白洋淀的水量大大降低。
對干淀的景象,白洋淀老漁民張旗記憶深刻:「1988年白洋淀已基本乾涸。水少得可憐,木船要推著走,不然根本走不動。水乾的時候還在淀里種了好幾年莊稼。最乾的時候,淀里挖下去一米多,才能見到點(地下)水。」
當地一些村民回憶說,近十年,由於乾旱少雨,白洋淀主要靠上游水庫調水濟淀。水利部曾先後16次從上游水庫調水,1997年以來就補水6次,補水量共計兩億多立方米,即便這樣,白洋淀還是數次干淀,水位持續下降,多次處於干淀狀態。
安新縣水利局局長齊海清說,白洋淀這幾年干淀補水,有氣候原因,但沒有入淀河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齊海清說,目前,只有拒馬河、府河常年有水進入白洋淀,而府河又是保定市排放污水的一條污水河。代替自然河流的是,白洋淀周圍建造了防洪壩,成為了人為的儲存洪水和污水濕地水庫。
2005年12月26日,保定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於世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證實了以上說法。
於世繁同時認為,地下水超采也加速了白洋淀的萎縮。由於水資源嚴重短缺,河北省多年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維持,近年來年平均超采地下水約50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嚴重導致了泉水斷流、含水層疏干、海鹹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難以逆轉的嚴重後果,形成了可怕的「華北大漏斗」。而正架在大漏鬥上面的白洋淀,即使「滿負荷」,也難以填滿這個缺水窟窿。
危 機
隨著生態系統的被破壞,種種問題日漸顯現。
一份亞洲開發銀行實地調查團對白洋淀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和項目調查的諒解備忘錄,顯示了白洋淀從萎縮到衰竭的趨勢。
這份備忘錄印證了過去五十年來,白洋淀的面積減少了將近一半的說法。備忘錄稱:白洋淀湖面從50年代的561.6平方公里銳減到今天的366平方公里。湖水的容量也大量減少,整個淀區已經完全乾涸,水位持續下降。淀內湖水的富營養化非常嚴重,湖水水質從三類退化到四類和五類,生物棲息地特別是淀區周圍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現在已經減少為47種水生植物、24種魚類、190種鳥類和14種野生哺乳動物。
白洋淀的水質變化,首先直接影響了周邊曾以打魚為生的漁民生活。20年間多次乾涸、水質變壞的湖水,已經不能提供豐富的魚類,使得超過一半的白洋淀漁民失去了打魚的生計。而上游和周邊污水的加速度排放,也使曾經清澈的湖水,污染嚴重。
一些村民向本報記者回憶說,湖水中的重金屬、毒素和化學物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了數種疾病。甚至有村民回憶,前些年當地居民因飲用白洋淀水,徵兵時竟無一人能通過身體檢查。
保定市環保局副局長趙晉民告訴記者,白洋淀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在1988年到1992年前後,當時保定市的化纖廠、造紙廠、蓄電池廠和石油化工廠等企業,成為主要的污染源,其城市污水總量已增加至每日25萬噸,每日9萬噸高濃度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庫,16噸工業廢水、冷卻水和生活污水經府河進入白洋淀。
這種狀況一直到1998年保定市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才有所緩解。但之前持續幾年不加節制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早已使白洋淀變成了一個納污湖,至今難以徹底改善。
隨著水危機不斷加劇,黃河以北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陷入了靠擠占生態環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導致一些地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縫。天津近年來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區發生的地表裂縫已超過200條。
「華北之腎」將向何處去?
拯救白洋淀的代價—80億
昂貴的拯救
一方面是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是僅有的水成了一窪污水,根本不能用。
1989年和1992年,國務院環資委兩次在河北保定召開關於治理白洋淀水域污染的現場辦公會,集中處理白洋淀的水污染問題。保定市環保局趙晉民說,1992年到1999年7年間,保定市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先後為治理白洋淀污染投入資金總額4億多元。
但事實表明,污水治理雖能部分緩解白洋淀的水污染,卻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水質,也沒法增加水源。要想讓白洋淀的水活起來,上游必須有充足的來水量,這一方面依賴於天氣,另一方面也依賴於上游生態的良性循環。多年來白洋淀上游環境急劇惡化,匯入白洋淀的9條河流基本沒有徑流。
政府也已經深深意識到生態危機問題的重要性。從1997年到2003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不惜代價,先後從上游水庫中11次調水9億多立方米補給白洋淀。
2003年白洋淀所屬大清河水繫上游各水庫基本沒有蓄上水,但為避免由於白洋淀乾旱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水利部和河北省制定了「引岳濟淀」方案,從屬於南運河水系的岳城水庫經子牙河水系向白洋淀調水。到2004年2月16日完成,用4個多月時間從岳城水庫引水4.17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提高到7.3米左右。
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共同負擔了「引岳濟淀」補水工程的總投資2540萬元。而此前,河北省先後10次從西大洋、王快等水庫上游水庫向白洋淀補水,總花費加起來也早已過億,這次補水量達到1.59億立方米。
綜合治理脫困
「引岳入淀」一定程度緩解了白洋淀水源緊缺。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益匱乏的水資源已經嚴重製約了華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解決這一生態難題,國家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中線規劃中的確沒有向白洋淀補給生態水的計劃,但等工程竣工通水後,每年為河北供水30億立方米,這樣就可以置換出一些地下水,來補給白洋淀的生態水。
河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於宗周是上游生態建設的倡導者。他提出:「白洋淀、河北平原、河北山區是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應該從整個面的角度來考慮,要叫白洋淀細水長流,長遠之計還是讓上游多生出一些水。」於宗周向政府呈現了自己的治理思路:
「有三個環境因素影響上游治理建設,一個是旱,一個是土層薄,第三個是蝕,即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這樣情況下,我們以灌草為主、封山育林,輔助種喬木,來培養喬灌草的植被環境。同時在山裡採用河坡溝狀梯田等技術,來控制水土流失,調節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這樣上游蓄上水,白洋淀的水也就有了。」
在專家們的促動和多年治理白洋淀的經驗基礎上,政府逐漸意識到,建立長效補水機制,是解決白洋淀問題的根本所在。按照這種思路,一項河北省和保定市制定出台的大型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白洋淀及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在2005年10月確定了下來。
規劃從2005年到2014年,歷時10年時間,投資80.5億元,實施上游森林植被恢復、供水和水資源治理、解決土壤腐化等26項治理工程,綜合治理白洋淀上下游,以徹底改變「華北之腎」白洋淀及其上游脆弱的生態環境。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加強白洋淀上游生態防護林建設的同時,就加大了白洋淀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成了魯崗、銀定庄兩個日處理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粉煤灰污水處理廠,關停了市區4家重點工業污染源,取締關停了白洋淀周邊及上游地區「十五小」企業兩千多家。
80億如何籌措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分水嶺區發展方式進行區域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的迫切需要。」在一份諒解備忘錄中,亞行對河北省這項規劃如此評價。
這份宏大生態藍圖的目標是:到2010年,使保定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00平方公里;加強流域內污染源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4年減少17%以上;保定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以上,縣級城鎮達到60%;建立白洋淀補水機制,確保白洋淀水位枯水年不低於7.3米。在水位不低於8.4米的情況下,淀內大部分水質達到並好於國家三級水類標准。
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曹繼東兼任此項目的負責人。2005年12月25日,曹繼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規劃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政府治理白洋淀的決心,雖然80億目前還只是個初步確定的計劃,資金如何籌措還是個問題,但是政府給予了相當支持,現已落實了15個億。
曹繼東稱,這15個億的子項目——《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和環境保護擬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包括綠色輸水廊道建設、污水處理廠、供水建設等28個具體項目,其中擬利用亞行貸款9600萬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350萬美元。
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准,列入了國家發改委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2004——2006年備選項目規劃。2005年4月保定市專門成立了「利用亞行貸款項目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和保護項目辦公室」,進行亞行項目的工作。
項目官員王昭告訴記者,亞行對此項目相當重視,現在雙方正在進行前期洽談,談成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2月,亞行將邀請第三方對這個項目開展為期七個月的技術援助,以考察具體項目的可執行性。
80億規劃是宏大的,但能否真正達到目標,卻需要一步一步的落實。曹繼東坦言這個長達十年的規劃執行難度很大,說到關鍵點,還是資金。他期望能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在污水處理、白洋淀上游植樹造林等項目上進行合作,以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反思
保定市80億拯救白洋淀背後,再一次凸顯出了這樣一個古老的命題:如何平衡生態和發展的天平,尋找可持續發展模式。
白洋淀生態危機中,人為的原因清晰可見:早年大力修建上游水庫,增加了上游灌溉、工業和生活用水,卻也直接導致了上游生態環境的惡化、下游白洋淀的干淀;擴大的農業、工業活動和加劇的污染,以及在上游地區和淀內有限的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處理辦法,使白洋淀成為人類污水、污染物的倉庫。其中,一半的污染源於上游地區,另一半則來自淀內濕地及周邊地區超過20萬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
亞洲開發銀行在諒解備忘錄中評論:正由於經濟的增長是當地政府所考慮的首要問題,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危害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在環境管理方面,規章制度的加強經常要為經濟發展讓路。這些加劇了公眾環保意識缺乏,而且降低了私人團體對保護稀缺水資源和淀區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在白洋淀,隨處可以看到往湖中扔棄生活垃圾的現象,漁民們也告訴記者,近些年白洋淀魚量減少後,部分村民開始採用一種電魚的方法逮魚。這些方式對和自己唇齒相依的水環境生態的破壞性,百姓們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漁民老楊反映:「發展旅遊以後,風景區大搞機動船,帶來了新的污染。白洋淀現在機動船已經達到2000艘,政府對木船不感興趣,因為木船的收入少,速度慢,載客少。而機動船速度快,收入高,哪個收入高縣里就用哪個。」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亞行之所以從眾多項目中,選擇了白洋淀生態治理,正是因為他們覺得白洋淀作為濕地的代表,其生態惡化的全過程,具有相當的典型性。他們相信,通過對白洋淀的治理,能夠對全球環境,起到示範作用。
「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破壞後拯救的代價是昂貴的。」一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中,尋找到最佳的平衡,「白洋淀文本」促醒人們反思。
因為白洋淀水位應達到8.4米才能滿足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但白洋淀水位卻長年偏低。為保持淀區一定的水位高程,從2003年開始,我省連續3年從上游水庫調水,入淀水量分別為1.16億立方米、1.6億立方米和4251萬立方米。由於2005年補水量較小,入冬以來持續乾旱,死魚期間水位高程只有7.07米,低於去年同期的7.46米,導致淀區污染3物濃度升高,水質惡化。
如果說水位偏低是天災,那麼大量污水直入淀區則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污水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進入白洋淀。據介紹,保定市區每天產生生活和工業污水約25萬噸,現僅有兩座規模各8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明顯不足,每天約9萬噸污水未經集中處理,通過府河排入白洋淀。位於白洋淀上游的清苑、滿城、蠡縣等12個縣(市)均未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在非農灌季節和汛期進入白洋淀。
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污水排放量明顯增加。近兩年,滿城縣特別是大冊營鎮造紙業發展失控,全縣已有企業156家,污水排放量已增加至每天8萬噸,除3萬噸經過集中處理,其餘5萬噸只是經過廠區簡單處理即排入漕河。前幾年由於沿線農灌和築壩攔截,污水沒有入淀。去年由於排水量不斷增加,污水開始進淀,造成入淀污染物總量大幅增加。
據調查造成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進入白洋淀;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排放量明顯增加;三是白洋淀水位長年偏低,且今年補水較晚;四是部分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存在偷排偷放問題。特別是保定市新市區所轄28家造紙企業有27家外排污水不能實現穩定達標,直到保定市委、市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後,才被斷電停產。
在新聞發布會上,姬振海局長通報了在事件處理上採取的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淀區水質監測工作;二是全面排查污染企業;三是截留府河入淀污水;四是做好受損漁民的穩定工作;五是實施應急補水措施;六是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依法依紀給予新市區副區長李文利行政警告處分;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局長王義恆行政記過處分,並責令其引咎辭職,兩年內不得安排相當職務;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副局長李洪濤、劉志行政記大過處分,並免去行政職務。依法依紀給予滿城縣政府副縣長劉力雄行政記過處分,免去其政府副縣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石國棟行政記大過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志軍行政降級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環保局長劉春喜行政降級處分,責令其引咎辭職。
就知道這些,都是轉載的,需要資料去當地的環保部門,氣象部門,檔案室去嗖嗖,網上肯定沒人有這樣的資料,
③ 一道化學題:利用「中水」的實際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水又叫再生水
中水是指污水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相比,中水具有明顯的優勢。從經濟的角度看,中水的成本最低,從環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於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
編輯本段簡介
再生水也是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水,一般為二級處理,具有不受氣候影響、不與臨 北京再生水利用
近地區爭水、就地可取、穩定可靠、保證率高等優點。再生水即所謂「中水」,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們把自來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質介於上水和下水之間,故名「中水」.再生水雖不能飲用,但它可以用於一些水質要求不高的場合,如沖洗廁所、沖洗汽車、噴灑道路、綠化等。再生水工程技術可以認為是一種介於建築物生活給水系統與排水系統之間的雜用供水技術。再生水的水質指標低於城市給水中飲用水水質指標,但高於污染水允許排入地面水體的排放標准。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減輕水體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再生水合理回用既能減少水環境污染,又可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是貫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資源化具有可觀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解決水問題的必選。
編輯本段利用的可行性
污水再生利用的優勢
中水,也稱再生水,它的水質介於污水和自來水之間,是城市污水、廢水經凈化處理後達到國家標准,能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可用於城市景觀和百姓生活的諸多方面。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顯得重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與開發其他水源相比具有優勢。首先城市污水數量巨大、穩定、不受氣候條件和其它自然條件的限制,並且可以再生利用。污水作為再生利用水 再生水
源與污水的產生基礎上可以同步發生,就是說只要城市污水產生,就有可靠的再生水源。同時,污水處理廠就是再生水源地,與城市再生水用戶相對距離近供水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規模靈活,既可集中在城市邊緣建設大型再生水廠,也可以在各個居民小區、公共建築內建設小型再生水廠或一體化處理設備,其規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技術可行性
在技術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目前的水處理技術可以將污水處理到人們所需要的水質標准。城市污水所含雜質少於0.1%,採用的常規污水深度處理,例如濾料過濾、微濾、納濾、反滲透等技術。經過預處理,濾料過濾處理系統出水可以滿足生活雜用水,包括房屋沖廁、澆灑綠地、沖洗道路和一般工業冷卻水等用水要求。微濾膜處理系統出水可滿足景觀水體用水要求。反滲透處理系統出水水質遠遠好於自來水水質標准。 國內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實例,也說明了污水再生回用於工業、農業、市政雜用、河道補水、生活雜用、回灌地下水等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為配合中國城市開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建設部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編制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質量驗收規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范》、《建設中水設計規范》、《城市污水水質》等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標准,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資源和保障污水處理的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數據。
經濟可行性
城市污水採取分區集中回收處理後再用,與開發其它水資源相比,在經濟上的優勢如下: (1) 比遠距離引水便宜 城市污水資源化就是將污水進行二級處理後,再經深度處理作為再生資源回用到適宜的位置。基建投資遠比遠距離引水經濟,據資料顯示,將城市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到可以回用作雜用水的程 再生水
度,基建投資相當於從30公里外引水,若處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藝用水,其投資相當於從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調水量100多億立方米,主體工程投資超過1000億元,基單位投資約3500~4000元/t。因此許多國家將城市中水利用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選擇方案之一,也是節水的途徑之一,從經濟方面分析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在美國,有300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保定市魯崗污水處理廠等幾十項中水工程。實踐證明,污水處理技術的推廣應用勢在必行,中水利用作為城市第二水源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比海水淡化經濟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雜質小於0.1%,而且可用深度處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鹽和大量有機物,其雜質含量為污水二級處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採用復雜的預處理和反滲或閃蒸等昂貴的處理技術,因此無論基建費或單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於再生水利用。國際上海水淡化的產水成本大多在每噸1.1美元至2.5美元之間,與其消費水價相當。中國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設施更加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價格也遠遠高於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價格。 城市再生水的處理實現技術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廣闊,隨著工藝的進步、設備和材料的不斷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會不斷提高,處理成本也必將日趨降低。 (3)可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將處理後的水回用於綠化、沖洗車輛和沖洗廁所,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從而減輕了對城市周圍的水環境影響,增加了可利用的再生水量,這種改變有利於保護環境,加強水體自凈,並且不會對整個區域的水文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其應用前景廣闊。污水回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經濟的新水源,減少了社會對新鮮水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保持優質的飲用水源,這種水資源的優化配製無疑是一項利國利民、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舉措。當今世界各國解決缺水問題時。城市污水被選為可靠且可以重復利用的第二水源,多年以來,城市污水回用一直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成為世界不少國家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戰略性對策。
編輯本段使用途徑
再生水水量大、水質穩定、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小,是一種十分寶貴的水資源。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與用戶的關系可分為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為就地使用與集中使用。多數國家的再生水主要用於農田灌溉,以間接使用為主;日本等少數國家的再生水則主要用於城市非飲用水,以就地使用為主;新趨勢是用於城市環境「水景觀」的環境用水。 再生水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園林綠化(公園、校園、高速公路綠帶、高爾夫球場、公墓、綠帶和住宅區等)、工業(冷卻水、鍋爐水工藝用水)、大型建築沖洗以及游樂與環境(改善湖泊、池塘、沼澤地,增大河水流量和魚類養殖等),還有消防、空調和水沖廁等市政雜用。 根據再生水利用的用途,再生水可回用於地下水回灌用水,工業用水,農、林、牧業用水,城市非飲用水,景觀環境用水等五類。再生水回用於地下水回灌,可用於地下水源補給、防治海水入侵、防治地面沉降;再生水回用於工業可作為冷卻用水、洗滌用水和鍋爐用水等方面;再生水 再生水
用於農、林、牧業用水可作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灌溉、種植與育苗、林木、觀賞植物的灌溉、種植與育苗、家畜和家禽用水。
編輯本段中國再生水使用情況
現狀
進入21世紀前後,在中國水資源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再生水利用開始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到2009年,中國污水再生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處理率)在15%左右,而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排放量的比率僅為5%左右。
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屬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中國地域廣大,水資源在時間和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哈爾濱人均水資源更低。海河、淮河、遼河、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中國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兩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中國平均水平的1/7。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缺水問題尤為突出。當前相當部分城市 再生水
水資源短缺,城市供水范圍不斷擴大,缺水程度日趨嚴重。據統計,中國669個城市中,400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個城市嚴重缺水,日缺水量達,年缺水量,由於缺水每年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天津、長春、大連、青島、唐山和煙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威脅。據資料統計,國際極度缺水線是人均水資源佔有量500,而河北保定市區目前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64,嚴重缺水,導致城市供水不足,地下水超采,引發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等。 2000年北方地區出現100年不遇的大旱,使許多水庫河流出現從來沒有過的斷流和枯乾,北方13個省318個縣級以上城市被迫限時供水,缺水人口達2000多萬。2001年的乾旱,中國受旱面積達k。 在水資源短缺的同時,中國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現象十分嚴重,而對這種短缺與浪費並存的狀況,傳統思想認為應該行政性提高水價來限制人們的用水量,但是浪費問題從來不是行政性的價格可解決的,因為在考慮浪費問題的時候,不能忽略限制人們行為本身帶來的效用損失。建設部的一次調查表明,當水費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2.0%時,人們才會考慮節水問題;達到5%時,對人們的生活才會產生較大影響;達到10%時,人們會考慮水的重復利用。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污水回用在一定使用范圍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經濟可靠的新水源,並且可以節省優質的飲用水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已進入經濟建設的新時期,雖然近年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勢強勁,加劇了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水資源緊缺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已經引起了領導和專家的關注。據預測,世紀水資源危機將位居世界各類資源危機之首。因而研究城市水資源利用及水資源開發勢在必行,這對城市用水健康循環和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實現污水資源化,緩解不資源供需矛盾,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十分得要。
使用情況
雖然中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採用污水灌溉的方式回用污水。但真正將污水深度處理後回用於城市生活和工業生產則是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建設部在「六五」專項科技計劃中最先列入了城市污水回用課題分別在大連、青島兩地作試驗探索。這兩地研究成果表明,污水可以通簡易深度處理再次回用,是很有前途的水源。 從1986年開始,城市污水回用相繼列入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開始污水回用技術的探索和示範工程的試驗。「七五」攻關項目「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資源化技術」,就污水再生工藝、不同回用對象的回用技術、回用的技術經濟政策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研究包括青島延安三路污水廠等14個污水不同程度或不同對象地開展污水回用工程,為「八五」期間污水回用項目的攻關提供了大量可行的依託工程。「八五」攻關項目「污水凈化與資源化技術」,分別以大 再生水
連、太原、天津、泰安、燕山石化為依託工程,開展工程性試驗。通過系列的生產性和實用性工程研究,「八五」提供了城市污水回用於工業工藝、冷卻、化工、石化、鋼鐵工業和市政景觀等不同用途的技術規范和相關水質標准。「八五」提供的成果較「七五」提高到了實用水平,研究內容經過了生產悵一檢驗,涵蓋了污水回用的大部分領域。「九五」攻關項目「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化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具體攻關兩部分內容:一是回用技術集成化研究,二是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深度處理技術研究。這些攻關研究,完成了大量生產性試驗,取得了豐富數據,經國家專家級的鑒定驗收,許多成果被評為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水平。 在「21世紀國際城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建設部在會上指出「中國將會全面啟動污水資源化工程,並在此領域廣泛加強與國外的技術合作和技術交流,歡迎各國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於中國的城市污水資源化項目」,表明中國在未來的幾年城市對再生水利用的投資與需求將迅速升溫。
規劃
為了緩解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和治理水環境的污染,中國近期建設的集中污水處理與回用規劃如表1所示。 (1) 污水處理後回用作工業用水 污水處理廠的二級處理出水,根據用途不同,可直接或者再經進一步處理達到更高的水質後應用於工業過程中,其中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用途是工業冷卻水,中國在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或先進二級處理出水用作工業冷卻方面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並有運行成功的實例。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的二級處理出水給華能熱廠提供冷卻水的水源,供應量為4萬噸每天。同時該污水處理廠還為三河熱電廠等工業企業供水。 再生水目前已經成為北京的第二大水源。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北京使用再生水3.6億立方米,今年預計達到4.8億立方米。再生水已經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農業灌溉、城市綠化、河湖環境等領域。今年使用的4.8億立方米的再生水中,有6000萬立方米用於補充城市景觀和城市綠化用水的使用。朝陽公園、大觀園、陶然亭、萬泉河、南護城河以及奧運中心區等都實現再生水澆灌。同時,北京城區還建成20個自動中水加水機,每年可提供2000萬立方米可再生水用於綠化和市政管理。 (2) 污水處理後回用作生活雜用水 處理後污水回用生活雜用水,北京最具代表性。1984年北京市進行污水示範工程建設,並於1987年出台了「北京市中水建設管理實施辦法」,在該管理條例中,凡建築面積在以上的旅館、飯店和公寓以及建築面積在以上的機關科研單位和新建的生活小區都要建立中水設施。以此為契要,北京市的中水設施的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北京已經建成投入使用了160多個中水設施,這些設施大多集中在賓館、飯店和大專院校,它們以洗浴、盥洗等日常雜用水為水源,經過處理在到中水水質標准後,可以回用於沖廁、洗車、綠化等。目前這些中水設施處理能力已經達到4萬,回用水量約。中水建設已初具規模。為實現北京2008年「綠色奧運」的承諾,使城市污水回用率達到50%,北京市將新建9座中水廠,以加大污水再生回用,推廣城市中水的使用。 北京已經建成9座大型污水處理廠和相關的配套管網,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還將再有5座類似的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與此同時,郊區的污水治理也全面啟動。新城建設的14座中小型污水處理廠,年處理污水近1.7億立方米。 (3) 污水處理後回用作農業灌溉 在中國北方城市,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已經成為某些郊區農田(包括菜田、稻田和麥田等)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水分和肥分,導致作物增產,平均每一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增產小麥或稻穀約0.5kg。但是污灌也體現了一些缺點,部分農田,由於用有毒有害的工業廢水灌溉而導致農田惡化和農業減產,地下水、土壤和農產品受污染。再生水用於農作物灌溉的面積逐年增加,大興、通州等地區形成了30萬畝再生水灌溉區。今年全市農業利用再生水達2.3億立方米。2006年底,隨著小紅門污水處理廠的排水閘門開啟,清澈的再生水湧入涼鳳灌渠,大興區青雲店、長子營、采育等8個鎮的20萬畝農田灌溉用上了再生水。再生水代替清水進行農田灌溉,每年可減少開采地下水6000萬立方米。
編輯本段使用意義
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
據有關資料統計,城市供水的80%轉化為污水,經收集處理後,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環使用。這意味著通過污水回用,可以在現有供水量不變的情況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 再生水
增加50%以上。世界各國無不重視再生水利用,再生水作為一種合法的替代水源,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利用,並成為城市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環節
水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水資源日趨緊張,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推進污水深度處理,普及再生水利用是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創造良好水環境、促進循環型城市發展進程的重要舉措。 國際上,對於水資源的管理目標已發生重大變化,即從控制水、開發水、利用水轉變為以水質再生為核心的「水的循環再用」和「水生態的修復和恢復」,從根本上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能帶來可觀的效益
再生水合理利用不但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其社會和生態效益也是巨大的。首先,隨著城市自來水價格的提高,再生水運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以及回用水量的增大,經濟效益將會越來越突出;其次,再生水合理利用能維持生態平衡,有效的保護水資源,改變傳統的「開采一利用一排放」開采模式,實現水資源的良性循環,並對城市的水資源緊缺狀況起到了積極的緩解作用,具有一長遠的社會效益;第三,再生水合理利用的生態效益體現在不但可以清除廢污水對城市環境的不利影響,而且可以進一步凈化環境,美化環境。
④ 再生水的利用的可行性
在技術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目前的水處理技術可以將污水處理到人們所需要的水質標准。城市污水所含雜質少於0.1%,採用的常規污水深度處理,例如濾料過濾、微濾、納濾、反滲透等技術。經過預處理,濾料過濾處理系統出水可以滿足生活雜用水,包括房屋沖廁、澆灑綠地、沖洗道路和一般工業冷卻水等用水要求。微濾膜處理系統出水可滿足景觀水體用水要求。反滲透系統出水水質遠遠好於自來水水質標准。
國內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實例,也說明了污水再生回用於工業、農業、市政雜用、河道補水、生活雜用、回灌地下水等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為配合中國城市開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建設部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編制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質量驗收規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范》、《建設中水設計規范》、《城市污水水質》等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標准,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資源和保障污水處理的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數據。 城市污水採取分區集中回收處理後再用,與開發其它水資源相比,在經濟上的優勢如下:
⑴ 比遠距離引水便宜
城市污水資源化就是將污水進行二級處理後,再經深度處理作為再生資源回用到適宜的位置。基建投資遠比遠距離引水經濟,據資料顯示,將城市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到可以回用作雜用水的程度,基建投資相當於從30公里外引水,若處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藝用水,其投資相當於從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調水量100多億立方米,主體工程投資超過1000億元,基單位投資約3500~4000元/t。因此許多國家將城市中水利用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選擇方案之一,也是節水的途徑之一,從經濟方面分析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在中國,有300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保定市魯崗污水處理廠等幾十項中水工程。實踐證明,污水處理技術的推廣應用勢在必行,中水利用作為城市第二水源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⑵比海水淡化經濟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雜質小於0.1%,而且可用深度處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鹽和大量有機物,其雜質含量為污水二級處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採用復雜的預處理和反滲或閃蒸等昂貴的處理技術,因此無論基建費或單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於再生水利用。國際上海水淡化的產水成本大多在每噸1.1美元至2.5美元之間,與其消費水價相當。中國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設施更加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價格也遠遠高於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價格。
城市再生水的處理實現技術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廣闊,隨著工藝的進步、設備和材料的不斷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會不斷提高,處理成本也必將日趨降低。
⑶可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將處理後的水回用於綠化、沖洗車輛和沖洗廁所,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從而減輕了對城市周圍的水環境影響,增加了可利用的再生水量,這種改變有利於保護環境,加強水體自凈,並且不會對整個區域的水文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其應用前景廣闊。污水回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經濟的新水源,減少了社會對新鮮水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保持優質的飲用水源,這種水資源的優化配製無疑是一項利國利民、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舉措。當今世界各國解決缺水問題時。城市污水被選為可靠且可以重復利用的第二水源,多年以來,城市污水回用一直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成為世界不少國家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戰略性對策。
⑤ 河北保定市污水處理廠是由銀定庄污水處理廠和魯崗污水處理廠兩廠區組成的么
徐水區魯崗3326317;銀定59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