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處理利用
Ⅰ 雨水回收利用都有哪些方式
1、PP雨水收集模塊
雨水蓄水模塊是一種可以用來儲存水,但不佔空間的新型產品;具有超強的承壓能力;95%的鏤空空間可以實現更有效率的蓄水。模塊一般是由PP再生聚丙烯材料製作而成。通過模塊組合可以實現快速建造不同大小雨水蓄水池的目的,具有水浸泡無析出物,無異味。超強的耐強酸、強鹼性等特點。深圳雨博士是市場上做的比較好的雨水收集公司。
產品目前廣泛應用在快速建造雨水蓄水池、滲濾排水通道,高速公路,道路沿線雨水收集、停車場的快速排水,蓄水等方面。
優點:
①產品設計靈活:它由若干個模塊組合成一個水池,水池的形狀可根據需求任意組合,不受場地限制。
②施工簡單:因為採用模塊相互拼接的方法,所以施工簡單,無需大型機械。
③運輸方便:在運輸上也非常方便,採用分體式設計,模塊可任意拆卸,節省了寶貴的運輸空間。
缺點:
目前實踐案例中有發現,對雨污水沒有明顯的凈化水質功能,施工壽命短,容易坍塌的情況,同時對土壤和地下水有污染問題。
2、玻璃鋼池收集
玻璃鋼雨水蓄水池是採用增強玻璃纖維等高強度耐酸鹼材料UP樹脂,輔以鋼結構內部支撐體系,利用最新生產工藝,工廠化生產整體成型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玻璃鋼雨水蓄水池採用高純度原材料,採用納米微處理工藝,利用大型微控玻璃鋼纏繞設備一次性成型,有效的保證了產品的密封度、抗水沖擊韌性。絕不會因為地基沉降、開裂而引起玻璃鋼整體地埋式消防水池斷裂、破損或變形,徹底解決了傳統蓄水池污染地下水的問題。
主要用於大型消防工程地下儲水用途。產品包括儲水池、整體泵房及安裝、注水試驗等。
具有以下優點:
①高強度玻璃鋼材質,具有力學性能好,耐腐蝕、抗沖擊等特點;
②採用厭氧+兼氧+過濾組合工藝,地埋式安裝、保溫性能好、產生污泥量少,垂直流無動力,管理方便;
③無動力結構,運行費用幾乎為零,維護周期長,維護簡便。
3、人工生態濕地
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為處理污水而人為設計建造的,是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廢水處理工藝。它根據自然濕地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化反應的協同作用來處理廢水,一般由人工基質(一般為碎石)和生長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蘆葦、茳芏等)組成,是一個獨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人工濕地可以促進廢水中植物營養素的循環,使廢水中所含的有用物質以作物生產形式再利用,能綠化土地,改善區域氣候,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人工濕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耗電低、運行費用低等特點,它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它具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是一種較好的廢水處理方式。
人工生態濕地具有以下優點:
①不需要大規模的鋼鐵、水泥和投加化學葯劑,基本沒有二次污染;
②造價和運行成本低廉,凈水功能明顯,可達到景觀類水質標准;
③低能耗或無能耗運行,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營養物有明顯作用,而能耗只有傳統技術的1/10左右;
④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比較穩定,適用於農村污水量晝夜波動大的特點;
⑤操作管理簡單,一般可以不需要專業技術人員;
⑥可以營造成生態景觀,改善村鎮環境,農田灌溉或種植蔬菜也可以獲得經濟收益。
Ⅱ 雨水回收利用的好處有哪些
北美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目的在芝加哥市建了地隧道蓄水系統,以解決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問題,其他很多城市還建立了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
井、草地、透水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
歐洲:丹麥用水22%靠天降
丹麥在城市地區從屋頂收集雨水,收集後的雨水經過收集底的預過濾設備,進入貯水池進行儲存,使用時利用泵經進口的浮筒式過濾器過濾後,用於沖洗廁所和洗
衣服.每年從居民頂收集的雨水,占居民沖洗廁所和洗衣服實際用量的68%,占居民用水總量的22%。
國內應用及前景: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
2001年國務院批准了包含有雨洪利用規劃內容的「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推動北京市的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走在了全國前列。目前,北京市城
區己經完成的雨水利用工程22項,在建的雨水利用工程20項。2001年,河北省邢台市在其下屬的八城區全面建立了雨水利用示範工程。上海、西安、青島、深圳等城
市,也相繼開展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相關工作。2005年,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主編的國家標准「建築與小區雨水利用技術工程規范」完成,使我國的城市雨水資
源化利用初步走上了標准化道路。
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不僅能涵養和補給城市地下水、緩解地面沉降、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增進城市綠化、防治雨洪災害,還能減輕城市排水和處理系統的負
荷、減輕防汛壓力、減少雨水徑流污染,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種人工與自然水體、沼澤、濕地,調節氣候、遏制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從經濟社會意義來
看,可以有效增加城市水資源供給,緩解城市水資源緊缺的局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節省市政和居民用水開支。
我國作為一個缺水國家,缺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因素,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課題。
綜上所述,中國雨水收集利用勢在必行!
雨水收集選擇沃而潤,他們實力比較強。
Ⅲ 雨水回收利用系統處理雨水的水質怎樣
雨水回收系統簡介:
雨水回收利用是指通過匯總管對雨水進行收集,前期通過雨水凈化裝置對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後達到符合設計使用標準的系統。目前多數由截污掛籃裝置、棄流過濾裝置、蓄水系統、凈化系統組成。
雨水回收利用流程圖:
雨水管道---------截污管道-------雨水棄流過濾裝置--------雨水自動過濾器--------雨水蓄水模塊-------消毒處理---------用水點
雨水回收利用就是直接對天熱降水進行收集存儲與利用。成熟的雨水利用技術是集水的收集—截污—過濾—存儲—滲透—提升—回用和控制一體化的定型產品和組裝式成套設備。
雨水回收系統特點:
初期雨水經過多道預處理環節,保證了所收集雨水的水質。採用蓄水模塊進行蓄水,有效保證了蓄水水質,同時不佔用空間,施工簡單、方便,更加環保、安全。 通過壓力控制泵和雨水控制器可以很方便地將雨水送至用水點,同時雨水控制器可以實時反應雨水蓄水池的水位狀況,從而到達用水點。
雨水回收系統的意義:
1,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我國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水資源匱乏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循環使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是成為首要任務。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雨水資源的價值,並採取了很多相應的措施,因地制宜的進行雨水綜合利用。
2,社會發展需求
節能呼聲越來越高,使得雨水回收再利用也越來越被人重視。採用雨水收集系統。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傳統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後,一部分通 過地面下滲補充地下水,不能下滲或來不及下滲的雨水通過地面收集後匯流進入雨水口,再通過收集管道收集後,排入河道或通過泵提升進入河道。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傳統的雨水管理模式經常會造成城市洪災、雨水徑流污染、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主要問題。因此目前,市場非常迫切需要一種節能環保的新型雨水收集系統。
3,科技發展的需求
當前國內市場收集雨水的方式有傳統的鋼筋混泥土及不銹鋼蓄水池,這兩種方式施工工藝復雜,工序多,工期長,所好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比較大。而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統是由若干個模塊合成的一個水池,產品使用壽命長,施工方便,工期短,成本較低。
雨水回收系統的應用:
目前雨水回收利用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雨水收集,通過模塊式蓄水箱收集到的雨水資源用來沖洗廁所、澆灑路面、澆灌草坪、水景補水,甚至用於循環冷卻水和消防水。可以緩解目前城市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是一種開源節流的有效途徑。
2、雨水滲透,通過蓄水池將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使淡水資源得到補充。
3、雨水滯留,當降雨量大過城市排水量時雨水收集模塊將雨水存儲,降低城市排水壓力,從而提高城市排洪系統的可靠性,減少城市洪澇。
Ⅳ 雨水的利用途徑
對雨水資源的利用途徑有水池式蓄水;水渠截流蓄水;堰塘蓄水;湖泊蓄水;雨水滲透間接利用和小區綠地及草坪蓄納雨水等途徑。 雨水集蓄利用 ■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統 利用屋頂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統主要用於家庭、公共和工業等方面的非飲用水,如澆灌、沖廁、洗衣、冷卻循環等中水系統。可產生節約飲用水,減輕城市排水和處理系統的負荷,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態與環境等多種效益。 ■ 屋頂綠化雨水利用系統 屋頂綠化是一種削減徑流量、減輕污染和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建築溫度和美化城市環境新的生態技術,也可作為雨水集蓄利用和滲透的預處理措施。既可用於平屋頂,也可用於坡屋頂。 ■ 園區雨水集蓄利用系統 在新建生活小區、公園或類似的環境條件較好的城市園區,可將區內屋面、綠地和路面的雨水徑流收集利用,達到更顯著削減城市暴雨徑流量和非點源污染物排放量、優化小區水系統、減少水澇和改善環境等效果。因這種系統較大,涉及面更寬,需要處理好初期雨水截污、凈化、綠地與道路高程、室內外雨水收集排放系統等環節和各種關系。 雨水滲透採用各種雨水滲透設施,讓雨水回灌地下,補充涵養地下水資源,是一種間接的雨水利用技術。還有緩解地面沉降、減少水澇和海水倒灌等多種效益。可分為分散滲透技術和集中回灌技術兩大類廣 分散式滲透可應用於城區、生活小區、公園、道路和廠區等各種情況下,規模大小因地制宜,設施簡單,可減輕對雨水收集、輸送系統的壓力,補充地下水,還可以充分利用表層植被和土壤的凈化功能減少徑流帶入水體的污染物。但一般滲透速率較慢,而且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質污染嚴重等條件下應用受到限制。 ■ 滲透地面 滲透地面可分為天然滲透地面和人工滲透地面兩大類: 天然滲透地面在城區以綠地為主。優點:透水性好、節省投資、便於雨水的引入利用、可減少綠化用水並改善城市環境、對污染物有較強的截留和凈化作用。缺點:滲透流量受土壤性質的限制、雨水中如含有較多的雜質和懸浮物,會影響綠地的質量和滲透性能。 ■ 滲透管溝 雨水通過埋設於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層滲透。優點:佔地面積少、有較好的調儲能力。缺點:難洗恢復、對雨水水質有要求。 在用地緊張的城區,表層土滲透性很差而下層有透水性良好的土層、舊排水管系的改造利用、雨水水質較好、狹窄地帶等條件下較適用。 ■ 滲透井滲透井包括深井和淺井兩類。深井適用水量大而集中,水質好的情況,城區一般宜採用淺井。其形式類似於普通的檢查井,雨水通過井壁、井底向四周滲透。適用於擁擠的城區或地面和地下可利用空間小、表層土壤滲透性差而下層土壤滲透性好等場合。優點:佔地面積和所需地下空間小、便於集中控制管理。缺點:凈化能力低、水質要求高、不能含過多的懸浮固體、需要預處理。 ■ 滲透池(塘) 適合在城郊新開發區或新建生態小區里應用。結合小區的總體規劃,可達到改善小區環境、提供水景觀、開源節流、降低雨水管系負荷與造價等目的。優點:滲透面積大、能提供較大的滲水和儲水容量、凈化能力強、對水質和預處理要求低、管理方便、有滲透(調節、凈化、改善景觀)多重功能。缺點:佔地面積大、在擁擠的城區應用受到限制、設計管理不當會造成水質惡化、乾燥缺水地區蒸發損失大。 ■ 綜合滲透設施 可根據具體工程條件將各種滲透裝置進行組合。優點:可以根據現場條件取長補短。缺點:裝置之間會相互影響。 雨水綜合利用系統 雨水綜合利用系統是利用生態學、工程學、經濟學原理,具體作法和規模依據園區特點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頂綠化、水景、滲透、雨水回用、收集與排放系統等。有些還包括太陽能、風能利用和水景於一體的花園式生態建築。 雨水利用水質控制系統 雨水水質控制是現代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特徵。城市雨水水質情況比較復雜,城市和區域的不同,匯水面、季節、降雨特徵等的不同都會導致徑流水質的很大差別。 ■ 雨水水質源頭控制 源頭控制是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控制城市大氣污染不僅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美化城市環境,也能對水污染控制有明顯的貢獻;屋面雨水水質的控制,要求一些城市有計劃地對舊屋頂進行改造,不僅美化了市容,還解決材料老化漏水、保溫抗寒效果差等問題;路面雨水水質控制需要改善路面污染狀況,設置路面雨水截污裝置,設計初期雨水棄流裝置等。 ■ 雨水處理技術 除了上述源頭控制措施外,還可以在徑流的輸送途中或終端採用雨水滯留沉澱、過濾、吸附、穩定塘及人工濕地等處理技術。隨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的推廣和城市非點源污染控制的開展,雨水的凈化處理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Ⅳ 雨水可以回收利用嗎,
以往,雨水都是直排河道,常常會造成水位升高。雨水到底能不能實現回收利用呢?從浙江嘉興區住建局獲悉,位於秀洲新區的萬科金域緹香小區就有一套將雨水回收利用的系統,可以將路面、綠化帶、屋頂等區域的雨水回收,通過一定技術的處理達到回用、節水的效果。
就是將路面公共區域、綠化帶、屋頂的雨水通過收集管網匯流至初期雨水棄流裝置內,首先將降雨初期含泥沙顆粒較多的雨水截留去除,隨後的降雨則通過棄流池裝置進入蓄水池內儲存,通過提升泵進入高效氣浮設備中,降解雨水中的COD等污染物。
處理後潔凈的中水流入清水池中進行消毒,然後通過變頻泵加壓後輸送至各個用水點,主要是用於綠化澆灌。浙江嘉興萬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如果完全採用自來水作為綠化澆灌用水,按照自來水3.1元/噸計算,一年就要花費2403653.1=271560元,而水處理設備一年的運行費用在七八萬元,一出一進,差不多就可以節約近20萬元水費。
從區住建局了解到,這是秀洲區雨水利用示範工程項目的一個試點,也是低影響開發理念的實踐。通過自然生態的方法實現雨水的凈化利用,是一種削減徑流量、增加新水源、減輕污染和美化城市環境的生態技術。
小區在建設時,直接將雨水回收利用工程設計進去,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政府在大型污水處理廠、收集污水管線和擴建排洪設施上投入的資金,不僅解決雨季雨水四溢、旱季花錢買水的難題,還可以減輕污水處理廠負荷,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又可以降低城市洪水壓力和節省封閉路面下的排水管網負荷。
新小區可以有雨水回收系統,那麼我們住在老舊小區的怎麼辦?我們住在頂樓,一到梅雨季節,屋頂上、牆面上或多或少都出現過雨漬斑點,這樣的問題可以解決嗎?針對雨水回用是否只能適用在新建小區等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區住建局相關專家表示,如何將雨水回收利用好,一直是秀洲區在低影響開發理念中的一個課題。對於老舊小區,我們可能會注重在屋頂集雨工程的建設。
與此同時,還會將這種低影響開發滲透到生態綠化道路的建設中來。既能加大路兩旁雨水滲透,補給淺層地下水,又可以起到凈化功能。此外,今年,嘉興作為浙江省唯一入選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如何做好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如何對示範區進行改造?秀洲區的具體實施方案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Ⅵ 雨水的回收處理利用情況
雨水的回收處理再利用在我國還處於口頭階段~
Ⅶ 國內外雨水的收集處理再利用或排放有哪些經典的實例
雨水收集的歷史非常悠久。4000年前,在異常乾旱的中東地區,人們就收集雨水用於生活和灌溉。在美洲,3000多年前的印第安村居就成功地利用不同地形,修築台地種植玉米,在溝底種植水稻。2000年前,阿拉伯閃米特部族的納巴泰人發明了利用少量雨水澆灌莊稼的納巴泰方法。在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人們通過水池、石堤、水壩、水窖等多種形式收集雨水,獲得足夠的水量來支持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沙漠(60人/km2)。幾百年前,美國亞利桑那的印地安人用漏斗狀的長堤,把雨水集中到幾公頃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甜瓜等。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地下水開采技術和水庫等地表水開發技術的普及推廣,供水量很小而分散的雨水利用技術被忽略了。近30年來,隨著常規地表水、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提高,缺水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帶來到城市防洪問題的突出,雨水利用技術又重新進入研究者和管理層的視野。
第一屆國際雨水利用會議(英文先叫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n Water Cistern Systems,後來改為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Conference)1982年在美國夏威夷舉行。在1989年第四屆菲律賓馬尼拉會議上,成立了國際雨水利用協會(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Association)。從國際雨水利用會議舉行的地點的廣泛性:1982年夏威夷、1984年維京群島聖托馬斯、1987年泰國孔敬(Khon Kaen)、1989年菲律賓馬尼拉、1991年台灣基隆、1993年肯亞內羅畢、1995年中國北京、1997年伊朗德黑蘭、1999年巴西彼得羅利納(Petrolina)、2001年德國曼海姆(Mannheim)、2003年墨西哥 特斯科科(Texcoco)、2005年印度新德里、2009年澳大利亞悉尼、2011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從多雨地區(馬尼拉、基隆、吉隆坡)到少雨地區(德黑蘭、特斯科科)、從熱帶到溫帶、從大陸到海島、從大國到小國,就可以看出雨水利用受到了各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普遍重視。
1983-1993年,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了一項面向全球的雨水收集系統計劃(RWCS),以後又建立了雨水收集信息中心(RWlC)和一個通訊網。
聯合國居住區計劃(UN-HABITAT)200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藍滴系列:雨水收集與利用》 (Blue Drop Series: Rain water harvesting and Utilisation),一、二、三卷分別針對決策者、受益者和實施者。
國際上雨水利用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多,以下介紹幾個典型國家的案例:
德國對城市雨水的排放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雨水在進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須經過就地入滲消納,或收集處理後再回用,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較高的部分才允許排入污水管,並利用經濟手段鼓勵用戶採用雨洪利用技術。例如若用戶實施了雨水利用技術,即可減免雨水排放費。德國的雨水排放是收費的,而且收費標准很高,污水排放的收費標准相同,通常為自來水費的1.5倍左右。
新加坡也對城市開發提出了嚴格的雨水利用要求。公用事業局在1976年就推出了地面排水系統准則(Code of Practice on Surface Water Drainage),要求發展商從源頭著手,負起一部分防淹水的責任。2013年4月第六次修訂該准側,並於6月實施,要求佔地面積大於0.2公頃的新建設項目都修建雨水徑流減緩設施,除了儲蓄水池,也可以包括屋頂花園、生態滯留池、濕地、垂直種植箱,或者符合該局提出的「活躍、優美、清潔」(ABC)理念的水道。在准則修訂之前,遇到暴雨時,80%-90%降落在鋼筋水泥建築的雨水會變成地面徑流排掉,這對溝渠造成負擔。准則修訂後,發展商裝置的儲水或「吸水」設施能「困住」25%-35%的地面徑流,讓雨水緩緩流走。該准則還要求有地下設施的建築地面層須超出路面一定高度,否則就得安裝防淹水閘門。
日本是在城市中開展雨水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所集蓄的雨水主要用於沖洗廁所、澆灌草坪,也用於消防和發生災害時應急使用。尤其提倡在房前屋後因地制宜修建佔地少的雨水入滲設施,例如在屋頂修建蓄水系統、或修建屋頂蓄水和滲井、滲溝相結合的回補系統,雨水在屋頂集蓄後,逐步放入滲井或滲溝,再回補地下。
美國的雨洪利用結合了回補地下水、防洪、排水河道的抗沖保護和水質改善等多種要求,並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的一部分。馬里蘭等州都有雨水利用的法規,要求包括道路、商業區、住宅區在內的所有建設項目,都要滿足洪水管理要求,並包括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降雨初期產生的徑流很臟,沖洗了地面很多廢物、泥沙以及污染物,因此最初1英寸的降水的徑流被禁止直接排入排水系統,而必須經過過濾處理。新建項目必須能夠蓄納一年一遇的洪水量,對於更大的洪水,必須有足夠的排洪設施並不能加大下游的洪水風險。
泰國是農村利用雨水規模較大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的「泰缸」(Tai jar)工程。在泰國東北部地區,一棟房子如果沒有積存雨水的缸子就不成為一個家。用水泥混凝土澆制的泰缸替代早期的陶缸,成本下降到十分之一。泰缸既可就地澆制,也可以在加工場集中批量製造。泰缸已被推廣到非洲、加勒比海等許多地區。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能集中供水的偏遠地區,生活用水幾乎都是靠收集雨水。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於1996年要求所有新建的大於3000平房英尺的住宅、大於1000平房英尺的商用建築,都必須建造雨水存貯設施。
國外城市地區的雨水利用經驗,除了具體的技術,主要有三條:一是樹立建設項目的低影響設計理念,原則上所建設的項目不能加重周圍地區的洪水排泄負擔;二是有嚴格的法規,規定建設項目必須建設雨水利用設施;三是採取經濟手段來進行激勵和調控,例如收取雨水排放費、對開展雨水利用的用戶則減免雨水排放費、對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進行補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