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發展歷史
Ⅰ 世界污水處理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
據我所知羅馬在很古老的時代就已經建成了完善的城市飲水與污水處理系統。至今義大利還有很多古代羅馬飲水與排污系統的遺跡。
Ⅱ 污水處理工程的歷史發展
從九十年代後期起,我國太鋼、寶鋼以及寶新、張浦等國有和合資企業通過引進和技術改造專,先後建成屬了一系列污水處理生產線,污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污水處理生產初具規模。污水處理品種結構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污水處理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特別是國內污水處理冷軋板增長迅速,2003年,國內冷軋板產量達到170萬噸,首次超過進口量,自給率達到66%;2004年,國內冷軋板產量達到200萬噸,自給率達到70%以上。從2004年底到2005年底,國內冷軋污水處理產能將增加約150萬噸,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到2007年,我國將成為污水處理的凈出口國。
從總體上看,我國污水處理正在經歷由規模小、水平低、品種單一、嚴重不能滿足需求到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品種質量顯著提高和初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深刻轉變,污水處理需求將逐步實現自給。
Ⅲ 水處理化學品的發展歷史
水處理技術(習慣上也稱為水質穩定技術)在發展的初期和中期,添加的水處理化學品一般都是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如石灰、二氧化碳、硫酸、氯氣、磷酸鹽等等。 單寧、澱粉、木質素等都是很早就使用的有機水處理化學品。 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新型的有機緩蝕劑、有機阻垢劑和有機殺菌劑。 總的發展趨勢 :無機化合物逐步被有機化合物所取代;無機、有機水處理化學品復合使用;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應用;合成表面活性劑也逐漸應用到水處理技術中作為殺菌滅藻、污泥剝離等。
全世界水處理劑銷售額1992年為28.37億美元(不包括活性炭、離子交換樹脂、燃燒添加劑及一般無機凝聚劑),其中美國為14.79億美元,西歐4.83億美元,日本5.75億美元。據統計, 美國有500多家從事水處理劑生產及服務的公司,它們以技術服務為主。西歐水處理市場主要受美國公司控制,西歐各國只有少數的水處理公司。西歐的有機聚合物絮凝劑,特別是聚丙烯醯胺產品具有一定優勢,加之美國粉末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其市場大部分被西歐公司佔領,另外西歐幾家公司還從日本廠家手中奪走了韓鮮和中東部分市場。日本從事水處 理劑生產和技術服務的公司也很多,其中與冷卻水處理劑製造和技術服務有關的公司就有20多家。
我國水處理技術起始於50年代,從原蘇聯引進化工技術的同時已開始使用無機磷酸鹽作水處理劑。70年代在引進大化肥裝置同時開始引進水處理技術,主要是引進美國貝茲公司的技術,80年代初又從美國Nalco公司引進了磷酸酯水處理技術和從日本栗田公司引進T-225鹼水處理配方。在此基礎上,我國處行開發了國產化的水處理技術和水處理劑,污水處理技術從60年代一級處理開始,而今大多採用二級處理,絮凝劑和凝聚劑從50年代即已開始生產,但在60年代才應用於工業生產,80年代開發了許多新型葯劑。我國有機絮凝劑的生產以聚丙烯醯胺系列產品為主,品種以非離子和陰離子型為主,陽離子型產品很少。其中產量較大,品種較多的生產廠是山東北方嘉惠化工廠。到2000年,各種水處理劑除個別品種在制備技術上有所突破外,現已生產應用的品種仍佔主導地位。各類品種的平均年增長率將在5%-6%左右。
Ⅳ 誰知道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歷史
五六十年代:剛剛起步 技術和管理水平較落後
解放初期由於工農業生產剛剛起步,當時的污水污染程度很低,且提倡利用污水進行農業灌溉,特別是北方缺水地區將污水灌溉利用作為經驗進行推廣,如著名的沈撫灌渠等,所以全國僅有幾個城市建設了近十座污水處理廠(還包括1921~1926年間外國人興建3座污水處理廠),在處理工藝有的還是一級處理,處理的規模也很小,每天只有幾千立方米,最大的也只有每天5萬立方米左右,致使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處於較落後的狀態。
我國解決城市污水的凈化問題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區的坑塘窪地、廢河道、沼澤地等稍加整修或圍堤築壩,建成穩定塘,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據調查,這個時期在全國已建成各種類型的穩定塘有38座,日處理城市污水約173萬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量佔一半,其餘包括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多種工業廢水。此階段開始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為以後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七八十年代: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帶動新建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萬分也隨之而變化,污染程度由低向高逐漸演變,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污水的污染,使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的沉痛教訓(如,日本國骨疼病、水俁病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了國家級環保組織(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大學也陸續設置環境工程系或環境工程專業,國務院環保辦投資在天津興建污水處理試驗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試驗廠),70年代末開始興建,處理規模:一級處理0.1立方米/s,二級處理0.025立方米/s,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試驗廠也先後運行。國家和地方都為籌備建設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做前期工作,此刻天津市政府與建設部及有關部委率先決定建設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並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26萬立方米/d。
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為26萬立方米/d。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後多年來達到設計出水水質標准,使黑臭的污水變為清流,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空白。在此成功經驗的帶動下,北京、上海、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九五」期間:正式啟動「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九五」期間,我國正式啟動對「三河」(淮河、海河和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環渤海」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國家給予相應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有22個,投資59.58億元,日處理規模371.7萬立方米;在建項目109個,計劃投資161.83億元,日處理規模832.0萬立方米。
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建立,使我國污水處理的新技術、污泥處理的新技術、再生水回用的新技術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外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被引進到我國,在活性污泥工藝應用的同時,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也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得到應用。由過去只具有去除有機物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發展行業的市場。如格柵機、潛水泵、除砂裝置、刮泥機、曝氣器、鼓風機、污泥泵、脫水機、沼氣發電機、沼氣鍋爐、污泥消化攪拌系統等大型設備。
由於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很大,我國的建設資金有限,無法適應水污染治理的需要。為此引進國外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也加快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一批大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利用國外貸款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如:我國20世紀最大的污水處理規模為60萬立方米/d;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成都三瓦窯污水處理廠、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鄭州王新莊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均為40萬立方米/d。
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二級處理率約為15%。2000年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總投資約為150億元。但目前絕大多數小城鎮尚未建污水處理設施。七大硬傷制約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
污水處理專家朱雁伯分析,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目前存在七大問題,制約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
其一、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的短缺
我國雖然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0多座,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表現在某一個城市本身的處理率不高,也就是污水處理的量不夠,還表現在大城市已開始著手進行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規劃和建設計劃工作。但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在西北部中小城市還沒有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專門建設資金,有的地區的水污染日趨嚴重,若等待有資金投入時再興建污水處理廠,就會使環境趨於惡化,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對人民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促使我們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水環境污染的治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
其二、污水處理廠運行經費不能到位
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投產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共計100多座,能夠滿負荷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到1/3 沒有滿負荷運行的原因:大多數均是由於運行經費不能到位而造成的,有的省市沒有收取污水處理費,有的是只收工廠、企業的,不收居民的,有的是工廠、企業、居民的都收了,但收費標準定得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所需的最低費用,使一些污水處理廠出現了能得到多少經費就處理多少噸污水的實際問題。這樣長此下去既發揮不了建設污水處理廠應有的效益,也會使儀表、設備受損,同時也無法發揮污水處理廠專業管理人員的作用。
其三、進口設備的維修及設備配件的開發
由於大批的進口設備進入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年的運轉後,設備陸續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損壞,特別是索賠期後的維修和正常的大修。這就需要有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來進行,叵請國外的專家來維修,維修成本將會大幅度增高實在難以接受,或使進口設備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必須培養對進口設備維修保養的國內專業人員,使其掌握維修技能達到進口設備的維修標准。有了維修的專業人才還得有充足的備品配件,特別是一些將要淘汰的設備被引進中國,備品配件國外也不會再生產了,就需要國內自行測繪、加工製造,只有這樣才能使進口設備發揮出它的作用,否則設備的損壞,配件的缺乏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其四、污水處理工藝選擇跟風,不結合實際情況
選擇熱門工藝是在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時,出現的單純追求工藝新,追求時髦工藝,不考慮本地區的進水水質、處理水量以及出水用途的問題,在我國已建成的一些污水處理廠中,本來進水水質都比較低,還要選擇AB法,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設施設備的閑置。有的地區經處理的再生水直接用於農業灌溉,還過分強調除磷脫氮,採取A/A/O法,增大了建設投資也提高了日常運轉成本,還有一些個別地區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看當時風刮什麼工藝就採取什麼工藝。
其五、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巨大的投資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地區還將處理後的再生水與未經處理的污水混在一起同流合污,有的地區沒有將再生水回用卻排入大海造淡水資源的浪費。目前世界的淡水資源極為匱乏,中國淡水資源的佔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21位,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為2000立方米。
其六、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
污水經過各種不同工藝處理後,出水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但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獎懲的污泥卻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置,還會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有些地區污泥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將污泥堆放在場外,任意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區將污泥進行乾燥用作農肥,重金屬含量是否達標考慮的很少,對農作物有多大的危害分析不足。國家環保部門禁止將污泥作為菜田、稻田的肥料,作為旱田的農肥需要對污泥的成份進行分析,重金屬及有毒家物質不超標方能使用。污泥作為綠地用肥要有園林部門認可,有監測部門跟蹤分析方能使用,總之污泥若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是給環境帶來再次污染的隱患。
其七、污水處理廠沒有除臭裝置
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池,格柵間,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處理系統的儲泥池,脫水機房(除離心機外)都會產生嚴重的臭氣,既影響操作運行人員的身體健康,也給周圍居民生活環境帶來污染,特別是一些建設較早,周圍過去是農田、水池、遠離市區的污水處理廠,目前成為市區,污水處理廠周圍蓋起了民宅,形成了居民區,污水廠的周邊百姓深受其害,應該多渠道解決除臭裝置,因為污水處理廠本身就是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企業。
Ⅳ 古代城市污水處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原理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它是露天的.
城市居民區邊上有用青石砌成的排水溝,居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排放生活污水.
古代居民的大小便一般是存在馬桶里,早晨起來,有農民趕著大車到城市裡來收集,帶回農村肥田.民國時期,還有專門管理這一行為的機構,稱為"糞政".
至於護城河,在古代確實是排污的一個重點,不過一般來說,護城河是和比較大的河流相連的,河流不斷沖刷帶動,不會出現污水排不出去的問題.
以下是資料:
古代城市中設置排污工程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的城市遺址證明,商代的城市規模相當宏大,排水系統也相當講究。如河南鄭州地區發堀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市面積25平方千米,其中有房屋、地窖,也有水溝。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掘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陶質排水管道,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排污設施了。
大多數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裡。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裡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
在隨後的200年裡,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後院里挖個坑,然後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卧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後,他們會從窗戶那裡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齊都臨淄故城大、小城內有三條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980年發掘清理的一個排水道口,是通過大城西牆北部流進系水的排水系統的末端。排水道呈東西向,全部用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10米,深3米左右,由進水口、過水道和排水道口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長8米,東端寬8.2米,西端寬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壘砌,分三層,石頭交錯排列,每層5孔。這樣,水可以從石塊間隙中流出,而人卻不能從石隙中鑽進;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積水,又防止了敵人進攻的雙重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臨淄故城排水系統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建築史上的創舉,充分反映了齊地人民的聰明才智。
Ⅵ 國外污水處理設備發展簡史
生物接觸氧化是挪威安能國際開發的國外應用成熟的新型污水處理工藝。首先在挪威Lillehammer水廠,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單獨用於氮污染物的去除取得良好地效果;此後該項工藝已廣泛應用於世界上48個國家的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等行業的500多座污水處理廠中,出水水質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一級(A)標准。生物接觸氧化作為預處理和後續處理也都分別在英國和美國、貝加莫、義大利等地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註:以下簡稱UASB)工藝由於具有厭氧過濾及厭氧活性污泥法的雙重特點,作為能夠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轉化成再生清潔能源——沼氣的一項技術。1971年荷蘭瓦格寧根(Wageningen)農業大學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過物理結構設計,利用重力場對不同密度物質作用的差異,發明了三相分離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時間與廢水停留時間分離,形成了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反應器的雛型。1974年荷蘭CSM公司在其6m3反應器處理甜菜製糖廢水時,發現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機制形成的生物聚體結構,即顆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顆粒污泥的出現,不僅促進了以UASB為代表的第二代厭氧反應器的應用和發展,而且還為第三代厭氧反應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SBR是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不同,SBR技術採用時間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間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穩定生化反應替代穩態生化反應,靜置理想沉澱替代傳統的動態沉澱。它的主要特徵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核心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於一池,無污泥迴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