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污水處理補助
Ⅰ 船齡多少年可以享受船舶拆解補貼政策
1、海船比規定的強制報廢船齡或單殼油輪限期淘汰時間提前1~10年(含1年、10年)拆解。
2、通過京杭運河干線船閘小噸位船舶,船舶種類為干散貨船,船齡在30年(含)以下且船舶總噸位在200總噸(含)以下;
3、通過西江干線船閘小噸位船舶,船舶種類為運輸船舶,船齡在30年(含)以下且船舶總噸位在300總噸(含)以下;
4、內河老舊運輸船舶,船舶種類為運輸船舶。貨運船舶船齡在15年以上30年(含)以下,其中黑龍江水系的船舶船齡為15年以上36年(含)以下;客運船舶船齡在10年以上25年(含)以下。
(1)牧場污水處理補助擴展閱讀
申請材料
海船補助資金的申請時,船舶所有人應按前款規定向船舶拆解企業所在地市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提出船舶拆解環節的監管申請。
並同時提交:船舶登記、船舶檢驗證書復印件;《海船提前報廢申請表》;海船船舶所有人所在地市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關於該船符合補助條件的證明;水路運輸許可證、《船舶營運證》或《國際海上運輸船舶備案證明書》復印件。
申請補助資金的內河船舶所有人應填寫《內河船拆解改造補助申請表》或《新建內河示範船申請表》,並持水路運輸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船舶所有人為自然人的,提供身份證)、拆解改造船舶的有關證書或者新建內河示範船的技術方案等材料,向其所在市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提出申請。
Ⅱ 國外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
一、美國:綠色償付
綠色償付的中心內容是享受保護成果的人們向提供保護服務的人們付費。美國紐約市向哈得孫河上游農民付費,保證其清潔水源項目是典型案例。紐約市90%的飲用水來自於哈得孫河上游——距該市200km的特拉華州的鄉村,那兒居住著7萬多人,並且分布著約3個奶牛場,開發壓力比較大,河流水質受到威脅。假如河水受到污染,紐約市政將必須建設標准更高的凈水廠,為此預計將花費70億~9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第1個10年的運行費)。紐約市政府權衡利弊,決定用向上游農民付費的方式保護水源。1993年,紐約市成立了非營利性的流域農業委員會(WAC),委員會通過引導土地使用方式的辦法保護河流生態和水質。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為保護和恢復森林的土地使用者提供補貼;二是為按照推薦的環境友好方式經營牧場、農場的農民提供補貼和服務;三是通過購買土地發展許可權制土地開發。付費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在水費中增加了9%附加費,此外還有少量資金來自市政公債和信託基金。
二、哥斯大黎加:國家森林基金
哥斯大黎加建立了全國性的環境服務付費制度(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簡稱PES),該項制度開始於1996年的森林法。哥斯大黎加的森林法規定,來自於天然林、樹木種植、經濟林種植所提供的固碳、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觀光風景服務可以得到補償。補償標準的制定依據土地利用的機會成本,通常高於放牧地的租金費,具體補償標準是:通過植樹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540美元/hm2的補助;通過保護和恢復森林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210美元/hm2的補助(上述兩項補助均分5年支付);通過經濟林種植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每棵樹0.8美元的補助;每5年為1個合同期,到期時根據監測和評估結果進行下一期合同談判。
哥斯大黎加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生態補償資金。哥斯大黎加除了通過立法手段來保證生態效益的內部化外,還採用市場手段對私人生產者所提供的生態效益進行補貼或為政府保護生態效益提供財政支持。哥斯大黎加1996年7575號森林法規定把向化石燃料徵收的銷售稅作為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來源之一。另外,哥斯大黎加還利用可確認的貿易補償這種市場手段從國際市場上為哥斯大黎加政府進行生態保護尋求財政支持。可確認的貿易補償(CTO)是指能在國際市場上轉讓或銷售溫室氣體補償權的財政手段。一個CTO代表了一定量的溫室氣體釋放物,這些釋放物用減少的或被吸收的碳當量來表示。當一個外國投資者購買了一個CTO(如通過重新造林或開展林業保護的方式來購買CTO),該投資者就額外地為哥斯大黎加提供了財政支持。目前,環境服務付費項目的資金85%來源於化石燃料稅,8%來自政府財政、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和其他國家銀行的政府貸款,7%來自企業自願付費和國際碳匯交易收入。還有一些流域通過附加水費為上游提供水資源保護的補償資金。
環境服務付費項目由哥斯大黎加國家森林基金管理。國家森林基金組織通過與環境能源部、有關民間咨詢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項目執行機構簽訂項目協議實施環境服務付費項目。保護區域的土地擁有者與項目執行機構簽訂協議,承諾具體的保護義務,獲得相應的補償。這些補償提高了土地擁有者保護植被的積極性和保護能力,同時也為保護區的居民(多數是窮人)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收入,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三、歐盟:生態標簽認證
為鼓勵在歐洲地區生產及消費「綠色產品」,歐盟於1992年出台了生態標簽體系。歐盟生態標簽制度是一個自願性制度,歐盟建立生態標簽體系的初衷是希望把各類產品中在生態保護領域的佼佼者選出,予以肯定和鼓勵,從而逐漸推動歐盟各類消費品的生產廠家進一步提高生態保護,使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到使用,直至最後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生態標簽同時提示消費者,該產品符合歐盟規定的環保標准,是歐盟認可並鼓勵消費者購買的「綠色產品」。如果生產商希望獲得歐盟生態標簽,必須向歐盟各成員國指定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完成規定的測試程序並提交規定的測試數據,證明產品達到了生態標簽的授予標准。歐盟對於每一種產品都規定了相應的環保性能標准,這些標准主要是關於自然資源與能源節省情況、廢氣(液、固體)及雜訊的排放情況等。
四、德國:跨流域國際生態補償和區域橫向轉移支付
德國易北河的生態補償政策是比較典型的區域合作機製成功範例。易北河貫穿兩個國家,上游在捷克,中下游在德國。1980年前從未開展流域整治,水質日益下降。1990年後德國和捷克共和國達成共同整治易北河的協議,成立雙邊合作組織。整治的目的是長期改良農用水灌溉質量,保持流域生物多樣,減少流域兩岸排放污染物。雙邊組織由8個專業小組組成:行動計劃組,確定、落實目標計劃;監測小組,確定監測參數目錄、監測頻率,建立數據網路;研究小組,研究採用何種經濟、技術等手段保護環境;沿海保護小組,解決物理方面對環境的影響;災害組,解決化學污染事故,預警污染事故,使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水文小組,收集水文資料數據;公眾小組,從事宣傳工作,每年出一期公告,報告雙邊工作組織工作情況和研究成果。
根據協議,德國在易北河流域邊建起了7個國家公園,佔地500km2;兩岸流域有200個自然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內建房、辦廠或從事集約農業等影響生態保護的活動。經整治,目前易北河上游水質已基本達到飲用水標准。
易北河流域整治的經費來源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排污費(居民和企業的排污費統一交給污水處理廠,污水廠按一定的比例保留一部分資金後上交國家環保部門);二是財政貸款;三是研究津貼;四是下游對上游經濟補償。如2000年德國環保部拿出900萬馬克給捷克,用於建設捷克與德國交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
目前國際上只有德國在生態補償方面實行州際間橫向轉移支付制度,並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其最大的特點是資金到位,核算公平。橫向轉移支付就是由富裕地區直接向貧困地區轉移支付。也就是說,通過橫向轉移改變地區間既得利益格局來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並且設計出了一整套復雜的計算依據以及確定轉移支付的數額標准。德國的橫向轉移支付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增值稅由州分享部分的1/4;二是財政較富裕的州按照統一標准計算結果撥給窮州的補助金。德國通過州際財政平衡基金實施州際間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社會穩定。
五、澳大利亞:水分蒸發信貸
澳大利亞Mullay-Darling流域位於澳大利亞東部,大規模的森林採伐使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為此,下游一個由600個灌溉農場主組成的食物與纖維協會,與上游新南威爾士州林務局達成協議,將植樹造林作為一種成本有效的策略予以資助。該協會根據在流域上游建設100hm2森林的蒸騰水量,向州林務局購買鹽分信貸,即下游使用水灌溉土地的農場主向林務局支付「蒸騰作用服務費」,現在是按照每100萬m3水交納17澳元的價格來支付,或按每公頃土地85澳元的價格來補償,支付10年。林務局利用這一經費採取在上游地區種植脫鹽植物、栽植樹木或多年生深根系植物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護水質,避免鹽鹼化。
六、厄瓜多:流域水土保持基金
1998年在基多成立了流域水土保持基金,基金的資金收自於用水費,具體有以下來源:MBS-Cangahua灌區、流域下游農戶、水電公司HCJB、Papallacta溫泉、基多市政水務公司(交納水銷售額的1%)以及國家和國際補充資金;流域水保基金用於保護上游40萬hm2的Cayambe-Coca流域的水土,以及上游的Antisana生態保護區,具體的活動包括購買生態敏感區土地、為上游居民提供替代的生計方式、農業最佳模式示範、教育和培訓;該水保基金交由一個公司來運作(Enlace Fondos),公司設有理事會,成員來自地方社區、水電公司、保護區管理局、地方NGO以及政府。
Ⅲ 巴彥淖爾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社會事業協調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圓滿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完成522億元,增長20%,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0億元,增長70%;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55.8億元,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93元,增長1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066元,增長2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實現雙降,均控制在自治區要求之內。
(一)保增長措施扎實有效,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把保工業作為保增長的首要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及時出台了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採取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電力多邊交易、區內直供電、調整企業社會保險繳費比例等辦法,千方百計解決產品銷售、信貸融資難題,幫助企業減輕負擔、恢復生產、穩定就業、渡過難關。全市財政性借款、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無償投入資金近3億元,發放工業貸款162億元,為企業減少電費支出4600多萬元。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工業經濟逐季回升,停限產企業基本恢復生產,規模以上企業整體實現扭虧為盈。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6億元,增長31%,實現利潤22.4億元。
堅持把發展農牧業作為保增長的基礎支撐,加大 「三農三牧」支持力度,市本級安排專項資金7100萬元,增長8.5%。糧食總產49億斤,增長14%。新增設施農業1萬多畝,土地和草牧場流轉分別達到77萬畝和832萬畝。牲畜飼養量達到1800萬頭(只),出欄率95%,提高7.4個百分點。肉羊產業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落實各項惠農補貼資金4.1億元,增加5990萬元,農牧民人均補貼增加55元。全市重點水利工程投入10.7億元,中低產田改造、河套灌區節水改造等項目進展順利,103個新農村新牧區示範引領村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堅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保增長的重要途徑,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現代物流、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穩步發展。現代農畜產品(B)型保稅物流園區開工建設,口岸物流園區貨物周轉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巴運情」被認定為全區服務業唯一中國馳名商標。旅遊資源整合開發步伐加快,我市榮獲「中國國際旅遊文化目的地」和「中國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地」稱號。金融保險業快速發展,各項存款余額395億元,貸款余額281億元,分別增長25%和27%。
(二)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消費出口協同拉動
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開展了「項目開工月」和「抓項目、迎國慶、獻厚禮」活動,提振市場信心,促進投資持續增長。全市爭取中央、自治區投資8.7億元,居各盟市前列;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3個,引進國內到位資金275億元,增長57%;實際利用外資4806萬美元,增長10%。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著力引導資金投向關系長遠發展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工業投資完成325億元,增長75.4%。實施了128個重點工業項目,華潤金能熱電聯產、紫金二期鋅冶煉等68個項目建成投產,瑞峰8萬噸鉛冶煉、西部銅業5萬噸電解銅、中旺500噸多晶硅等項目快速推進。新增風電裝機並網65萬千瓦,總裝機達到105萬千瓦,佔全區的17%。生態和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42億元,增長6%。在全市范圍內實行禁牧,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52萬畝。包惠鐵路電氣化改造全部完工,臨策鐵路建成通車,甘其毛都至萬水泉鐵路開工建設。青山至烏根高勒一級公路、臨河黃河大橋開工建設,前旗黃河大橋主體工程完工,新建通鄉通村油路1200公里。巴彥淖爾機場開工建設。大力實施電力基建及農網完善工程,電網架構進一步改善。
積極拓展城鄉消費市場。及時出台了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刺激住房消費政策,採取發放貨幣補貼、降低首付比例、享受優惠利率等措施,房地產開發規模和住房消費進一步擴大。全市商品房開發387萬平米,增長50%;預銷售220萬平米,增長近2倍。認真落實汽車、家電、農機下鄉政策,汽車摩托車補貼7550輛,農機、家電補貼4.4萬台,共計補貼8510萬元。商貿、餐飲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億元,增長20%。
努力擴大對外經貿合作。與蒙古國南戈壁省高層互訪頻繁,文化、教育、經貿往來更加密切。甘其毛都口岸實現雙邊常年開關,烏拉特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掛牌成立。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億元,通關能力不斷增強,煤炭過貨327萬噸,增長63.5%。番茄醬、肉食品、脫水菜、絨紡、葵仁出口大幅增加,全年進出口總額4.5億美元。
(三)城鎮建設快速推進,中心城市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全年完成城建投資112億元,同比增長50%,是我市歷史上城建投資最多的一年。
臨河新區建設全面推進。12條主幹道全部建成通車,3條次幹道和6條支路正在施工。鋪設人行道20萬平米,整改電力線路4.8公里,完成給排水管網36.6公里、燃氣管道5.7公里、供熱管網40公里。11個行政企事業單位入駐新區,15個入駐單位主體工程封頂,27個開工建設。河套文化主題公園、金川河水系一期投入使用,文博中心、市中學等公益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房地產開發項目規劃建築300萬平米,當年竣工200多萬平米。老城區繼續實施「新亮美」工程,改造次幹道9條,治理居民巷道54條,鋪裝人行道6萬平米,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6萬平米,裝飾亮化沿街建築物76棟,建成便民市場4處,啟動大型綜合市場1處,對城區主要出口進行了改造。
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市市政道路開工73項,鋪裝86公里175萬平米。實施污水處理工程16項,5個旗縣城鎮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2個正在建設。實施供熱工程8項,臨河、五原、磴口實現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臨河醫療垃圾處置、糞便無害化處理項目完工。
「創園」工作開始起步。全市新增園林綠化面積8320畝。臨河共實施創園工程47項,投資7億元,新增綠地7378畝,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1.31%、26.31%,均增加7.2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由3.23平米增加到6.59平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實現翻番,是新增綠化面積最多、綠化指標提升最快的一年。各旗縣積極開展公園、廣場、道路等綠化工程建設,增加綠化面積942畝。
(四)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各級財政用於社會事業支出37.3億元,增長35.2%。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辦學水平明顯提高。高中普及率達92%,職業中學畢業生就業率達96%,每萬人高考上線79人,居全區第三位。科技研發能力不斷增強,5家企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企業培育試點,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建設改造醫療服務機構17所、計生服務站16所,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76‰。以河套文化為主題的民族文化大市建設扎實推進,對陰山岩畫進行了搶救性保護,舉辦了第五屆河套文化藝術節,大型紀錄片《河套長煙》在央視多頻道多次播出,引起各界對河套文化和巴彥淖爾的極大關注。全區盟市電視台第一部高清電視直播車投入使用。審計和建築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分別被評為全國先進,人才儲備工作被評為全區先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齡、統計、物價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
(五)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得到解決
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始終堅持民生投入不減、標准不降、目標不變。全市財政直接用於民生投入28.6億元,佔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的27%。去年承諾的10件實事全部完成。就業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3697名大學生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消零,城鎮登記失業率4.06%。為2592名城鄉創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452萬元,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6.2萬人。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5萬人、60.5萬人、9.5萬人、7.8萬人、10.5萬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增加154元,達到1349元。提高了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職工收入,月人均增資500元。出台多項優惠政策,解決失地農民、勞服企業職工、困難職工社保問題,參保人數達1.3萬人。城鄉低保年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2628元和901元,較上年提高612元和257元。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籌資標准提高到人均105元,參合率達到98%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0.5萬人,佔全區參保人數的10.4%。籌集扶困助學資金26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近1.3萬人,是全區籌資最多的盟市。實施安全飲水工程68處,解決了1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投入1.6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3.2萬貧困農牧民的增收問題,貧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以上。推行公積金貸款貼息和廉租住房租金補貼制度,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7.3億元,為6970戶購房者提供貸款支持。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70.3萬平米,1萬多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實施農村牧區安保工程,建成11個中心集鎮治安消防站。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431件,滿意率達98%。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開展了整風肅紀專項活動,機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擴大政務公開范圍,建立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三問」平台,進一步暢通了民意反映和訴求渠道,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信訪積案化解年和迎國慶、保穩定信訪百日攻堅活動,37件群眾反映強烈的信訪積案和一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積極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安全生產總體形勢穩定。不斷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國防建設得到加強,實現了邊境安寧、邊防穩固。
各位代表,在嚴峻的考驗面前,我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科學決策、周密部署、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級各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實的結果,是全市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共克時艱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向所有關心支持巴彥淖爾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用加快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信心、積極應對,用創造性的工作化危為機,努力在逆勢中創造新優勢、取得新突破;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切實抓好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做強工業、做大城市、做活口岸,為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注重改善民生、維護穩定,加快和諧巴彥淖爾建設,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尚不穩固,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難度還比較大;經濟總量仍然較小,產業發展還不充分,立市立縣的大項目和企業比較少,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還很艱巨;中心城市承載能力不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還有一定差距;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相對薄弱,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任務繁重;城鎮居民收入總體上還比較低,農牧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仍有16.7萬農牧民處於貧困線以下,特別是牧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還比較低;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節能降耗、環境保護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工作還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部分機關和工作人員辦事拖沓、推諉扯皮、吃拿卡要等現象依然存在,工作作風亟待改進。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Ⅳ 農業部發布2015年政策什麼時候發布的
農業部發布2015年政策大全
日期:2015-05-06 作者: 來源: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1.生豬大縣獎勵政策
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生豬養殖積極性,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5億元,專項用於發展生豬生產,具體包括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的支出,以及保險保費補助、貸款貼息、防疫服務費用支出等。獎勵資金按照「引導生產、多調多獎、直撥到縣、專項使用」的原則,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2015年中央財政繼續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
2.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支持政策
2014年,國家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按照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全程監管、強化能力提升、推進社會共治的原則,把創建活動重點集中於「菜籃子」產品主產縣。從2015年開始,中央財政安排80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補助資金重點用於制度創設、模式總結探索、人員培訓等。
3.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從2005年開始,國家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2014年投入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於對項目省養殖場(戶)購買優質種豬(牛)精液或者種公羊、氂牛種公牛給予價格補貼。生豬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頭能繁母豬40元;奶牛良種補貼標准為荷斯坦牛、娟姍牛、奶水牛每頭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種每頭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頭能繁母牛10元;羊良種補貼標准為每隻種公羊800元;氂牛種公牛補貼標准為每頭種公牛2000元。2015年國家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並探索開展優質荷斯坦種用胚胎引進補貼試點,每枚補貼標准5000元。
4.畜牧標准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
2014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38億元支持發展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其中,中央財政安排25億元支持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安排10億元支持奶牛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安排3億元支持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肉牛肉羊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資金主要用於養殖場(小區)水電路改造、糞污處理、防疫、擠奶、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建設等。2015年國家繼續支持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但因政策資金調整優化等原因,暫停支持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一年。
5.動物防疫補貼政策
我國動物防疫補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一是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補助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小反芻獸疫等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政策;強制免疫疫苗由省級政府組織招標采購;疫苗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按比例分擔,養殖場(戶)無需支付強制免疫疫苗費用。二是畜禽疫病撲殺補助政策,國家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小反芻獸疫發病動物及同群動物和布病、結核病陽性奶牛實施強制撲殺。國家對因上述疫病撲殺畜禽給養殖者造成的損失予以補助,強制撲殺補助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養殖場(戶)按比例承擔。三是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政策,補助經費主要用於對村級防疫員承擔的為畜禽實施強制免疫等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勞務補助。2015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7.8億元補助經費。四是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國家對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對養殖環節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給予每頭80元的無害化處理費用補助,補助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2015年,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范圍由規模養殖場(區)擴大到生豬散養戶。五是生豬定點屠宰環節病害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國家對屠宰環節病害豬損失和無害化處理費用予以補貼,病害豬損失財政補貼標准為每頭800元,無害化處理費用財政補貼標准為每頭80元,補助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6.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為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內容主要包括:實施禁牧補助,對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准對牧民給予補助,初步確定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准給予草畜平衡獎勵;給予牧民生產性補貼,包括畜牧良種補貼、牧草良種補貼(每年每畝10元)和每戶牧民每年500元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2012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范圍擴大到山西、河北、黑龍江、遼寧、吉林等5省和黑龍江農墾總局的牧區半牧區縣,全國13省(區)所有牧區半牧區縣全部納入了政策實施范圍。2014年,中央財政對13個省(區)投入的補獎資金達到了157.69億元。2015年,國家繼續在13省(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7.振興奶業支持苜蓿發展政策
為提高我國奶業生產和質量安全水平,從2012年起,國家實施了「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支持高產優質苜蓿示範片區建設,片區建設以3000畝為一個單元,一次性補貼180萬元(每畝600元),重點用於推行苜蓿良種化、應用標准化生產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加強苜蓿質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繼續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
8. 漁業資源保護補助政策
2014年落實漁業資源保護與轉產轉業轉移支付項目資金4億元,其中用於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萬元,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9400萬元。2015年該項目繼續實施。
9.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5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6億元轉移支付資金,採取「先建後補」方式,按照不超過單個設施平均建設造價30%的標准實行全國統一定額補助,扶持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乾房等三大類18種規格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實施區域為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0.農村沼氣建設政策
2015年,重點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以綜合利用為手段的規模化沼氣。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在原料規模化收集有保障、天然氣氣源短缺、用戶需求量大的地區,主要用於接入市政燃氣管網、提供車用生物天然氣、給周邊工商業用戶供氣,優先安排日產生物天然氣1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氣工程。大型沼氣工程主要與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相配套,在養殖業發達和養殖污染嚴重的地區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建設,主要用於養殖場自用和發電上網。中小型集中供氣沼氣工程建在人口集中、原料豐富的地區,主要用於為村組居民和新農村集中供氣,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鼓勵沼氣專業運營機構進入農村沼氣建設領域,優先支持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強化科技支撐作用,鼓勵提高產氣率和節能增效等新技術、新裝備、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11.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政策
一是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推動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與分級管理,設置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監測國控點,開展動態監測預警,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在我國南方6省區啟動水稻產區稻米重金屬污染狀況一對一協同監測,以南方酸性水稻土產區為重點區域,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對中輕度污染耕地實行邊生產、邊修復,在重污染區域,開展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同時對試點示範農戶進行合理補償。開展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二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全國農業面源污染國控監測網路,加強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建設,在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或對環境敏感的湖泊、流域,力爭實施一批綜合治理工程。在養殖、地膜、秸稈等污染問題突出區域,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健康養殖、全生物可降解膜示範、農田殘膜回收與再生、秸稈綜合利用示範等。三是積極探索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構建。進一步加強在重點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對採用化肥農葯減施、農葯殘留降解等環境友好型技術和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和生物農葯的農戶進行補貼,鼓勵農戶採用清潔生產方式,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
12.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政策
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推行縣域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鎮垃圾污水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整鄉整村推進農村河道綜合治理。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科學分離,引導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支持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與利用。逐步建立農村死亡動物無害化收集和處理系統,加快無害化處理場所建設。合理處置農田殘膜、農葯包裝物等廢棄物,加快廢棄物回收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家庭改廁,全面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適應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生產的需求,統籌建設晾曬場、農機棚等生產性公用設施,整治佔用鄉村道路晾曬、堆放等現象。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節約集約使用土地。
1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
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農民培訓經費,繼續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全國4個整省、20個整市和500個示範縣開展重點示範培育,圍繞主導產業開展農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訓,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返鄉農民工的培養培訓力度。同時制定專門規劃和政策,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圍繞「調結構、轉方式」的目標,培育1萬名現代青年農場主,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銜接配套的培育制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確保農業發展後繼有人。
14.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政策
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6億元,基本覆蓋全國農業縣。主要用於支持項目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服務模式,推動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改善推廣服務手段,推進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補充推廣人才隊伍,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15.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政策
2015年,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新增設一批部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依託培訓基地舉辦180餘期示範培訓班,培訓1.8萬多名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和大學生村官,並帶動各省區市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繼續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全年計劃完成7萬人以上的招生規模,提升農村實用人才學歷層次。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認定試點,研究出台指導性認定標准和扶持政策框架,加強認定信息管理,構建科學規范的認定體系。組織實施「全國十佳農民」2015年度資助項目,遴選10名從事種養業的優秀新型農民代表,每人給予5萬元的資金資助。
16.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政策
2015年,國家繼續支持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國家將推進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這些組織必須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堅持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國家還將進一步完善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管理體制,明確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責,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17.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與集約化經營政策
去年下半年,國家有關部門發布了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指導意見,主要內容包括:加大對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信貸投入。將各類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建立信用檔案,提高授信額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法通過兼並、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合理運用銀團貸款方式,滿足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大額資金需求。圍繞地方特色農業,以核心企業為中心,捆綁上下游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戶,開發推廣訂單融資、動產質押、應收賬款保理和產商銀等多種供應鏈融資產品。探索以廠商、供銷商擔保或回購等方式,推進農用機械設備抵押貸款業務。穩妥推動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業務新產品,支持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對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重點領域的支持。在產業項目方面,重點支持農業科技、現代種業、農機裝備製造、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項目。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重點支持耕地整理、農田水利、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在農產品流通領域,重點支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18.農業保險支持政策
目前,中央財政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有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天然橡膠、森林、青稞、藏系羊、氂牛等,共計15個。對於種植業保險,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40%,對東部地區補貼35%,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直屬墾區、中儲糧北方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單位)補貼65%,省級財政至少補貼25%。對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保險,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50%,對東部地區補貼40%,對中央單位補貼80%,地方財政至少補貼30%。對於公益林保險,中央財政補貼50%,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90%,地方財政至少補貼40%;對於商品林保險,中央財政補貼30%,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55%,地方財政至少補貼25%。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覆蓋全國,地方可自主開展相關險種。2015年,國家將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
19.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政策
2015年,國家有關部門將採取一系列措施引導支持家庭農場健康穩定發展,主要包括:開展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推動落實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抵押擔保、農業保險、設施用地等相關政策,加大對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鼓勵中高等學校特別是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興辦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家庭農場登記制度,明確認定標准、登記辦法、扶持政策。探索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和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工作。推動相關部門採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
20.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政策
國家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拓寬服務領域,促進規范發展,實行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深入推進示範社創建行動。2014年,中央財政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資金規模達到了20億元,並在北京、吉林、浙江、湖北、重慶五省市開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2015年,除繼續落實現行的扶持政策外,將深入推進合作社規范發展,啟動國家示範社動態監測,把運行規范的合作社尤其是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和國家「三農」建設項目的重要承擔主體;引導督促合作社開展年度報告公示,及時准確報送和公示生產經營、資產狀況等信息;堅持社員制封閉性,依託產業發展,按照對內不對外、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的原則,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
21.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政策
農業部、中央農辦、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總局四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意見》明確,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主要是鼓勵其重點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准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投資開展土地整治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同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應通過利益聯結、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就業等多種途徑帶動農民共同致富,不排斥農民,不代替農民,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現代農業增值收益。
22.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政策
進一步加大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財政資金、基建投資、金融資本等各類資金協同支持示範區發展的合力。一是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擴大獎補范圍,對投入整合力度大、創新舉措實、合作組織發展好、主導產業提升和農民增收明顯的示範區安排1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支持鼓勵示範區加快推進農業體制機制創新。二是安排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6億元,加大對示範區旱澇保收標准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每畝建設投資不低於1500元,其中中央定額補助1200元。三是協調加大對示範區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示範區健全農業融資服務體系,力爭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今年對示範區建設的貸款余額不低於300億元。
Ⅳ 牛養殖小區怎麼建設
奶牛養殖小區建設中,業主考慮的多是如何增加奶量,奶的衛生安全則未引起重視或根本未考慮,加上資金、知識結構、土地等的限制,在小區規劃、布局、設計、管理等方面自然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給之後的奶牛飼養、生產管理、疫病控制、原料奶質量控制、衛生環境控制等造成一定的隱患。容易增加疫病防控難度選擇牧場地址時要防止養殖場之間動物疫病的相互傳播,自然間隔極其重要。如果簡單人為地把養殖戶奶牛集中在一個養殖小區內一起飼養,又不注意各方面的管理,即使有「六個統一」的管理制度,也容易相互傳播疫病。養殖戶中有販牛的,有開典當行的,也有開的士的等,有聽說養殖奶牛效益高又有補貼而轉入的,僱人飼養,人員素質是個問題,特別是近年養殖效益不好時要做到「六個統一」往往是困難的。除牛場牛舍統一建造和鮮奶統一收購外,奶牛是各養殖戶的,其他生產成本和管理各管各,牧草各自種植或收購,飼料各自采購或加工,糞便各自處理,精粗飼料各自堆放,奶牛隨意進出等等,就是上班時間也往往各管各,大多小區難以做到統一。在工作之餘,各飼養員串門走動或三五成群集中喝茶、聊天、打撲克也比較普遍,飼養工具相互借用,個別脫繩奶牛相互跑動也時有發生。由於管理跟不上,通過其他養殖戶病牛引進和人、物、奶牛傳播病原微生物機會往往比單獨的飼養場明顯增多,近年來對一些疫病的監測結果也說明這一問題。小區內若有以販賣奶牛為主要獲利的養殖戶,那麼該小區的疫病往往是難以控制的,會經常發生新的疫病。增加牧草供給難度和飼養成本因多個養殖戶奶牛集中飼養後牧草需求量加大,牧草和土地及農副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土地、青粗飼料等價格相對提高,且會出現供應緊張;種植地距離加大又增加運輸成本、運輸機械投入。所以,養殖小區的飼養成本自然要高於相對獨立的飼養場。增加奶牛糞尿對環境的污染奶牛糞尿多用於牧草種植,自然消化時,一般牛場採取外銷,用於養魚、制菇、作肥料和做有機肥等。因奶牛集中飼養後規模擴大,造成這一地區牛糞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外銷價格下跌,牛場收益下降。若奶牛飼養量繼續增加,外銷自銷均成問題後,各養殖戶不得不各自堆放,有的堆放到小區周圍,造成小區和周邊環境污染。也發現有個別小區養殖戶因牛糞便無處堆放,而倒入場邊的小溪里,人們怨聲載道,成為不小的問題。對牛奶質量和收購價格的影響乳製品加工企業實行按質論價收購牛奶,小區一般配套建有收奶站點,同時也方便養殖戶送奶。送奶時間縮短,有利於控制牛奶中微生物的繁殖。但是,如前所述,進入養殖小區的奶牛因受感染微生物的機會增多,牛奶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也會增加。獨立養殖場,如果奶牛和原料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乳製品企業也會配套設立收奶站點,擁有製冷設施,在同樣管理力度下其原料奶質量更容易控制,其牛奶收購價格自然要高些。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問題在奶牛養殖小區的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上缺少規劃,或沒有徵求畜牧、獸醫、環保和建築等相關行家的意見,受技術、觀念和資金、土地等多因素的制約,在小區選址和牛舍建造、牛場布局上對環境污染、奶牛飼養、奶牛防疫和牧草供應、擠奶與原料奶冷卻設施等相關事項,缺少充分的考慮或受制約,故對之後的奶牛生產和疫病防控埋下了一些不易解決的隱患。小區地址往往不理想 在選擇區址時往往沒有更深層次考慮到周圍環境與養殖小區之間的相互影響。將奶牛從村莊中移入奶牛小區之後,對村莊的環境污染減少了,但有的奶牛小區對新的社會環境又造成了污染。周邊的其他畜禽養殖場、屠宰場、廠礦、村莊和過往的行人、動物及其產品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對奶牛小區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不僅影響牧草種植,更影響奶牛的健康和對牛奶衛生質量的控制。有的為了形象和方便而把區址選在村莊出入要道和主要公路鐵路的附近,也有建在地勢平整的糧田上和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其他養殖場、屠宰場和廠礦附近。在人口村莊密集、交通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選擇一個完全適合中大規模養殖小區(場)的地方非常困難。一要考慮周邊環境與養殖小區(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二要受土地的限制,三要受資金和水電路等的影響等等。因地制宜建設適度規模相對獨立的奶牛場相對容易解決。小區內建築布局大多欠合理 在已建的養殖小區中大多牛舍建築過密,只考慮發展養殖頭數,結果易造成牛舍之間疫病傳播,奶牛運動場面積過小或根本沒有,牛糞處理困難和乾草堆放困難,生活區與生產區相連,無明顯隔離和消毒措施等等,影響牛場整潔、奶牛生長和疫病控制。小區內基礎設施配套不全 由於資金、產權、收益、場地和管理等原因,影響小區業主或養殖戶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結果是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或牛糞堆放困難;或缺少青貯氨化設施;或缺少獨立獸醫室、牛場入口處消毒設施和外地購入牛、病牛的隔離觀察舍;或原料奶冷卻灌、飼料切割機、全混合日糧攪拌機等設備不足,消毒池有的也形同虛設。小區規劃布局和監管不能完全到位 對奶牛養殖小區建設與乳製品企業加工能力、動物防疫、原料奶質量控制、土地利用、牧草供應、環保等方面大多缺少綜合規劃。小區建設隨意性很大,以小區業主(籌建者)意願為主,邊建邊使用,影響之後的奶牛生產和動物疫病防控等。小區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由於小區內各飼養戶沒有明確嚴格的制約條件,對人員、車輛和奶牛的進出,糞便垃圾的堆放,病死畜禽的處理,原料奶的質量控制等,很難形成制度化管理,大多養殖小區負責人想管卻管不起來,「六統一」大多成了形式。有的也僅僅是制度形式,沒有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各業主各管各,奶牛飼養和疫病防控缺少系統的管理,隨意性大。奶牛場生產管理還有很大距離 奶牛飼養習慣於有什麼吃什麼,長期拴養不放牧,缺少對牛身的刷拭和肢蹄的護理,動物防疫和保健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僥幸心理嚴重,其結果:奶牛泌乳潛力沒有發揮、質量難以保證、配種受胎率低、產科疾病多和淘汰率高。牛場的防疫、衛生、消毒、隔離、生產記錄(包括奶牛繁殖、奶產量質量、飼料獸葯用量、疾病治療)等方面的台賬管理工作沒有形成,或粗放不規范。青乾草和青貯飼料的欠缺也是困擾奶牛業發展的一大難點。奶牛日糧組成不合理,影響原料奶產量、質量,也影響奶牛泌乳潛力的有效發揮。小區牛舍結構也有待改進 小區牛舍結構大小(包括牛床、窗戶、護欄、食槽和下水道等)各色各樣,有的明顯不利於奶牛的防暑保暖、休息、飲食和排污等。所有這些均影響奶牛健康生長、原料奶質量和動物疫病控制。近年來,政府在小區疫病監測、污染治理和規范化建沒等方面進行了強化管理與政策扶持。如污染治理採取補貼造沼氣池和加大監管力度,養殖小區的污染才有所好轉。養牛效益不佳或虧損,疫病是首當其沖的,日糧結構不合理、飼養條件不理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奶價受制於企業且價格過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以乳品衛生安全為中心,全面提升奶牛養殖小區(牧場)標准化建設對今後籌建的奶牛養殖小區(場)一定要因地制宜,對有一定資金和奶牛數量的養殖戶宜提倡辦獨立的養殖場,發展適度規模。推行有利於疫病防控、牧草供給、糞尿處理、奶牛放牧和生產管理的奶牛規模養殖場或養殖小區。做好整體規劃,小區地址、布局、牛舍結構、內部設施和牛場管理、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等都應從奶牛健康、原料奶產量質量、養牛經濟效益及環保等綜合考慮,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有效地促進奶牛業健康發展。小區(場)地址選擇要科學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地勢高燥,地面相對平坦,但要有—定的坡度,以利排水排污,有糞便、墊料消化的果園、牧草土地;二要遠離污染源,如化工廠、造紙廠、屠宰場和其他畜禽養殖場,盡可能選擇有自然隔離效果的地方;三要水電齊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四要交通方便,但要避開交通要道(遠離村莊和主要交通要道500米以上);五要牧草、農副產品來源充足,目的是降低飼養成本,控制病原微生物。小區(場)內部布局要合理首先,牛舍應統一規劃,保證奶牛有舒適的、衛生的生活生產環境,散養式牛舍、自由牛床、擠奶台擠奶更有利於奶牛健康和原料奶質量;其次,牛舍之間必須要有足夠的距離,以保證奶牛有充足的活動面積(每頭牛3平方米以上)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儲備空地,牛舍之間最好用綠化帶隔開;第三,生活區要與牛舍分離並保持較大的距離和隔離設施;第四,小區(場)要有圍牆,入口處和各牛舍門口設置消毒池、紫外線消毒舍(更衣舍),牛舍下風處和小區(場)外分別設立病牛治療隔離消毒舍、外購奶牛隔離消毒觀察舍。小區(場)基礎設施要配套完善圍繞奶牛健康和乳品衛生安全,一要保證水、電、路三通,保證水質良好;二要對畜禽糞便實行統一堆放,修建糞便污水處理設施,有條件的可固液分離綜合開發利用;三要配備擠奶機、原料奶冷卻罐、飼料切碎機、飼料加工與全混合日糧(TMR)攪拌機;四要有獸醫室和配種室,配備專職且技術過硬的獸醫和配種員。小區(場)建設要有一個整體規劃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應盡可能地利用當地山岡山坳地理優勢,結合奶牛存欄數、勞動力優勢、牧草供應(包括農副產品、農民種草)和乳製品企業加工能力等具體情況,為小區(場)建設做出整體規劃,合理布局,促進本區域的奶業全面健康協調發展。保證奶牛養殖小區(場)完成一個成熟一個。小區(場)管理要制度化小區(場)各個飼養戶應吃苦耐勞,參與飼養管理,並服從管理,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包括上班時間、奶牛防疫、人牛物的進出、原料奶的質量等),實行統一管理,落實自繁自養和隔離消毒制度,嚴格控制環境衛生和動物疫病。獸醫部門要加強監管,通過《動物防疫合格證》審核,規范動物防疫制度化建設。奶牛飼養與管理要科學根據奶牛生長的自然要求和生產的需要,給予良好的環境與全價的日糧,切實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傳入和其他各種應激的影響,從而確保奶牛的正常生長與生產。活動是奶牛的最基本的自然要求,要堅持放牧,改變長期拴養之陋習。大力推廣牧草種植和青貯氨化工程,可與周邊農民建立牧草種植合同,解決南方奶牛牧草不足之瓶頸,特別是對冬閑田的充分利用。規模經營的奶牛養殖小區(場),具有一般企業經營風險外,還具有動物飼喂的不可停頓性和疫病的傳染性,養殖戶更要有風險意識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因此,要樹立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依據奶牛生產和動物防疫的要求,進行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鄄CP),運用生物安全體系理念做好原料奶產量質量的提高、生產成本的控制和動物疫病的防控等工作。中國奶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面對的是國際化競爭新格局,而原料奶質量的高低是中外乳製品的最大差距所在。所以,對原料奶質量的高度關注和嚴格控制是廣大從業人員主要考慮的方向。推廣實施標准化建設規模奶牛場或養殖小區是提高原料奶質量的最有效手段。解決以上問題的根本是要解決人的素質問題和企業(小區、牧場)的發展理念問題。加強對牧場業主、管理人員、飼養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術、法律等相關業務的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轉變思想意識從抓產量到抓質量。國家應將直補資金、項目資金與精力改用於有利於提高奶業整體健康發展的、奶農均受益的、又便於操作的業務培訓上、行業監管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助上和扶持貸款貼息上。以乳品衛生質量安全為中心,強培訓、抓管理、促規范,全面推行奶牛健康養殖,確保奶業平穩發展。
相關鏈接
Ⅵ 建設奶牛小區需要給哪些部門提供信息
奶牛養殖小區存在的問題
小區籌建者建設小區的目的是聚攏一定數量奶牛的養殖場戶而賺取乳品企業給的收奶補貼。牛越多,則奶越多,補貼越多。因此,奶牛養殖小區建設中,業主考慮的多是如何增加奶量,奶的衛生安全則未引起重視或根本未考慮,加上資金、知識結構、土地等的限制,在小區規劃、布局、設計、管理等方面自然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給之後的奶牛飼養、生產管理、疫病控制、原料奶質量控制、衛生環境控制等造成一定的隱患。
容易增加疫病防控難度
選擇牧場地址時要防止養殖場之間動物疫病的相互傳播,自然間隔極其重要。如果簡單人為地把養殖戶奶牛集中在一個養殖小區內一起飼養,又不注意各方面的管理,即使有「六個統一」的管理制度,也容易相互傳播疫病。養殖戶中有販牛的,有開典當行的,也有開的士的等,有聽說養殖奶牛效益高又有補貼而轉入的,僱人飼養,人員素質是個問題,特別是近年養殖效益不好時要做到「六個統一」往往是困難的。除牛場牛舍統一建造和鮮奶統一收購外,奶牛是各養殖戶的,其他生產成本和管理各管各,牧草各自種植或收購,飼料各自采購或加工,糞便各自處理,精粗飼料各自堆放,奶牛隨意進出等等,就是上班時間也往往各管各,大多小區難以做到統一。在工作之餘,各飼養員串門走動或三五成群集中喝茶、聊天、打撲克也比較普遍,飼養工具相互借用,個別脫繩奶牛相互跑動也時有發生。由於管理跟不上,通過其他養殖戶病牛引進和人、物、奶牛傳播病原微生物機會往往比單獨的飼養場明顯增多,近年來對一些疫病的監測結果也說明這一問題。小區內若有以販賣奶牛為主要獲利的養殖戶,那麼該小區的疫病往往是難以控制的,會經常發生新的疫病。
增加牧草供給難度和飼養成本
因多個養殖戶奶牛集中飼養後牧草需求量加大,牧草和土地及農副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土地、青粗飼料等價格相對提高,且會出現供應緊張;種植地距離加大又增加運輸成本、運輸機械投入。所以,養殖小區的飼養成本自然要高於相對獨立的飼養場。
增加奶牛糞尿對環境的污染
奶牛糞尿多用於牧草種植,自然消化時,一般牛場採取外銷,用於養魚、制菇、作肥料和做有機肥等。因奶牛集中飼養後規模擴大,造成這一地區牛糞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外銷價格下跌,牛場收益下降。若奶牛飼養量繼續增加,外銷自銷均成問題後,各養殖戶不得不各自堆放,有的堆放到小區周圍,造成小區和周邊環境污染。也發現有個別小區養殖戶因牛糞便無處堆放,而倒入場邊的小溪里,人們怨聲載道,成為不小的問題。
對牛奶質量和收購價格的影響
乳製品加工企業實行按質論價收購牛奶,小區一般配套建有收奶站點,同時也方便養殖戶送奶。送奶時間縮短,有利於控制牛奶中微生物的繁殖。但是,如前所述,進入養殖小區的奶牛因受感染微生物的機會增多,牛奶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相應也會增加。獨立養殖場,如果奶牛和原料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乳製品企業也會配套設立收奶站點,擁有製冷設施,在同樣管理力度下其原料奶質量更容易控制,其牛奶收購價格自然要高些。
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問題
在奶牛養殖小區的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上缺少規劃,或沒有徵求畜牧、獸醫、環保和建築等相關行家的意見,受技術、觀念和資金、土地等多因素的制約,在小區選址和牛舍建造、牛場布局上對環境污染、奶牛飼養、奶牛防疫和牧草供應、擠奶與原料奶冷卻設施等相關事項,缺少充分的考慮或受制約,故對之後的奶牛生產和疫病防控埋下了一些不易解決的隱患。
小區地址往往不理想在選擇區址時往往沒有更深層次考慮到周圍環境與養殖小區之間的相互影響。將奶牛從村莊中移入奶牛小區之後,對村莊的環境污染減少了,但有的奶牛小區對新的社會環境又造成了污染。周邊的其他畜禽養殖場、屠宰場、廠礦、村莊和過往的行人、動物及其產品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對奶牛小區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不僅影響牧草種植,更影響奶牛的健康和對牛奶衛生質量的控制。有的為了形象和方便而把區址選在村莊出入要道和主要公路鐵路的附近,也有建在地勢平整的糧田上和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其他養殖場、屠宰場和廠礦附近。
在人口村莊密集、交通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選擇一個完全適合中大規模養殖小區(場)的地方非常困難。一要考慮周邊環境與養殖小區(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二要受土地的限制,三要受資金和水電路等的影響等等。因地制宜建設適度規模相對獨立的奶牛場相對容易解決。
小區內建築布局大多欠合理在已建的養殖小區中大多牛舍建築過密,只考慮發展養殖頭數,結果易造成牛舍之間疫病傳播,奶牛運動場面積過小或根本沒有,牛糞處理困難和乾草堆放困難,生活區與生產區相連,無明顯隔離和消毒措施等等,影響牛場整潔、奶牛生長和疫病控制。
小區內基礎設施配套不全由於資金、產權、收益、場地和管理等原因,影響小區業主或養殖戶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結果是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或牛糞堆放困難;或缺少青貯氨化設施;或缺少獨立獸醫室、牛場入口處消毒設施和外地購入牛、病牛的隔離觀察舍;或原料奶冷卻灌、飼料切割機、全混合日糧攪拌機等設備不足,消毒池有的也形同虛設。
小區規劃布局和監管不能完全到位對奶牛養殖小區建設與乳製品企業加工能力、動物防疫、原料奶質量控制、土地利用、牧草供應、環保等方面大多缺少綜合規劃。小區建設隨意性很大,以小區業主(籌建者)意願為主,邊建邊使用,影響之後的奶牛生產和動物疫病防控等。
小區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由於小區內各飼養戶沒有明確嚴格的制約條件,對人員、車輛和奶牛的進出,糞便垃圾的堆放,病死畜禽的處理,原料奶的質量控制等,很難形成制度化管理,大多養殖小區負責人想管卻管不起來,「六統一」大多成了形式。有的也僅僅是制度形式,沒有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各業主各管各,奶牛飼養和疫病防控缺少系統的管理,隨意性大。
奶牛場生產管理還有很大距離奶牛飼養習慣於有什麼吃什麼,長期拴養不放牧,缺少對牛身的刷拭和肢蹄的護理,動物防疫和保健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僥幸心理嚴重,其結果:奶牛泌乳潛力沒有發揮、質量難以保證、配種受胎率低、產科疾病多和淘汰率高。牛場的防疫、衛生、消毒、隔離、生產記錄(包括奶牛繁殖、奶產量質量、飼料獸葯用量、疾病治療)等方面的台賬管理工作沒有形成,或粗放不規范。
青乾草和青貯飼料的欠缺也是困擾奶牛業發展的一大難點。奶牛日糧組成不合理,影響原料奶產量、質量,也影響奶牛泌乳潛力的有效發揮。
小區牛舍結構也有待改進小區牛舍結構大小(包括牛床、窗戶、護欄、食槽和下水道等)各色各樣,有的明顯不利於奶牛的防暑保暖、休息、飲食和排污等。所有這些均影響奶牛健康生長、原料奶質量和動物疫病控制。近年來,政府在小區疫病監測、污染治理和規范化建沒等方面進行了強化管理與政策扶持。如污染治理採取補貼造沼氣池和加大監管力度,養殖小區的污染才有所好轉。
養牛效益不佳或虧損,疫病是首當其沖的,日糧結構不合理、飼養條件不理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奶價受制於企業且價格過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以乳品衛生安全為中心,全面提升奶牛養殖小區(牧場)標准化建設
對今後籌建的奶牛養殖小區(場)一定要因地制宜,對有一定資金和奶牛數量的養殖戶宜提倡辦獨立的養殖場,發展適度規模。推行有利於疫病防控、牧草供給、糞尿處理、奶牛放牧和生產管理的奶牛規模養殖場或養殖小區。做好整體規劃,小區地址、布局、牛舍結構、內部設施和牛場管理、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等都應從奶牛健康、原料奶產量質量、養牛經濟效益及環保等綜合考慮,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有效地促進奶牛業健康發展。
小區(場)地址選擇要科學
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地勢高燥,地面相對平坦,但要有—定的坡度,以利排水排污,有糞便、墊料消化的果園、牧草土地;二要遠離污染源,如化工廠、造紙廠、屠宰場和其他畜禽養殖場,盡可能選擇有自然隔離效果的地方;三要水電齊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四要交通方便,但要避開交通要道(遠離村莊和主要交通要道500米以上);五要牧草、農副產品來源充足,目的是降低飼養成本,控制病原微生物。
小區(場)內部布局要合理
首先,牛舍應統一規劃,保證奶牛有舒適的、衛生的生活生產環境,散養式牛舍、自由牛床、擠奶台擠奶更有利於奶牛健康和原料奶質量;其次,牛舍之間必須要有足夠的距離,以保證奶牛有充足的活動面積(每頭牛3平方米以上)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儲備空地,牛舍之間最好用綠化帶隔開;第三,生活區要與牛舍分離並保持較大的距離和隔離設施;第四,小區(場)要有圍牆,入口處和各牛舍門口設置消毒池、紫外線消毒舍(更衣舍),牛舍下風處和小區(場)外分別設立病牛治療隔離消毒舍、外購奶牛隔離消毒觀察舍。
小區(場)基礎設施要配套完善
圍繞奶牛健康和乳品衛生安全,一要保證水、電、路三通,保證水質良好;二要對畜禽糞便實行統一堆放,修建糞便污水處理設施,有條件的可固液分離綜合開發利用;三要配備擠奶機、原料奶冷卻罐、飼料切碎機、飼料加工與全混合日糧(TMR)攪拌機;四要有獸醫室和配種室,配備專職且技術過硬的獸醫和配種員。
小區(場)建設要有一個整體規劃
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應盡可能地利用當地山岡山坳地理優勢,結合奶牛存欄數、勞動力優勢、牧草供應(包括農副產品、農民種草)和乳製品企業加工能力等具體情況,為小區(場)建設做出整體規劃,合理布局,促進本區域的奶業全面健康協調發展。保證奶牛養殖小區(場)完成一個成熟一個。
小區(場)管理要制度化
小區(場)各個飼養戶應吃苦耐勞,參與飼養管理,並服從管理,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包括上班時間、奶牛防疫、人牛物的進出、原料奶的質量等),實行統一管理,落實自繁自養和隔離消毒制度,嚴格控制環境衛生和動物疫病。獸醫部門要加強監管,通過《動物防疫合格證》審核,規范動物防疫制度化建設。
奶牛飼養與管理要科學
根據奶牛生長的自然要求和生產的需要,給予良好的環境與全價的日糧,切實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傳入和其他各種應激的影響,從而確保奶牛的正常生長與生產。活動是奶牛的最基本的自然要求,要堅持放牧,改變長期拴養之陋習。大力推廣牧草種植和青貯氨化工程,可與周邊農民建立牧草種植合同,解決南方奶牛牧草不足之瓶頸,特別是對冬閑田的充分利用。
規模經營的奶牛養殖小區(場),具有一般企業經營風險外,還具有動物飼喂的不可停頓性和疫病的傳染性,養殖戶更要有風險意識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因此,要樹立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依據奶牛生產和動物防疫的要求,進行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鄄CP),運用生物安全體系理念做好原料奶產量質量的提高、生產成本的控制和動物疫病的防控等工作。
中國奶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面對的是國際化競爭新格局,而原料奶質量的高低是中外乳製品的最大差距所在。所以,對原料奶質量的高度關注和嚴格控制是廣大從業人員主要考慮的方向。推廣實施標准化建設規模奶牛場或養殖小區是提高原料奶質量的最有效手段。
解決以上問題的根本是要解決人的素質問題和企業(小區、牧場)的發展理念問題。加強對牧場業主、管理人員、飼養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術、法律等相關業務的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轉變思想意識從抓產量到抓質量。國家應將直補資金、項目資金與精力改用於有利於提高奶業整體健康發展的、奶農均受益的、又便於操作的業務培訓上、行業監管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助上和扶持貸款貼息上。以乳品衛生質量安全為中心,強培訓、抓管理、促規范,全面推行奶牛健康養殖,確保奶業平穩發展。
Ⅶ 政府對處理每噸污泥的補貼標準是多少
我國各地污泥處置的補貼方式不同,但都是以環保項目能夠長遠可持續的運行為目的。在補貼額度方面,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以污泥處置方式以及達到的效果為衡量標准。
北京:干化、水泥窯協同處置方案,補貼越260元/噸。
上海:石洞口項目,採用干化焚燒法方案,補貼約280元/噸。
廣州:污泥處理現有的補貼水平是每噸300元。污泥堆肥成本約為每噸50~100元,焚燒為每噸100~150元,此外還有運輸成本。
浙江湖州:對具有公益性質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縣財政補助處置總費用的80%,其他企業產生的污泥,縣財政補助處置總費用的20%。
重慶:明確主城區按照「干化 填埋 資源化」、遠郊區縣城市按照「資源化 填埋」的思路推進污泥處置。垃圾處理場根據污泥含水率不同(60%至80%之間),以每噸60 至80 元的價格向污水處理廠收取污泥處理費; 污水處理廠所付污泥處理費全部由市財政補助。
河北:堆肥技術,補貼約150元/噸。
南京:利用污泥干化處理設備對污泥進行資源化利用這塊,政府補貼160塊。
(7)牧場污水處理補助擴展閱讀:
1、 國家和地方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規劃、建設和運行的監管;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運營單位(以下簡稱運營單位)應保障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2、 運營單位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執行國家相關職業衛生標准和規范,保證從業人員的衛生健康;應制定相關的應急處置預案,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發生。
3、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運輸單位和各污泥接收單位應建立污泥轉運聯單制度,並定期將記錄的聯單結果上報地方相關主管部門。
4、運營單位應建立完備的檢測、記錄、存檔和報告制度,並對處理處置後的污泥及其副產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進行跟蹤、記錄和報告,相關資料至少保存5年。
5、 地方相關主管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對污泥土地利用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污泥土地利用單位應委託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定期對污泥衍生產品土地利用後的環境質量狀況變化進行評價。污泥處理處置場所應禁止放養家畜、家禽。
6、 地方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填埋場的監督和管理。填埋場運營單位應按照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定期對污泥泥質、填埋場場地的水、氣、土壤等本底值及作業影響進行監測。
7、 污泥焚燒運營單位應按照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定期對污泥性質、污泥量、排放廢水、煙氣、爐渣、飛灰等進行監測。污泥綜合利用單位還需對污泥衍生產品的性質和數量進行監測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