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中水回用
Ⅰ 求一份從古代奴隸社會到現在的建築發展過程及特徵。還有各個地方的建築風格
一)古代中國建築藝術的最大特點
1、以宮殿和都城規劃成就為最高、突出表現帝皇的極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
2、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美感,取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或自由(自然)式,如600年前的紫禁城。
3、注意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如頤和園、中南海、北海、避暑山莊。
4、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的深沉美的追求。如皇城(紫禁城)取「外安」六城門與「內和」六宮門,其隱含著「六六大順」之意象。
很好地體現出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和價值觀,是激勵我們的民族精神振興的動力。各個時期的各種建築風格都體現了城市區域性色彩及特色,展示城市形象。
(二)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在各歷史時期的特點
1、原始社會初期建築(公元前500世紀—前21世紀)主要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後期即公元前50世紀至前21世紀,是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主要是初期居住建築,未形成建築風格和很大特色。
2、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公元前20世紀至前476年),奴隸制社會,建築多以土石圍、木構架屋頂、建造粗放,裝飾簡、就地取材,特色可概括為「純凈古樸」。
3、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公元前475至公元280年),封建社會是建築史上第一次興盛期,古典藝術風格基本形成,斗拱建築開始形成,主要特徵為「豪放樸拙」。
4、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9年),其主要特徵是「簡練、純朴、和諧」。
5、隋、唐、五代時期(590—960年)是古典建築藝術風格的成熟期,是建築與城市發展的第二高峰,其特徵是「雄渾壯麗、質朴大器」。
6、宋、遼、金時期(960—1279年),是建築史上第三次發展高峰,其主要特徵是「柔韌纖巧、清雅飄逸」或「柔韌絢麗、靈巧秀逸」。
7、元、明、清時期(1271—1840—1912年)的主要特徵是「精細富縟」或「豪華精緻」。
中國古典建築是以木結構體系為主的建築,著名的營造匠師,除戰國時的魯班外,歷史上主要有喻皓、李誡、蒯祥、徐杲、雷發達(1619—1693年)及其後七代皆為宮廷建造主持等。晚清,民國時期(1840—1949年)屬近代歷史階段,社會動盪,思想混亂,其特點是「回首憂思」或「懷古守本」的表現。盡管各歷史時期中傳達傳統背景和民族氣質等元素之別,亦將自成一家。
(三)西方古典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
1、古埃及式建築的特徵是反映「敬畏」時代,人致力於保護屍體,不然就不能求得「復活」。
2、古希臘式建築表現「優美」時代,象徵熱情激盪的沉思安息。
3、古羅馬式建築表現「武力與豪華」時代,象徵「炫耀威武」的大帝國氣派。
4、早期基督教式建築表現「虔誠與愛」的時代,象徵「天主慈善博愛」。
5、哥特式建築表現「渴慕」時代,崇拜「神權剛直至尊」的精神。
6、文藝復興式建築表現「雅緻」時代,象徵藝術高貴,15世紀開始,信奉人文主義者,把西方建築從宗教天國拉回於人間大地,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風格並進行了藝術再創造。
西方古典建築與城市的發展同樣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它們時刻反映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背景,傳播著豐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同的時代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的建築與城市風貌。古代西方的城市構成主要是宮廷建築、教堂建築、廣場建築群(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性)等公共建築和府邸別墅建築。
在西方的歐洲,各國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程度較深,所有各歷史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及城市風貌,雖各具特色,但差異不明顯,尤其自15世紀以來表現出的文化交融更為活躍。到18—19世紀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格局鮮明地反映全歐洲的社會思想,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形式。
近代各種復興建築(17—18世紀)表現「回憶」時代,象徵「懷舊回望與探求古雅」的意向。到19世紀表現一種「承前啟後」的思潮。
五、近現代建築與城市的時代特徵
近代的概念東西方有不同的時間概念。在中國是指公元1840—1949年的明確時間段;對西方近代的概念,應該從17世紀英國資產階段革命開始,但實際上是18世紀至19世紀的工業革命才真正顯示其近代的特徵來。
(一)近代中國的建築與城市特徵
1840年以後,近代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都受到西方社會的全面沖擊「閉關自守」的大門被逼打開,新的思想、文化的傳入,給社會肌體注入活力。建築與城市的發展隨之有新的變化。尤其,北京的東交民巷,上海外灘、天津洋行、青島的總督府、八大關等街區建築,還有廣州、武漢、煙台、哈爾濱、大連、寧波、蕪湖、廈門、溫州、泉州、湛江、北海以及廬山別墅群等大量的西方建築,包括外駐機構、教堂、學校、醫院、洋行、洋房等多種西方建築。另方面也應該看到中華民族傳統建築始終是主流,依然獨樹一格,安穩發展和傳承下來。
1、清末北洋民國政府中有一位身居要職的建築學家朱啟鈐(1872—1964),推動京都市政公所的建立,廣泛宣傳近代城市規劃思想,1913年主持起草《京都市政條例》經國務會議同意,設立京都市政公所與京都警察廳負責北京的市政管理。仿照西方市政管理形式,以科學組織提高效能為目標。其次1907年7月,西直門外將面積1.5K㎡的動物園——萬牲園經重新修整首次向市民正式開放。再其次,制定和頒發城市管理法規,使清末北京已有一些城市管理法規《呈報建築規則》、《保護電線賞罰規則》、《京都市房屋基線施行規則》首次提出與現代城市規劃中道路「紅線意義相近的概念」。
2、1895年為慈禧那拉氏60壽慶重新修建被破壞的頤和園,成為宮廷園苑中完美豪華建築群的典範。
3、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的南京中山陵的規劃設計,北京、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幕,還有原中山大學校園、黃花崗72烈士陵園及各大都城市的紀念性公共建築,都是中國近代建築師的傑出作品,表現了這個時期的時代特徵。
(二)西方近代建築的特徵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648年,1774年美國資產階級及獨立運動,促進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化,1789年終於爆發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這時期的建築有兩條主要脈絡:(1)、城市建築的資本主義化;(2)、建築藝術風格鮮明地反映全歐洲經濟政治形勢,以法國為主導。
1、鐵和玻璃材料的應用,加快了建築技術進步。1709年英國人達爾比發明了焦碳練鐵法,產量和質量有很大提高,有力地推動1760年左右的英國工業革命。18世紀下半葉一些建築師、工程師開始用鐵來建造房屋結構和大橋。1889年工程師埃菲爾為巴黎世博會設計的的鐵塔,幸能保留至今,因後來無線電發展的需要,這是當時鐵造建築的輝煌時代的標志。
2、17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歐洲在建築創作方面產生了一種「復古」或叫古典復興思潮。到18世紀中又出現了歐洲的第三次建築古典復興時期。(1)英國主要建築潮流是古典復興,如漢普頓宮(1689年改建)、聖保羅大教堂(1675—1710重建),在城市建築中流行,反映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的主張。1764年溫克爾曼在德國完成了他的《論古代藝術》,宣稱「世界上越來越廣泛地流行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天空中形成的」。他感覺到建築師應當努力達到希臘人所表現的高格調—「高雅的樸素、沉靜的華麗、精確的輪廓。」(2)法國的啟蒙主義思想,其古典主義代表作有巴黎盧浮宮和凡爾賽宮,是當時王室的離宮,是仰慕古羅馬的共和政治,興起羅馬的復興建築潮源,拿破倫時期建的軍功廟(1799),巴黎凱旋門等建築普遍地趨向簡潔壯觀,關鍵的古典主義橫三段縱五段的立面構圖也拋棄了,如波爾多劇院(1731—1800)和巴黎的萬神廟(1764—1790),後來英國人也引進這種思想。(3)德國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是建築藝術的巴洛克風格的繁榮時期,18世紀下半葉經濟恢復,主要是希臘復興,如柏林勃興登堡大門(建於1788—1791),宮廷劇院(1818—1821)。(4)西班牙建築:15世紀末,驅逐伊斯蘭侵略者,建立了統一的天主教國家,16世紀末前半葉,版圖擴大到南義大利、西西里、尼德蘭、在美洲建立廣大的殖民地。在世俗建築中,阿拉伯的伊斯蘭建築裝飾手法遺風很盛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柱式細部結合,形成西班牙獨特的建築裝飾風格,名為「銀匠式」。因為象金銀細工精巧繁密。西班牙是耶穌老巢,天主教建築中流行巴洛克式,而且怪誕堆砌到荒唐地步,成為「超級巴洛克」。此後,新藝術派建築師高迪(1852—1926)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滲透到三度的建築空間去。(5)俄羅斯建築:18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並鞏固,城市建設活躍,在一些重大建設中民主思想,鮮明地表現出來,建築風格主要的古典主義,19世紀初,1812年打敗拿破倫的侵略後,愛國主義高漲,凱旋的激情成了大型公共建築的主流思想。莫斯科克里坶林的建設使宮殿進入中心廣場和幹道。19世紀初的彼得堡市中心。建立了一批紀念性建築和海軍大廈,大廈前正中央有一座27m高的塔,構成建築群的垂直軸線,市中心成為俄羅斯建築藝術中心,是世界上最壯麗的市中心之一。
近代歐洲建築的特徵,明顯地在其城市建築中體現出時代特徵。
(三)現代建築的特徵。
「現代建築」是具有強烈的時間概念,指所有的建築活動時間從19世紀中葉以來到現在,現代建築沒有明顯的東西方地域區別,它的重要的特點在於它的現代性,從材料、技術到藝術風格和樣式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和現代的變化相一致的,也和人的民主化、個性化發展相一致,有利於展示個人的風格。
奧地利維也納學院的建築學教授瓦格納(1841—1918)的著作《新建築(現代建築)》1855年出版,「現代建築」的基本內涵是與古典建築相比具有極大差異的新建築通稱。現代形式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現代建築」這個概念被人們接受的時候。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對新建築(現代建築)的探索階段。
1、現代建築派的誕生,早在19世紀50年就出現了,一是以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和法國的勒·柯比西埃為代表的歐洲先鋒派;二是以美國賴特為代表的有機建築派;自20世紀60年代又出現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解構主義、高技派、簡約主義等學派。他們主張返回歷史,公開地向歷史索取符號,作為裝飾以悅公眾的「通用口味」的設計流派給定了名稱——後現代主義。
2、鋼和鋼筋混凝土技術的應用。自1855年貝賽麥煉鋼法(轉爐煉鋼法)出現後,鋼材在建築上應用便開始普遍了。鋼筋混凝土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廣泛應用,為現代建築發展提供了物質和支持,對建築業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大跨度廠房、飛機庫、劇院、體育館等建築功能要求得到了解決。
3、現代主義的主要建築大師
(1)歐洲的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柯比西埃等;
(2)美國賴特(1867—1959),大學原學土木工程後改從事建築,19世紀80年代在芝加哥沙利文建築事務所,1893年開始獨立執業。多從事別墅和住宅設計,如流水別墅、古根海博物館等;
(3)第二代現代建築大師:保羅·魯道夫,哈佛學生,受格羅皮烏斯和賴特的影響,曾任耶魯大學建築系主任,1961年設計該系館;
(4)貝書銘,華裔建築師是第二代現代主義大師的代表,1948—1955年在澤肯多夫的房產公司內擔任主任建築師。1955年開始自己辦事務所,受人矚目,其作品為一系列建築,波士頓的肯尼迪圖書館、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及蘇州博物館等70多項知名優秀設計,他一生追求直沖時代前列,努力吸取多種元素為創新服務,不受形式所局限。
4、後現代主義,1977年美國詹克斯著作《後現代建築語言》出版後,開始出現一種對國際風格的壟斷設計強烈批判態度,認為現代主義運動對千篇一律,傳統文化的阻絕,思想貧乏的城市面貌負全責。「後現代主義」指的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基礎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機動地進行折中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它有明確的時間段,從20世紀7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初,以後開始衰退。從本質看,後現代主義設計並非否定現代主義設計,而是在肯定其實用功能因素的基礎上,賦予人性化、情感化的裝飾效果。
5、在中國1950—1956年曾有過建築與城市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思潮興起的苗頭,經學術界計論批判,貫徹適用經濟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築方針,1959年建國10周年,國家建工部部長劉秀鋒發表了「創造中國社會主義建築新風格」文章,為建築與城市設計工作指明方向。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設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健康發展。跨入21世紀,更是如虎添翼快速發展與時俱進,與世共享。當今建築與城市設計應具有「綠色品格」的特徵。
六、當代建築與城市設計特徵的探討
1、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建築師都理性地意識到建築與城市的發展, 必須走生態化道路,也就是更多地研究人與自然,人與建築,城市環境的和諧,給人更的人關系懷。在世紀交替之際,人們特別關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沒有心思和空閑熱衷於搞流派。本著「回首前瞻」面對現實深入探求健康的生態策略,所以當代建築沒有學派之分,以更開放務實的思維去自主創新並與時代同行。
2、2001年開始的新世紀,建築與城市設計正在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生態化友好型的建築與城市。建築風格與城市風貌特色是社會經濟文化和人文發展的歷史產物。從任何一個城市中均可解讀這種歷史的整體內涵。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及天人合一的一致性。新的建築設計理念,認為建築是一項植根於本土環境,代表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同時又反映時代趨向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產品。這樣就可以避免各地相雷同。建築藝術屬象徵藝術類,也是實用藝術,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藝術的序列通常從建築開始」。
3、當代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潮流,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演化是必然趨勢,共同探求新的時代特徵,體現「尊重自然、融入人文、開闊視野、與時俱進、技術創新、藝術創意」的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建築與城市正在朝著更加現代化方向發展,同時,人們響往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以實現高效循環利用資源最低地影響環境,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廣大設計者不容推託的重任。
4、「綠色」通常是天然環保的統稱。綠色建築涉及兩個概念,一是綠色環境,二是節能減排,國家已制定相應的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的執行標准,在建築與城市設計中應體現出從一個復雜混亂的環境到一個十分簡單的環境過程。那是簡約不簡單的過程。綠色建築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綠色配置、自然通風採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築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減排無害,功能靈活適宜等特點。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是現代最流行的時代特徵之一。
5、建築與城市的時代特徵源於自然、源於文化、源於人與人的和諧。表現於以城市公共建築為主導,以大量性的居住建築群及景園建設為背景,並以現化工業園區建設為烘托,展示城市風貌與城市的現代化綠色品牌、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Ⅱ 為建設美麗的湛江,請你為治理廢水提出一合理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明顯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大力發展新農村或小城鎮建設,對於帶動農村經濟或小城鎮的發展是一大戰略。但是,在發展農村經濟或小城鎮經濟的同時,又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是可續發展的又一大重大舉措
我國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涉及到的環保問題,主要有農村污水污染和農村垃圾污染兩個方面。在農村污水污染方面,主要是生活污水污染、畜牧養殖污水污染、農葯化肥污染、也有一些工業污染和其他污染。這些污染物與生活污水混合外排,所以農村污水實際上是上述污水的總稱。農村污水具有以下特點:
⑴、納污面積小、污水量少、變化系數大、水質和水量波動大。
⑵、有些農村的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合流排放,給水質造成一定沖擊。
⑶、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雨不分流,有的還有地下水滲入。
⑷、農村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近期污水量比較少,而遠期污水量較大。
⑸、由於經費問題、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即使建好了污水處理站,社區也可能難以維持能耗高、維修量大、管理復雜的處理系統。因此,我國新農村污水處理應該選擇經濟、高效、節能、簡便易行、處理效果好、抗沖擊能力強,運行穩定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
新農村一般分為1000人社區、2000人社區、3000人社區三種類型,社區人均排水0.15m³/d,污染物濃度CODcr<900㎎/L,PH值為6.5~7.5,BOD5<350mg/L,SS<700mg/L,色度(稀釋倍數法)<200,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質、水量波動較大。可見,農村污水水質指標明顯高於城市生活污水,而採用低負荷的工藝技術,佔地面積大、投資大、運行費用高,因此,採用高負荷的污水處理工藝《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處理農村污水,特別適合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及小城鎮污水處理建設的需要。
我國的污水處理發起步晚、發展快,污水處理採用的工藝主要是生化處理,常見工藝有接觸氧化法、AB法、A/O法、氧化溝、SBR、曝氣生物濾池、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
我國的農村的污水處理不能學國外,也不能照搬城市污水處理廠,要因地制宜,適合國情、符合我國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只有採取因地制宜、就地實施、適度集中、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五大原則,才能多快好省地建成廣大農村污染理工程,因此筆者建議採用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約化污水處理工藝技術設備《導流曝氣生物濾池》。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根據後續處理工藝的不同,它又分為:水解-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氣浮-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快沉-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超超聲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微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在升級改造,脫氮除磷、中水回用方面與其它工藝結合,發展出AB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2/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氧化溝-導流曝氣生物濾池;SBR-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多種深度處理工藝。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充分借鑒了曝氣生物濾池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膜法、間隙曝氣法、人工快濾法、沉降分離法、硝化返硝化法、給水快濾法等八者設計手法,並結合二級或三級污水處理工藝 而研製出來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在我國的北京、山東、河北、貴州、山西、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吉林、河南、湖北、天津、新疆等地已有工程實例,案例涉及生活、醫院、化工、屠宰、食品、亞麻、酒精、制葯、榨菜等領域的污水處理。大量的應用證明:出水水質CODcr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1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6.55mg/L。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完成兩次曝氣,兩次沉澱、兩次過濾,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在連續進水條件下,實現間隙曝氣,活性污泥迴流,整個運行沒有閑置,其優點較處理其它方法較為突出,處理效果尤為顯著。2009年被列為「創新項目」;同年12月又被列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201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12年又被列為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大投入在城鎮、村鎮、農村、工業、養殖、以及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脫氮除磷、中水回用等領域中推薦使用、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1)、技術前瞻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一種典型的高負荷、淹沒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導流,脫氮除磷反應器,在不加大投資的前提下,使處理後的污水優於排放標准,達到中水回用水質,因此技術前瞻性。
(2)、工藝創新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過程。整個運行沒有閑置。 因此工藝創新性。
(3)、工程投資經濟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BOD5容積負荷是常規二級生物處理的5~10倍,並將兩個曝氣池、兩個沉澱池、兩個過濾池合為一體,因此,工程投資經濟性。
(4)、處理效果穩定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沒有污泥膨脹之慮,不受水力負荷的沖擊,因此處理效果穩定性。
(5)、處理流程簡化性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能將污水理後,在不用深度處理設施和設備的條件下,達到中水回用水質,因此處理流程性簡化。
(6)、運轉費用經濟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利用濾料切割、阻擋、細碎氣泡,強化氣、液傳質效應,增加微生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和時間,大大提高充氧率,減小耗電功率,因此運轉費用經濟性。
(7)、操作管理簡單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採用PLC實現程式控制運行,即通過通過液位感測與設備連鎖,做到有污水自動開機,無污水自動停機;通過溶氧測定儀變頻器連鎖,實現曝氣量調節;通過無錢傳輸,實現遠程監控,達到水質監控、故障判等目的,因此操作管理簡單性。
(8)、脫氮除磷典型性
通過內錐的下部、和外錐的上部的自養型細菌(如硝化菌)等,使氨氮被兩次硝化,能將氨氮脫到3mg/L以下,最低的小於0.068mg/L,因此脫氮典型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除磷,是在內錐、和外錐這兩個好氧段產生的聚磷菌,能大量攝取溶解性磷,並且通過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錐底沉降後,很順暢的排泥,因此出水中的磷一般小於0.5mg/L,最低的達到0.08mg/L,因此除磷典型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有效解決了BAF(曝氣生物濾池)、脫氮效果好,除磷效果差的技術難題。同時還解決了A2/O在二沉池中N2附著污泥上浮,沉澱效果不理想。增大二沉池還原電位增高、造成磷釋放,除磷效果不盡人意等技術難題。
(9)、氣溫及運行方式適應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能在1℃—50℃之間正常運行,不受地理氣候條件影響,適用於南方,也適合於北方,加上大量的微生物不會流失,即使長時間不運轉也能保持其菌種的活性,進水後很快正常運行,因此氣溫及運行方式適應性。
(10)、檢修換件方便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主要轉動設備置於地上,加上採用的是國產設備,並且設有故障判報警統,因此檢修換件方便性。
(11)、工程建設靈活性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池為模塊化結構,可集中設計,也可分開設計,有利於工程的升擴建,能較好地適應各個地區地貌,對於舊污水處理工程的升級改造也時分有利。
Ⅲ 湛江中水回用設備廠家那個比較好點有沒有聯系方式負責人姓什麼
做中水回用做的比較好的就有廣州奧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了,他們的設備做的很不錯,配件都是採用最好的,(大部分都是進口配置)在同行里的信譽比較高。也有你說的行業的中水回用案例~~~
Ⅳ 評論綠色建築「宗教」潮流下的不合理性.
一)古代中國建築藝術的最大特點
1、以宮殿和都城規劃成就為最高、突出表現帝皇的極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
2、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美感,取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或自由(自然)式,如600年前的紫禁城。
3、注意與自然和諧,尊重自然。如頤和園、中南海、北海、避暑山莊。
4、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的深沉美的追求。如皇城(紫禁城)取「外安」六城門與「內和」六宮門,其隱含著「六六大順」之意象。
很好地體現出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和價值觀,是激勵我們的民族精神振興的動力。各個時期的各種建築風格都體現了城市區域性色彩及特色,展示城市形象。
(二)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在各歷史時期的特點
1、原始社會初期建築(公元前500世紀—前21世紀)主要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後期即公元前50世紀至前21世紀,是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主要是初期居住建築,未形成建築風格和很大特色。
2、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公元前20世紀至前476年),奴隸制社會,建築多以土石圍、木構架屋頂、建造粗放,裝飾簡、就地取材,特色可概括為「純凈古樸」。
3、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公元前475至公元280年),封建社會是建築史上第一次興盛期,古典藝術風格基本形成,斗拱建築開始形成,主要特徵為「豪放樸拙」。
4、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9年),其主要特徵是「簡練、純朴、和諧」。
5、隋、唐、五代時期(590—960年)是古典建築藝術風格的成熟期,是建築與城市發展的第二高峰,其特徵是「雄渾壯麗、質朴大器」。
6、宋、遼、金時期(960—1279年),是建築史上第三次發展高峰,其主要特徵是「柔韌纖巧、清雅飄逸」或「柔韌絢麗、靈巧秀逸」。
7、元、明、清時期(1271—1840—1912年)的主要特徵是「精細富縟」或「豪華精緻」。
中國古典建築是以木結構體系為主的建築,著名的營造匠師,除戰國時的魯班外,歷史上主要有喻皓、李誡、蒯祥、徐杲、雷發達(1619—1693年)及其後七代皆為宮廷建造主持等。晚清,民國時期(1840—1949年)屬近代歷史階段,社會動盪,思想混亂,其特點是「回首憂思」或「懷古守本」的表現。盡管各歷史時期中傳達傳統背景和民族氣質等元素之別,亦將自成一家。
(三)西方古典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
1、古埃及式建築的特徵是反映「敬畏」時代,人致力於保護屍體,不然就不能求得「復活」。
2、古希臘式建築表現「優美」時代,象徵熱情激盪的沉思安息。
3、古羅馬式建築表現「武力與豪華」時代,象徵「炫耀威武」的大帝國氣派。
4、早期基督教式建築表現「虔誠與愛」的時代,象徵「天主慈善博愛」。
5、哥特式建築表現「渴慕」時代,崇拜「神權剛直至尊」的精神。
6、文藝復興式建築表現「雅緻」時代,象徵藝術高貴,15世紀開始,信奉人文主義者,把西方建築從宗教天國拉回於人間大地,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風格並進行了藝術再創造。
西方古典建築與城市的發展同樣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它們時刻反映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背景,傳播著豐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同的時代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的建築與城市風貌。古代西方的城市構成主要是宮廷建築、教堂建築、廣場建築群(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性)等公共建築和府邸別墅建築。
在西方的歐洲,各國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程度較深,所有各歷史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及城市風貌,雖各具特色,但差異不明顯,尤其自15世紀以來表現出的文化交融更為活躍。到18—19世紀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格局鮮明地反映全歐洲的社會思想,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形式。
近代各種復興建築(17—18世紀)表現「回憶」時代,象徵「懷舊回望與探求古雅」的意向。到19世紀表現一種「承前啟後」的思潮。
五、近現代建築與城市的時代特徵
近代的概念東西方有不同的時間概念。在中國是指公元1840—1949年的明確時間段;對西方近代的概念,應該從17世紀英國資產階段革命開始,但實際上是18世紀至19世紀的工業革命才真正顯示其近代的特徵來。
(一)近代中國的建築與城市特徵
1840年以後,近代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都受到西方社會的全面沖擊「閉關自守」的大門被逼打開,新的思想、文化的傳入,給社會肌體注入活力。建築與城市的發展隨之有新的變化。尤其,北京的東交民巷,上海外灘、天津洋行、青島的總督府、八大關等街區建築,還有廣州、武漢、煙台、哈爾濱、大連、寧波、蕪湖、廈門、溫州、泉州、湛江、北海以及廬山別墅群等大量的西方建築,包括外駐機構、教堂、學校、醫院、洋行、洋房等多種西方建築。另方面也應該看到中華民族傳統建築始終是主流,依然獨樹一格,安穩發展和傳承下來。
1、清末北洋民國政府中有一位身居要職的建築學家朱啟鈐(1872—1964),推動京都市政公所的建立,廣泛宣傳近代城市規劃思想,1913年主持起草《京都市政條例》經國務會議同意,設立京都市政公所與京都警察廳負責北京的市政管理。仿照西方市政管理形式,以科學組織提高效能為目標。其次1907年7月,西直門外將面積1.5K㎡的動物園——萬牲園經重新修整首次向市民正式開放。再其次,制定和頒發城市管理法規,使清末北京已有一些城市管理法規《呈報建築規則》、《保護電線賞罰規則》、《京都市房屋基線施行規則》首次提出與現代城市規劃中道路「紅線意義相近的概念」。
2、1895年為慈禧那拉氏60壽慶重新修建被破壞的頤和園,成為宮廷園苑中完美豪華建築群的典範。
3、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的南京中山陵的規劃設計,北京、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幕,還有原中山大學校園、黃花崗72烈士陵園及各大都城市的紀念性公共建築,都是中國近代建築師的傑出作品,表現了這個時期的時代特徵。
(二)西方近代建築的特徵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648年,1774年美國資產階級及獨立運動,促進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化,1789年終於爆發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這時期的建築有兩條主要脈絡:(1)、城市建築的資本主義化;(2)、建築藝術風格鮮明地反映全歐洲經濟政治形勢,以法國為主導。
1、鐵和玻璃材料的應用,加快了建築技術進步。1709年英國人達爾比發明了焦碳練鐵法,產量和質量有很大提高,有力地推動1760年左右的英國工業革命。18世紀下半葉一些建築師、工程師開始用鐵來建造房屋結構和大橋。1889年工程師埃菲爾為巴黎世博會設計的的鐵塔,幸能保留至今,因後來無線電發展的需要,這是當時鐵造建築的輝煌時代的標志。
2、17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歐洲在建築創作方面產生了一種「復古」或叫古典復興思潮。到18世紀中又出現了歐洲的第三次建築古典復興時期。(1)英國主要建築潮流是古典復興,如漢普頓宮(1689年改建)、聖保羅大教堂(1675—1710重建),在城市建築中流行,反映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的主張。1764年溫克爾曼在德國完成了他的《論古代藝術》,宣稱「世界上越來越廣泛地流行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天空中形成的」。他感覺到建築師應當努力達到希臘人所表現的高格調—「高雅的樸素、沉靜的華麗、精確的輪廓。」(2)法國的啟蒙主義思想,其古典主義代表作有巴黎盧浮宮和凡爾賽宮,是當時王室的離宮,是仰慕古羅馬的共和政治,興起羅馬的復興建築潮源,拿破倫時期建的軍功廟(1799),巴黎凱旋門等建築普遍地趨向簡潔壯觀,關鍵的古典主義橫三段縱五段的立面構圖也拋棄了,如波爾多劇院(1731—1800)和巴黎的萬神廟(1764—1790),後來英國人也引進這種思想。(3)德國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是建築藝術的巴洛克風格的繁榮時期,18世紀下半葉經濟恢復,主要是希臘復興,如柏林勃興登堡大門(建於1788—1791),宮廷劇院(1818—1821)。(4)西班牙建築:15世紀末,驅逐伊斯蘭侵略者,建立了統一的天主教國家,16世紀末前半葉,版圖擴大到南義大利、西西里、尼德蘭、在美洲建立廣大的殖民地。在世俗建築中,阿拉伯的伊斯蘭建築裝飾手法遺風很盛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柱式細部結合,形成西班牙獨特的建築裝飾風格,名為「銀匠式」。因為象金銀細工精巧繁密。西班牙是耶穌老巢,天主教建築中流行巴洛克式,而且怪誕堆砌到荒唐地步,成為「超級巴洛克」。此後,新藝術派建築師高迪(1852—1926)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滲透到三度的建築空間去。(5)俄羅斯建築:18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並鞏固,城市建設活躍,在一些重大建設中民主思想,鮮明地表現出來,建築風格主要的古典主義,19世紀初,1812年打敗拿破倫的侵略後,愛國主義高漲,凱旋的激情成了大型公共建築的主流思想。莫斯科克里坶林的建設使宮殿進入中心廣場和幹道。19世紀初的彼得堡市中心。建立了一批紀念性建築和海軍大廈,大廈前正中央有一座27m高的塔,構成建築群的垂直軸線,市中心成為俄羅斯建築藝術中心,是世界上最壯麗的市中心之一。
近代歐洲建築的特徵,明顯地在其城市建築中體現出時代特徵。
(三)現代建築的特徵。
「現代建築」是具有強烈的時間概念,指所有的建築活動時間從19世紀中葉以來到現在,現代建築沒有明顯的東西方地域區別,它的重要的特點在於它的現代性,從材料、技術到藝術風格和樣式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和現代的變化相一致的,也和人的民主化、個性化發展相一致,有利於展示個人的風格。
奧地利維也納學院的建築學教授瓦格納(1841—1918)的著作《新建築(現代建築)》1855年出版,「現代建築」的基本內涵是與古典建築相比具有極大差異的新建築通稱。現代形式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現代建築」這個概念被人們接受的時候。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對新建築(現代建築)的探索階段。
1、現代建築派的誕生,早在19世紀50年就出現了,一是以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和法國的勒·柯比西埃為代表的歐洲先鋒派;二是以美國賴特為代表的有機建築派;自20世紀60年代又出現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解構主義、高技派、簡約主義等學派。他們主張返回歷史,公開地向歷史索取符號,作為裝飾以悅公眾的「通用口味」的設計流派給定了名稱——後現代主義。
2、鋼和鋼筋混凝土技術的應用。自1855年貝賽麥煉鋼法(轉爐煉鋼法)出現後,鋼材在建築上應用便開始普遍了。鋼筋混凝土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廣泛應用,為現代建築發展提供了物質和支持,對建築業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大跨度廠房、飛機庫、劇院、體育館等建築功能要求得到了解決。
3、現代主義的主要建築大師
(1)歐洲的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柯比西埃等;
(2)美國賴特(1867—1959),大學原學土木工程後改從事建築,19世紀80年代在芝加哥沙利文建築事務所,1893年開始獨立執業。多從事別墅和住宅設計,如流水別墅、古根海博物館等;
(3)第二代現代建築大師:保羅·魯道夫,哈佛學生,受格羅皮烏斯和賴特的影響,曾任耶魯大學建築系主任,1961年設計該系館;
(4)貝書銘,華裔建築師是第二代現代主義大師的代表,1948—1955年在澤肯多夫的房產公司內擔任主任建築師。1955年開始自己辦事務所,受人矚目,其作品為一系列建築,波士頓的肯尼迪圖書館、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及蘇州博物館等70多項知名優秀設計,他一生追求直沖時代前列,努力吸取多種元素為創新服務,不受形式所局限。
4、後現代主義,1977年美國詹克斯著作《後現代建築語言》出版後,開始出現一種對國際風格的壟斷設計強烈批判態度,認為現代主義運動對千篇一律,傳統文化的阻絕,思想貧乏的城市面貌負全責。「後現代主義」指的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基礎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機動地進行折中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它有明確的時間段,從20世紀7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初,以後開始衰退。從本質看,後現代主義設計並非否定現代主義設計,而是在肯定其實用功能因素的基礎上,賦予人性化、情感化的裝飾效果。
5、在中國1950—1956年曾有過建築與城市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思潮興起的苗頭,經學術界計論批判,貫徹適用經濟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築方針,1959年建國10周年,國家建工部部長劉秀鋒發表了「創造中國社會主義建築新風格」文章,為建築與城市設計工作指明方向。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設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健康發展。跨入21世紀,更是如虎添翼快速發展與時俱進,與世共享。當今建築與城市設計應具有「綠色品格」的特徵。
六、當代建築與城市設計特徵的探討
1、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建築師都理性地意識到建築與城市的發展, 必須走生態化道路,也就是更多地研究人與自然,人與建築,城市環境的和諧,給人更的人關系懷。在世紀交替之際,人們特別關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沒有心思和空閑熱衷於搞流派。本著「回首前瞻」面對現實深入探求健康的生態策略,所以當代建築沒有學派之分,以更開放務實的思維去自主創新並與時代同行。
2、2001年開始的新世紀,建築與城市設計正在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生態化友好型的建築與城市。建築風格與城市風貌特色是社會經濟文化和人文發展的歷史產物。從任何一個城市中均可解讀這種歷史的整體內涵。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及天人合一的一致性。新的建築設計理念,認為建築是一項植根於本土環境,代表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同時又反映時代趨向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產品。這樣就可以避免各地相雷同。建築藝術屬象徵藝術類,也是實用藝術,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藝術的序列通常從建築開始」。
3、當代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潮流,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演化是必然趨勢,共同探求新的時代特徵,體現「尊重自然、融入人文、開闊視野、與時俱進、技術創新、藝術創意」的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建築與城市正在朝著更加現代化方向發展,同時,人們響往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以實現高效循環利用資源最低地影響環境,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廣大設計者不容推託的重任。
4、「綠色」通常是天然環保的統稱。綠色建築涉及兩個概念,一是綠色環境,二是節能減排,國家已制定相應的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的執行標准,在建築與城市設計中應體現出從一個復雜混亂的環境到一個十分簡單的環境過程。那是簡約不簡單的過程。綠色建築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綠色配置、自然通風採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築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減排無害,功能靈活適宜等特點。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是現代最流行的時代特徵之一。
5、建築與城市的時代特徵源於自然、源於文化、源於人與人的和諧。表現於以城市公共建築為主導,以大量性的居住建築群及景園建設為背景,並以現化工業園區建設為烘托,展示城市風貌與城市的現代化綠色品牌、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Ⅳ 求餐飲含油廢水水處理設備
廣東省東莞市申藍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1月,是一家致力於水處理技術開發及水處理設備應用的廠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安裝,售後等完整服務體系的水處理工程公司。東莞申藍水處理公司專注研發設計污水廢水處理,廢水回用,純水處理,中水回用,廢水處理,凈水處理,CEDI超純水處理,軟化除鹽,RO反滲透,循環水處理等水處理設備,引用國際最先進技術來生產廢水處理設備,純水處理設備,中水回用設備,反滲透純水系統,污水處理,EDI超純水處理設備及重金屬廢水回用設備。申藍水處理設備周邊配套生產:超濾系統,源水/循環水處理前置過濾器,石英砂/活性炭及PP棉耗材。離子交換/混床/復床專用的陰陽離子交換樹脂。飲用水/直飲水設備配套管道/閥門/水泵/水箱/PH值加葯調節系統/壓力表及流量計等。環保產品廣泛應用於廣州,深圳,珠海,汕頭,韶關,佛山,江門,湛江,茂名,肇慶,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清遠,東莞,中山,潮州,揭陽,雲浮等地。與廣東鄰近地區如廣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成立分公司辦事處。設備批發部:http://www.water-sl.cn
Ⅵ 養殖期間池塘水質泡沫過多應如何處理
泡沫過多是因為水質變壞,建議使用中水回用設備進行水處理,可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