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硫脲基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A. 誰給找份介紹一種高分子材料的論文,3000字左右的,最好這種材料新型的
★ ★
dfq0730(金幣+2,VIP+0):資源不少,可以分享一下嗎?也省得老是發郵件的 1-4 13:48
高吸水性樹脂(英文名為Super Absorbent Resin, 簡寫為SAR),或者稱為高吸水性聚合物(英文名為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寫為SAP),是一種含有羧基等強親水性基團並具有一定交聯度的水溶脹型高分子聚合物。與傳統吸水材料如海綿、纖維素、硅膠相比,它不溶於水,也不溶於有機溶劑,卻又有著奇特的吸水性能和保水能力,同時又具備高分子材料的優點。高吸水性樹脂的吸水量高,可達到自重的千倍以上,而且保水性強,即使在受熱、加壓條件下也不易失水,對光、熱、酸鹼的穩定性好,還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高吸水性樹脂的開發與研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一種典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一般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它能夠吸收並保持自身質量數百倍乃至數千倍的水分或都數十倍的鹽水,並且能夠保水貯水,即使加壓也很難把水分離出來。這是由於其分子結構上帶有大量具有很強親水性的化學基團,而這些化學基團又可形成各種相應的復雜結構,從而賦予該材料良好的高吸水和高保水特性。
高吸水性樹脂與水有很強的親和力使它在個人衛生用品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並在農業、土木建築、保鮮材料、改造環境等方面的應用也顯示出廣闊的前景。如嬰兒紙尿片、老年失禁紙尿片布、婦女用衛生巾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國紛紛擴大生產,增加研究和開發力度。高吸水性樹脂作為通訊電纜的防水劑、濕度調節劑、凝膠轉動裝置、活體酶載體、人造雪等方面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應用。高吸水性樹脂在農藝園林方面的應用也已表現出令人鼓舞的前景,它有利於節水灌溉、降低植物死亡率、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高作物發芽率等。高吸水樹脂在沙漠治理方面的應用更是具有無可估量的社會效益。由此可見進一步開發高吸水性樹脂仍然有很重大的意義。
1.國外狀況
高吸水樹脂的研究開發始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1966年美國農業部北方研究所Fan-ta等進行了澱粉接枝丙烯腈的研究,從此開始了高吸水樹脂的發展。Fanta等在論文中提出:澱粉衍生物的吸水性樹脂具有優越的吸水能力,吸水後形成的膨潤凝膠體保水性很強,即使加壓也不與水分離,甚至還具有吸濕放濕性,這些材料的吸水性能都超過以往的高分子材料。該樹脂最初在Henkel Corporation工業化成功,其商品名為SGP(Starch Graft Polymer)。1971年Grain Processing公司以硝酸鈰鹽作引發劑,採用丙烯腈接枝在澱粉或纖維素上的方法合成出高吸水樹脂。在這一時期,美國Hercules、National Starch、General MillsChemical,日本住友化學、花王石鹼、三洋化成工業等公司相繼成功開發出了高吸水樹脂,德國、法國等世界各國對高吸水樹脂的制備、性能和應用等領域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取得大量成果。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美國和日本。此後,國外對SAP的研製、生產和應用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1978年日本實現了SAP工業化生產。
高吸水樹脂的生產與消費增長很快,1980年,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生產能力約為5 kt/a,1990年增加到207 kt/a,1999年猛增到1292 kt/a。目前,世界SAP的最大生產商是日本觸媒化學公司,其次是Deggusa/Huels集團的Stockhausen公司,第三位是美國Amcol公司的全資子公司Chemdal公司,這3家公司合計能力約佔世界總能力的47.2%。歐洲高吸水性樹脂的主要生產廠家有法國Atofina公司和SNF Floerger公司,比利時的BASF公司和Nippon Shoku公司,德國BASF公司、Stockhausen公司和Dow化學公司、英國Instrial Zeolite公司等。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吸水性樹脂消費國,消費量約為280 k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5.0%。歐洲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約為200 kt,約占總消費量的25.0%;日本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約為80 k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0.0%;其他地區的消費量約佔30.0%。根據預測,2005年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的消費量將達到1000~1100kt,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為3.8%~5.5%。
隨著其產品多樣化及性能的提高,高吸水樹脂的應用領域也必將不斷擴大。1973年美國UCC公司開始將高吸水樹脂應用於農業方面,接著又擴展到農林園藝的土壤保水、苗木培育及輸送、育種方面。接著日本、法國等也展開了吸水性樹脂的應用研究。現在,高吸水樹脂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林園藝、醫療衛生、建築材料、石油工業、食品行業、日用品行業、人工智慧材料等各個領域。
2 國內狀況
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與國外相比,我國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相對比較緩慢,2004年我國高吸水性樹脂的生產能力也只在30kt/a左右,生產企業近30家,但規模都不大,生產能力在1kt以上的僅7家。
國內有三十多家單位在從事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例如上海大學、吉林石油化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廣州化學所、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化工研究所等,這些單位的工作大都著重於水性樹脂的合成研究。在應用方面,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南等省把高吸水性樹脂應用於農業生產中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就。目前,國內高吸水劑的研究工作絕大部分仍處於實驗室階段,有的已轉入中試階段,但工業化的很少,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目前,在我國高吸水性樹脂大部分為進口產品,進口價為1.5-l.8萬元/t。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生產成本在1.2-1.5萬元/t,售價為1.8-2.2萬元/t。預計到 2010年國內高吸水性樹脂的需求量將達到100kt。
在我國吸水樹脂的消費主要以衛生用品應用為主。在今後我國吸水樹脂應用方面衛生材料仍是主流,其需求量還將不斷增大。由於我國水資源十分貧乏,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土地日趨擴展;並且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城市草坪業和花卉業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吸水樹脂作為土壤改良劑,保水保肥劑,種子及苗木移植塗覆劑在農業、林業、園林綠化、改造沙漠等方面將起著重要的作用,有關專家認為,再經過七八年的努力作為保水劑的吸水樹脂有可能成為繼化肥、農葯、地膜之後最受廣大農民歡迎的農用化學品之一,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高吸水性樹脂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材料,在我國極具市場潛力。隨著人們對SAP研究的深入,具有耐鹽、保水、保肥等多功能SAP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我國SAP的生產及應用均落後於發達國家,迫切需要快速發展。我國地大物博,土壤沙漠化嚴重, SAP在農業上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加強對具有抗旱保墒,且具有緩釋肥功能的綠色環保型SAP的研究,建立以多功能新型SAP為中心的完整化學抗旱、節水、保水技術體系,並開展大面積的示範推廣也是今後研究的重點。此外,目前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SAP大多是丙烯酸鹽類,原料成本高,不利於大范圍應用。加強對非金屬礦物/保水復合材料的研究,同時研究簡化生產工藝,減少聚合後半成品水分含量從而減少產成品乾燥時間和乾燥能耗,對於降低SAP成本,擴大SAP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應該盡快利用原料和市場需求兩個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依託國內科研力量進行開發,建設經濟規模工業化裝置,以便迅速佔領這一高增長的市場。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769869&fpage=2
B. 求吉大高長有博文:新型高性能光學樹脂的分子設計與合成 1996 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型高性能光學樹脂的分子設計與合成網上下
C. 環保脲醛膠主要成分及比例是多少
膠得寶自問世三年以來,經過多次改進和提高,得到了不斷完善,這離不開廣大新老用戶的認可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2012年推出了最領先的膠得寶第三代,我們將致力於向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更貼心細致的服務。現將更新後的使用說明公布如下:
一、 膠得寶澱粉膠的製作:
1、 在反應釜加水1000公斤,開攪拌,加玉米澱粉60公斤,(用戶可在50~70公斤之間調整,多加則稠度大,固體含量高;少加則反之,可根據下游用戶對脲膠的稠度喜好,自主調節。)
2、 待澱粉攪拌均勻後,停止攪拌,加入2公斤膠得寶,重新啟動攪拌,開始升溫。(此步驟一定要確保膠得寶完全加入溶液中,注意不要粘到釜壁上,造成工藝比例的不準確。)
3、 在85℃左右停止加熱,自升溫到87℃~90℃(以此溫度為准),保溫反應15-20分鍾。
4、 開始降溫到50℃以下,膠得寶脲醛樹脂添加劑完成。
二、 膠得寶澱粉膠的使用方法:
在製作脲醛樹脂的過程中,膠得寶澱粉膠添加劑有三種加入方式:
①在投料初期與製作脲膠的各種原料同時加入,即在加完甲醛後就可加入。
②在脲膠反應中期加入,即在調酸以前20分鍾加入。
③在脲膠反應期加,即在成膠後,降溫到70℃以下時加入。
三、 三種加入方式的工藝特點以及如何選擇:
1、 在投料初期,與各種原材料同時加入:澱粉膠與脲膠的各種原料共聚的時間長;它參與了脲醛的全部反應過程,所以形成的膠體均一度好、粘接力好、保存期長、共聚程度高;比調酸前20分鍾加入添加劑,溫度好控制,不含造成澱粉膠加完後,反應溫度的下降,這種加入方式特別適合於冬天及秋末春初寒冷低溫季節使用。個別用戶反映對脲膠的防水性能還有所改善。
2、 在調酸前20分鍾加入,這種加入方式的優點是,澱粉膠不會影響到脲素和甲醛的加成反應,尿脲和甲醛在無任何外干擾的前提下,會形成更好的一羥甲基脲、二羥甲基脲和三羥甲基脲,這些物質形成後再與澱粉膠共同參與縮聚反應,形成高度共聚體。產品均一度好、分子量大、粘接強度高、保存期好,適合各種工藝的脲醛樹脂使用。它的缺點是,冬季加入常溫的澱粉膠,會使脲膠的反應溫度下降,如果下降太多,還須再次加溫,給操作帶來不便。但在其他季節,在此加入,正好為調酸降一點溫,可有效緩沖縮聚反應放出的熱,使整個制膠過程更加順暢。
3、 在脲醛樹脂成膠後加入,一般是降溫到70℃以下加入,這種方式稱之為共混,只是一種簡單的物理混合,雖然膠得寶澱粉膠和脲膠匹配性很好,在此加入也不會產生分層、沉澱、凝膠以及影響保存期,在相對低比例加入時,使用效果也很好,但這兩種膠畢竟沒有經過共聚反應,粘接強度,初粘度等指標都較原膠有明顯下降,更談不上分子量的增加,這種方式是一種落後的方法,現在一般逐步淘汰不再採用。(市面上一些落後的所謂添加劑還在採用此法)
綜上所述,我們推介採用第一和第二種方式,在冬季低溫季節或者生產三胺改性的模板膠,首選第一種加入方式,次選第二種加入方式。 在其他季節和一般的脲醛樹脂首選第二種加入方式次選第一種加入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任選其一均可。
四、 製作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1、製作澱粉膠:加膠得寶時注意停攪拌均勻,以防粘壁造成工藝比例不準。反映溫度最終控制在87℃~90℃盡量准確,還要定期檢查溫度計的准確度。
2、在脲醛膠中使用澱粉膠:因為在調酸過程中會出現泡沫,所以,調酸速度不易過快。注意需准備消泡劑,一般採用「殺泡大王第二代」或磷酸三丁酯等,也可用植物油代替。(用一噸甲醛制膠約20~50克,具體用量以去除泡沫為准)。
五、 在大比例加入時,如何通過微調取得更好的使用性:
通常我們會採取:提高火候;增加聚乙烯醇;減少成膠後的尿素來獲得更好的使用性。
1、提高火候:在16℃~18℃水中點膠,可做到8個左右大碎片狀(注此為較老的火候),如果因為火候提高而降低了保存期,可將調酸前尿素比例下降1%~1.5%一般控制在36%~37%為宜(占甲醛的比例) 。
2、增加聚乙烯醇:建議採用甲醛的千分之四以上的加入量,它作為內增塑劑會提高脲膠的初粘度,獲得更好的使用性。常用比例是4‰~8‰,隨澱粉膠的比例增加而增加。
3、適量減少成膠後的尿素:當大比例加入澱粉膠時,脲膠的氣味會隨之減小,可以適量減少酸後部分尿素。以獲得更好的初粘度和熱固性。(註:酸後尿素越多氣味越小,但使用性越差)
4、如需要有針對性的調整方案,可咨詢我們專業技術人員。
D. 乙稀基樹脂能耐氟硅酸嗎
通過飛秒檢測發現乙烯基樹脂在耐氫氟酸上面得看溫度和濃度的,一般來說,10%左右的氫氟酸,高溫乙烯基是可以耐60多度;20%左右的氫氟酸大概耐溫是35度左右;超過40%的濃度就可以嘗試用熱塑性的材料。一般電鍍廠的防腐就是乙烯基樹脂的。
將酚醛環氧樹脂引入乙烯酯樹脂的骨架中,合成的乙烯基酯樹脂一般稱Novolac乙烯基酯樹脂。樹脂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樹脂固化後,交聯密度大。其熱變形溫度達120-135℃,可以延長使用壽命並具有優良的耐腐蝕性,特別對含氯溶液或有機溶劑耐腐蝕性好。為了適應耐高溫強度情況的需要,較多廠家對酚醛環氧乙烯基酯樹脂進行了改性,提高了樹脂的交聯密度和耐熱性能,具有優良的耐酸、耐溶劑腐蝕性和抗氧化性能,適用於各種高溫強腐蝕情況,如脫硫裝置(FGD)、高溫煙囪等。
其發展過程如下:
1低收縮型乙烯基樹脂的發展
乙烯基酯樹脂作為不飽和聚酯樹脂的范疇,活性較高,固化反應速度較快,造成乙烯基酯樹脂固化後有較大的固化收縮率,一般不飽和聚酯樹脂(包括常規乙烯基樹脂)固化時收縮較大,可達到7-10%左右的體收縮,隨著國內外對於高性能樹脂技術要求的提高,希望尋找一些固化收縮較低的乙烯基酯樹脂,這是一個21世紀初期國內外許多廠家努力尋求的技術突破點。
低收縮樹脂的機理較為復雜,而原來一些廠家為了克服樹脂的固化收縮,通過加入低收縮添加劑(LPA)的方法來達到目的,但有其應用的局限性,而更多的廠家是努力通過樹脂合成方法以及分子設計水平上來解決這個技術問題,
超低收縮環氧乙烯基酯樹脂以其具有的足夠的機械強度和剛度、足夠的尺寸穩定性、耐熱循環、耐腐蝕的獨特性能更好的滿足高品質FRP產品的要求。
2耐沖擊型乙烯基酯樹脂:
乙烯基酯應用最多的場合是耐腐蝕場合,但是由於乙烯基樹脂中具有較多的仲羥基,可以改善對玻璃纖維的濕潤性與粘結性,提高了層合製品的力學強度;另外在分子兩端交聯,因此分子鏈在應力作用下可以伸長,以吸收外力或熱沖擊,表現出耐微裂或開裂。因此,乙烯基樹脂在一些要求高力學性能、耐沖擊場合中得到應用,但是常規的乙烯基樹脂在耐力學沖擊方面還是有待於提高的,尤其是採用富馬酸性改性的一些乙烯基樹脂,因為該類型樹脂的固化交聯密度高,交聯點間的分子鏈段較短,所以耐沖擊性能較差。在這些樹脂的合成設計中,要求樹脂分子主鏈上的醚鍵較多,這樣能夠充分的提高樹脂的耐沖擊性,2013年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方式,即在通過橡膠改性,即採用端羧基丁腈橡膠(CTBN)和丁腈橡膠(BNR)增韌甲基丙烯酸型環氧乙烯基酯樹脂,在此之後國內外也就後種方法作了不少的工作,自然橡膠改性乙烯基樹脂的延伸率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可以達到12%。
一般乙烯基樹脂的沖擊強度(無缺口)不大於14.00
KJ/M2,而一些21世紀新開發的耐沖擊型非橡膠改性乙烯基樹脂可以達到22
KJ/M2以上,橡膠改性的乙烯基樹脂可達到25KJ/M2,這樣這些耐沖擊乙烯基樹脂就可以很好的應用於一些高耐沖擊的FRP製作,如運動雪撬、運動頭盔等。
3 增稠用乙烯基酯樹脂
作為一種高性能的不飽和樹脂,乙烯基樹脂的增稠特性一直是各廠家研究的方向,這是因為BMC/SMC的獨特應用特性得到廣大客戶的認可,尤其隨著BMC/SMC在汽車零部件上的應用,增稠型乙烯基樹脂能夠較通用的不飽和樹脂承受更高的沖擊力,並具有良好的抗蠕變性和抗疲勞性。這些零部件包括車輪、座椅、散熱架、柵口板、發動機閥套等。當然,增稠型乙烯基樹脂能夠廣泛應用於電絕緣、工業用泵閥的製作、高爾夫球頭等。
作為一種增稠用乙烯基樹脂,自然要求樹脂具有以下的特點:①與增強材料和填料的良好浸潤性;②初始的低粘度和快速增稠特性;③良好的力學特性,包括韌性和耐疲勞特性等;④較長的存放周期;⑤較低的固化放熱峰和較低的苯乙烯揮發等。為了達到使用效果,在乙烯基樹脂的合成研究中,原來較通用的方法是:在乙烯基酯分子上引入酸性官能團(羧酸),再利用這些羧基與鹼土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鎂、氧化鈣等),但這種方法增稠時間長,一般需要幾天時間,況對含水量敏感。由此也發展了另外一種方法,即用聚異氰酸鹽和多元醇反應以產生網狀結構,從而達到樹脂的快速稠化,該方法可適合於低壓成型,具有粘度控制穩定、對溫濕度要求低、存放期長的特點,同時製品的層間結合強度高的特點,同時也可以用帶過量醇的低酸值樹脂作稠劑。
4耐高溫型乙烯基樹脂
乙烯基樹脂的分子骨架是環氧樹脂,若採用酚醛環氧樹脂作為原料,則合成的NOVOLAC型乙烯基樹脂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耐溶劑性及耐高溫型,我們對國內外的知名廠家的酚醛環氧乙烯基酯樹脂按中國國家有關標准測試,結果表明,這些樹脂的熱變形溫度(HDT)均在132-137℃之間,而國內一些廠家的酚醛環氧乙烯基樹脂的熱變形溫度則更低,要低於125℃,但在一些工業實踐應用中,剛對樹脂的耐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21世紀初期國內外少數廠家如上海富晨提供的高交聯密度型乙烯基樹脂898的熱變形溫度可達到150℃以上,該類型樹脂分子結構已作改性,優化了樹脂的耐熱特性,苯乙烯含量也作了合理調滿足實際使用要求。較常規的酚醛環氧乙烯基樹脂具有更高的耐溫溫度,可長期應用於200℃氣相的強腐蝕環境,同時我們的使用經驗表明,該類型型樹脂可在2-3min內承受300℃的溫度沖擊,該獨特應用是絕緣應用中,可完全達到C級絕緣等級以上。
該類型樹脂可以廣泛的應用於一些冶煉、電力脫硫(FGD)設備等高溫應用,如冷卻塔、煙囪和化學管道等,同時該類型樹脂也具有耐強溶劑、強氧化性介質的特點。
5光敏乙烯基樹脂
由於乙烯基樹脂樹脂的中的不飽和雙鍵在分子鏈端,由於活性較高,同時配以分子設計,如採用高環氧值的環氧樹脂,採用丙烯酸取代甲基丙烯基酸合成後的乙烯基樹脂,加入光引發劑(如苯醌、苯偶姻醚等),用以吸收紫外線能量,並傳遞給樹脂系統,而使乙烯基樹脂進行聚合固化。
此類樹脂可以用於印刷、光敏油墨等,在油漆工業上用作光敏塗料,在無線電工業中用作PCB上的光致抗蝕膜。另外,在拉擠工藝中,如採用光敏乙烯基樹脂,則可極大的提高拉擠速度,如在光纜芯拉擠工藝中,速度可以達到10m/min。
6氣乾性
乙烯基酯樹脂與不飽和聚酯樹脂一樣,常溫固化時,製品表面有發粘現象,給應用帶來不便。主要原因是由於空氣中氧氣參加了乙烯基酯樹脂表面的聚合反應。為克服此缺點,科研人員開發出了多種有效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採用在乙烯基酯樹脂結構中接入烯丙基醚(CH2=CH—CH2—O—)基團的方法來合成氣乾性乙烯基酯樹脂。該種樹脂適合於製作高檔氣乾性膠衣、塗層、封面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烯丙基醚在樹脂中的含量有一合適的值,太小了樹脂不能很好地吸氧,太大則由於「自動阻聚」作用,氣乾性也會下降。
7 低苯乙烯揮發技術
乙烯基樹脂一般含有35%左右的苯乙烯單體,而苯乙烯的蒸汽壓較低,因此在手糊成型和噴射成型中,樹脂是一層層地鋪復於開口模具上的,特別是噴射成型,樹脂一部分成霧狀,因而在樹脂充分固化之前,苯乙烯不斷從樹脂中揮發出來,這樣在造成苯乙烯損失的同時,更是污染了環境,也是造成了對工人的健康損害,因此各國相繼提高了對於苯乙烯閾限值(TLV)的要求,因此對於以苯乙烯為稀釋單體的不飽和樹脂包括乙烯基樹脂,要努力尋求一種低苯乙烯揮發技術(LSE)以解決這個問題,原來一些廠家和國家採用添加石蠟等作為揮發抑制劑,但易造成鋪層間的分層,但對於21世紀早期的發展的趨勢是:一是採用一種附著促進劑的化合物,可為丙烯酸、帶2個烴基(含雙鍵的疏水醚或酯)等;二是採用蒸汽壓相對較高的單體,如甲基苯乙烯或乙烯基甲苯等;三是分子結構等方式,或是在保持總體性能的同時使主鏈分子的縮短,以降低苯乙烯用量,或是通過在分子鏈段上引入其它基團或者是鏈段,使樹脂內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降低苯乙烯的揮發等。在多年的研究和試驗基礎上,世界上許多的生產商相繼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低苯乙烯揮發性技術。這個技術可廣泛的應用於樹脂膠衣、絕緣應用等方面,尤其是在中高溫成型的絕緣應用。
8乙烯基樹脂品種衍化
當前,乙烯基樹脂由於共較好的耐腐蝕特性和改良的工藝特性,而成功的大量應用於防腐蝕場合,包括耐腐蝕FRP製作、防腐蝕工程等,但是在一些非耐腐蝕場合並有高力學性能要求的復合材料製作時,國內外客戶只能選擇環氧乙烯基樹脂,就就實際上造成了樹脂應用或設計上的浪費,因此國內外一些廠家在努力尋找一種保持乙烯基樹脂的力學性能、合理成本的新型材料,部分公司通過新研發及時的推出了一種新型的高性能不飽和樹脂,稱乙烯基聚酯樹脂,英文名為vinyl
polyester resin,國內簡稱「VPR「,該樹脂綜合了乙烯基酯樹脂和通用不飽和樹脂的特點,從而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
VPR乙烯基聚酯樹脂是一種溶於苯乙烯液含有不飽和雙鍵的特殊結構的不飽和聚酯樹脂,VPR乙烯基聚酯樹脂具有較好的耐蝕性能,優於間苯型不飽和樹脂,力學性能與標准型環氧乙烯基樹脂相當的,尤其是耐疲勞性能和動態載荷性能;另外,較通用樹脂,VPR乙烯基聚酯樹脂又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同時VPR乙烯基聚酯樹脂又具有良好的玻纖浸潤性能和工藝性能,適合於各種FRP成型工藝,包括纖維纏繞、拉擠、手糊、噴射等各種復合材料工藝。
由於VPR乙烯基聚酯樹脂的獨特性能以及較為合理的成本,使該新型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①混凝土中的玻璃鋼加強筋;②船舶製品中的結構材料;③大型FRP產品製作中的結構層材料,尤其是整體現場大罐製作中代替常的規乙烯基樹脂結構層;④耐疲勞FRP拉擠型材,如運動FRP單杠等。
E. 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屬於氨基樹脂嗎
氨基樹脂由含有氨基的化合物與甲醛經縮聚而成的樹脂型物質的總稱,重要的有脲醛樹回脂、三聚氰胺甲醛樹答脂和苯胺甲醛樹脂。異氰酸酯是異氰酸各種酯的總稱,有一異氰酸酯和二異氰酸酯。二異氰酸酯與二元醇作用而成線型聚氨基甲酸酯或聚氨酯樹脂可用以制合成纖維、泡沫塑料、橡膠和粘合劑。
F. 水溶性的雙馬來醯亞胺樹脂有什麼用途
可以用作天然橡膠的交聯劑,可以採用DCP+雙馬+DTDM+DM的硫化體系或者DCP+雙馬+N-亞硝基二苯胺的硫化體系,主要是耐熱,抗返原。
G. 橡膠硫化的硫化劑一定是硫嗎
不是。
能在一定條件下使橡膠發生硫化的物質統稱為硫化劑,所謂硫化是使橡膠線性分子結構通過硫化劑的"架橋"而變成立體網狀機構,從而使橡膠的機械物理性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橡膠硫化劑包括元素硫、硒、碲,含硫化合物,過氧化物,醌類化合物,胺類化合物,樹脂類化合物,金屬氧化物以及異氰酸酯等。用得最普遍的是元素硫和含硫化合物。
在生橡膠中加硫磺、炭黑等,經高壓加熱,使變成硫化橡膠,這個過程叫硫化。但要實現理想的硫化過程,除選擇最佳硫化條件外,配合劑的選擇,特別是促進劑的選用具有決定意義。
隨著合成橡膠的品種的增加,硫化方法和硫化劑研究的深入,已發現有許多非硫化合物也有硫化效果。因此,這個名詞已經發展為具有延伸意義的工業術語。經過硫化後的橡膠,改變了固有的強度低、彈性小、冷硬熱粘、易老化等缺陷,耐磨性、抗溶脹性、耐熱性等方面有明顯改善,擴大了應用范圍。
(7)新型硫脲基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擴展閱讀:
橡膠硫化劑:
1、硫磺:黃色固體物質,廣泛應用於天然橡膠及部分合成橡膠中。常用的硫磺有硫磺粉、升華硫磺(又稱硫磺華)和沉澱硫磺三種。硫磺不溶於水,稍溶於乙醇和乙醚,溶於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
2、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主要用於氯丁橡膠、氯磺化聚乙烯等的硫化劑。常用的有氧化鋅、氧化鎂、氧化鉛、四氧化三鉛等。
3、樹脂類硫化劑:樹脂類硫化劑主要是一些熱固性的烷基酚醛樹脂和環氧樹脂。用烷基酚醛樹脂硫化不飽和碳鏈橡膠和丁基橡膠可顯著提高硫化膠的耐熱性。常用的主要品種是苯酚甲醛樹脂,如叔丁基苯酚甲醛樹脂和叔辛基苯酚甲醛樹脂等。
4、秋蘭姆:全名為二硫化四甲基秋蘭姆,商品名為TMTD。是電線電纜橡皮中使用比較廣的硫化劑,又可作硫化促進劑。純品熔點為147℃~148℃,比重為1.29,為灰白色粉末。它是天然橡膠的超速促進劑,在100℃時可分解生成自由基 ,故可進行橡膠交聯。
H. 影響脲醛樹脂質量的因素都有哪些
1、原料尿素與甲醛的質量直接影響脲醛膠的質量穩定
2、反應溫度和時間影響脲醛膠的質量
3、介質的PH值影響脲醛膠的質量
4、尿素與甲醛的投料比影響脲醛膠的質量
1)脲醛樹脂膠存在問題耐水性、抗老性、粘結強度、甲醛、龜裂
2)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已經有較多關於利用苯酚、聚乙烯醇、三聚氰胺、硫脲等改性劑對脲醛樹脂膠粘劑進行改性的研究報道
3)但為了控制樹脂中游離甲醛含量,一般甲醛和尿素的摩爾比不超過2:1
4)氧化澱粉的作用:脲醛樹脂之所以耐水性和抗老化性差是因為其分子中存在大量的親水性活性基團-CH2OH基,-CONH因此,它在水中尤其在熱水中,分子結構中活性基團易水解,大大降低了脲醛樹脂的耐水性。因為縮醛結構具有耐酸、耐水、耐氧化劑的特點,從而提高了粘接強度、耐水性及耐老化性。
5)甲醛與尿素摩爾比越大,產品粘附性越好。甲醛與尿素摩爾比增大,則耐水性降低。甲醛含量越高。穩定性隨摩爾比增大而下降。甲醛與尿素摩爾比為1.5:1時所得產品綜合性能較好。
6)配方比例:氧化澱粉改性脲醛樹脂膠中當甲醛與尿素摩爾比為1.5:1氧化澱粉加入量為10%時所得膠粘劑綜合性能較好,為實際應用中的合適配比。故接近最佳配方的配比為:甲醛(36%)125g;尿素60g;氧化澱粉10.5g;氨水適量;草酸適量。
I. 畢業論文題目
化學化工環境1.喜樹發根培養及培養基中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2.蝦下腳料制備多功能葉面肥的研究3.縮合型有機硅電子灌封材料交聯體系研究4.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樹脂合成與性能研究5.酶法雙甘酯的制備6.硅酸鋯的提純畢業論文7.腐植酸鉀/凹凸棒/聚丙烯酸復合吸水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8.羥基磷灰石的制備及對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9.鋁合金陽極氧化及封閉處理10.貝氏體白口耐磨鑄鐵磨球的研究11.80KW等離子噴塗設備的調試與工藝試驗12.2800NM3/h高溫旋風除塵器開發設計13.玻纖增強材料注塑成型工藝特點的研究14.年處理30萬噸銅選礦廠設計15.年處理60萬噸鐵選廠畢業設計16.廣東省韶關市大寶山銅鐵礦井下開采設計17.日處理1750噸鉛鋅選礦廠設計18.6000t/a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藝設計19.年產50萬噸焦爐鼓冷工段工藝設計20.年產25萬噸合成氨銅洗工段工藝設計21.PX裝置異構化單元反應器進行自動控制系統設計22.PX裝置異構化單元脫庚烷塔自動控制系統設計23.金屬納米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對環己烷氧化性能的影響24.高溫高壓條件下漿態鼓泡床氣液傳質特性的研究25.新型納米電子材料的特性、發展及應用26.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的研究27.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28.氯氣生產與儲存過程中危險性分析及其預防29.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與檢測30.環氧乙烷工業設計31.年產21000噸乙醇水精餾裝置工藝設計32.年產26000噸乙醇精餾裝置設計33.高層大廈首層至屋面消防給水工程設計34.某市航空發動機組試車車間雜訊控制設計35.一株源於厭氧除磷反應器NL菌的鑒定及活性研究36.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鑒定及活性研究37.廣州地區酸雨特徵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系38.超聲協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屬的研究39.脫氨劑和鐵碳法處理稀土廢水氨氮的研究40.稀土超磁致伸縮材料揚聲器研製41.納米氧化鉍的發展42.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劑的制備及其研究43.超磁致伸縮復合材料的制備44.鈣鈦礦型無鉛壓電陶瓷的制備和性能研究畢業論文45.APCVD法在硅基板上制備硅化鈦納米線46.淺層地熱能在熱水系統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設計47.輸配管網的軟體開發
J. 塗料樹脂合成及應用的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概述
1.2 塗料的作用
1.3 塗料的分類與命名
1.4 塗料發展概況
1.5 結語
第2章 聚合反應原理
2.1 概述
2.2 自由基連鎖聚合
2.2.1 高分子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
2.2.2 聚合反應的類型
2.2.3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
2.2.4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2.5 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
2.2.6 自由基聚合機理
2.2.7 鏈引發反應
2.2.8 鏈增長、鏈終止反應
2.2.9 自由基聚合動力學
2.2.10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鏈轉移反應
2.2.11 阻聚與緩聚
2.2.12 加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2.2.13 自由基共聚合
2.3 逐步聚合反應
2.3.1 縮聚反應
2.3.2 縮聚過程中的副反應
2.3.3 線型縮聚的動力學
2.3.4 線型縮聚物聚合度的影響因素及控制
2.3.5 線型縮聚產物的分子量分布
2.3.6 體型縮聚
2.3.7 體型縮聚的凝膠現象及凝膠理論
2.4 聚合實施方法
2.4.1 本體聚合
2.4.2 溶液聚合
2.4.3 懸浮聚合
2.5 縮聚實施方法
2.5.1 熔融縮聚
2.5.2 溶液縮聚
2.6 結語
第3章 醇酸樹脂
3.1 概述
3.2 醇酸樹脂的分類
3.2.1 按改性用脂肪酸或油的乾性分類
3.2.2 按醇酸樹脂油度分類
3.3 醇酸樹脂的合成原料
3.3.1 多元醇
3.3.2 有機酸
3.3.3 植物油
3.3.4 催化劑
3.3.5 催干劑
3.4 合成醇酸樹脂的反應原理
3.5 醇酸樹脂的配方設計
3.6 合成工藝
3.6.1 醇解法
3.6.2 脂肪酸法
3.7 醇酸樹脂合成實例
3.7.1 短油度椰子油醇酸樹脂的合成
3.7.2 中油度豆油季戊四醇醇酸樹脂的合成
3.7.3 60%長油度苯甲酸季戊四醇醇酸樹脂的合成
3.8 醇酸樹脂的改性
3.8.1 丙烯酸改性醇酸樹脂
3.8.2 水性醇酸樹脂
3.9 醇酸樹脂的應用
3.10 結語
第4章 聚酯樹脂
4.1 概述
4.2 主要原料
4.2.1 多元酸
4.2.2 多元醇
4.2.3 其他相關助劑
4.3 聚酯配方設計
4.4 合成工藝
4.5 聚酯合成實例
4.5.1 端羥基線型聚酯的合成
4.5.2 端羥基分支型聚酯的合成
4.5.3 氨基烤漆用端羥基分支型聚酯的合成
4.6 聚酯樹脂的應用
4.7 不飽和聚酯
4.7.1 不飽和聚酯的原料
4.7.2 分子設計原理及合成工藝
4.7.3 不飽和聚酯的應用
4.8 水性聚酯樹脂
4.8.1 水性單體
4.8.2 助溶劑
4.8.3 戶和劑
4.8.4 合成原理及工藝
4.8.5 TMA型水性聚酯樹脂的合成
4.8.6 5-SSIPA型水性聚酯樹脂的合成
4.9 結語
第5章 丙烯酸樹脂
5.1 概述
5.2 丙烯酸(酷)及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5.3 丙烯酸樹脂的配方設計
5.3.1 單體的選擇
5.3.2 Ta的設計
5.3.3 引發劑的選擇
5.3.4 溶劑的選擇
5.3.5 分子量調節劑
5.4 溶劑型丙烯酸樹脂
5.4.1 熱塑性丙烯酸樹脂
5.4.2 熱固性丙烯酸樹脂
5.5 水性丙烯酸樹脂
5.5.1 丙烯酸乳液的合成
5.5.2 丙烯酸樹脂水分散體的合成
5.6 結語
第6章 聚氨酯樹脂
6.1 概述
6.2 聚氨酯化學
6.2.1 異氰酸酯的反應機理
6.2.2 異氰酸酯的反應類型
6.2.3 異氰酸酯的反應活性
6.3 聚氨酯的合成單體
6.3.1 多異氰酸酯
6.3.2 多元醇低聚物
6.3.3 擴鏈劑
6.3.4 溶劑
6.3.5 催化劑
6.4 聚氨酯的分類
6.5 單組分聚氨酯樹脂
6.5.1 線型熱塑性聚氨酯
6.5.2 聚氨酯油
6.5.3 潮氣固化聚氨酯
6.5.4 封閉型異氰酸酯
6.6 溶劑型雙組分聚氨酯塗料樹脂
6.6.1 羥基樹脂
6.6.2 多異氰酸酯的合成
6.7 水性聚氨酯
6.7.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單體
6.7.2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
6.7.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6.7.4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藝
6.7.5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實例
6.7.6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6.7.7 水性聚氨酯的應用
6.8 結語
第7章 環氧樹脂
7.1 概述
7.1.1 環氧樹脂及其固化物的性能特點
7.1.2 環氧樹脂發展簡史
7.2 環氧樹脂分類
7.2.1 按化學結構分類
7.2.2 按官能團的數量分類
7.2.3 按狀態分類
7.3 環氧樹脂的性質與特性指標
7.3.1 環氧樹脂的性質
7.3.2 環氧樹脂的特性指標
7.3.3 國產環氧樹脂的牌號
7.4 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及固化劑
7.4.1 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
7.4.2 固化劑
7.5 環氧樹脂的合成
7.5.1 雙酚A型環氧樹脂的合成
7.5.2 酚醛型環氧樹脂的合成
7.5.3 部分脂環族環氧樹脂的合成
7.6 新型環氧樹脂固化劑的合成
7.6.1 改性多元胺固化劑的合成
7.6.2 改性雙氰胺潛伏性固化劑的合成
7.6.3 硫醇固化劑的合成
7.6.4 非鹵阻燃型固化劑的合成
7.6.5 微膠囊固化劑的制備
7.7 環氧樹脂的改性
7.7.1 環氧樹脂的增韌改性
7.7.2 環氧樹脂的其他改性
7.8 水性環氧樹脂
7.8.1 水性環氧樹脂的制備
7.8.2 水性環氧樹脂的合成實例
7.8.3 水性環氧樹脂固化劑的合成
7.9 環氧樹脂的應用
7.9.1 防腐蝕環氧塗料
7.9.2 電氣絕緣環氧樹脂塗料
7.9.3 汽車、船舶等交通工具用環氧樹脂塗料
7.9.4 食品容器用環氧樹脂塗料
7.10 結語
第8章 氨基樹脂
8.1 概述
8.1.1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發展簡史
8.1.2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特點
8.1.3 塗料用氨基樹脂的分類
8.2 氨基樹脂的性能
8.2.1 脲醛樹脂的性能
8.2.2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性能
8.2.3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性能
8.2.4 共縮聚樹脂的性能
8.3 氨基樹脂的合成原料
8.3.1 氨基化合物
8.3.2 醛類
8.3.3 醇類
8.4 氨基樹脂的合成
8.4.1 脲醛樹脂的合成
8.4.2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合成
8.4.3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合成
8.4.4 共縮聚樹脂的合成
8.5 氨基樹脂的應用
8.5.1 丁醚化氨基樹脂的應用
8.5.2 甲醚化氨基樹脂的應用
8.6 結語
第9章 氟樹脂和硅樹脂
9.1 氟樹脂
9.1.1 概述
9.1.2 氟樹脂的合成單體
9.1.3 氟樹脂的合成
9.1.4 氟樹脂的應用
9.2 硅樹脂
9.2.1 概述
9.2.2 硅樹脂的合成單體
9.2.3 硅樹脂的合成原理
9.2.4 硅樹脂的合成
9.2.5 硅樹脂的應用
9.3 結語
第10章 光固化樹脂
10.1 概述
10.2 溶劑型光固化樹脂的合成
10.2.1 不飽和聚酯的合成
10.2.2 環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3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4 聚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O.2.5 聚醚丙烯酸酯的合成
10.2.6 純丙烯酸樹脂的合成
10.2.7 環氧樹脂的合成
10.2.8 有機硅低聚物的合成
10.3 水性光固化樹脂的合成
10.3.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3.2 水性環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10.3.3 水性聚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10.4 光固化樹脂的應用
10.4.1 光固化塗料的其他原料
10.4.2 光固化樹脂的應用領域
10.5 結語
第11章 塗料助劑
11.1 概述
11.2 潤濕分散劑
11.2.1 概述
11.2.2 顏料分散和穩定機理
11.2.3 常用潤濕分散劑
11.2.4 潤濕分散劑在塗料中的應用
11.2.5 潤濕分散劑的性能評價
11.3 流平劑
11.3.1 概述
11.3.2 流平機理
11.3.3 常用流平劑
11.3.4 流平劑的發展趨勢
11.4 消泡劑
11.4.1 概述
11.4.2 泡沫的產生及穩定
11.4.3 消泡機理
11.4.4 常用消泡劑
11.4.5 消泡劑的應用
11.5 光澤助劑
11.5.1 概述
11.5.2 塗料光澤的影響因素
11.5.3 常用消光劑及其使用
11.5.4 增光劑
11.6 流變劑
11.6.1 流體流動模型
11.6.2 流體的主要類型
11.6.3 流變劑的作用機理
11.6.4 常用流變助劑與應用
11.7 增稠劑
11.7.1 概述
11.7.2 增稠劑的作用機理
11.7.3 常用增稠劑與應用
11.8 水性助劑
11.8.1 水性潤濕分散劑
11.8.2 水性消泡劑
11.8.3 成膜助劑
11.8.4 防霉殺菌劑
11.8.5 水性流平劑
11.8.6 緩蝕劑
11.9 結語
第12章 塗料配方設計
12.1 概述
12.2 塗料基本組成
12.2.1 樹脂
12.2.2 溶劑
12.2.3 顏料
12.2.4 助劑
12.3 成膜機理
12.3.1 溶劑揮發和熱熔成膜
12.3.2 乳膠漆的成膜
12.3.3 反應成膜
12.3.4 成膜過程表徵
12.4 顏料體積濃度
12.4.1 顏基比
12.4.2 顏料體積濃度與臨界顏料體積濃度
12.4.3 顏料吸油值
12.4.4 乳膠漆臨界顏料體積濃度
12.4.5 塗膜性能與PVC的關系
12.5 流變學
12.5.1 黏度
12.5.2 黏度的影響因素
12.5.3 塗料流動方程
12.6 塗膜病態防治
12.7 結語
第13章 金屬塗料
13.1 概述
13.2 氨基烘漆
13.2.1 丙烯酸型氨基烘漆
13.2.2 醇酸型氨基烘漆
13.2.3 聚酯氨基烘漆
13.3 單組分自乾漆
13.3.1 醇酸白乾漆
13.3.2 丙烯酸白乾漆
13.3.3 環氧酯白乾漆
13.4 雙組分自乾漆
13.4.1 雙組分聚氨酯自乾漆
13.4.2 雙組分環氧自乾漆
13.5 結語
第14章 建築塗料
14.1 概述
14.2 建築塗料的分類
14.3 乳膠漆
14.3.1 乳膠漆的特點
14.3.2 乳膠漆的組成
14.3.3 乳膠漆的配方設計
14.3.4 乳膠漆的生產工藝
14.3.5 乳膠漆生產工藝探討
14.4 乳膠漆國家標准
14.5 乳膠漆配方
14.5.1 經濟型內牆乳膠漆
14.5.2 高檔內牆乳膠漆
14.5.3 經濟型外牆乳膠漆
14.5.4 高檔外牆乳膠漆
14.5.5 彈性拉毛乳膠漆
14.5.6 水性真石漆
14.5.7 絲光塗料
14.5.8 透明封閉底漆
14.5.9 遮蓋型封閉底漆
14.6 結語
第15章 木器塗料
15.1 概述
15.1.1 木器表面塗裝的目的和要求
15.1.2 木器塗料的分類
15.2 醇酸型木器漆
15.3 丙烯酸白乾木器漆
15.4 聚氨酯木器漆
15.5 不飽和聚酯木器漆
15.6 硝基漆
15.7 光固化木器塗料
15.8 水性木器漆
15.9 結語
第16章 塗料生產設備與工藝
16.1 概述
16.2 塗料生產設備
16.2.1 分散設備
16.2.2 研磨設備
16.2.3 過濾設備
16.2.4 輸送設備
16.3 塗料生產工藝過程
16.3.1 基本工藝
16.3.2 乳膠漆生產工藝
16.3.3 生產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6.4 質量檢驗與性能測試
16.4.1 塗料產品本身的性能
16.4.2 塗料施工性能
16.4.3 塗膜性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