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樹脂病圖片
Ⅰ 柑橘樹脂病怎麼防治。
柑橘樹脂病又叫砂皮病、蒂腐病,是我國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國各橘區均有分布。本病原菌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侵染果實使其在儲藏時腐爛叫蒂腐病;侵染葉片、枝及幼果,使之發生黑斑,叫砂皮病。3種病均屬同一病原,可以互相感染。
柑橘樹脂病又可分為流膠型和乾枯型兩種。流膠型症狀在發病部位有褐色膠液流出,皮層呈褐色,組織松軟,病斑乾枯後下陷,死皮開裂脫落,露出木質部。多在甜橙類、溫州蜜柑和槾橘等品種上發生。乾枯型症狀與流膠型的不同之處,在病部乾枯下陷後,皮層開裂不嚴重,被害層保持較長時間不脫落,病斑四周有明顯的隆起疤痕。這種症狀多在本地早、早橘、朱紅、乳橘和南豐蜜橘等寬皮柑橘上發生。兩種類型症狀的病原菌,均能很深地侵入木質部,使木質部變為淺灰褐色,在病部與健部交界處,有1條很明顯的褐色帶痕;將患病木質部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可見到大量的褐色膠液和菌絲體,使植物輸導組織功能喪失,引起病株死亡。
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砂皮病,主要為害新葉、嫩枝和未成熟的果實。在患病組織表面有許多散生或密集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硬質膠點,略突起,如砂粒附著。病菌僅為害表皮及表皮下的5~6層細胞。因此,發病遲的對果樹影響不大,發病早的則使患病組織發育不良;有時在果皮表面還會出現龜紋狀或流淚狀症狀。另一種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蒂腐病,本書在果實病害部分已經敘述。
Ⅱ 柑橘樹脂病的發病條件是怎樣的
柑橘樹脂病的發病條件:春、秋兩季適合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冬季柑橘遭受凍害後,是本病猖獗流行的主要原因。
Ⅲ 柑橘樹脂病的症狀有什麼特點
為害症狀
流膠型:甜橙、溫州蜜柑等品種枝幹被害,初期皮層組織松軟,有版小的裂紋,水漬狀,並權滲出褐色膠液,並有類似的酒糟味。高溫乾燥情況下,病部逐漸乾枯、下陷,皮層開裂剝落,木質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乾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豐密橘、朱紅等品種上,枝幹病部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不剝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隆起線,但在高濕和溫度適宜時也可轉為流膠型。病菌能透過皮層侵害木質部,被害處為淺灰褐色,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痕帶。
砂皮或黑點型:幼果、新梢和嫩葉被害,在病部表面產生無數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為隆起,很像黏附著許多細砂。
Ⅳ 柑橘樹脂病的發病症狀有哪些
柑橘樹脂病又稱沙皮病,為害柑橘枝、干、葉和果實。枝幹受害,常發生於主內干分叉處或主幹部。病部容皮層組織松軟、壞死,呈灰褐色或紅褐色,滲出褐色的膠液,具惡臭。在高溫乾燥情況下,病部乾枯下陷,微有裂縫,皮層開裂剝落,木質部外露,四周隆起的疤痕,有的皮層不剝落,但病、健交界處,有明顯隆起的界線。病部生出許多小黑粒點。葉與未成熟果實受害,病部表面生有許多紫黑色膠質狀小粒點,略隆起,表面粗糙,狀若沙粒,故又稱沙皮病。貯運期間侵害果實,常自蒂部開始發病。病部初呈水漬狀,黃褐色,革質,並向臍部擴展,邊緣呈波紋狀,褐色。果心腐爛較果皮快,當果皮變色延及果面1/3~1/2時,果心已全部腐爛,故有「穿心爛」之稱。病果味酸苦,病菌可穿透種皮,種子變褐色。
Ⅳ 柑桔樹脂病用什麼葯好
柑橘樹抄脂病,果實受害:初期出現在果蒂附近呈水漬狀、淡褐色病斑;後變深褐色擴大到臍部,先爛果心,最後致全果腐爛,故有「穿心爛」之稱;病果皮堅韌,有革質感。新葉、嫩梢和幼果受害:表面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硬膠質小粒點,成為「沙皮」,受害幼果上粒點邊緣有裂痕,病健分界明顯,影響果實生長停滯,發育不良。枝條受害:樹枝抵制力較弱的枝條受害不形成沙皮,而形成褐色病斑,病健交界處有小滴樹脂滲出,嚴重時整枝枯死。防治方法: ①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好防寒工作,冬季溫度較低的地區,在氣溫下降前,對1~3年生的幼樹進行培土或裹塑料袋防寒,對大樹培土;剪除病枝梢,集中燒毀。②每年春芽萌發前可採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一次。
Ⅵ 柑橘樹脂病是什麼病,怎麼防治
柑橘樹脂病又叫流膠病,防止該病在早春前,鋸除枯死枝,集中燒毀,減少桔園菌源。回若枝幹發病,則需將壞死答腐爛組織清理一下,用刀片在枝幹上縱劃幾道,用流膠病特效素塗刷枝幹,以殺死木質部的殘余病菌,連續塗抹3次左右,
Ⅶ 柑橘樹脂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柑橘樹脂病的防治方法:①加強栽培管理。冬季防寒,增強樹勢,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回。低溫前培土、灌答水、束草,做好防寒防凍工作。秋季及採收前後,及時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早春結合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燒毀。
②樹干刷白,防止日灼。塗白劑配方:生石灰5kg∶食鹽0.25kg∶水20~25kg。
③病枝刮治或塗葯。已發病樹,於春季徹底刮除病組織,後選用1%硫酸銅或1%抗菌劑401消毒後,以塗白劑刷白。或用刀縱割病部,深達木質部,縱割范圍應上下超出病組織1cm左右,割條間隔約0.5cm。塗葯時期在4~5月和8~9月,連續2~3次,每次間隔7天。葯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100倍液,或抗菌劑40150~100倍液。
④噴葯保護。結合防治柑橘瘡痂病,於春芽萌動前,噴射一次0.5∶1∶100波爾多液;花落2/3時,以及幼果期各噴葯一次。葯劑可選用0.3%石灰過量式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600~800倍液等。
Ⅷ 柑橘樹脂病是怎樣傳播和為害的
柑橘樹脂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可以長期潛伏在患病組織中,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枝幹病部越冬。翌春產出分生孢子,借昆蟲或風雨傳播,經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全年均有發生,空氣濕潤時發生更多,由風雨、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由於該病菌的寄生力較弱,因此,必須在寄主生長不良或有傷口時才能侵入。本病發生流行與氣溫、降水、濕度、害蟲及品種有關。月均溫18~25℃,利於病菌活動,如遇雨則病害發生嚴重;紅蜘蛛、介殼蟲為害重的植株,易發病;遇凍害、澇害或肥料不足致樹勢衰弱發病重;金柑、溫州蜜柑較雪柑、福柑、蘆柑發病率低。病害嚴重發生時,常造成大片橘園毀滅,大量的病原菌也可在儲運過程中造成蒂腐病大量發生,出現大量爛果。
Ⅸ 柑橘樹脂病的危害症狀是什麼
此病是來上海地區柑橘的最主要病害源,能危害枝幹、葉片和果實。因發生部位不同又被稱為流膠病、黑點病、砂皮病或褐色蒂腐病。發生在枝幹上時有流膠和乾枯的症狀,病斑呈褐色,常流出褐色有異味的膠質黏液,高溫乾燥的情況下,病部逐漸乾枯、下陷,皮層開裂剝落,疤痕四周隆起;發生在幼果、新梢和嫩葉上時表現出黑點或砂皮的症狀,在病部表面產生無數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為隆起,像黏附著許多細沙;發生在果實貯藏期間常自蒂部開始發病,初呈水漬狀、黃褐色的圓形病斑,後期病斑邊緣呈波紋狀,深褐色,最後全果穿心爛。
Ⅹ 柑桔樹脂病是什麼
Diaporthe citri(Faw.)Wolf
症狀(圖2-6)
圖2-6 柑桔樹脂病
1.病主幹 2.病枝 3.病葉 4.病果 5.病原菌子囊殼 6.子囊及子囊孢子 7.子囊孢子萌發 8.分生孢子器 9.卵狀分生孢子 10.絲狀分生孢子 11.分生孢子萌發
本病又稱「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點病」等。主要為害桶柑及溫州蜜柑,其次為晚白柚、檸檬和晚熟橙類。椪柑、文旦、斗柚等感病較少。病菌寄生於綠色枝梢、葉片、果實和主幹主枝。枝幹被害後,大致表現為流膠和乾枯兩種類型。
流膠型
在溫州蜜柑、槾桔、紅桔等品種上發生較為普遍。病斑發生部位大多在主幹分叉處或其下的主幹上以及經常暴露在陽光的西南向枝乾和易遭凍害的迎風部位。病斑最初在栓皮層上呈現很小的裂紋,灰褐或深褐色,水漬狀,隨即流出初為淡褐色、後為褐色的膠液。裂紋日漸加深擴大,邊緣皮層壞死乾枯而微翹。有的病斑周緣產生癒合組織,死皮剝落,木質部裸露,現出四周隆起的疤痕。
乾枯型
多發生在甜橙和寬皮桔類。如早桔、本地早、南桔、朱紅桔等品種上。病部乾枯,無顯著流膠現象。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但不立即脫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褐色明顯隆起的痕帶。
不論何種類型,病部的木質部都變成淺灰褐色,並在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帶。病部栓皮層上和外露的木質部上,可以見到許多小黑點(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將病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木質部導管內有大量褐色膠體和菌絲體。
衰弱的果枝或受凍害的枝梢,頂部呈明顯的褐色病斑,病健部交界處常有少量膠液流出。嚴重時整枝枯死,表面散生無數小黑點粒(分生孢子器)。結果多的老年果園發生尤為嚴重。成熟的果實特別是貯運的果實感病後常表現蒂腐症狀。在發生枝枯型症狀的品種上,其新梢、青果及葉片常呈現許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黃褐色或黑褐色硬膠質小點粒,使果實、葉片和枝梢表面粗糙,很像粘附有許多細砂粒一樣,這種症狀稱為「砂皮」或黑點。「黑點」的直徑為0.5mm,大型病斑呈赤褐色或黑褐色,在果面上常形成淚痕狀斑痕。
病原
柑桔樹脂病原菌的無性世代為Phomopsis citri Faw.。湖南於個別年份可以看到球形、單生或簇生的子囊殼,埋藏於韌皮部內的黑色子座中。子囊殼直徑420—700μm,平均576.8μm。喙部長,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漸細,長達200—800μm,突出於皮層的外子座之處,黑色毛發狀,肉眼可見。子囊無色,無柄,長棍棒形,大小42.3—58.5×12.4μm,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紡錘形,大小為9.8—16.3×3.3—5.9μm,平均12.9×4.2μm,無色、雙胞,中部縊縮,內含油球4個,靠近隔膜的油球較大。
無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為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具疣狀孔口,黑色,直徑259—432μm,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卵形,無色,單胞,內含1—4個(一般為2個)油球,大小為7.2—10.8×2.9—3.6μm,平均9.0×3.3μm;;另一種是絲狀或鉤狀,無色,單胞,大小為18.9—39.0×0.98—2.3μm,平均28.4×1.0μm。在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菌絲有隔膜,寬2.6—6.8μm,分枝菌絲基部狹窄。菌落初期白色絨毛狀,有較明顯的輪層,後變為乳黃色,中部色較深,邊緣稍具缺刻。在25℃下,培養20—58天(一般30—49天)後,形成黑色稍突起的粒塊狀物(子座)。子座內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後來溢出黃褐色的膠質即孢子堆,或淡黃色的絲帶狀孢子角。當菌絲生長衰弱時,形成一層很薄的粉絮狀物。
病菌生長溫度范圍為10—35℃,最適溫度為20℃。卵形分生孢子發芽溫度范圍為5—35℃,適溫為15—25℃。絲狀或鉤狀分生孢子不易發芽。分生孢子終年可產生,在多雨潮濕時產生最多。
發生規律
樹脂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枯枝、葉。果上的病斑不能成為侵染源。樹脂病菌主要以無性世代的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枯枝及病死樹皮組織內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來源。有性世代一般少見,甚至不產生。翌春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特別是下雨後),越冬的菌絲體恢復生長發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全年均可形成孢子,但以多雨潮濕天氣形成最多。孢子器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凝集成黃色紐帶狀的孢子角。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帶菌雨水的飛沫被風吹送,分生孢子可由接種源飛散到30—100m遠處。孢子萌發芽管從傷口(凍傷、灼傷、剪口傷、蟲傷等)侵入,芽管發展成菌絲向韌皮部、木質部蔓延,患部形成流膠型或乾枯型病斑。潛育期在平均氣溫為21.0—25.3℃時為5—10天,在平均氣溫為17.9—23.0℃時為6—13天,一般枝齡、樹齡大的潛育期短。病部上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為再侵染的接種體。由於柑桔新生組織活力較強,能夠發生保衛反應以阻止病菌的繼續侵入;同時由於柑桔油胞內的油質及某些酶對病菌有抑制或殺傷作用,所以病部形成膠質的小黑點,呈現所謂「沙皮」或「黑點」症狀。如果病菌從果蒂侵入,則果實在果園里和貯運期間就會發生蒂腐病。
據江西南豐調查,10年生以下的南豐蜜桔樹發病嚴重,隨樹齡增加,發病有減輕的趨勢。發病率南豐蜜桔最高,溫州蜜柑次之,南豐紅桔未見發病。種植在低窪水田的南豐蜜桔比種植在洲地的發病重,山地發病很少。凡上年受凍和發生少量樹脂瘤的病樹而未及時處理的桔園,下年樹脂病發生特別嚴重。在病區里本病的發生流行程度主要決定於植株傷口、雨水和溫度三個條件的配合。本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從寄主的傷口侵入為害。傷口(凍傷、機械傷等)的產生是本病發生流行的首要條件。寄主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也與本病發生流行有密切關系。
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別是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及時,偏施氮肥,土層淺薄,土壤保水排水力差,各種病害和灼傷嚴重,抽發晚秋梢,以及冬季進行重剪或連續幾年間作高稈作物的桔園,都會使桔樹生勢衰弱,容易遭受凍害,從而加重此病的發生。
本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風雨傳播,必須在有水濕的情況下才能萌發和進行侵染,病害只在雨季才會發生流行,而在旱季則基本上不發生。病菌的發育最適溫為20℃,分生孢子發芽適溫為15—25℃,在20℃左右條件下,如果雨水充足和植株發生傷口較多,病害就嚴重發生。例如,在湖南長沙地區和四川武勝縣,每年5—6月和9—10月間(平均氣溫分別為21.0—25.3℃,降水量分別為187.9—374.1mm和96.1mm),有兩次發病高峰,以5—6月發病最為嚴重。湖南在1954、1969年2個冬天的特大冰凍,都引起了本病的流行,嚴重的甚至造成毀園。但是,在溫度不低於10℃時,病菌仍可生長發育,在溫度不低於5℃時,分生孢子仍可萌發。而在這樣的低溫情況下,特別是冰凍的情況下,柑桔植株生長勢衰弱,容易發生凍傷。傷口發生後不易癒合,有利於病菌侵染。翌年春季溫度回升後,如遇多雨氣候,本病往往嚴重發生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樹脂病應實行以栽培防病為主,葯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1.營造防護林
在建桔園時,營造好防護林,可減少凍害的發生和傷口,從而減輕本病的發生和為害。
2.加強桔園管理,增施肥料,防旱防寒
采果前後增施混合肥(大樹每株施堆肥2擔,人畜糞1擔,過磷酸鈣2公斤);對豐產樹,特別是連續數年豐產的桔樹,要注意增施肥料和提早施肥,以增加樹體的營養,迅速恢復樹勢,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山地桔園要搞好土壤深耕熟化;洲地桔園加強客土。幼齡桔園適時控制水肥,防止抽發晚秋梢。旱季要注意抗旱保墒,及時治蟲,防止落葉。海塗柑桔園土壤中含鹼量高,常導致本病普遍發生,須採取措施降低土壤中鹼的含量。冬季氣溫下降前,對1—3年生幼樹進行培土或束草防寒,對大樹主幹進行培蔸。霜凍前半個月至霜凍結束時,桔園要經常灌水,葉面噴增溫劑(如3%「O、E、D」)或0.5%高脂膜進行防凍,或300億/g增收菌粉劑2500—5000倍液噴霧。
3.結合修剪,清除病源
10月份以前或翌年早春前結合果樹修剪,剪去病蟲枝、枯枝及徒長枝,以增強柑桔植株的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生長繁殖,減少病害的發生。樹干刷白和塗敷保護劑防止日灼,在盛夏前進行。為了防止傷口積水和病菌的再侵染,促進增生愈傷組織,還可在病部或主幹、主枝上敷以黃坭牛糞保護劑(新鮮牛糞70%,黃坭30%,毛發適量,將三者攪拌均勻,即可應用),如果每百公斤中再加入4公斤「五四〇六」一級母菌或療效較好的葯劑,則效果更好。
4.噴葯
果園在采果後宜全面噴布波美1度石硫合劑一次,以殺滅病株枝葉上的病菌。春梢萌發前,花落2/3時,以及幼果期噴布1—2次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農抗120濃縮液200倍液。
病部塗葯法治療。先用利刀縱刻干、枝上的病部,深達木質部。縱刻長度要超出病組織1cm左右,各刻線間隔約0.5cm寬,然後均勻塗葯於縱刻病部及其周圍健部組織上。根據樹脂病的侵染特點及發病規律,全年塗葯兩期(4—5月和8—9月),每期視葯劑種類及感病程度塗葯3—4次(一星期左右一次)。目前療效高的葯劑及使用濃度是50%多菌靈可濕粉劑100—2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倍液,「401」50—100倍液。或用8—10%的冰醋酸稀釋液洗塗病部,再颳去病部腐爛部分,以不傷木質部為准,然後再塗抹稀釋的冰醋酸液。果實和葉上的砂皮病,可結合防治瘡痂病、潰瘍病等,在各次新梢抽發期,特別是春梢和幼果期,及時噴布多菌靈、托布津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