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項目新聞報道
① 求一份關於清理污水池的新聞稿,在部隊實用的!100到200字、謝謝
據報道由於汛前提前,連日來雨勢較大。造成滑坡等泥失流發生。座落在紅旗回中學附近山坳上的學校大答儲水池遭泥失流的破壞與污染,駐扎在當地某部官兵悉知後,緊急調動人員。冒著大雨帶著工具全速趕快,立即投入清理工作。戰士們奮不顧身跳進水池一鏟一筐運作,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發揚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榮傳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從沒有叫聲苦叫聲累,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不懈官兵們把泥失流造成的破壞清理完畢。這種大無畏的英雄主人氣概及想為人民所想,急為人民所急的精神。樹立我們學習的榜樣。
② 涇縣污水處理廠中標信息 新聞污水清理,防水,防腐,防潮
污水池防腐塗料 施工 河北鑫達防腐材料有限公司
③ 求 嘉興王江涇河流新聞稿(關於污染方面) 1500字 左右 急!!
「這樣的河道污染,太過分了。」近日,有網友在嘉興在線論壇上發帖稱:秀洲區王江涇鎮虹北村三洲噴織有限公司向長河浜內排放污水,導致河水污染,嚴重影響周邊村民的生產與生活。
水流不暢 水質不佳
接到反映後,記者走訪了王江涇鎮虹北村長河浜。在三洲噴織有限公司車間內,兩百多台噴織機繁忙地工作著。車間後方的一棟小屋內,兩台污水處理設備正在運轉。處理後的廢水和被分隔出來的淤泥分放在兩個不同的水泥池裡。
小屋外,白色塑料螺旋管架設在一條通向長河浜的小渠上,管內並無污水排出。與小渠相連的長河浜內,河水緩慢地流動著。「自從河道上下兩端的閘門關上後,河道內水流不暢,水質也就不好了。以前還可以在河裡洗洗東西,現在是完全不能用了。」住在河道邊的村民說,雖然水質不佳,但河水並未散發臭味,也沒有給生活帶來多大影響,因為自從村裡接上自來水後,用河道水的人也少了許多。
一牆之隔 管道屬誰
三洲噴織有限公司分東、西兩個車間,共有噴織機268台,其中,東側車間56台,西側車間212台。兩個車間外均設有污水處理站。
「這幾套污水處理設備是我公司投資近60萬元購買的。公司一直以來都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著污水處理工作。鎮政府環保辦多次突擊檢查,從未出過任何差錯。」對於網友反映污染河道問題,三洲噴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很是無奈,也大呼冤枉,「這個管道排放的污水不是我們公司的,是旁邊那戶農家排放的。」
原來,白色塑料螺旋管雖屬三洲噴織有限公司所有,但同時與隔壁農戶家的污水排放口相通。公司在建造污水處理站後,因地勢較高,一遇下雨,污水處理站內淤積的雨水就順勢流到隔壁,給隔壁農戶家的生活帶來莫大煩惱。為解決此問題,該農戶提出在相鄰的牆上開個洞,把自家的排污管放到白色塑料螺旋管內,讓淤積的雨水可以順利排出屋外。就這樣,公司與農戶家一直共用著一個排污管道。
但在記者走訪過程中,隔壁農戶家一直大門緊閉,無人在家。
環保部門:測試基本達標
「三洲噴織有限公司作為我鎮28家龍頭企業之一,在鎮政府環保辦擁有良好的記錄。」王江涇鎮環保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平均每兩周會對該公司進行一次檢查,「我們的檢查有時是早上,有時是下午,有時甚至是晚上。」不定時的檢查,是為了確認公司在污水處理工作上沒有疏漏。據了解,紡織產業在王江涇鎮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目前新市鎮經濟發展的支撐,開展紡織企業污水處理監督是王江涇鎮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秀洲區環保局在對三洲噴織有限公司進行了四天的駐站式檢查後,得出結論稱:網友所反映的三洲噴織有限公司西側車間,污水處理達到國家標准,設備運轉正常。同時核實,白色塑料螺旋管為隔壁農戶家所用。經營著煤球生意的農戶將煤灰廢水與部分生活污水,通過該管道排放,造成了網友所反映的河道污染問題。
「雖然三洲噴織有限公司西側排污處理達到標准,但東側部分檢測值存在少量超標現象,對此,我們會要求公司限期整改,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對於不合格的部分進行嚴厲懲處。」秀洲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
嘉興王江涇長河浜河水被污染!!!!!!(標題)採納呀!辛苦找到的。
自南宋以來,王江涇一直是江浙兩省交界處的絲綢集鎮,歷來商賈雲集,店坊林立,市街繁華,被譽為「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王江涇紡織產業更是煥發勃勃生機。截至2009年底,王江涇鎮共有紡織企業近3000家,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258家,紡織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就達到12家,從業職工達到2萬餘人。
此時,王江涇鎮已經形成了以織造業為主導,輔以化纖、印染等產業的浙北第一民營經濟產業帶。
在王江涇人的致富路上,織機是一把「金鑰匙」,很多規模企業,最初都是從一台小小的織機起步的。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家庭靠著織機謀生。
然而,王江涇人對織機,卻不僅有愛,還有恨。
「特別是噴水織機,排出來的污水量是很大的。」王江涇鎮黨委副書記季翔說,到去年底全鎮共有3萬多台織機,每天排放出4萬多噸的廢水,如果不進行處理,這樣的污水,足以將全鎮淹沒!
而在2005年以前,很多小紡織企業,特別是10台以下的噴水織機戶,完全沒有意識到家園正在一點點接近「毀滅」,依然不顧環保部門的三令五申,私下將廢水四處亂排。
嘉興《南湖晚報》曾在2006年這樣描述王江涇民在主村的見聞:「水泥路的兩側,一側是挨家挨戶經營著的噴水織機作坊,另一側則是綠油油的稻田,污水管道穿過水泥路面,將作坊內的污水直接排向了稻田。稻田的灌溉水源很多已經受到了污染,乳白色的液體隨處可見……而村裡的小池塘上則覆蓋了一層黑乎乎的黏液。據住在附近的村民介紹,這黑色的黏液其實是油污,也是噴水織機作坊直排出來的,日積月累就粘在一起,把池塘水面全部覆蓋了起來。這條河裡釣上來的魚,村裡沒人敢吃。」
絲綢重鎮的困擾
河水被污染了,但不少村民還得在這里洗衣服,「衣服洗好後,穿在身上都會很癢。」村民們回憶說。
不僅如此,污水漫過,稻田也成片拋荒,「上面都是油啊,天氣好的時候,用打火機一點,肯定能著。」王江涇鎮華聯村村民胡振東毫不誇張地說。
更要命的是,村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健康受到了影響。根據醫療系統的統計,王江涇地區居民的醫病金額明顯高於附近王店等鎮。
「一定要要回綠水青山!」祖祖輩輩與紡織打交道的王江涇人,開始重新審視眼前這台給他們創造財富的機器。
2004年12月,嘉興秀洲區召開了全區環境污染整治動員大會,把噴水織機污染列為重點整治對象。藉此機遇,王江涇開始了漫漫「還債」之路,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污行動,席捲全鎮所有紡織企業。
胡品泉明顯地感覺到,環保部門上門的次數越來越多了,管得也越來越嚴。「一個星期起碼要來3次,如果檢查不達標,就要停產。」
也是從2005年開始,胡品泉與大多數大中型紡織企業一樣,紛紛自費購買污水處理設備,「前後一共買了3套,16萬元。」
但是,企業自己處理污水的熱情始終沒法提起來。「每台設備都要安排一個人,除了人工費,每天花費還要在100多元。」胡品泉說,因為這種壓力,不少企業就常常私下偷排。
「企業自己治理污水,監管難度很大,特別是10台以下噴水織機戶,數量多,又分散,監管起來就更難了。」王江涇鎮黨委副書記季翔說。
「要回綠水青山」
王江涇南匯村廢水處理站正待處理的廢水。
小小的王江涇,已經建起6個這樣的村級廢水處理站。
2008年9月開始,胡品泉家紡織廠的旁邊,開始動工建設廢水處理站。市區鎮一起投資,直到2009年8月就已建成投運。
這是一個村級的廢水處理站,擁有2台污水處理設備。通過廣泛鋪設地下管道,村裡39家大小紡織企業1800多台噴水織機排放出來的廢水,都匯集到這里,進行統一處理。
「廢水處理站剛建起來,我們就加入進去了,3台設備也都賣掉了。」胡品泉說自己壓力小了不少,不僅可以少養幾個人,經濟成本也降低了不少,「自己處理要100塊一天,廢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只要80塊一天。」此外,胡品泉也少了不少接待任務,以前每當環保部門來檢查,他總要陪在旁邊。
和胡品泉一樣,越來越多的企業自發加入到了廢水集中處理的行列中。
「建了廢水處理站集中處理,監管更加有力,對廢水的治理也更加到位,亂排放的現象大大減少了。」季翔看著道路兩旁稻田裡重新長出綠油油的植物,心裡樂開了花。
他告訴記者,從2005年初開始到2007年底,鎮里採取「先大戶後小戶、先集中後分散」的方法,先後建造了6座聯建處理站,以及534套治理設施,共治理10台以上噴水織機21194台,涉及582家(戶),全鎮紡織企業廢水集中處理率已經達到70%以上,「到今年底,總共要建成9座這樣的處理站,覆蓋全鎮紡織企業90%左右。」
在廢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後,「進去的廢水COD含量達到500,出來的水,COD只有50-70。」記者在處理站的出水口看到,蓄水池裡打上來的水清澈透明,十幾尾鯉魚在池裡悠閑游曳。
臭氣熏天的污水排地越來越少,王江涇的碧水藍天逐漸回到身邊。紡織企業周邊的那些曾經荒廢過幾年的稻田裡,春水漫過,不少農民已經開始翻耕土地,准備秋季稻的種植。群鳥飛過,銜起土裡的蟲子,一眨眼消失在綠草叢中。
④ 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新聞報道怎麼寫
如果記者和通訊員都求助於萬能的網路,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與無奈!
⑤ 丹陽新聞網丹陽埤城污水改造工程為什麼要承包給五六個公司和工程隊這符合法律
層層轉包是違規違法的。
可以向城建局。監督站。反應以上問題。
但現在這問題很常見,中標公司轉包給別的公司。別的公司再找安裝隊老闆,安裝隊老闆再找分項的小包工頭,小包工頭再找工人。
⑥ 十大環保新聞
2006年度「石葯集團杯」中國十大環境新聞和世界十大環境新聞評選近日揭曉。評選揭曉新聞發布會於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等十條新聞獲得中國十大環境新聞,「有毒廢液污染引發象牙海岸政壇地震」等十條新聞獲得世界十大環境新聞。
獲選的中國和世界十大環境新聞在2006年度國內外環保領域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深刻反映了2006年度國內外環保領域的重大變革和發展全貌,具有深刻的新聞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反映世界及中國環保事業發展進程方面具有標志性、突破性、導向性、創新意義。
「2006年度中國十大環境新聞和世界十大環境新聞」評選活動由國家環保總局批准,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石葯集團有限公司獨家贊助。評選活動從2007年1月1日正式啟動,到1月15日結束。評選期間,評選活動組委會共收到了全國各地近十萬份選票。
評選揭曉新聞發布會上還對公眾參與將及優秀組織獎各獎項進行了表彰。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家環保總局及北京各大學的NGO代表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附
中國十大環境新聞:
1、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2、環境保護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
3、《環評公眾參與暫行辦法》正式發布
4、我國發布第一份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
5、最高法公布環境犯罪定罪量刑標准最高檢公布環境監管失職立案標准
6、我國排查化工石化業環境風險
7、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開始實施
8、國家環保總局成立5大督查中心
9、甘肅湖南發生危害群眾健康的重大環境事件
10、青藏鐵路開通,成為環保典範
世界十大環境新聞:
1、有毒廢液污染引發象牙海岸政壇地震
2、WHO公布空氣質量新標准
3、「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新夥伴計劃」啟動
4、第四屆世界水論壇呼籲全球應對水危機
5、《斯特恩評估報告》凸顯氣候變化危機
6、黎巴嫩燃油泄漏致地中海面臨環境災難
7、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正式啟動
8、世界環境日關注沙漠與荒漠化
9、全球3500萬人參加「清潔世界周末」活動
10、全球海洋環保亟待提速
⑦ 關於違法排放廢水的新聞
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