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水基坑釺探點布置規范
㈠ 筏板基礎的釺探點如何布置
依照設計圖紙繪制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來布置。如設計無特殊規定時,可按以下方式進行:
槽寬 (cm) 間距 (m) 深度 (m)
小於80 中心一排 1.5 1.5
80~200 兩排錯開 1.5 1.5
大於200 梅花型 1.5 2.0
柱基 梅花型 1.5~2.0 1.5,並 不淺於 短邊
人工打釺:一般鋼釺,用直徑φ22~25mm的鋼筋製成,釺頭呈60°尖錐形狀,釺長1.8~2.0m;8~10磅大錘。
釺探,就是在基礎開挖達到設計標高後,按規定對基礎底面以下的土層進行探察,判斷土質的軟硬情況,並探察是否存在坑穴、古墓、古井、防空掩體及地下埋設物等。
釺探:用φ22~25mm的鋼筋作鋼釺,釺尖呈60°錐狀,長度1.8~2.0m,每300mm作一刻度。釺探時,用質量為4~5Kg的大錘將鋼釺打入土中,落錘高500~700mm,記錄每打入300mm的錘擊數,據此可判斷土質的軟硬情況。
㈡ 關於地基釺探的要求
地基釺探的要求:
(1)對地質復雜的或重要的工程,對地基變形有特殊要求以及地基開挖後對地基土有疑義時,應根據設計要求或驗槽磋商的意見進行釺探試驗,並做好測試記錄,釺探記錄應填寫清楚、真實,並有釺探記錄人、施工員、項目技術負責人簽字,釺探記錄應附有打釺平面圖以及釺探結果的分析。
(2)釺探打釺按平面圖標定的釺探點順序進行,記錄每打入300mm(一步)深度的錘擊數,填入地基釺探記錄,釺探錘重、落距、釺徑應符合規范規定。
(3)釺探完畢,要認真分析釺探記錄,查明槽底以下土質的變化,分析孔深范圍內基土堅硬程度是否均勻,如有異常需處理,應在打釺平面布點圖上標明部位、區段、標高及處理方法。
(4)釺探孔的布置一般均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釺探,設計無要求時可按下列規則布置:
1)槽寬小於800mm時,在槽中心布置探點一排,間距1~2m,一般為1.5m;
2)槽寬800~2000mm時,在距兩邊200~500mm處,各布置探點一排,間距1~2m,一般為1.5m;
3)槽寬2000mm以上時,應在槽中心及兩槽邊200~500mm處,各布置探點一排,每排探點間距1~2m,一般為1.5m,3排成梅花形布置;
4)矩形基礎:按梅花形布置,縱向和橫向探點間距均為1~2m,一般為1.5m,較小基礎至少應在四角及中心各布置1個探點。
(5)釺探的釺距和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應按規范的要求進行,矩形基礎應等於或大於1.5m,一般不小於1.8m,並不小於短邊長度,也不宜大於3m。如土質情況復雜可適當減少釺距和加深釺探深度,釺距縱橫兩個方向的間距應不大於1.5m。
(6)釺探應繪圖編號,按編號順序進行擊打,打釺人員應固定。
地基釺探是一種土層探測施工工藝,將標志刻度的標準直徑鋼釺,採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標定重量的擊錘,垂直擊打進入地基土層;根據鋼釺進入待探測地基土層所需的擊錘數,探測土層內隱蔽構造情況或粗略估算土層的容許承載力。
㈢ 地基釺探點如何布置
1、地基釺探點布置的要求是縱橫向1米5,梅花樁布置。縱橫交叉相當於1.2 平方米一個左右。
(3)雨污水基坑釺探點布置規范擴展閱讀
注意問題
1、基土必須在乾燥的情況下進行。受雨後不得釺探。
2、如打釺進行不下去時,應請示有關工長,適當移位打釺,不得不打釺而任意填寫錘擊數。
3、記錄和平面布置圖的整理:在記錄表上有色鉛筆或符號將不同的錘擊數孔位分別開來。
4、在釺孔平面布置圖上,註明過硬或過軟孔號的位置,以便設計勘查人員進行分析處理。
5、所有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
6、操作人員要專心施工,扶錘人員與扶釺桿人員要密切配合,精力集中,以防出現以外事故。
7、現場施工人員嚴禁在施工過程中抽煙、嬉鬧,不能光膀子施工。
8、打釺工具:鋼釺應使用直徑為22~25mm的光圓鋼筋製成,釺尖要呈60°,鋼釺長度為2.0m,自下而上每隔30cm做一刻痕,現場上經常採用的每打一步用粉筆在鋼釺上畫一個標志的方法,應當說有兩個缺點,一是每次打釺前都要量劃,比較麻煩,二是由於釺孔很多,一旦量錯,不容易准確。
因此使用鋼鋸條在鋼釺上鋸一個小口作為深度標志是可行的,各段小口的方向可以各異,但不要鋸得太深,防止錘擊釺體時阻力過大,以小口標識作為每步打入地基深度的標志,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㈣ 地基釺探施工規范
http://wenku..com/search?fr=bk&word=%B5%D8%BB%F9%C7%A5%CC%BD&lm=0&od=0
看看
㈤ 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那些要求
5.2.11 基坑內地下水位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當採用深井降水時,水位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兩相鄰降水井的中間部位;當採用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降水時,水位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邊拐角處,監測點數量視具體情況確定; 2 水位監測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標高)應在最低設計水位之下3~5m。對於需要降低承壓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監測管埋置深度應滿足降水設計要求。 3 水位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被保護對象(如建築物、地下管線等)周邊或在兩者之間布置,監測點間距宜為20~50m。相鄰建(構)築物、重要的地下管線或管線密集處應布置水位監測點;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側約2m處。4 回灌井點觀測井應設置在回灌井點與被保護對象之間。
GB50497基坑監測規范規定。
㈥ 什麼樣的地基基槽需要釺探,釺探深度如何確定,在那本規范里有要求。謝謝!
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在基坑底普遍進行釺探:
持力層明顯不均勻;
淺部有軟弱下卧層;
有淺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直接觀察難以發現時;
勘察報告或設計文件規定應進行輕型動力觸探時。
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可不進行釺探:
基坑不深處有承壓水層,觸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時;
持力層為礫石層或卵石層,且其厚度符合設計要求時。
基岩、以建築垃圾為主的雜填土也可不進行釺探。
深度是基礎寬度的三倍深度,也可以做淺一些的,能得出結論判斷地基基槽就可以。
在《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2002里有。
(6)雨污水基坑釺探點布置規范擴展閱讀:
應注意的問題
(1) 基土必須在乾燥的情況下進行。受雨後不得釺探。
(2) 如打釺進行不下去時,應請示有關工長,適當移位打釺,不得不打釺而任意填寫錘擊數。
(3) 記錄和平面布置圖的整理:在記錄表上有色鉛筆或符號將不同的錘擊數孔位分別開來。
(4) 在釺孔平面布置圖上,註明過硬或過軟孔號的位置,以便設計勘查人員進行分析處理。
(5)所有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
(6) 操作人員要專心施工,扶錘人員與扶釺桿人員要密切配合,精力集中,以防出現以外事故。
(7)現場施工人員嚴禁在施工過程中抽煙、嬉鬧,不能光膀子施工。
(8)打釺工具:鋼釺應使用直徑為22~25mm的光圓鋼筋製成,釺尖要呈60°,鋼釺長度為2.0m,自下而上每隔30cm做一刻痕,現場上經常採用的每打一步用粉筆在鋼釺上畫一個標志的方法,應當說有兩個缺點,一是每次打釺前都要量劃,比較麻煩,二是由於釺孔很多,一旦量錯,不容易准確。因此使用鋼鋸條在鋼釺上鋸一個小口作為深度標志是可行的,各段小口的方向可以各異,但不要鋸得太深,防止錘擊釺體時阻力過大,以小口標識作為每步打入地基深度的標志,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為了減輕人力的負重,以及保證落距的准確,錘的自由落體,應優先採用10kg重的穿心錘。
有一點需要指出,由於上述打釺工具以及使用穿心錘的重量誤差、人力操作的體力分配不勻,落距較難控制,真正使穿心錘完全自由落體不易做到,從而影響每一步的錘擊數,直接影響准確判斷地基土質分布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很多地區打釺使用一種稱為輕便觸探器的打釺工具,其構造主要由尖錐頭、觸探桿、穿心錘三部分組成,所採用的穿心錘重10kg。輕便觸探器是一種現成的產品,使用時可直接購置。
(9)為了防止釺孔的位置、打釺的力度、釺孔的深度產生錯亂,要求打釺人員應盡量保持穩定,輕易不要臨時抽調人員或頻繁換人。
(10)打釺工作進行前,一定要對打釺人員進行交底,提出打釺質量和生產安全的具體要求。
(11)打釺一定要打夠要求的步數和每步的深度,按照要求每個釺孔分五步擊打,每步打入300mm,打釺記錄人員對每步擊打的錘數要認真、誠實地填寫打釺記錄表。
㈦ 獨立柱基礎釺探點如何布置有關於釺探點布置的規范嗎
獨立組地基釺探點具體布置要求:
1、縱橫向1米5,梅花樁布置;
2、縱橫交叉相當於1.2 平方米一個左右;
3、基槽寬80~200cm,兩排交錯布置,間距1.5m,深度1.5m;
4、基槽寬大於200cm,梅花形布置,間距1.5m,深度2m;
5、柱基,梅花形布置,間距1.5~2m,深度不小於1.5m且不淺於柱基短邊。
釺探點布置的規范:
地基釺探具體的規范規定是伐板基礎應該滿地布孔,探孔梅花狀分布,孔距不大於1.5M。也必須做好釺探記錄並繪制釺探平面圖,標明每個探孔深度,觸探器自動拔出,拔除後用磚蓋孔。釺探完畢後,應做好標記,保護好釺孔,未經質量檢查、有關工長復驗及驗槽合格,不得堵塞或灌砂。

(7)雨污水基坑釺探點布置規范擴展閱讀:
布置釺探點注意問題:
1、基土必須在乾燥的情況下進行。受雨後不得釺探。
2、如打釺進行不下去時,應請示有關工長,適當移位打釺,不得不打釺而任意填寫錘擊數。
3、記錄和平面布置圖的整理:在記錄表上有色鉛筆或符號將不同的錘擊數孔位分別開來。
4、在釺孔平面布置圖上,註明過硬或過軟孔號的位置,以便設計勘查人員進行分析處理。
5、所有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
6、操作人員要專心施工,扶錘人員與扶釺桿人員要密切配合,精力集中,以防出現以外事故。
7、現場施工人員嚴禁在施工過程中抽煙、嬉鬧,不能光膀子施工。
8、打釺工具:鋼釺應使用直徑為22~25mm的光圓鋼筋製成,釺尖要呈60°,鋼釺長度為2.0m,自下而上每隔30cm做一刻痕,現場上經常採用的每打一步用粉筆在鋼釺上畫一個標志的方法,應當說有兩個缺點,一是每次打釺前都要量劃,比較麻煩,二是由於釺孔很多,一旦量錯,不容易准確。
作業條件:
1、基土已挖至設計基坑底標高,表面應平整,軸線及坑寬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2、根據設計圖紙繪制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
3、要求釺探前,將所有軸線及基礎的定位尺寸線放出,放出後再進行釺孔布置放線。
4、對於筏板基礎要全部釺探,其他無基礎部位無需釺探。
5、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放線並撒白灰點。要求最外側探孔伸出墊層外邊線50cm。
6、注意釺桿上30cm的標識橫線。
7、釺探孔的排列方式採用梅花型排列方式,間距1.5m。
㈧ 基坑監測點設置要求
1、豎向位移基準點布置
豎向位移觀測的高程基準點不應少於3 個,基準點離所測建築距離較遠致使變形測量作業不方便,設置工作基點。
高程基準點與觀測點的距離不宜太遠,以保證足夠的觀測精度。
基準點須埋設在變形影響范圍以外且穩定、易於長期保存的地方,其點位與鄰近建築物的距離應於建築基礎深度的2 倍,高程基準點也可選擇在基礎深且穩定的建築物上。
在工程壓力傳播范圍之外預先合理埋設BM1、BM2、BM3 三個基準點,為了測量方便,視現場情況設置基準點。可選用淺埋鋼管水準標石或牆上水準標志等。
2、豎向位移基準點測量
基準點使用前,採用假定高程系統使用精密水準儀對三個基準點聯測,經平差計算後的高程數據作為本工程三個基準點高程依據。
3、水平位移基準點布點
水平位移基準點應基坑變形區域以外,宜設置有強制對中的觀測墩,採用精密的光學對中裝置,對中誤差不宜大於0.5mm。
4、水平位移基準點測量
基準點平面坐標數據以假定相對坐標系為依據,布設導線聯測三個基準點,經平差後的坐標數據做為工程基準點平面已知數據。
(8)雨污水基坑釺探點布置規范擴展閱讀:
監測點布置
一、基坑及支護結構
1.圍護牆或基坑邊坡頂部的水平和豎向位移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布置,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水平間距不宜大於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宜少於3 個。水平和豎向位移監測點宜為共用點,監測點宜設置在圍護牆或基坑坡頂上。
圍護牆或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周邊的中部、陽角處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監測點水平間距宜為20m~5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應少於1 個。
圍護牆內力監測點應布置在受力、變形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監測點數量和水平間距視具體情況而定。豎直方向監測點應布置在彎矩極值處,豎向間距宜為2m~4m。
2.支撐內力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監測點宜設置在支撐內力較大或在整個支撐系統中起控製作用的桿件上。
每層支撐的內力監測點不應少於3 個,各層支撐的監測點位置在豎向上宜保持一致。
鋼支撐的監測截面宜選擇在兩支點間1/3 部位或支撐的端頭;混凝土製成的監測截面宜選擇在兩支點間1/3 部位,並避開節點位置。每個監測點截面內感測器的設置數量及布置應滿足不同感測器測試要求。
3.立柱的豎向位移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撐交匯處、地質條件復雜處的立柱上,監測點不宜少於立柱總根數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於10%,且不應少於3 根。立柱的內力監測點宜布置在受力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設在坑底以上各層立柱下部的1/3 部位。
4.錨桿的內力監測點應選擇在受力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邊中部、陽角處和地質條件復雜的區域宜布置監測點。每層錨桿的內力監測點數量應為該層錨桿總數的1%~3%,並不應少於3 根。每層監測點在豎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桿體上的測試點應設置在錨頭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5.土釘的內力監測點應選擇在受力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邊中部、陽角處和地質條件復雜的區段宜布置監測點。監測點的數量和間距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各層監測點在豎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桿體上的測試點應設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
6.基底隆起(回彈)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監測點宜按縱向或橫向剖面布置,剖面應選擇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變形特徵的位置。剖面數量不應少於2 個。
(2)同一剖面上監測點橫向間距宜為10~30m,數量不應少於3 個。
7.圍護牆側向土壓力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監測點應布置在受力、土質條件變化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邊不宜少於2 個監測點。豎向布置上監測點間距宜為2~5m,下部宜加密;
(3)當按土層分布情況布設時,每層應至少布設1 個測點,且布置在各層土的中部。
8.孔隙水壓力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受力、變形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豎向布置的監測點宜在水壓力變化影響深度范圍內按土層分布情況布設,豎向間距一般為2~5m,數量不宜少於3個。
9.地下水位監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內地下水位當採用深井降水時,水位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兩相鄰降水井的中間部位;當採用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降水時,水位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邊拐角處,監測點數量視具體情況確定;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點應沿基坑、被保護對象的周邊或在基坑與被保護對象之間布置,監測點間距宜為20m~50m。相鄰建築、重要的管線或管線密集處應布置水位監測點;當有止水帷幕時,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側約2m 處。
(3)水位觀測管的埋置深度應在最低設計水位或最低允許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壓水水位監測管的濾管應埋置在所測的承壓含水層中。
(4)回灌井點觀測井應設置在回灌井點與被保護對象之間。
㈨ 求地基釺探相關的規范
地基釺探
交底提要:地基釺探的相關材料、機具准備、質量要求及施工工藝
一、材料要求
砂:一般為中砂
二、主要機具
機械打釺(輕便觸探器、推薦使用)
穿心錘重1Okg,尖錐頭、觸探器釺桿Φ25鋼筋,長度1.5~1.8m。其他有鉛絲、凳子、手推車、夾具、撬棍(拔鋼釺用)、鋼捲尺等。
三、作業條件
1、基土已挖至設計基坑底標高,表面應平整,軸線及坑寬符合設計圖紙要求。
2、根據設計圖紙繪制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
3、按釺探孔位平面布置圖放線並撒白灰點。
4、桿上預先劃好30cm橫線。
5、釺探孔的排列方式根據槽寬確定,槽寬大於200cm時採用梅花型排列方式,間距1.5米,孔深2.0米。
四、操作工藝
工藝流程
確定打釺順序——就位打釺——記錄錘擊數——整理記錄——拔釺蓋孔——檢查孔深——灌砂
1、釺探孔位置平面布置圖放線,孔位釘上小木樁或灑上白灰點。
2、將觸探桿尖對准孔位,再把穿心錘套在釺桿上,扶正釺桿,拉起穿心錘,使其自由下落,錘落距50cm,把觸探桿豎直打入土層中。
3、記錄錘擊數。釺桿每打入土層30cm,記錄一次錘擊數。按地基釺探記錄執行。
4、拔釺:用鉛絲將釺桿綁好,留出活套,套內插入鐵管,利用杠桿原理將釺拔出,拔除後用磚蓋孔。
5、移位:將觸探桿搬到下一個孔位,以便繼續打釺。
6、灌砂:打完的釺孔,經過質檢人員和工長檢查孔深與記錄無誤後,即進行灌砂。灌砂時每填入30cm左右,可用鋼筋搗實一次。
7、整理記錄:按孔順序編號,將錘擊數填入統一表格內,字跡清楚,經過技術負責人、質檢員、打釺人員簽字後歸檔。
8、如工程在冬季施工,每打1孔及時覆蓋保溫材料,不能大面積掀開,以免基土受凍。
五、質量要求
1、釺探深度必須符合要求,錘擊數記錄准確,不得作假釺。
2、釺位基本准確,釺孔不得遺漏;釺孔灌砂應密實。
六、成品保護
釺探完畢後,應作好標記,保護好釺孔,未經質量檢查、有關工長復驗,不得堵塞或灌砂。
七、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1、基土受雨後不得釺探。
2、如打釺進行不下去時,應請示有關工長,適當移位打釺,不得不打釺而任意填錘擊數。
3、記錄和平面布置圖的整理:在記錄表上用有色鉛筆或符號將不同的錘擊數孔位分開。
4、在釺孔布置平面圖上,註明過硬或過軟孔號的位置,以便設計勘察人員分析處理。
八、安全標准
操作人員要專心施工,扶錘人員與扶釺桿人員要密切配合,以防出現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