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治理污水名人成就
① 杭州有哪些名人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② 杭州的歷史名人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2、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
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3、許敬宗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少有文名。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
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本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於志寧為禮部尚書。
4、於謙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5、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③ 請列舉杭州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名人或名事!
孫 權 (1 8 2 — 2 5 2 年)
吳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陽縣)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東六郡得以有相對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他重視農業、設立農官、獎勵農事,興修水利,還在山越地區建置郡縣,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他派遣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渡海開發台灣,開拓了大陸與海島的聯系。
東漢末,孫權繼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上表請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步收羅人才,發展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九年,劉備定蜀,孫權西聯蜀漢,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敗關羽,襲荊州人,任驃騎將軍、荊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自立為帝,派使者安撫孫權,封他為吳王。黃武元年(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以後和蜀魏時和、時戰。在位期間,曾四改年號,稱黃龍、嘉樂、赤烏、太元,七十一歲去世,謚為吳大帝。
富陽縣城南四十里的龍門古鎮,為孫權的後裔聚居繁衍之地。現在全鎮一千六百多戶,孫姓佔90%以上,從孫氏第十九世宋奉議大夫孫仁匡一支遷居龍門後立的《孫氏家譜》推算,到1939年,孫權的後代正好是六十五世。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年號香 山 居士,他酷愛茶葉,曾自稱是個「別茶人」。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深入淺出,平易通俗,作品流傳廣泛。長慶二年(822年)為杭州刺使,任內曾開發、建設西湖。此詞回憶了當年的生活,描繪了江南春天的美麗風光。
憶江南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不憶江南?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畢升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北宋時杭州人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畢升是一名普通勞動者,他的生卒年月無正史記載可查,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提到:「慶歷中(1041一1051年)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等文字。
畢升是北宋時杭州著名印刷匠,他用了八、九年時間,創制了一套膠泥活字,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是選用細膩的膠泥,製成一個個小型方塊,每塊上面刻上一個陽文反手宇,而後用火燒硬。每個字印按用的多寡制備,多的達二十多個,以備同一字印在一個印版中多次重復使用。為便於揀字排版,活宇印按照字的韻目分別放在木格子里。然後是製版,按所印文字的字句段落,將字印放在盛有作為粘合劑的松香、蠟和紙灰的鐵板上,四周圍上鐵框,放到火上加熱,使粘合劑熔化,待粘合劑稍為冷卻而仍有可塑性時,用一平板在字面上加壓使之平準。當粘合劑完全冷卻固結後,即可付印。最後是拆版,印完後,把印版拿到火上烘烤,粘合劑重又熔化,用手拂掃活字,活字便掉下,可再供排版使用。他還在此基礎上研究過木活字排版。還採用兩塊鐵板互換,一版印刷,另一版排版,印刷效率大為提高。畢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造活字、排版和拆版一整套完備的過程,其原理和今天鉛字排印基本相同,每個生產環節,都含有科學規律。 (右圖為畢升墓碑)
沈 括(1033 — 1097)
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州。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岳 飛 (1103 — 1142)
岳飛盡了畢生的力量,抵抗外敵,衛國護皇。他的勇敢與機智,為他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和榮耀。可是,岳飛在軍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間的廣受愛戴,卻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後來,這位英勇愛國的將軍,終於被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杭州大理寺風波亭。
岳飛於公元1103年生於現今的河南省。據說在岳飛誕生時,一隻大鵬從岳家屋頂上飛過。岳飛的父親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就給他取名「飛」,字「鵬舉」,希望他將來鵬程萬里,前途無量。
岳飛的父親是個農夫。岳飛未滿月時,黃河泛濫,造成大水災,使岳家生活更加貧困。因此,岳飛從八九歲起,就得開始在田間工作。
岳家生活雖然困苦,但卻影響不了岳飛對書本的喜愛。他白天在田間辛苦勞動,晚上就努力讀書,一直讀到深夜。他從小就對兵書有特別的喜愛。
岳飛十一歲時,他的外祖父請來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師傅,教他武功。岳飛也另拜師學射箭。箭術師傅非常器重岳飛,把自己心愛的兩張弓贈送給他。
依照當時的傳統,岳飛十六歲時就結婚,次年生長子岳雲。岳雲後來長大成為一名勇將,跟隨父親在戰場上打仗。
岳雲四歲那年,岳飛應政府的號召,加入軍隊抵抗來侵的金兵。據說,在他離家之前,他的母親用針在他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
公元1122年,岳飛從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身為孝子,他依據傳統回家守喪,到1124年才重返軍隊。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國家混亂不堪。1127年,北宋皇帝,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虜,並押送到中國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雖然被捉,宋朝的愛國志士仍繼續奮力抗敵。岳飛加入這些愛國志士的隊伍,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為皇帝。
此後幾年,岳飛以英勇戰士和精明戰略家的姿態出現,屢戰屢勝,把金兵逐出宋朝國土,逼他們渡過長江。
盡忠報國的岳飛要乘勝追擊,把金兵趕回他們的老家去, 並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卻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來高宗擔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獲救後,自己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拒絕了岳飛攻打金國的要求。他反而決定與屢次違反和平條約的金國講和。
岳飛廣受人民的愛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滿。因此,高宗在1142年以岳飛企圖謀反的罪名而賜他死罪,他的兒子岳雲也受牽連而被處死。
這位人格高尚的愛國志士岳飛含冤而死時,才39歲。他雖然出身於清寒的農家,後來卻因為抵抗金兵,屢戰屢勝而成為民族英雄。他的大半生都與家人分開,因為他認為保衛國家和保護皇帝,是他的職責。
方臘(?一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杭州淳安)幫源洞人,僱工出身。
北宋末年,浙江地區遭受「花石綱」的掠奪,逼得農民無法求生,方臘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幫源起義,反抗北宋王朝,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先後佔領青溪縣城,攻下睦州,分兵出擊杭州、歙州。教徒蘭溪朱言、吳邦,歙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岩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等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東南震動。方臘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派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斗失利。宣和三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宋軍從小路攻入洞中,方臘受傷被俘,同年秋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就義。余部在呂師囊等率領下,轉戰溫州、台州,到宣和四年夏秋間失敗。今淳安縣有郭沫著題字的方臘洞,方臘塑像。杭州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不少方臘起義的傳說,留存著這些傳說的遺跡,如方臘之妹方百花的點將台,方百花攻打杭城屯兵地等等。
蘇東坡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這首詩,使西湖愈益形象鮮明,聲名遠播。
蘇軾是繼白居易之後又一位在杭州文學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影響的大詩人。他和白居易一樣,是來杭州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後才認識西湖的。他倆的出身、遭遇、思想、創作有許多共同點,就象蘇軾自己說的那樣:「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惜前賢。」蘇軾曾於熙寧四年和元佑四年兩次來杭州,第一次任通判(副知州),第二次任知州,先後達五年之久。他除了為抗州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之外,還深深地眷戀著「故鄉無此好湖山」的杭州山水;並用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的詩歌,為西湖平添了幾分美麗,幾分光彩。這位既是詩人。又是畫家的藝術大師,他的觀察力是特別敏銳的。他的《飲湖上初睛後雨》一詩,把西湖寫活了,一千年來成為描寫西湖風景的絕唱。他的另一些描寫西湖風景的小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美堂暴雨》等,同樣把一些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寫得精闢入微,讀來回味無窮,如「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浮雲撥不開」,「十分瀲灧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把西湖上的雷雨寫得富有生活情趣。白居易對西湖的描寫是一種平面形的介紹和鋪敘,蘇軾的西湖詩詞則是一種立體的渲染、烘托和強化,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使西湖形象更豐滿了。
於 謙 ( 1 3 9 8 一 1 4 5 7 年)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首詩是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自我寫照。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出生於浙江錢塘縣太平里(今杭州慶春門附近),後遷居詞堂巷。
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謙十五歲,錄取為錢塘縣學生員(秀才)。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參加「鄉試」,中第六名舉人;次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於謙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數百件冤獄。以後十餘年間,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山西、河南,深入民間察訪,懲治貪官,嚴懲特殊貪暴分子;興修水利,改良農事,創「平倉」、「義倉」儲糧,以備荒年賑災;設「惠民葯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愛戴於謙,稱他為「於青天」。
於謙居官清廉樸素,不饋贈權要,不拉攏私交。上京奏事,不帶一物。有人對他說你即使不帶金銀,也該帶些土產便中送點人情。於謙笑笑舉起兩袖說:「帶有清風!」明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酋長也先分兵四路大舉進攻。英宗親率大軍迎戰,於謙代理兵部事留京輔助監國郕王朱祁鈺(英宗之弟)。8月15日英宗兵敗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五十萬大軍全部覆沒,英宗被俘,消息傳來,全國震動。皇太後命擁立郕王為景帝,於謙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於謙針對瓦刺利用英宗作為要挾的陰謀,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防守京城,抗擊外敵。
瓦刺敗退後,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將英宗送回。景泰八年,景帝患病不起,英宗乘機復辟,改年號為天順,正月二十三日,英宗復辟後的第六天,於謙被誣定為「意欲
④ 杭州污水處理公司哪家好
杭州搞污水處來理的環保公司應該源有很多,其實,污水處理設備在選擇方面不一定就是當地的好,主要還是看環保公司的實力,專業的環保公司會根據業主實際排水情況量身定製解決方案,更有針對性的方案不但能節省成本還能提高達標率。不能光比價格,要從設備質量、運行成本、售後體系等多方面綜合考量,一般外資環保企業相對更專業。
⑤ 蘇軾把杭州治理的這么好,為何還是屢屢被貶
提起蘇軾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他的那些優美的詩詞,然而蘇軾除了有一代文學大家的身份外,他還是一個政治家。雖然蘇軾吟風頌月是把好手,但是他在仕途上卻屢次碰壁,這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另外一位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二人都是滿腹經綸,但卻總是在仕途上不得志。蘇軾雖然在杭州任職時,將杭州管理得極好,但他依然得不到重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總是與他人政見不合,而在朝中多次的斗爭中,他屢次成為犧牲品。
蘇軾第二次被貶除了自己的因素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成為了斗爭的犧牲品,當時朝中新舊兩派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斗,他只是是在不恰當的時間說了不恰當的話。後來,蘇軾再次經歷了一次貶職,這次是因為新黨戰勝了舊黨,而蘇軾作為舊黨的成員自然是無法保全其身。蘇軾多次被貶,與他個人的為官之道有所關系,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作為一個替罪羔羊被犧牲了而已。
⑥ 杭州有哪些名人(近代 現在的)
1 沈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自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⑦ 杭州出過哪些名人
杭州出現過的名人有孫權、於謙、沈括、賀知章、梁實秋、馬雲、葉詩文、孫楊、宗慶後、郁達夫、魯冠球等。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2、沈括
沈括(1031—1095) ,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3、梁實秋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4、宗慶後
宗慶後,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集團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擔任浙江省飲料工業協會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5、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6、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⑧ 浙江杭州出過那些名人
杭州古稱錢塘,武林,應天,臨安,曾多次榮幸的被作為一國之首都,是六大古都之一。美麗的西湖,環繞的群山,豐富的文化,燦爛的文明,無論是古代文化史上,還是在現代文化史上,杭州人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名人都出自杭州。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於謙——明代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龔自珍——清末文學家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sè)人,號定庵(ān)。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山館,又號羽?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沈括——宋代科學家,文學家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濟顛和尚——高僧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
宋應昌——明代軍事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主將
宋應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字時祥,號桐岡,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傑。
張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
張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鑒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司徒雷登——美國傳教士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
郁達夫——愛國作家,民主戰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錢學森——物理學家,導彈之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弘一法師(李叔同)——高僧,在虎跑出家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宗慶後——娃哈哈董事長
宗慶後,男,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的創始人,現任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擔任浙江省飲料工業協會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雲,男,1964年9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原嵊縣)谷來鎮,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
限於篇幅就不細數了,歡迎在評論區討論發言。
⑨ 杭州名人
孫 權 (1 8 2 — 2 5 2 年)
吳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陽縣)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東六郡得以有相對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他重視農業、設立農官、獎勵農事,興修水利,還在山越地區建置郡縣,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他派遣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渡海開發台灣,開拓了大陸與海島的聯系。
東漢末,孫權繼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上表請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步收羅人才,發展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九年,劉備定蜀,孫權西聯蜀漢,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敗關羽,襲荊州人,任驃騎將軍、荊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自立為帝,派使者安撫孫權,封他為吳王。黃武元年(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以後和蜀魏時和、時戰。在位期間,曾四改年號,稱黃龍、嘉樂、赤烏、太元,七十一歲去世,謚為吳大帝。
富陽縣城南四十里的龍門古鎮,為孫權的後裔聚居繁衍之地。現在全鎮一千六百多戶,孫姓佔90%以上,從孫氏第十九世宋奉議大夫孫仁匡一支遷居龍門後立的《孫氏家譜》推算,到1939年,孫權的後代正好是六十五世。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年號香 山 居士,他酷愛茶葉,曾自稱是個「別茶人」。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深入淺出,平易通俗,作品流傳廣泛。長慶二年(822年)為杭州刺使,任內曾開發、建設西湖。此詞回憶了當年的生活,描繪了江南春天的美麗風光。
憶江南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畢升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北宋時杭州人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畢升是一名普通勞動者,他的生卒年月無正史記載可查,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提到:「慶歷中(1041一1051年)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等文字。
畢升是北宋時杭州著名印刷匠,他用了八、九年時間,創制了一套膠泥活字,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是選用細膩的膠泥,製成一個個小型方塊,每塊上面刻上一個陽文反手宇,而後用火燒硬。每個字印按用的多寡制備,多的達二十多個,以備同一字印在一個印版中多次重復使用。為便於揀字排版,活宇印按照字的韻目分別放在木格子里。然後是製版,按所印文字的字句段落,將字印放在盛有作為粘合劑的松香、蠟和紙灰的鐵板上,四周圍上鐵框,放到火上加熱,使粘合劑熔化,待粘合劑稍為冷卻而仍有可塑性時,用一平板在字面上加壓使之平準。當粘合劑完全冷卻固結後,即可付印。最後是拆版,印完後,把印版拿到火上烘烤,粘合劑重又熔化,用手拂掃活字,活字便掉下,可再供排版使用。他還在此基礎上研究過木活字排版。還採用兩塊鐵板互換,一版印刷,另一版排版,印刷效率大為提高。畢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造活字、排版和拆版一整套完備的過程,其原理和今天鉛字排印基本相同,每個生產環節,都含有科學規律。 (右圖為畢升墓碑)
沈 括(1033 — 1097)
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州。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岳 飛 (1103 — 1142)
岳飛盡了畢生的力量,抵抗外敵,衛國護皇。他的勇敢與機智,為他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和榮耀。可是,岳飛在軍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間的廣受愛戴,卻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後來,這位英勇愛國的將軍,終於被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杭州大理寺風波亭。
岳飛於公元1103年生於現今的河南省。據說在岳飛誕生時,一隻大鵬從岳家屋頂上飛過。岳飛的父親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就給他取名「飛」,字「鵬舉」,希望他將來鵬程萬里,前途無量。
岳飛的父親是個農夫。岳飛未滿月時,黃河泛濫,造成大水災,使岳家生活更加貧困。因此,岳飛從八九歲起,就得開始在田間工作。
岳家生活雖然困苦,但卻影響不了岳飛對書本的喜愛。他白天在田間辛苦勞動,晚上就努力讀書,一直讀到深夜。他從小就對兵書有特別的喜愛。
岳飛十一歲時,他的外祖父請來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師傅,教他武功。岳飛也另拜師學射箭。箭術師傅非常器重岳飛,把自己心愛的兩張弓贈送給他。
依照當時的傳統,岳飛十六歲時就結婚,次年生長子岳雲。岳雲後來長大成為一名勇將,跟隨父親在戰場上打仗。
岳雲四歲那年,岳飛應政府的號召,加入軍隊抵抗來侵的金兵。據說,在他離家之前,他的母親用針在他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
公元1122年,岳飛從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身為孝子,他依據傳統回家守喪,到1124年才重返軍隊。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國家混亂不堪。1127年,北宋皇帝,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虜,並押送到中國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雖然被捉,宋朝的愛國志士仍繼續奮力抗敵。岳飛加入這些愛國志士的隊伍,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為皇帝。
此後幾年,岳飛以英勇戰士和精明戰略家的姿態出現,屢戰屢勝,把金兵逐出宋朝國土,逼他們渡過長江。
盡忠報國的岳飛要乘勝追擊,把金兵趕回他們的老家去, 並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卻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來高宗擔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獲救後,自己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拒絕了岳飛攻打金國的要求。他反而決定與屢次違反和平條約的金國講和。
岳飛廣受人民的愛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滿。因此,高宗在1142年以岳飛企圖謀反的罪名而賜他死罪,他的兒子岳雲也受牽連而被處死。
這位人格高尚的愛國志士岳飛含冤而死時,才39歲。他雖然出身於清寒的農家,後來卻因為抵抗金兵,屢戰屢勝而成為民族英雄。他的大半生都與家人分開,因為他認為保衛國家和保護皇帝,是他的職責。
方臘(?一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杭州淳安)幫源洞人,僱工出身。
北宋末年,浙江地區遭受「花石綱」的掠奪,逼得農民無法求生,方臘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幫源起義,反抗北宋王朝,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先後佔領青溪縣城,攻下睦州,分兵出擊杭州、歙州。教徒蘭溪朱言、吳邦,歙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岩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等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東南震動。方臘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派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斗失利。宣和三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宋軍從小路攻入洞中,方臘受傷被俘,同年秋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就義。余部在呂師囊等率領下,轉戰溫州、台州,到宣和四年夏秋間失敗。今淳安縣有郭沫著題字的方臘洞,方臘塑像。杭州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不少方臘起義的傳說,留存著這些傳說的遺跡,如方臘之妹方百花的點將台,方百花攻打杭城屯兵地等等。
蘇東坡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這首詩,使西湖愈益形象鮮明,聲名遠播。
蘇軾是繼白居易之後又一位在杭州文學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影響的大詩人。他和白居易一樣,是來杭州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後才認識西湖的。他倆的出身、遭遇、思想、創作有許多共同點,就象蘇軾自己說的那樣:「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惜前賢。」蘇軾曾於熙寧四年和元佑四年兩次來杭州,第一次任通判(副知州),第二次任知州,先後達五年之久。他除了為抗州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之外,還深深地眷戀著「故鄉無此好湖山」的杭州山水;並用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的詩歌,為西湖平添了幾分美麗,幾分光彩。這位既是詩人。又是畫家的藝術大師,他的觀察力是特別敏銳的。他的《飲湖上初睛後雨》一詩,把西湖寫活了,一千年來成為描寫西湖風景的絕唱。他的另一些描寫西湖風景的小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美堂暴雨》等,同樣把一些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寫得精闢入微,讀來回味無窮,如「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浮雲撥不開」,「十分瀲灧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把西湖上的雷雨寫得富有生活情趣。白居易對西湖的描寫是一種平面形的介紹和鋪敘,蘇軾的西湖詩詞則是一種立體的渲染、烘托和強化,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使西湖形象更豐滿了。
於 謙 ( 1 3 9 8 一 1 4 5 7 年)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首詩是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自我寫照。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出生於浙江錢塘縣太平里(今杭州慶春門附近),後遷居詞堂巷。
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謙十五歲,錄取為錢塘縣學生員(秀才)。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參加「鄉試」,中第六名舉人;次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於謙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數百件冤獄。以後十餘年間,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山西、河南,深入民間察訪,懲治貪官,嚴懲特殊貪暴分子;興修水利,改良農事,創「平倉」、「義倉」儲糧,以備荒年賑災;設「惠民葯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愛戴於謙,稱他為「於青天」。
於謙居官清廉樸素,不饋贈權要,不拉攏私交。上京奏事,不帶一物。有人對他說你即使不帶金銀,也該帶些土產便中送點人情。於謙笑笑舉起兩袖說:「帶有清風!」明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酋長也先分兵四路大舉進攻。英宗親率大軍迎戰,於謙代理兵部事留京輔助監國郕王朱祁鈺(英宗之弟)。8月15日英宗兵敗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五十萬大軍全部覆沒,英宗被俘,消息傳來,全國震動。皇太後命擁立郕王為景帝,於謙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於謙針對瓦刺利用英宗作為要挾的陰謀,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防守京城,抗擊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