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廢水的來源
Ⅰ 飲料在生產過程中的廢水是如何處理的
食品工業廢水主要來源於原料處理、洗滌、脫水、過濾、各種分離精製、脫酸、脫臭和蒸煮等食品加工生產過程。其廢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食品工業廢水的處理除了按水質特點進行適當預處理外,一般均宜採用生物處理。如對出水水質要求很高或因廢水中有機物含量很高,可採用兩級曝氣池或兩級生物濾池,或多級生物轉盤,或聯合使用兩種生物處理裝置,也可採用厭氧—需氧串聯的生物處理系統。
一、滴濾池法
滴濾池法是使廢水從碎石、塑料等鋪成的濾池流下而與過濾材料表面上的薄層生物膜相接觸的方法。
優點:具有結構簡單、佔地面積小、維護費用低、對水質水量變化適應性強等。
缺點:處理深度不如活性污泥法,尚有部分剩餘有機物,需進一步處理。
二、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也稱生化曝氣法,是需氧處理中最主要的一種方法。活性污泥是一種絮狀污泥,能吸附和凝聚污水中有機物質和其它物質,通過構成活性污泥中的好氣性微生物來時進行有機物的氧化和分解。
1)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是由多種微生物構成的群體,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次是黴菌和酵母菌,此外還有原生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活性污泥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
3)性污泥法處理系統主要由一次沉澱池、曝氣池、曝氣設備、污泥迴流設備、二次沉澱池等組成。
三、氧化塘法
利用水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和藻類,對食品工業廢水進行好氧和厭氧生物處理的天然或人工池塘。
四、生物轉盤法
1)生物轉盤工藝是生物膜法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的一種,是污水灌溉和土地處理的人工強化,這種處理法使細菌和菌類的微生物、原生動物一類的微型動物在生物轉盤填料載體上生長繁育,形成膜狀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經沉澱池初級處理後與生物膜接觸,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攝取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使污水得到凈化。在氣動生物轉盤中,微生物代謝所需的溶解氧通過設在生物轉盤下側的曝氣管供給。轉盤表面覆有空氣罩,從曝氣管中釋放出的壓縮空氣驅動空氣罩使轉盤轉動,當轉盤離開污水時,轉盤表面上形成一層薄薄的水層,水層也從空氣中吸收溶解氧。
2)生物轉盤由許多片質輕腐蝕的賀板作等距離緊密排列,由中心橫軸串聯而成。操作時,下部分浸沒在盛有污水的半圓形形內,上部分暴露在空氣中,由電動機帶動而緩慢轉動,靠圓板表面上形成的微生物膜進行BOD去除。
缺點:沒有定型的產品,一次性投資大。
山東北成環境專業致力於食品飲品工業污水處理,國內領先的專業技術團隊以及最前沿的污水處理技術。
Ⅱ 污水廢水的來源是什麼
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鎮居民生活、商業和服務業的各種排水組成,如冷卻水、洗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廚房排水、糞便污水等。工業有機廢水主要是酒精、釀酒、製糖、食品、制葯、造紙及屠宰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機物。
Ⅲ 食品中有害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食品污染主耍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工業廢棄物污染農田、水源和大氣,導致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聚積;
二、是隨著農業產品使用量的增加,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殘留在農產品中;
三、是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一些化學色素、化學添加劑的不適當使用,使食品中有害物質增加;
四、是貯存、加工不當導致的微生物污染。
品標志的標准圖形、標准字體、圖形與字體的規范組合、標准色、廣告用語及用於食品系列化包裝的標准圖形、編號規范均作了嚴格規定,同時例舉了應用示例。
《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綠色食品產品出廠時,須印製專門的標簽,其內容除必須符合國家GB7718—94標准外,還應標明主要原料產地的環境、產品的衛生及質量等主要指標。
Ⅳ 污水的來源有哪些
分1、工業
2、生活
1、工業廢水包括:煉油污水、冶金污水、制葯污水、食品廠污水、造紙印染等化工企業污水等
2、生活污水包括:建築居民廚房用於和衛生間用水,公共場所衛生間用水等
Ⅳ 工業廢水來源都有哪些
1、含汞廢水
含汞廢水主要來源於有色金屬冶煉廠、化工廠、農葯廠、造紙廠、染料廠及熱工儀器儀表廠等。從廢水中去除無機汞的方法有硫化物沉澱法、化學凝聚法、活性炭吸附怯、金屬還原法、離子交換法和微生物法等。一般偏鹼性含汞廢水通常採用化學凝聚法或硫化物沉澱法處理。
2、重金屬廢水
重金屬廢水主要來自礦山、冶煉、電解、電鍍、農葯、醫葯、油漆、顏料等企業排出的廢水。廢水中重金屬的種類、含量及存在形態隨不同生產企業而異。由於重金屬不能分解破壞,而只能轉移它們的存在位置和轉變它們的物理和化學形態。
3、含氰廢水
含氰廢水主要來自電鍍、煤氣、焦化、冶金、金屬加工、化纖、塑料、農葯、化工等部門。含氰廢水是一種毒性較大的工業廢水,在水中不穩定,較易於分解,無機氰和有機氰化物皆為劇毒性物質,人食入可引起急性中毒。
4、造紙工業廢水
造紙廢水主要來自造紙工業生產中的制漿和抄紙兩個生產過程。制漿是把植物原料中的纖維分離出來,製成漿料,再經漂白;抄紙是把漿料稀釋、成型、壓榨、烘乾,製成紙張。
這兩項工藝都排出大量廢水。制漿產生的廢水,污染最為嚴重。洗漿時排出廢水呈黑褐色,稱為黑水,黑水中污染物濃度很高,BOD高達5—40g/L,含有大量纖維、無機鹽和色素。
5、化學工業廢水
化學工業廢水主要來自石油化學工業、煤炭化學工業、酸鹼工業、化肥工業、塑料工業、制葯工業、染料工業、橡膠工業等排出的生產廢水。
化工廢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是:首先應改革生產工藝和設備,減少污染物,防止廢水外排,進行綜合利用和回收;必須外排的廢水,其處理程度應根據水質和要求選擇。
Ⅵ 食品工業廢水來源及水質特性有哪些
食品工業抄廢水成分極襲其復雜,包括製糖、釀造、肉類、乳品加工等生產過程,所排出的廢水都含有機物,具有強的耗氧性,且有大量懸浮物隨廢水排出。動物性食品加工排出的廢水中還含有動物排泄物、血液、皮毛、油脂等,並可能含有病菌,因此耗氧量很高,比植物性食品加工排放的廢水的污染性高得多
Ⅶ 什麼是食品污染,它的主要污染源是什麼
食品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食品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隨著食品
生產的工業化和新技術、新原料、新產品的採用,造
成了食品污染的因素也日趨復雜化,高速發展的工農
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波及到食物,並引發一系列嚴
重的食品污染事故。近幾年來,相繼發生了一系列震
驚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如歐洲的二英污染畜禽飼
料的事件,比利時可口可樂污染事件,法國的李斯特
菌污染熟肉罐頭事件和日本的生拌色拉蔬菜的
0157:h7大腸桿菌污染事件等,形成一次次食品安
全問題的沖擊波,引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食品
安全已經成為消費者日益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越來
越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和消費信心,食品安全也
成為制約我國食品出口的瓶頸。
食品污染是指人們食用的各種食品,如糧食、蔬
菜、水果、魚、肉、蛋等,在生產、加工、包裝、儲
存、運輸、銷售和烹調等過程中,被某些有毒有害的
物質所污染。在食品生產(種植、養殖)、加工、貯
存、運輸、銷售、烹飪以及進食等過程中,不經意地
混入食品中的、外來的、不利於食品質量與衛生安全
的物質,稱為食品污染物。有害物質污染食品後,可
以造成各種危害,表現為,有的使食物變質,造成經
濟上的損失;有的使人食物中毒;有些危害是長期
的、慢性的,如致癌、致畸、致突變及慢性中毒等。
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化學性
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類[1]。
1生物性污染的來源及防治措施
1.1生物性污染的來源及其危害
因微生物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蟲及其蟲卵等對
食品污染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為食品的生物性污
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
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細菌性
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微生物引起的食
源性疾病是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在一些
地區,由於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為危害人民健
康的主要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數
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於各種致病性
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飲用水引起的。2000年—
200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對全國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製品、水產
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狀況的監測結果表明,微生
物性食物中毒仍居首位,佔39.62%;化學性食物中
毒佔38.56%;動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均占
10%左右。
在微生物污染中,細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廣、影
響最大、問題最多的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儲存、運
輸和銷售過程中,原料受到環境污染、殺菌不徹底、
儲運方法不當,以及不注意衛生操作等,是造成細菌和致病菌超標的主要原因。細菌對食品的污染通過以
下幾種途徑:①對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原料品種
多、來源廣,細菌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種和來源而
異;②對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③在食品貯存、運
輸、銷售中,對食品造成的污染。食品的細菌污染指
標主要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等。常見的易
污染食品的細菌有假單胞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芽
孢桿菌與芽孢梭菌、腸桿菌、弧菌和黃桿菌、嗜鹽桿
菌、乳桿菌等。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
病菌及其毒素所污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
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2]。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
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
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品
受到細菌,特別是致病菌污染時,不僅引起腐敗變
質,更重要的是能引起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細
菌有沙門氏菌、葡萄球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臘狀
芽孢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結腸炎耶貳森菌、副溶
血性弧菌和李斯特菌等[3]。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
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必要的加熱
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
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
核和布氏桿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污染的食品如
果帶有大量的病菌(或細菌毒素)和有毒化學物質,
一次大量進入人體時,可引起食物中毒。被污染的食
品如果帶有某些致病菌(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或寄生蟲卵時,被攝入人體後,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
傳播流行。
黴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受黴菌污染的農作物、
空氣、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食品中的
致病黴菌主要有黃麴黴、青麴黴、麥角霉及寄生麴黴
等。目前已知的黴菌毒素有200餘種,不同的黴菌其
產毒能力不同,毒素的毒性也不同。與食品關系較為
密切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毒素、赭曲毒素、雜色曲毒
素、島青黴素、桔青黴素、層青黴素、單端孢黴素類
等。黴菌和黴菌毒素污染食品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
兩個方面,即黴菌引起的食品變質和黴菌產生的毒素
引起的食物中毒。黴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價值
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霉
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過被黴菌污染的糧食、油料
作物以及發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黴菌中毒往往表現為
明顯的地方性和季節性。部分黴菌菌株在適宜條件
下,能產生有毒代謝產物(黴菌毒素),對人畜都有
很強的毒性。一次大量攝入被黴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
品,會造成食物中毒;長期攝入小量受污染食品也會
引起慢性中毒或癌症。有些黴菌毒素還能從動物或人
體轉入乳汁中,損害飲奶者的健康。長期攝入微量黃
麴黴毒素污染的糧食,能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脂
肪浸潤和膽管上皮細胞增生,甚至發生癌變。
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絛蟲、旋毛蟲、中華枝
睾吸蟲和蛔蟲等[4]。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
物。污染物一般是通過病人或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
土壤,然後使家畜、魚類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糧食和各種食品的貯存條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種
倉儲害蟲。例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和蟎類,
魚、肉、醬或鹹菜中的蠅蛆以及咸魚中的乾酪蠅幼蟲
等。棗、栗、餅乾和點心等含糖較多的食品特別容易
受到蟲害的侵害。昆蟲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壞,
從而影響食品的品質和營養價值。
1.2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措施
(1)清除污染源,控制細菌在食品中的增殖條件
並進行合理的殺菌消毒,規定食品中細菌數量限制標
准。加強獸醫衛生監測,如嚴格執行屠宰牲畜的宰前
宰後檢驗規程,對肉嚴格按肉檢規程處理,嚴禁銷售
未經獸醫檢驗的肉品及病死畜禽肉。屠宰場、奶場、
禽類養殖場,以及肉、奶、蛋的加工、銷售單位必須
符合食品衛生法(試行)及有關食品衛生法規條例的
要求,方可生產經營。驅絛滅囊,避免將人糞為動
物、魚類所食。有機肥腐熟後才能作蔬菜肥料。
(2)加強食品檢驗,對染有寄生蟲的肉、魚類要
按國家衛生法規處理;提倡肉、魚類煮熟燒透,蔬菜
類要仔細清洗,盡量不吃生菜或至少要經過沸水燙
過。
(3)預防作物的真菌病害。糧油和發酵食品企業
在倉儲、加工、運輸中要減少真菌污染。
(4)對產品進行檢驗並對照國家食品衛生標准進
行處理;保持環境適宜的溫濕度,防止食品霉變產
毒。
(5)對輕微污染的食品也可進行恰當的去毒處
理。
2化學性污染的來源及防治措施
2.1化學性污染的來源及其危害[5]
化學性污染是指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對食品的污
染,如農葯的殘留,工廠排放的「三廢」(廢氣、廢
水、廢渣)對食物和水的污染,食品添加劑的不合理
使用等。
化學性污染主要指農用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
食品包裝容器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汞、鎘、鉛、
砷、氰化物、有機磷、有機氯、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及
其他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造成化學性
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農用化學物質(如化肥、農葯)的廣泛應用
和使用不當。
(2)使用不合衛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劑。
(3)使用質量不合衛生要求的包裝容器,如陶瓷
中的鉛、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單體都有可能轉移進入食品;又如包裝蠟紙上的石蠟可能含有苯並芘,
彩色油墨和印刷紙張中可能含有多氯聯苯,它們都特
別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
(4)工業「三廢」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污
染也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5)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亞硝胺類和苯並芘,它
在人體內蓄積到一定量時,會誘發細胞組織癌變,煙
熏火烤的食品危害更大,所以油炸及熏烤的食品化學
污染十分嚴重。
浙江省消費者因食用摻「吊白塊」的粉絲而險些
喪命,重慶市查出不法廠商用「毛發水」兌制有毒醬
油,此外還有長期以來危害消費者的注水肉、蔬菜中
農葯殘留超標、麵粉增白劑超標等,形成一條在食品
領域流行的「毒流」。
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源頭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威脅越
來越嚴重,濫用或不當使用農葯、化肥、獸葯以及飼
料添加劑等,致使農產品葯物殘留及有害物質超標,
也已成為導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如黃瓜沒有了
過去的清香,西紅柿失去了往日的甜美,大棚蔬菜和
反季節果蔬繁榮了市場,但因生長期短,營養和口感
會有損失。有的農民為搶銷售期,大量使用化肥、激
素、農葯,導致農產品超常生長。近年來,我國環境
狀況日益惡化,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直
接導致農產品、漁牧產品以及其他食品的污染,也成
為我國食品安全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化學污染物可引起急性中毒,長期低劑量接觸也
可對人體造成慢性健康危害,如由鎘和汞污染造成的
疾病等。污染食品含有少量有害物質時,一次食入一
般不會引起危害,但若長期反復攝入時,可造成慢性
中毒,例如,攝入殘留有機汞農葯的糧食數月後,會
出現周身乏力、尿汞含量增高等症狀。有些化學物質
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作用。與食品有關的致
癌物有多環芳烴化合物、芳香胺類、氯烴類、亞硝胺
化合物、無機鹽類(某些砷化合物等)、黃麴黴毒素
b1和生物烷化劑等;與食品有關的致畸物質有醋酸
苯汞、甲基汞、2.4-d、狄氏劑、艾氏劑、ddt、氯
丹、七氯和敵枯雙等。
2.2化學性污染的防治措施
(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品種;農業部門頒
布農葯的安全使用規則(品種、用量、劑型、對象、
施葯安全期等);規定食品中允許殘留量限度等。
(2)嚴格限制工業「三廢」排放;加強食品企業
生產經營的衛生監督管理,控制機具、容器、原材料
的質量,杜絕可能的污染來源;規定各種食品的金屬
毒物允許含量標准,並加強經常性檢測。按照國家標
准選用安全材質,經過有害成分溶出試驗和限制有害
成分在食品中含量,是預防容器、包裝材料和塗料污
染食品的基本措施。少吃或不吃煙熏、油炸、鹽腌及
霉變食品。
3放射性污染及防治措施
3.1放射性污染來源及其危害
放射性污染是指具有放射性的物質對食品的污
染,主要來自對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和冶煉、核廢物和
平時期的意外核爆炸或核泄漏事故所釋放的放射性核
素等。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有來自地殼中的放射性物
質,稱為天然本底;也有來自核武器試驗或和平利用
放射能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即人為的放射性污染[6]。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來源於以下方面。
(1)空中核爆炸試驗的降沉物的污染,一次核爆
炸可以產生200種以上裂變產物,這些產物的半衰期
從幾分之一秒到上千年或萬年。
(2)核電站和核工業廢物的排放,據調查,廠區
鄰近的海域及地區所產魚、牡蠣、農作物、牛奶中均
有較高濃度的銫137、鋅65、鉻51和磷32等。
(3)意外事故的泄漏主要引起局部性污染,如有
名的英國溫茨蓋爾原子反應堆事故,由於附近牧草受
到污染,牛奶中含量也相當高;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的
核事故亦造成環境及食品的嚴重污染;歐洲許多國家
當時生產的牛奶、肉類,以及動物肝臟中都發現有超
量的放射性核素而被大量棄置。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碘和鍶。
131碘是在核爆炸中早期出現的最突出的裂變產
物,可通過牧草進入牛體造成牛奶污染;131碘通過
消化道進入人體,可被胃腸道吸收,並且有選擇性地
富集於甲狀腺中,造成甲狀腺損傷和可能誘發甲狀腺
癌。
90鍶在核爆炸過程中大量產生,污染區牛奶、
羊奶中含有大量的90鍶。90鍶進入人體後參與鈣代
謝過程,大部分沉積於骨骼中。
某些魚類能富集金屬同位素,如137銫和90鍶
等;某些海產動物,如軟體動物能富集90鍶,牡蠣
能富集大量65鋅,某些魚類能富集55鐵。此外,尚
有226鐳、239鈈、60鈷、144鈰、137銫、216釙、
89鍶和40鉀等。
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於攝入
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
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臨床表現為對免疫
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人體通過食物攝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一般較低,應主要
考慮慢性損害及遠期效應。攝食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可
引起許多動物的多種組織的癌變,如嗜骨性的90鍶、
226鐳和239釙主要引起骨腫瘤,肝中貯留的144鈰
和60鈷等常引起肝硬化及肝癌,均勻分布於組織中
的137銫和216釙等引起的腫瘤則分散在軟組織中,有效半衰期越長,劑量越大,傷害作用也越大。
3.2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措施
預防食品放射性污染及其對人體危害的主要措施
如下。
(1)加強對污染源的衛生防護和經常性的衛生監
督。
(2)定期進行食品衛生監測,嚴格執行國家衛生
標准,使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的含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
之內。
(3)我國1977年制定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
量標准》和《食品放射性管理辦法》。除監測環境污
染外,還要按國家規定的《食品放射性管理辦法》
和《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量標准》,經常監測,嚴
(上接第241頁)
Ⅷ 食品廠排放的廢水有哪些污染物
食品工業原料廣泛,抄製品種類繁多,排出廢水的水量、水質差異很大。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1)漂浮在廢水中固體物質,如菜葉、果皮、碎肉、禽羽等;(2)懸浮在廢水中的物質有油脂、蛋白質、澱粉、膠體物質等;(3)溶解在廢水中的酸、鹼、鹽、糖類等:(4)原料夾帶的泥砂及其他有機物等;(5)致病菌毒等。食品工業廢水的特點是有機物質和懸浮物含量高,易腐敗,一般無大的毒性。其危害主要是使水體富營養化,以致引起水生動物和魚類死亡,促使水底沉積的有機物產生臭味,惡化水質,污染環境。
食品工業廢水處理除按水質特點進行適當預處理外,一般均宜採用生物處理。如對出水水質要求很高或因廢水中有機物含量很高,可採用兩級曝氣池或兩級生物濾池,或多級生物轉盤.或聯合使用兩種生物處理裝置,也可採用厭氧—需氧串聯的生物處理系統。
Ⅸ 食品廠的污水應該怎麼處理
食品廠的污水處理方案,僅供參考,如果你需要幫助也可以+我q16609+260+20 我會根據你們公司具體情況給你解決方案
隔油—高效氣浮—活性污泥工藝
某大型食品企業,主要生產方便麵、飲料及配套產品。其生產廢水主要來源於飲料生產廢水:300t/d,方便麵生產廢水:100t/d以及員工生活廢水:150t/d。該企業建有一座廢水處理站,設計處理廢水水量為600t/d,設計進水水質為PH:6.5-6.8;CODcr:4000mg/L;BOD5:1800mg/L;SS:850mg/L;動植物油:250mg/L,處理後的水質要求達到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表4中三級標准。
目前,對食品廠廢水處理通常採用厭氧法、好氧法、厭氧-好氧法等多種處理方法,這些方法對CODcr、BOD5均有不同程度的削減,但對動植物油的處理效果不好。針對該企業生產廢水中動植物油含量高的實際情況,通過採用隔油-高效氣浮的預處理措施,將廢水中大部分動植物油去除後再進行好氧生化處理。通過調試和試運行,廢水處理系統運行穩定,廢水經處理後達到了排放標準的要求。目前,該工程已經通過了達標驗收。現將設計及試運轉情況作一介紹。
某食品廠廢水處理1、廢水水量及水質
廢水來源為:方便麵生產廢水:100 m3/d;飲料(PET)生產廢水:300 m3/d;員工生活廢水:150 m3/d。設計廢水水量為600m3/d。
生產工藝中產生的廢水水質為:
從上表可知,在穩定運行期間, CODcr的平均去除率為93.5%;BOD5的平均去除率為94.8%; SS的均去除率為93.5%;動植物油的平均去除率為83.4%。廢水處理系統排放水中pH值、動植物油、CODcr、BOD5、SS六項指標均達到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表4中三級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