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衢江區污水下水道
A. 衢州市衢江區東港街道殘疾證怎麼辦理
衢州市衢江區東港街道殘疾證按國家規定辦理
B. 我2020年1月6日在衢州市衢江區人法院拿到民事執行書。為什麼到三月份還沒等到通知
你好,你的表達有問題,首先你的案件是在2017年就已經審理完畢了嗎,若審理完畢,那麼你的案件是已經有相關的民事判決書,那麼你在2020年1月6日拿到的是執行的相關材料。
其次如果你對執行的情況有異議,那麼建議你可以撥打12368熱線,你可以選擇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法院有專門的人員與你聯系解答,你的案件具體是什麼情況。
C. 衢州市衢江區的四通一達的服務電話是什麼
衢州市衢江區的四通一達的服務電話打114查詢
D. 衢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一、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狀況
衢州市衢江區位於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18°45′28″~119°06′39″、北緯28°31′00″~29°20′07″之間,南北長91.8km、東西寬35.6km,地理方位呈「彎月」形,占據衢州市區的東、北、南三面,總面積1760.39km2。東與龍游縣相連,南鄰麗水市遂昌縣,西與衢州市柯城區、江山市毗鄰,北與杭州市淳安縣、建德市接壤。交通十分便利,為浙江省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有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23省道橫穿而過;鄉鎮公路交錯成網;民航及水運也較發達(圖7-1)。
圖7-1 衢江區交通位置簡圖
衢江區區政府設在沈家,轄12鎮14鄉,505個行政村。全區人口約40萬人,人口密度227人/km2。衢江區經過「八五」的高速發展之後,在「九五」期間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綜合經濟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8億元。畜牧業產值與種植業在全省有重要位置。衢州玉露茶、三元豬、紅竹筍、「一品紅」椪柑等農產品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衢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一)地形地貌
境內屬浙西山地和金衢盆地的一部分,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以中間衢江為軸,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上升。全區地貌可分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河谷平原五種類型(圖7-2,見彩頁)。主要地貌類型有山地、平原、丘陵。總的地勢特徵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東逐漸展寬。北部為千里崗山脈,南部為仙霞嶺山脈。有衢江、江山港、常山港等主要河流,為錢塘江支流上游。
中山(>1000m)分布於北部西側和南部東側一帶,山體連綿,河谷深切,溝谷多呈「V」字型,地形坡度30°~50°,面積67.01km2,佔3.8%。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為灰坪鄉與淳安縣交界處的黃茅尖,海拔1388.4m;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54座,最高峰為長柱鄉與坑口鄉交界處的水門尖,海拔1451.8m。
低山(500~1000m)在區內南、北部大面積出露,地形坡度25°~40°,面積443.54km2,佔25.2%。高丘(250~500m)主要分布於黃壇口水庫西側一帶,地形坡度15°~30°,面積423.42km2,佔24.1%。低丘(<250m)分布於盆地邊緣一帶,地勢相對較平緩,地形坡度8°~15°,面積470.52km2,佔26.7%。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盆地中間一帶,平坦開闊,海拔約為54~120m,地勢由南、北兩側向衢江微傾,自西向東由衢江上游向下游微傾,呈平緩、寬大階地產出。面積355.90km2,佔20.2%。
(二)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動力特徵,可將區內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潛水、紅層孔隙裂隙水、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種類型。
1.鬆散岩類孔隙潛水
主要分布於衢江及其支流兩側和中部平原地帶,水位隨季節變化略有起伏。鬆散岩類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以蒸發和滲流的形式排泄(表7-1)。
2.紅層孔隙裂隙水
紅層孔隙裂隙水主要賦存在白堊系紅色沉積碎屑岩的層理、節理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單井涌水量一般10~100t/d,水量貧乏,水質較好。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潛水補給,以滲流(泉)和深井開采形式排泄。
表7-1 鬆散岩類孔隙潛水水文地質特徵表
3.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含水層岩性為灰岩,岩溶較發育,富水程度極不均勻。據前人資料,一般泉流量1.0~10.0L/s,單井涌水量100~2500t/d;當岩性為灰岩夾碎屑岩時,一般泉流量0.1~1.0L/s。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補給,以泉形式排泄。
4.基岩裂隙水
含水層岩性為塊狀岩類,如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類時,岩石呈塊狀構造,裂隙不發育,泉流量<0.1L/s,水量貧乏;岩性為層狀碎屑岩時,一般泉流量0.1~1.0L/s。基岩裂隙水受季節變化極為明顯,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補給,以泉的形式排泄。
(三)地層岩性
區內地層發育較完整,從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岩漿活動強烈,侵入岩種類較多。
1.地層
從老到新分述如下:
(1)前震旦系
是本區基底地層,出露在廟前鄉姜孟坑—太真鄉楊梅灣、杜澤鎮毗溪—雙橋鄉及全旺鎮壓南—大洲鎮南。下部為一套以砂泥質復理石建造為主的淺海相碎屑岩組合,上部為一套陸相噴發安山岩—流紋岩建造。
(2)震旦系
分布於峽川鎮李宅—杜澤—周家鄉板橋以及上方鎮白坑。下部為一套類復理石建造和水磧含礫砂泥岩;上部為一套鎂質碳酸鹽建造含砂礫岩。
(3)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峽川鎮考坑—杜澤—周家鄉板橋一線和上方鎮白坑一帶。底部為含磷炭質硅質岩建造,產石煤。中、上部為碳酸岩建造,發育灰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泥質灰岩。
(4)奧陶系
分布於峽川—周家鄉板橋和太真鄉華坑一帶。為一套海盆地-陸棚相碎屑沉積岩為主、間夾碳酸鹽的岩系,主要岩性為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細砂岩,也發育疣狀灰岩和薄層灰岩。
(5)志留系
廣泛分布在北部上方鎮—太真鄉,為淺海盆地-河流相碎屑沉積岩。下部為淺海-濱海-海灘相碎屑沉積岩,岩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夾細砂岩;上部為三角洲-河流相陸屑建造,岩性主要為中細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6)泥盆系
分布於北部,缺失中、下統。下部為一套濱海相石英碎屑岩沉積、岩性主要為石英砂礫岩、含礫粗粒石英砂岩;上部為濱海沼澤-陸相碎屑岩沉積,岩性為砂岩或砂、礫岩互層。
(7)石炭系
主要分布於北部上方—灰坪—太真一帶,南部大洲—全旺有零星分布,下部為濱海沼澤相碎屑沉積岩,由石英礫岩與砂質泥岩、炭質泥岩呈韻律層,底部為含煤組;上部為海台地相碳酸鹽沉積,局部為濱海灘相陸源碎屑岩夾碳酸鹽沉積。岩性為厚層-塊狀灰岩,局部夾砂岩、硅質岩或泥岩薄層及石英砂岩。
(8)二疊系
零星分布在上方、後溪及大洲—全旺一帶,發育尚全。下部為海台地相碳酸鹽沉積,岩性主要為中-厚層狀含燧石結核質灰岩;中部以三角洲相碎屑沉積為主,岩性為泥岩、硅質泥岩夾薄層砂岩,含黃鐵礦和磷質、硅質結核,夾石煤層;上部為濱海沼澤相含煤碎屑沉積,由泥岩、粉砂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層及煤層組成。
(9)三疊系
薄僅分布在南部大洲—石室以南,缺失中統。下部為淺海相碎屑岩建造,岩性為粉砂岩、泥岩夾薄層灰岩;上部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為礫岩、砂岩、泥岩夾炭質泥岩和煤層。
(10)侏羅系
侏羅系在區內缺失下統,中統僅出露馬澗組,而上統則廣泛分布於區域的北部和南部。中統馬澗組零星分布在南部的坑口、舉村交界處一帶,為斷陷盆地河湖相碎屑岩夾煤層,岩性為礫岩、含礫砂岩與砂岩、泥岩及粉砂岩互層夾炭質頁岩和煤線。
上侏羅統以發育陸相噴發的鈣鹼系列火山岩為特徵。在區內北部稱黃尖組,展布在沿基底褶皺軸部的火山構造盆地中,下部為紅色碎屑岩夾火山岩,其中下段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層夾火山岩,上段為粉砂質泥岩、泥鈣粉砂岩夾凝灰岩、流紋斑岩;上部為一套酸性為主的火山岩系,岩性主要為流紋斑岩、玻屑凝灰岩、熔結凝灰岩、火山角礫岩等。在區內南部稱磨石山群,從下往上主要岩性為大爽組(J3d)酸性火山碎屑岩、高塢組(J3g)中酸性晶屑熔結凝灰岩、西山頭組(J3x)成層性較好的火山岩夾沉積岩、九里坪組(J3j)單一的酸性熔岩局部夾沉凝灰岩及酸性火山碎屑岩。
(11)白堊系
分布在金衢盆地內的平原丘陵地帶。白堊系在本區內屬斷陷盆地型,以河湖相紅色碎屑岩為主間夾火山岩。在衢江區內僅劃分為白堊繫上統金華組和衢縣組。金華組下部為紫紅色砂岩、粉砂質泥岩夾鈣質粉砂岩,上部為棕紅色厚-塊狀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為主夾白色砂岩、砂礫岩。衢縣組下部以棕紅色粉細砂岩為主夾礫岩,上部以礫岩為主夾粉砂岩。
衢江區地層(白堊系—前震旦系)見表7-2。
表7-2 衢江區地層(白堊系—前震旦系)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12)第四系
根據成因及分布分為全新統、上更新統和中更新統,殘坡積層岩性為淺土黃色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土,結構鬆散,分布在基岩表面、坡腳及山間凹部,層厚0.5~2.5m,局部達10.0m。其餘第四系地層詳見表7-3。
表7-3 衢江區第四紀地層表
2.侵入岩及次火山岩
衢江區內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岩漿岩。在北部,呈岩基侵入於上侏羅統勞村組、黃尖組火山沉積岩系中,較大的岩體有九華山斑狀花崗岩,為燕山晚期花崗岩(γ53)。在南部,呈岩基侵入於上侏羅統大爽組、高塢組火山沉積岩系中,較大的岩體有洋口石英正長岩、舉村石英正長岩,為燕山早期產物。
次火山岩零星分布,呈岩枝狀,主要為燕山晚期淺成侵入岩,如蓮花鎮北的大乘山流紋斑岩、大洲鎮的流紋斑岩及嶺頭鄉的流紋斑岩(岩筒)。此外,偶見侵入於上白堊統金華組的喜馬拉雅期淺成岩,如蓮花鎮西緣的烏石山玻基輝橄岩。
(四)地質構造
1.地質構造
本區域地跨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以江山-紹興深斷裂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南側為華南褶皺系。
(1)褶皺構造
北部處在揚子准地台東南緣,二級構造單元為浙西皖南台褶帶,三級構造單元為常山-廟前復背斜。基底褶皺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在杜澤-雙橋的銅山源水庫區,走向北東。在此基礎上的蓋層褶皺形變十分發育,表現為一系列北東-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向斜構造及地層倒轉。
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北東緣、溪口-陳蔡隆起西段的一部分,二級構造為華夏褶皺帶。基底褶皺亦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在大洲-全旺以南,走向北東,為寬緩型褶皺。蓋層為晚侏羅世岩系,主要表現為走向北北東的寬緩向斜構造。
(2)盆地構造
衢江區中部的金衢盆地形成於陸緣活動階段,發育於燕山晚期。它的發育基本上繼承北東向構造線,為受斷裂帶控制的地塹型構造盆地。盆地的基底為加里東構造層,蓋層為白堊系巨厚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兼具的河湖相建造。
(3)火山構造
根據區域構造控制特徵,次級火山構造布局及火山岩系組合,衢江區中生代火山噴發區主要分布Ⅴ級火山構造,在北部有九華山火山短軸背斜,在南部有尚倫崗一帶噴發裂隙、衢龍頂推測噴發中心和抱珠壟(嶺頭)推測火山通道。
(4)斷裂構造
本區域自元古代至中生代各次地殼運動都曾發生過不同規模的斷裂活動,各種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區域北部以北東向斷裂為主,與褶皺軸向平行,北西向斷裂次之;區域南部以北北東向為主,中部(盆地)以東西向斷裂為主。現將主要斷裂按展布方位分述如下:
①北東向斷裂 江山-紹興深斷裂:是區內規模最大的斷裂,深達硅鎂層。在衢江區經大洲-全旺境內長約18km。此斷裂為規模不等的斷裂帶,斷裂面一般傾向北西,傾角45°~80°。斷裂帶內岩層呈斷續條帶狀分布,岩石破碎,侵入岩在斷裂帶內呈北東向串珠狀分布。此斷裂產生於元古代,地質歷史悠久,是揚子准地台與華南褶皺系兩個一級構造單元的接合部,是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斷裂構造。
常山-漓渚大斷裂:向西延出省界,向北東延伸經蘭溪諸葛。境內經過周家鄉至蓮花鎮,長約10km。該斷層也是由規模不等的斷裂組成的斷裂帶,傾向南東,總體走向北東。主要形成於晚侏羅世,控制了白堊系構造盆地的北部邊界。
此外,境內規模較大的北東向斷裂還有嚴村-華埠、毛良塢-仙洞等斷裂。
②北北東向斷裂 形成於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早期形成的東西向、北東向斷裂多被其切斷、位移。此組斷裂在南部有大洲-舉村斷裂群、白石-白塢口斷裂;北部有玳堰-下鄭斷裂,斷裂性質為壓性,區內出露長度30km左右,走向約30°,傾向南東,傾角80°,斷裂寬2~10m。
③近南北向斷裂 形成時間晚於北東向斷裂,數量少,僅在南部見洋口斷裂,區內出露長度10km左右,走向約355°~5°。
④北西向斷裂 形成時間早於北北東向、晚於北東向斷裂,主要有上方鎮的蔥口斷裂,區內出露長度7.5km左右,走向約310°。
⑤近東西向斷裂 主要形成於喜馬拉雅期,廣泛發育於金衢盆地內的白堊系地層中,較規則地平行展布,主要有石樑-雲溪斷裂,斷裂性質為壓扭性,區內出露長度9km左右,走向約85°~95°,傾向南。
2.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位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對應地震基本烈度小於Ⅵ度區域內,屬基本穩定區域。
E. 浙江衢州衢江區蓮花十里豐楊勝自建房須要什麼手續
浙江再州再江區蓮花十里豐楊盛自建房需要什麼手續?自建房應該同通過土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