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廠各構築物的用途
Ⅰ 污水處理廠測定BOD的用途有哪些
污水處理廠測定BOD的用途:
1、反映污水處理運營有機物濃度。如進廠污內水有機物濃度,容出廠污水有機物濃度。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BOD5一般可達150~350mg/L。
2、用以表示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進、出水BOD5的減差除以進水BOD5即為該廠的BOD5去除率,是重要的指標。
3、污水處理廠的去除總量與出水BOD5,表示了在污水廠總的處理能力與對水體環境的影響量。
4、用來計算處理構築物的運轉參數,如曝氣池的污泥負荷BOD5kg(MISS)· d或容積負荷BOD5kg/(m3·d)
5、反映污水處理廠運轉的技術經濟數據,如除去每kgBOD耗用電量(度),去除每kgBOD5需要的空氣量。
6、衡量污水可生化程度,當BOD5/COD大於0.3時,說明污水可以進行生化處理。小於0.3時,則難以生化處理。比值在0.5~0.6時,生化過程很容易進行。 由此可見,測定BOD5的用處很大,它是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運營最重要的一個測定項目。
Ⅱ 污水處理廠主要構築物及設計參數
樓上的,生活污水需要用厭氧嘛?小題大做了吧!COD低於一萬的都完全不需要內用厭氧工藝!那樣會容增加成本!
污水處理廠一般都是生活污水+普通工業污水,這樣用調節池+好氧反應(一般是氧化溝或者活性污泥工藝)+二沉池+消毒出水!
至於設計參數,需要知道進水的BOD5,COD等水質監測數據,以及小試之的相關實驗數據,才能算出所選擇工藝的構築物的具體尺寸參數!
Ⅲ 污水處理工藝 各種池的用途及名詞解釋
污水處理工藝有很多種的,不同的處理工藝的設計是不同的。例如傳統的生化回法通常答由污水收集池(起收集和調勻污水的作用),初沉池(利用物理方法把水中的污染物初步沉澱去除),爆氣池(豉風爆氣養細菌分解水是有機污染物)二沉池(經生化後的污水沉澱後達標排放),污泥池(收集從沉澱池排過來的污泥進行脫水處理)
Ⅳ 那個設計手冊或規范可以查到污水處理中各個構築物污染物去除率范圍
在《給排水設計手冊》中的第5、第6冊可以查到污水處理中各個構專築物污染物去除率范圍、用途屬、構造等技術數據。
Ⅳ 污水各個構築物的計算方法
建議你買本《給排水設計手冊》或者張玉川編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計算》。這兩本書基本就攬括了常見的給排水構築物的設計計算。
Ⅵ 一級處理包括那哪些構築物,其主要作用是什麼
1.格柵
格柵的主要作用是將污水中的大塊污物攔截,以免其對後續處理單元的機泵或工藝管線造成損害。
格柵按柵條形式分為直棒式柵條格柵、弧形格柵、輻射式格柵、轉筒式格柵和活動柵條格柵等。
2.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水中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沉砂池一般設置於泵站、倒虹管前以減輕對機械和管道的磨損,也可以設置於初沉池前以減輕沉澱池的負荷以及改善污泥處理構築物的條件。
沉砂池按流態分為平流式沉砂池、豎流式沉砂池、曝氣式沉砂池和渦流式沉砂池等。
3.沉澱池
沉澱池的功能是去除懸浮物質,一般設於絮凝池後或污水生物處理構築物前後。原水經混凝後,水 中已形成了粗大而密實的絮凝體,需在沉澱池中分離出來以達到澄清的目的。
Ⅶ 簡要說明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中各構築物的總用,反應原理
一般抄來說,分為三步:襲
預處理(一級處理,物理處理):主要是指去除大粒徑的物質也去除部分的有機物質,比如樹葉,水中的塑料袋,沙粒等,一般使用格柵間(粗,和細的),沉砂池,沉澱池。
二級處理(主體工藝):去除有機物的主體工藝,使用的工藝多,比如傳統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法等。後面要接上二沉池,這個當然要根據主體工藝來確定。
三級處理(深度處理):有些主體工藝去除氮磷效果不是太好,需要再串聯工藝,是氮磷達標排放,最後排放之前要進行消毒,這步是必須的,選用的方法根據經濟條件而定,包括了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消毒。
Ⅷ 污水處理廠附屬構築物
污水復處理廠主體工程進水粗格柵制間、污水提升泵及細格柵間、預沉砂池、初沉池、旋流沉砂池、A2/O反應池、二沉池、紫外線消毒渠間、應急排水泵房、鼓風機房、污泥處理間、污泥貯池、低壓配電室等;輔助工程包括給排水、供電與採暖系統等及道路、綠化等全部工程。
附屬構築物有粗格柵間、細格柵間、提升泵房、預沉砂池、旋流沉沙池、紫外線消毒間、應急排放泵房、污泥貯池、污泥處理間、鼓風機房、低壓配電室。
Ⅸ 城市污水處理構築物主要有哪些
有很多吧,好象先是初級過濾,沉沙池,分別培養好氧菌和厭氧菌,還有淤泥干化池,還有潛流地,
Ⅹ 給水處理構築物和污水處理構築物的區別是
功能方面:給水相對簡單,主要去除SS、細菌等;污水要復雜,如要去除COD、SS、氨氮、總氮、總磷等。
防護方面:給水構築物要注意防雨水、防沖洗走道板水污染池內水;污水相對要求不嚴,只是今年要求加蓋除臭。
保養方面:給水受進水腐蝕程度小,水中氯化物、鹽度很少,污水水中氯化物、鹽類、工業類水有毒成分都對構築物造成腐蝕,保養及防護等級要高。
(10)污水廠各構築物的用途擴展閱讀:
給水處理的水源
國內大部分水廠多採用地面水源,分別取自江河、湖泊和水庫。按照原水水質條件和水處理要求的不同,地面水源大致有以下5類:
1、未受污染或輕度污染的地面水。
水體符合國家規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I、II類水體的水質指標,且濁度和水溫均屬正常范圍,處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濁度和達到微生物學衛生指標。
2、微污染的地面水。
水體受環境污染,某些指標已超過《地面水體環境質量標准》中III類水體的規定。目前我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近年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在工業發達和城市化集中地區尤為嚴重,主要污染物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鉀耗氧量、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等。
3、高濁度地面水。
黃河以及長江上遊河段,洪水期大量泥砂流入水體,形成高含砂量的原水。黃河中游及其支流的最高含砂量可達1000kg/m3以上。長江上游嘉陵江最高含砂量也達252kg/m。黃河與長江的高濁度水有較大差別。
黃河的高濁度水一般指沉澱過程中出現渾液面的河水,長江高濁度水則指洪水期經常出現(20~30d)濁度大於1000NTU,且數次出現5000NTU以上的渾水。
4、低溫低濁地面水。
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一年內低溫延續時間長,且原水濁度又較低,給水處理帶來困難,需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才能滿足出水水質要求。低溫低濁水一般是指冬季水溫在0~4℃,濁度低於30NTU的地面水。
5、高含藻地面水。
高含藻地面水主要出現在湖泊和水庫。由於受污染水排放和農業施肥等影響,我國不少湖泊富營養化日趨嚴重,氮、磷的含量高,造成藻類大量繁殖。在富營養化湖泊水中,藻的數量一般為每升幾十萬到每升幾千萬個,給常規處理工藝帶來困難。
針對上述不同水源的特點,廣大給水工作者進行了不同水源水處理工藝的科學研究,並不斷實踐、充實和完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給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