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廢水環保形勢
1. 化工廢水如何處理才能達標排放
化工類廢水主要含有PH、SS、TP等污染因子,排放出去會造成水體變酸,水體富營養的影響,現在環保查的很嚴,建議找專業的環保公司來處理達標再排放,依斯倍環保採用歐洲的技術,據說處理化工廢水很高效。
2. 化工廠的環保治理措施
一、廢水包括生產廢水和事故處置廢水必須安全處置,不得直接排放到外環境。
二、事故殘留物盡量回收,不能回收的事故殘留物及高濃度廢水等必須按照危險廢物處置管理規定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
三、企業及時分析事故發生原因,制訂和落實事故性環境污染防治應急預案。進一步加強對廠區其他生產車間等重要部位的管理,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患未然。
3. 當前形勢下化工廢水處理中存在哪些問題
1、治理成本高抄、效果難襲保證、運行不穩定。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必須要對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技術方法進行使用,這是因為其自身的特點,例如較為復雜的水質成分、濃度較高的污染物和毒性大且可生化性差等使得一般的處理技術難以實現出水的效果。
2、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創性核心技術和成套設備。缺乏高效廢水處理核心技術和設備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缺失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
3、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脫節,新技術的工程示範力度不夠,難推。
4. 談談你對化工環境保護的看法
你畫工好了,由你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危險廢物的處置,花費的資金比較多。所以,小型的化工企業都應當被關閉,因為,他們投入少,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資金,用於|治理。而大型化工企業,能夠拿出,大量的資金用於冶理的,化工企業的廢水廢氣只要花錢是完全可以處理達標的,但同樣會增加產品的成本。小型企業,如果不關閉,產品的價格,會對大型企業形成極大的沖擊。
5. 化工廠如何做好環保工作
化工廠環保工作分四個階段來說:
1、在化工廠建設前期做好環境保護評價工作,回確定化工廠所在位置或答者其工藝生產過程對周邊環境沒有較大影響,不威脅周邊生態環境。
2、在化工廠建設期,要根據化工廠不同生產裝置特點做好環保措施,比如有毒有害裝置罐區做好地下防滲措施,高風險化工生產裝置設置安全儀表系統等措施,防止化工生產裝置因意外情況發生爆炸事故而引發環保災難。
3、在化工廠運營管理期,做好日常化工生產裝置及儲運設施日常檢查和維修,確保化工廠安全平穩運行,減少事故幾率,從而減少非正常狀態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做好廢氣、廢水、和廢渣的無害化處理,將化工廠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4、在化工廠停產報廢期,做好化工生產裝置及罐區報廢拆除工作,做到無害化處理,消除安全隱患。
6. 化工廢水排放和治理中存在哪些問題
治理成本高、效果難保證、運行不穩定: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水質成分復雜,污染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差、毒性大,一般的處理技術難以保證出水效果,處理必須採用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技術方法。技術往往出現操作復雜、投資費用高、運行費用昂貴、效果難以保證、運行不穩定等問題。此外,還缺乏高端、精細的自動化集成與調控技術,設計參數與實際運行參數往往不匹配,這也是導致工藝與設備運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創性核心技術和成套設備:目前,我國高效的廢水處理核心技術和成套設備仍然主要依賴國外引進。技術的研發主要以科研院所等為主,這些平台受自身局限性影響集成能力、創新能力,導致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缺失,環保產業設備製造業結構落後,創新層次低,高端發明少,這也是我國高效廢水處理核心技術和設備缺乏的主要原因。
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脫節,新技術的工程示範力度不夠,產業化推廣難:我國在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新技術示範和推廣方面缺乏有效的組織機制,技術成果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新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主體不明的問題,環保示範工程多由科研單位來承擔而非企業,限制了技術的轉化和推廣。
技術評估體系不健全、缺乏權威性,造成市場上各種技術良莠不齊:在環境技術評估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尚未形成完善、科學、系統的環境技術評估體系,仍然存在評價制度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評估技術缺乏廣泛性和代表性等問題;技術評估工作還不能實現與環境保護整體戰略和環境科技發展戰略的緊密結合,遠不能滿足環境監督、科技進步和環保產業發展的要求。
7. 微觀經濟學,化工廠在生產中排放了大量廢水污染了環境,現如今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還微觀經濟學 在沒有法治的情況下 什麼經濟學都沒用 因為是人為導向 沒有規律性可言 你倒不如研究下腐敗經濟學 給官員多少錢 就把項目批下來 不管你有沒有污染
8. 現在新環保法實施都有 哪些單位被迫關停呢
1月1日起施行的《環保法修訂案》(新 《環保法》),被認為是一部「不環保,罰破產」和「不達標,別生產」的最嚴《環保法》。隨著近期一些環境違法事件被陸續曝光且被從嚴查處,新《環保法》對企業的威懾力逐步顯現。
在A股上市公司中,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也將面臨新《環保法》帶來的陣痛。相關分析人士指出,鋼鐵、化工、醫葯等領域或成為環保「高壓區」,環保改造已經迫在眉睫。
鋼鐵業環保改造需500億
新《環保法》出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鋼鐵行業首先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在產能過剩、鋼價持續走弱、盈利水平較低、資金鏈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困擾下,環保改造需要的大量資金可能讓處於困境中的鋼鐵行業雪上加霜。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鋼鐵行業40家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為60.46億元,較2013年同期下降17.9%。40家上市企業中有18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
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國內鋼鐵行業的總產量在8億噸左右,過剩產能大概有1億噸左右。國家主要是通過出台一些政策、設置一些門檻來遏制過剩產能,這些門檻就包括環保方面的要求。環保手段主要是通過對地方設置環保任務和排污排放量要求,以達到淘汰落後產能的要求和任務。此前,工信部公布了305家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同樣也是通過規范條文的發布,從環境保護等方面對企業提出了規范要求。
卓創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劉新偉向記者表示,2013年年初,環保部派一個檢查小組檢查華北地區鋼廠的環保達標情況,發現有70%是不達標的。之前一些企業為了規避環保成本,存在環保設備不開工或者根本就沒有的情況;現在這些企業如果要達到環保的要求,其成本肯定會增加。
劉新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企業的環保要達標,那麼根據測算,每產一噸鋼,企業的環保成本大概是150~200元,河北鋼鐵(4.91, 0.45, 10.09%)基本上是目前國內環保成本最低的,但是也有110元/噸。而現在鋼企一噸鋼的價格是3000塊錢左右,利潤已經非常少了。如果新《環保法》嚴格實施,那企業就必須嚴格執行,鋼廠關停、停產的現象也會出現。以環保的手段淘汰落後產能,把不達標的企業淘汰出局。因此,一些之前環保做得好的企業,在後期的競爭中會占據一定的優勢;而那些之前環保就不達標的企業,自然將處於劣勢。
據中國鋼鐵協會估算,要符合新《環保法》,除礦山外,鋼鐵企業生產全流程、全系統的技術改造,總計需要500億元以上的資金。
化工企業恐面臨關停或搬遷
在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國內環保力度趨嚴的形勢下,作為另一大污染高發區的化工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保高壓。行業中一些利潤薄弱、環保成本高的企業,正面臨搬遷甚至是關停的危局。
生意社總編劉心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按照最嚴格的環保標准來考核,化工行業達標合格的企業不超過30%。在實際情況中,化工企業主要是工業「三廢」的排放,但是對於化工企業的環保監測是很難的。大型企業的排放量比較大,容易被監測到,而且大企業也會有專門的凈化車間。但是小企業往往是直接排放的,因為小企業的排放量比較小,半噸一噸的,所以小企業的「三廢」排放常常是被忽視的。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普遍認為,在新《環保法》運行之前,國家對化工行業的環保要求早已提高。卓創資訊化工行業分析師張薇表示,「近一兩年,從審批上就可以看出來監管更嚴了,國家對於一些高污染的項目已經不進行審批了。尤其是一些比較敏感的區域,控制已經比較明顯了。一些大型化工企業之前已經持續在環保上增加投入。」
化工行業環保要求的提高,企業也面臨成本增加的問題。「以環氧氯丙烷行業為例,據我們現在的核算,環保成本基本在1000多元/噸,而環保成本在之前是很少的。」張薇介紹道。
齊翔騰達(24.15, 1.01, 4.36%)(002408,收盤價17.30元)董秘周洪秀也向記者提到,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加,公司對環保的投入也在一直增加。而且公司所有的項目都是「三同時」,即堅持環保設施和生產裝置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齊翔騰達主要生產甲乙酮等化工產品。
為了應對環保監管重壓,化工行業出現了「環保遷移」的現象。劉心田介紹道,「我最近做了一些環保方面的調研,可以看到在新《環保法》實施之前,各地對於環保問題已經給予了比較嚴厲的整治。對於一些環保問題比較突出的企業,要麼是關停要麼就被迫轉到環保壓力相對不是那麼大的地區。所以現在環保遷移是比較熱的現象,並且出現了幾個走勢:一是南區北移,之前在江蘇浙江的企業比較多,現在向北遷移;二是東區西移,華東地區的化工企業在西部建廠;三是高區低移,之前環保成本比較高的產品不做了,向環保壓力小的產品轉移。」
還需注意的是,一些化工細分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尤為沉重。
「比如傳統煤化工項目污染比較大,而這些企業本身的利潤已經比較低了,隨著環保趨嚴,其利潤可能會進一步削薄。還有一類是醫葯中間體行業,這個行業不屬於純粹的醫葯行業,而算作是化工行業,這些企業往往有比較大的毒害、副產品的產生。醫葯中間體附加值原來比較高,但隨著環保投入的增加,這些企業的利潤也會減少。「劉心田向記者表示。
此外,安信證券在研報中也提到,環保對染料行業的影響是全產業鏈的,並不僅僅是體現在某一兩個產品上。因為從上游到終端的各個產品之間,苯二胺、還原物、H酸、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環保問題,廢水和固廢產生量巨大。
環保壓力倒逼原料葯企業整合
我國是化學原料葯生產大國,尤其是發酵類葯物產品,產能、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如今,這一龐大的產業也面臨環保要求提高的壓力。在新《環保法》的壓力之下,原料葯行業,例如抗生素、維生素等可能會深度洗牌。
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抗生素領域污染比較嚴重,因為在抗生素生產的過程中,除了廢水、廢氣,菌渣也需要處理。不同抗生素的菌種不同,導致菌渣也不能按照相同的方式處理,這個處理成本是非常高的,以至於東部的抗生素發酵企業幾乎沒法生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往西部等成本相對便宜的地方搬遷轉移。
上述私募人士還表示,一套環保設備的價格少則幾千萬,多則幾億元;並且環保標准越來越多,很多設備還需要不斷更新,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投入。國內很多原料葯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甚至不少企業正是依靠犧牲環境才獲得競爭優勢。如果讓這些企業全部按照監管標准進行環保改造,估計很多企業只能停產甚至關閉。
近年來,在環保問題上「栽了跟頭」的上市制葯企業不在少數,最近的典型就是魯抗醫葯(12.27, 0.82, 7.16%)(600789,收盤價7.66元);海正葯業(21.99, 0.20, 0.92%)(600267,收盤價17.47元)、哈葯股份(10.37, -0.04, -0.38%)(600664,收盤價8.68元)等上市公司也曾出現在環保部門督查整改的名單中。
北大[微博]縱橫高級醫葯合夥人史立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醫葯企業的治污費用是非常高的,要花幾個億或者更多,因此從前在環保執法力度不強時,企業往往願意被罰款也不願進行環保投入。今年如果新《環保法》真的能夠落實到位,哪怕落實到50%,現在的污染大戶都得關門。
「我了解到,現在很多原料葯企業都不做了,根本沒有錢做環保,市場行情又很差,所以這些企業要不就關門,要不就把企業賣了。新版GMP的改造使得大概300多家原料葯企業在2014關停,而新《環保法》又將淘汰一些產能。」史立臣補充道。
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有很多早就對新《環保法》有所准備。貴州百靈(50.27, -1.18, -2.29%)董秘牛民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隨著新的要求和標準的提出,我們也要不斷地去改變和應對,公司近些年來對保的投入也在增長。比如我們的葯渣已經全部做成有機肥了,這就可以降低我們處理葯渣的費用,同時有機肥也可以產生效益。企業還是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應對新 《環保法》對行業、對公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