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副食品廢水污染治理情況
Ⅰ 食品工業廢水污染特點及其處理方法是什麼
來特點:食品工業原源料廣泛,製品種類繁多,排出廢水的水量、水質差異很大。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
(1)漂浮在廢水中固體物質,如菜葉、果皮、碎肉、禽羽等;
(2)懸浮在廢水中的物質有油脂、蛋白質、澱粉、膠體物質等;
(3)溶解在廢水中的酸、鹼、鹽、糖類等:
(4)原料夾帶的泥砂及其他有機物等;
(5)致病菌毒等。食品工業廢水的特點是有機物質和懸浮物含量高,易腐敗,一般無大的毒性。其危害主要是使水體富營養化,以致引起水生動物和魚類死亡,促使水底沉積的有機物產生臭味,惡化水質,污染環境。
方法:食品工業廢水處理除按水質特點進行適當預處理外,一般均宜採用生物處理。如對出水水質要求很高或因廢水中有機物含量很高,可採用兩級曝氣池或兩級生物濾池,或多級生物轉盤.或聯合使用兩種生物處理裝置,也可採用厭氧—需氧串聯的生物處理系統。
Ⅱ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指出到哪一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下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十個方面開展防治行動。
全文如下: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於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動計劃。
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堅持政府市場協同,注重改革創新;堅持全面依法推進,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堅持全民參與,推動節水潔水人人有責,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而奮斗。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
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要求,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葯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能源局等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新建、改建、擴建上述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葯(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參與)
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並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參與)
(二)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2020年底前達到相應排放標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採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除乾旱地區外,城鎮新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其他地級城市建成區於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參與)
(三)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葯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標准規范,明確環保要求,新建高標准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葯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較嚴重,且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甘肅、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河北、山東、河南等五省(區),要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和經濟林;2018年底前,對3300萬畝灌溉面積實施綜合治理,退減水量37億立方米以上。(農業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參與)
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等參與)
(四)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分類分級修訂船舶及其設施、設備的相關環保標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內河船舶執行新的標准;其他船舶於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於我國水域的國際航線船舶,要實施壓載水交換或安裝壓載水滅活處理系統。規范拆船行為,禁止沖灘拆解。(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編制實施全國港口、碼頭、裝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位於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修造廠,分別於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達到建設要求。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五)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據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及產業發展情況,制定並實施分年度的落後產能淘汰方案,報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備案。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准其相關行業新建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嚴格環境准入。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明確區域環境准入條件,細化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環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20年,組織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六)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並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現代農業、低耗水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態保護型旅遊業,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七大重點流域幹流沿岸,要嚴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醫葯製造、化學纖維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污染企業退出。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葯製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應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佔用水域。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濱海地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非法擠占的應限期退出。(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七)推進循環發展。加強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的補充用水、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態用水應優先使用礦井水,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製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水利部、能源局等參與)
促進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嚴重地區城市為重點,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許可。自2018年起,單體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築,北京市2萬平方米、天津市5萬平方米、河北省10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應安裝建築中水設施。積極推動其他新建住房安裝建築中水設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參與)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推動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區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等工業用水。在有條件的城市,加快推進淡化海水作為生活用水補充水源。(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三、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
(八)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Ⅲ 關於山東水污染
山東進入江蘇的邳蒼分洪道、沙溝河、龍王河和武河,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專
萊西市萬福第二養殖場屬總排口氨氮濃度114毫克/升,超標2.26倍
濟南市長清區污水處理廠、菏澤市污水處理廠等外排廢水氨氮濃度分別超標6.8倍、4.28倍
濰坊市虞河紙房橋斷面 COD濃度228毫克/升,氨氮濃度23.4毫克/升
濟寧市老運河西石佛斷面、青島市李村河入海口斷面
淮河流域1個緩沖區,評價河長7.7km,是復新河蘇魯緩沖區,水質為劣Ⅴ類。黃河流域2個緩沖區,評價河長49.0km,金堤河豫魯緩沖區水質為劣Ⅴ類。海河流域3個緩沖區,評價河長362.0km,水質均為劣Ⅴ類。
柴汶河泰安工業用水區水質為劣Ⅴ類。海河流域2個工業用水區,評價河長205.00km,均不達標,馬頰河聊城工業用水區和徒駭河濱州工業用水區水質為劣Ⅴ類。
大明湖景觀娛樂用水區為劣Ⅴ類。
徒駭河聊城景觀娛樂用水區,評價河長11.5km,水質為劣Ⅴ類。
光府河濟寧過渡區和白馬河微山過渡區水質為劣Ⅴ類。
Ⅳ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當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體後,其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使水體的水質和水體底質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現象,被稱為水體污染。大量的無機、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不僅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而且危害及到人體健康,造成水質性缺水使人們工農業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要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對策措施有: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Ⅳ 山東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怎麼的模式已經初步實行
農村垃圾污染治理怎麼的?怎麼的模式已經初步實施了么?還沒有初步實施沒有沒有沒有初步實施?
Ⅵ 山東水資源需求現狀,水資源浪費現狀和水污染現狀是什麼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無可替代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否擁有量足質優的水資源、營造永續平衡的水環境,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的山東,多年來水資源的短缺和水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2003年12月2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 《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解決水資源短缺、保護水生態環境作為生態省建設的首要任務,水資源優化配置被納入建設生態省的四個關鍵環節和十大重點工程。本文利用省統計局環境綜合統計數據和水利、環保、建設部門的相關歷史資料,著重對2000年以來山東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及走勢作簡要分析,以期為推進生態省建設提供有益的信息支撐。
一、山東水資源總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及主要特點
水資源總量是指一定區域內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包括地表徑流量和降水入滲補給量。從山東水資源發展變化情況分析,山東水資源具有總量不足,人均佔有量少,地區分布不均,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系密切等特點。
首先,從水資源總量看,山東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均佔有量偏低。2003年是山東難得一遇的豐水年,全省水資源總量489.69億立方米,但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左右,全省人均水資源佔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低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0。根據瑞典著名水文學家法肯馬克提出的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貧水定量標准,山東始終處於人均水資源量1000立方米的貧水區臨界值以內,從近4年情況看,基本屬於人均水資源小於500立方米的絕對貧水地區。
表1:2000至2003年山東水資源總量表
年 份 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 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億立方米) 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立方米/人) 枯、豐年份
2000 252.09 163.89 142.25 10.62 607.3 282.0 偏枯水年
2001 238.81 170.42 128.50 9.60 600.7 264.8 偏枯水年
2002 98.14 52.02 75.13 5.61 420.2 108.3 枯 水 年
2003 489.69 349.29 140.40 18.30 936.3 537.9 豐 水 年
多年平均(1956-1999年) 305.82 222.90 153.52 11.40 676.5 _____ ________
其次,從時間分布看,全省年際間降水量、水資源量存在明顯豐、枯交替,易出現連續枯水時段,年內水資源分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比如1981-1983年、1986-1989年都是連年乾旱,1998年至2003年春,全省持續乾旱少雨。從《2000至2003年山東水資源總量表(表1)》可以看出:受降水量變化等因素影響,前兩年都是偏枯水年,年均降水量剛過60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0%以上,水資源總量在230至250多億立方米;2002年為枯水年,年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近40%,是50多年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之一,水資源總量不足100億立方米;而2003年降水量多達936.3毫米,是1961年以來的第二個多雨年,屬多年少有的豐水年,水資源總量是上年的5倍,比多年平均(1956-1999年)305.82億立方米還多60.12%。另外,全年降水量約有2/3至3/4集中在汛期(6至9月),特別是7、8月份,甚至主要集中在一、兩次特大暴雨之中。
第三,從區域分布看,山東多年平均降水量從魯東南沿海的850毫米遞減到魯西北內陸的550毫米,年徑流的地區變化更為突出。多年平均徑流深東南沿海高值區為260-300毫米,魯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區只有30-6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轉化和相互補給的關系。地表水資源量通常用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來表示。山東近4年的年均地表水資源量只有183.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5%,除2003年外均遠遠低於多年平均值。地下水資源量主要指與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淺層淡水資源量。近4年全省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48.3億立方米,近4年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0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8%和3.2%。
第四,不論是當地水資源量還是客水資源量,近4年明顯少於多年平均值。山東分屬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3個一級區,下轄黃河流域的黃汶區、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河區和山東半島沿海諸河區、海河流域的徒駭馬頰河區4個二級區及12個三級區。從當地水資源量看,近4年平均降水量641.1毫米,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69.68億立方米,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2%和11.8%。從客水資源看,目前,黃河水仍是我省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多年進入我省水量(黃河高村站1951-2001年資料)376.1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復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我省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但2001至2003年,全省實際引黃供水量分別只有52億、61億和51億立方米。
二、「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使用和消耗的新變化
水資源的生成、供給、使用、消耗和回用等各個環節構成了水體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的並行過程。我們從水資源的消費環節出發,通過供水、用水、耗水等三組數據來看「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新變化。
首先,總供水量呈下降趨勢。供水總量主要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表(表2)》看,全省總供水量呈下降趨勢,其中: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主要是污水處理回用量)的絕對值都是逐年降低的,跨流域的引黃供水量也基本呈下降趨勢。黃河水一直是全省沿黃各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表2:「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表
年份 總供水量(億立方米) 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億立方米) 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占% 引黃供水量(億立方米) 引黃供水量占% 地下水供水量(億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占% 其他水源(污水處理回用等)供水量(億立方米) 其他水源(污水處理回用等)供水量占%
2001 252.72 63.42 25.10 52.17 20.64 133.71 52.91 2.30 0.91
2002 252.39 56.19 22.27 61.47 24.35 132.96 52.68 1.77 0.70
2003 219.35 52.98 24.15 51.14 23.31 113.95 51.95 1.28 0.59
表3:「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使用表
年份 總用水量(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量(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量占% 工業用水量(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量占% 生活用水量(億立方米) 生活用水量占% 生態用水量(億立方米) 生態用水量占%
2001 252.72 182.91 72.38 41.91 16.58 27.90 11.04 ____ ____
2002 252.39 188.27 74.59 36.59 14.50 27.53 10.91 ____ ____
2003 219.35 162.54 74.10 31.62 14.42 23.81 10.86 1.38 0.62
其次,用水總量下降,用水結構趨向合理,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用水總量,是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與供水總量是同一個指標的不同概念表述),按用戶特性分為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三大類。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使用表(表3)》看:三年農業用水量均超過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比例有所下降,而林牧漁用水絕對量和所佔比例均逐年提高,2003年因降水量大,農業用水總量出現負增長;工業用水量逐年減少,所佔比例也逐年降低;從2003年新建的生態用水量統計數據看,全省生態用水1.38億立方米,僅佔0.62%。
三年來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減少,前者2003年已達到《綱要》提出的2005年低於210立方米的目標,後者2002年已達到《綱要》提出的2005年下降到80立方米的目標。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在逐年減少。
表4:「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消耗表
年份 總耗水量(億立方米) 綜合耗水率(%) 農田灌溉耗水量(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耗水率(%) 林牧漁耗水量(億立方米) 林牧漁耗水率(%) 工業耗水量(億立方米) 工業耗水率(%) 農村生活耗水量(億立方米) 農村生活耗水率(%) 城鎮生活耗水量(億立方米) 城鎮生活耗水率(%) 生態環境耗水量(億立方米) 生態環境耗水率(%)
2001 157.17 62.19 113.81 68.00 7.05 45.00 17.91 42.73 14.36 86.00 4.04 36.00 ____ ____
2002 172.23 68.24 127.13 74.00 11.45 66.00 16.57 45.29 13.03 77.00 4.05 38.00 ____ ____
2003 149.74 68.27 104.18 72.92 13.93 70.82 14.92 47.19 9.80 82.63 3.92 46.89 0.94 68.12
第三,總耗水量減少,但綜合耗水率升高。耗水量是指毛用水量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多種途徑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消耗表(表4)》看,耗水絕對量在減少,但綜合耗水率(即耗水量佔用水量的比例)卻有所提高,特別是林牧漁業、工業及城鎮生活領域的耗水率提高更明顯。耗水率高將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消耗是今後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
三、山東水生態環境質量雖有好轉但仍令人堪憂
多年來,山東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但由於對水資源過度和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使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水環境狀況趨於惡化,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加大了保護水環境工作力度,狠抓水污染治理,全省水體質量有所好轉,但水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仍令人堪憂。
表現之一:河水斷流現象頻發,河流、湖泊、水庫水質污染嚴重,富營養化明顯。據1980至2002年監測資料,因水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和降水量減少,全省河流除沂沭河外均發生了嚴重斷流現象,個別年份全年斷流。全省大部分河流水質為劣V類,主要污染源來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主要超標污染參數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化學需氧量和溶解氧量等。從《「十五」以來山東河流水質表(表5)》可見,盡管I類、II類水質河長比例有所增加,V類水質河長比例明顯減少,但2/3以上河長為劣V類水質,且劣V類水質河長比例逐年增加。2003年,水質超過III類的超標河長比例達90.5%。從《「十五」以來山東湖泊水質表(表6)》看,全年期監測評價大明湖一直是劣V類,南四湖水質也未見明顯好轉,南四湖和大明湖水質均呈富營養狀態。從《「十五」以來山東水庫水質表(表7)》看,全省大中型水庫全年期水質狀況不容樂觀,III類和IV類水質水庫比重增加,在2003年評價的30座水庫中,只有7座為中營養,其他23座都為富營養。
表5:「十五」以來山東河流水質表
年份 監測河段(個) 總代表河長(公里) 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劣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I類以上超標水質代表河長占%
2001 70 4855.4 0.00 3.40 1.30 18.80 10.40 66.10 95.30
2002 66 4389.4 0.00 3.08 9.05 12.67 8.17 67.03 87.87
2003 70 4855.4 0.49 4.92 4.10 12.84 5.80 71.85 90.50
表6:「十五」以來山東湖泊水質表
年份 南四湖 大明湖
微山湖 南陽湖 昭陽湖
二級湖閘上 昭陽湖
二級湖閘下
2001 V類 劣V類 劣V類 IV類 劣V類
2002 劣V類 劣V類 劣V類 III類 劣V類
2003 劣V類 劣V類 IV類 V類 劣V類
表7:「十五」以來山東水庫水質表
年份 評價大中型水庫(座) I類水質水庫(座) II類水質水庫(座) II類水質水庫占% III類水質水庫(座) III類水質水庫占% IV類水質水庫(座) IV類水質水庫占% V類水質水庫(座) V類水質水庫占% 劣V類水質水庫(座) 劣V類水質水庫占%
2001 30 0 3 10.0 13 43.3 11 36.7 3 10 0 0.0
2002 30 0 2 6.7 12 40.0 10 33.3 3 10 3 10.0
2003 30 0 1 3.3 15 50.0 13 43.3 0 0 1 3.3
表現之二:地下水超采嚴重,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區海鹹水入侵,水環境災害頻發。經分析計算,1975年以來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100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超采69億立方米、山丘區超采31億立方米。因大量超采地下水:一是造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區面積擴大,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1979年全省地下水超采漏斗面積僅2831平方公里,2002年末達27586.8平方公里,佔全省平原淡水區面積的40%,因2003年為豐水年,超采地下水現象得以緩解,漏斗區面積才減少為13408.3平方公里。除2003年外,平原區地下水位基本呈下降趨勢,這樣原有機井大批報廢,損失巨大,新打機井變深,單井出水量變小,效益降低。二是導致了嚴重的海鹹水入侵。據有關部門普查,膠東沿海有19個縣(市、區)海鹹水入侵面積達1006平方公里。這不僅使淡水資源減少,也造成工農業生產供水和人畜飲水 困難。三是產生地面沉降、房屋裂縫、道路毀壞、河堤開裂以及水質污染等嚴重水環境災害發生。
表現之三:水體污染嚴重,防治污染、凈化水質方面的投入負擔加重。諸如農葯、化肥的大量施用,工業和生活污廢水、廢料、垃圾等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就地處置,以及水產養殖等生產活動都是造成水體污染的直接原因。《2000至2003年山東廢水排放表(表8)》顯示,近4年廢水排放總量雖然都在25億噸以內,但除2002年略有下降,基本呈增加趨勢。4年來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2003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為4年最高值,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等,這些廢水大多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體污染日趨嚴重。同時我們也看到,各級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逐年提高,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完成投資額增加。特別是造紙及紙製品業的廢水排放量減少,其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但要完成《山東省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如在2003年基礎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需削減5.51萬噸,削減率6.6%,任務十分艱巨。
表8:2000至2003年山東廢水排放表
年份 廢水排放總量(億噸) 生活污水排放量(億噸)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 工業廢水排放量(億噸) 工業廢水排放量占% 造紙及紙製品工業廢水排放量(億噸) 造紙及紙製品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億噸)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工業廢水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億元)
2000 22.9 11.87 51.8 11.03 48.2 4.16 38.2 10.3 93.13 11.96
2001 23.5 12.00 51.0 11.50 49.0 3.90 33.4 10.8 93.96 10.79
2002 23.1 12.40 53.8 10.70 46.2 3.30 30.8 10.3 96.37 15.70
2003 24.6 13.00 52.8 11.60 47.2 3.30 30.1 11.3 97.12 16.10
四、抓住建設生態省的政策契機,搭建永續平衡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當前,山東建設生態省工程已全面啟動,這就要求摒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摒棄竭澤而漁的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被動局面,主動探索適合省情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之路。面對我省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立足於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任務,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堅持開源節流並重、開發保護並舉的方針,有效增加投入,攜手共建一個永續平衡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首先,要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落實《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制定實施行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標准,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實行超定額用水加價。政府加強領導,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監管,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盡快形成統一協調、健全完備的節水監督管理體系。特別要加快節水型社會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資源規劃、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用水統計、節水產品認證、取水許可和水價、水權流轉等項制度。在水資源短缺地區,發展節水型工業,採用節水型工藝,減少單耗。加大農業節水力度,逐步實現農業用水零增長或負增長。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當地條件出發,搞好農業節水的分類指導, 改變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大力發展微、滴灌等現代灌溉技術,通過蓄水和保水設施建設,提高農田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加快實施渠道防滲及管道輸水灌溉,大力發展耐旱、高效作物。沿黃地區要加快灌渠節水改造,全面啟動測水量水工程,5年內基本實現按方收費到鄉鎮,並努力創造條件,使計量收費工作向村戶延伸。在生活方面採用節水型用水器具,加強管理,減少跑冒滴漏。
其次,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節水減污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多年來山東工業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紙、化工、釀造、建材、火力發電等行業比重大,污水產生量大。要徹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把萬元增加值耗水量列入工業經濟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獎懲評估體系。引進關鍵鏈接技術,通過水的梯級利用和廢水的循環利用,形成工業生態鏈網,建立循環經濟型企業。對現有工業污染源實施引導性標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結構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結構,推動企業升級換代。對新建項目,要嚴格執行環保法規、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做到增產不增污、增產又減污。按照省政府要求,抓好關閉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5萬噸以下草制漿造紙企業和5000噸及以下酒精生產企業,重點實施對造紙、印染、製革、化工、醫葯、電鍍等行業的污染控制。
第三,實現水資源優質優用、科學合理調配,保持水資源的動態平衡。要遵循加強集儲空中水、充分引用客水、積極利用地表水、嚴格開采地下水、強制使用中水、擴大生態用水的原則,保持全省水資源總體動態平衡和總量需求供應。重點城市要建立常規供水、應急供水和戰略儲備供水三套系統。形成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及相關節水產業配套的產業鏈,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實現廢水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確保《綱要》提出的「十五」末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45%,污水處理回用率達到20%以上的目標。在水資源短缺、城鄉爭水矛盾突出的地區,可嘗試將城市污水處理達標後回用於農業灌溉,將原用於灌溉的水供給城市。將清潔的冷卻水循環使用於工業用水,將城市污水回用於公用設施和住宅沖洗廁所、澆灌綠地、景觀用水、澆灑道路等,既減少天然水體取水量,又消除城市對水環境的污染,最終實現城市污水的零排放。在膠東半島等近海缺水地區,建設低成本海水淡化和電廠海水冷卻項目。在缺水地區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如在城市住宅小區或適當地方貯積雨水,用於澆灑綠地、道路、水景以及下滲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水資源危機。今後應新開工建設一批山丘區供水水庫和平原水庫,新建續建地下水庫。當然,在必要時還可開展遠距離調水,實現水資源在區域間的動態平衡。
第四,要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確保水體清潔。突出抓好省轄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的落實。實施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流域生態恢復與保護並重的策略,全面推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生產等各項工作。同時通過綠化涵養水源,提高自然凈化能力。
第五,加快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水資源管理模式。近年來,各地逐步探索建立了集城鄉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回用、防洪等管理職能為一體的水務局。到2003年全省89個縣(市、區)成立了水務局或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占縣(市、區)總數的64%。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的同時,強化政府在水資源建設方面的綜合協調能力,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切實解決地方保護、部門職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門、責任不落實、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實現由「多龍管水」、以人治為主,向「一龍管水」、法制化管理轉變,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第六,發展水生態文化,全面提升公眾的水環境意識。發揮新聞傳媒的影響力和科教機構的承載發展力,建立傳播循環經濟、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渠道與機制。在構建水生態文化進程中,確立互利型思維方式,尋求一種適於人類與自然共同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體系。
第七,建立經濟與資源環境一體化核算體系,研究探索如何科學准確地將水資源納入綠色GDP核算。為反映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成本,研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國民經濟的發展能不斷地對生態環境與資源進行必要補償,引導人們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逐步轉到注重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上來。當前要充分發揮政府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的互補優勢,建立水資源和水環境統計的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山東省統計信息網)
Ⅶ 補辦環評污染物總量是根據實測數據計算嗎
中國環境污染到什麼程度了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一組數據。
2007年,我國查明的各類源頭廢水排放總量2092.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7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3028.9萬噸,氨氮172.9萬噸,石油類78.2萬噸,重金屬(鎘、鉻、砷、汞、鉛,下同)0.09萬噸,總磷42.3萬噸,總氮472.9萬噸;二氧化硫 2320萬噸,煙塵1166.6萬噸,氮氧化物1797.7萬噸。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北省工業污染源數量居前5位,分別佔全國工業源總數的 19.9%、17.1%、11.8%、6.1%和 5.1%。在產生嚴重工業污染的行業中,全國有非金屬礦物製品18.4家、通用設備製造污染源14萬家、金屬製品12.3萬家、紡織業10.7萬家、塑料製品業8.8萬家、農副食品加工業8.3萬家、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8.2萬家。
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產生量:化學需氧量3145.35萬噸,氨氮 201.67萬噸,石油類 54.15萬噸,揮發酚 12.38萬噸,重金屬2.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億噸,綜合利用量18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 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萬噸),2007年貯存量15.99億噸(其中符合環保要求貯存量12.11億噸),傾倒丟棄量4914.87萬噸。
農業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氮 270.46萬噸,總磷28.47萬噸,銅 2452.09噸,鋅4862.58噸。種植業總氮流失量159.78萬噸,其中:地表徑流流失量 32.01萬噸,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萬噸,基礎流失量107萬噸;總磷流失量10.87萬噸。種植業地膜殘留量12.1萬噸。
上述數據節錄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這個報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聯合公布,可謂權威之數據。然而,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我們依然不能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廬山真面目」。因為,畢竟統計數據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數據,還會有失真的地方。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內容包括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數量、污染治理情況等。從上述普查的部分結果我們隱約地讀出:從工廠煙筒、排污口、礦山、城市消費場所、養殖場、果園乃至農田排出來的各類污染物,已經使得重現當年我們的「碧水藍天」成為奢望了。
Ⅷ 現在的水污染這么嚴重,怎麼辦國家有哪些政策來處理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下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十個方面開展防治行動。
全文如下: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於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動計劃。
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堅持政府市場協同,注重改革創新;堅持全面依法推進,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堅持全民參與,推動節水潔水人人有責,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而奮斗。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
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要求,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葯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能源局等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新建、改建、擴建上述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葯(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參與)
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並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參與)
(二)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2020年底前達到相應排放標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採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除乾旱地區外,城鎮新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其他地級城市建成區於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參與)
(三)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葯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標准規范,明確環保要求,新建高標准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葯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較嚴重,且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甘肅、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河北、山東、河南等五省(區),要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和經濟林;2018年底前,對3300萬畝灌溉面積實施綜合治理,退減水量37億立方米以上。(農業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參與)
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等參與)
(四)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分類分級修訂船舶及其設施、設備的相關環保標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內河船舶執行新的標准;其他船舶於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於我國水域的國際航線船舶,要實施壓載水交換或安裝壓載水滅活處理系統。規范拆船行為,禁止沖灘拆解。(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編制實施全國港口、碼頭、裝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位於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修造廠,分別於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達到建設要求。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五)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據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及產業發展情況,制定並實施分年度的落後產能淘汰方案,報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備案。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准其相關行業新建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嚴格環境准入。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明確區域環境准入條件,細化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環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20年,組織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六)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並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現代農業、低耗水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態保護型旅遊業,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七大重點流域幹流沿岸,要嚴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醫葯製造、化學纖維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污染企業退出。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葯製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應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佔用水域。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濱海地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非法擠占的應限期退出。(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七)推進循環發展。加強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的補充用水、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態用水應優先使用礦井水,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製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水利部、能源局等參與)
促進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嚴重地區城市為重點,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許可。自2018年起,單體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築,北京市2萬平方米、天津市5萬平方米、河北省10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應安裝建築中水設施。積極推動其他新建住房安裝建築中水設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區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等工業用水。在有條件的城市,加快推進淡化海水作為生活用水補充水源。(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三、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
(八)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嚴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縫、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依法規范機井建設管理,排查登記已建機井,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一律予以關閉。編制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等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開展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超采區內禁止工農業生產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區域實施土地整治、農業開發、扶貧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不得以配套打井為條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九)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指標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將再生水、雨水和微鹹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抓好工業節水。制定國家鼓勵和淘汰的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完善高耗水行業取用水定額標准。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到2020年,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准。(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築必須採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築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要達到40%以上。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准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發展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在東北、西北、黃淮海等區域,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水利部、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參與)
(十)科學保護水資源。完善水資源保護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完善水量調度方案。採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發揮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在黃河、淮河等流域進行試點,分期分批確定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四、強化科技支撐
(十一)推廣示範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重點推廣飲用水凈化、節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環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態修復、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適用技術。完善環保技術評價體系,加強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設,推動技術成果共享與轉化。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水處理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示範推廣控源減排和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參與)
(十二)攻關研發前瞻技術。整合科技資源,通過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加快研發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准處理、海水淡化和工業高鹽廢水脫鹽、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技術。開展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水環境基準、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新型污染物風險評價、水環境損害評估、高品質再生水補充飲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強水生態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環境監控預警、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十三)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對涉及環保市場准入、經營行為規范的法規、規章和規定進行全面梳理,廢止妨礙形成全國統一環保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健全環保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等領域招投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推進先進適用的節水、治污、修復技術和裝備產業化發展。(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保服務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完善風險分擔、履約保障等機制。鼓勵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Ⅸ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定期進行水體污染源調查。根據水源污染的類型進行定期調查,要實地觀察,收集排污資料,並且將污水排放口的水樣委託當地衛生防疫或環保部門進行分析,並將調查結果整理成文字材料,預測污染發展的趨勢。
2. 加強水源上游水質監測。監測項目主要選擇對水源有影響項目,可以選擇反映水的感官性狀的如濁度、色度、臭味、肉眼可見物等;反映有機物污染;反映細菌污染的微生物指標等;富營養化的加上藻類與浮游生物的監測。
3. 依法治理污染源。水源污染防治是一項關系人民身體健康的民心工程,對已影響水源水質的污染源一定要依法治理,要依據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緊密依靠當地政府、環保、衛生等部門有效地對污染源進行處理。
4. 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
拓展資料:
水污染,又稱水體污染,是由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的水。污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水源、風景區景觀。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各種污染物進入水體,其數量超過水體自凈能力的現象。水污染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常見的污染水體物質有:無機物質、無機有毒物質、有機有毒物質、需氧污染物質、植物營養素、放射性物質、油類與冷卻水以及病源微生物等。
水污染網路
Ⅹ 海河工業廢水污染情況
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環境保護項目計劃
1.污染狀況
海河流域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包括海河和灤河兩大水系。海河水系主要由漳衛河、
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等到組成,還包括陡駭河、馬頰河
等到平原排澇河道;灤河水系包括冀東諸河(見圖2—4)。
海河流域包括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山西省的東北部、山東省的北部、內蒙古的小部
分地區及北京、天津兩市,總面積31.90萬公里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91.8億米3,
集中在7~10月份(約佔70%),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值的10.5%,是全國水資源供
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區。
海河水系由於地表水利用程度不斷提高,河道下泄流量銳減,加上城市和工業排污
量增加,各河平均污徑比已高達0.12 。許多河段水體污染嚴重。
根據《全國環境質量報告書》(1993)的統計結果,海河水系最主要污染物為氨氮,
其次為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另外,石油類污染亦相當嚴重,逐漸被視為主要污
染物。目前海河水系最為嚴重的三氮污染和有機類污染均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河段為
滄州的子牙河和南運河、北京的北運河、張家口的洋河以及天津的海河。
2.項目規劃情況
「九五」投資重點是控制有機物污染,採用的方法是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和化工、冶
金、造紙、制葯工業廢水的綜合治理。
「九五」期間,計劃性實施56個項目,重點為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有27個,
投資額占該水系總投資的84% 。工業廢水治理項目為28個。
投資主要用於流經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等重點城市的各支流的水污染防治,涉
及支流各重點城市的治理項目共有34個,占海河流域環保投資項目總數的60% ,投資額
佔全流域投資的79% 。
海河流域項目計劃分河流匯總情況見表2—7 。項目計劃分省匯總情況見表2—8 。
海河流域項目中希望利用外資的項目28個,列入備選項目計劃的項目4個,利用外資
額0.28億美元,已簽約的項目5個,利用外資額0.60億元。屬世行貸款的項目2個,外資
額0.37億美元。
表2-7 海河流域環保投資項目河流匯總表
河流名稱 省 名 省報項目數 部報項目數 小計項目數
永定河 北 京 2 8 10
潮白河 北 京 2 2
北運河 北 京 5 5
海河幹流 天 津 6 1 7
灤 河 河 北 3 3
陡 河 河 北 2 2
洋 河 河 北 2 2
滏陽河 河 北 7 1 8
石津渠 河 北 1 1
濁漳河 山 西 2 2
御 河 山 西 3 3
洮 河 山 西 1 1
南運河 河 北 2 2 4
山 東 3 3
衛 河 河 南 3 3
合 計 41 15 56
表2-8 海河流域環保投資項目分省匯總表
省(市)名 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數 工業廢水治理項目數 其它類項目數 小計項目數
北 京 8 9 17
天 津 4 2 1 7
河 北 12 8 20
山 西 3 3 6
山 東 3 3
河 南 3 3
合 計 27 28 1 56
3.預期效益
海河利用項目完成後,新建、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23座,新增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能
力288萬噸/日。每年可削減COD 36萬噸,其中生產污水治理項目年削減COD 29萬噸,
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年削減COD 7萬噸。可有效地減緩海河流域的水污染惡化趨勢。
http://www.fojiao.org/renwen/za/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