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污水廢水 » 國際廢水形勢

國際廢水形勢

發布時間: 2021-03-31 22:40:28

① 世界的水污染形勢確實相當嚴峻,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了保護好水資源,請發出我們的呼籲。..

呼籲有什麼用啊,看看誰在污染環境。老百姓的生活污水都很好處理,很好解決。多年前為什麼沒有環境問題?所以污染主要是企業造成的,企業都是誰在當權?

② 全球和中國范圍內的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面臨形勢的分析報告
壹)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嚴重乾旱,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擴大,持續時間和遭受的損失增加。目前全國 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到2030 年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從現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節約水資源,強化水資源稀缺意識已刻不容緩,大家得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 此外,我國水資源開發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 (1) 洪水災害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存在潛在威脅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資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質污染嚴重,海河、遼河生態用水嚴重缺乏,其中內蒙古的西遼河已連續五年斷流。太湖、巢湖、滇池均為劣五類水質,總氮和總磷等有機物污染嚴重。以黃河為例,工業污染是黃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3%,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15億元至156億元。同時,令人擔憂的是,沿黃地區許多農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給區域內居民健康帶來危害。據初步測算,區域內每年人體健康損失達22億至27億元。黃河水污染同時還帶來水資源價值損失、城鎮供水損失,並增加了處理污水的市政額外投資,每年總損失近60億元。地球上的水雖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並不多。據專家估計,地球上的13.86億立方公里水資源總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還無法利用。而大陸上所有淡水資源總儲量只佔地球上的水量的3.3%,這3.3%里的85%集中在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和高山渺無人煙的冰川中,在現階段內也難以利用。地球上實際上能為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佔地球淡水總量的22.6%,為8600萬億噸,但一半的地下水資源處於800米以下的深度,難以開采,而且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諸多問題。河流和湖泊佔地球淡水總量的0.6%,為 230萬億噸,是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獲得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可是由於水體污染,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又在急劇減少。大氣中水蒸氣量為地球淡水總量的0.03%,為13萬億噸,它以降雨的形式為陸地補充淡水。目前能夠為人類開采利用的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達到40%。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除通過土壤水直接利用於天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2.8萬億m3,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總量為2200m3, 人均佔有量僅有世界平均數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從1980年到1999年,我國社會經濟總用水量增加了約四分之一,從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 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生活用水佔10.1%。
========================================================
貳)我國水資源面臨形勢

a)新世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己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但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從目前現狀來看,就全國而言,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從地區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於西南五省區,這是先天決定的水情。從人均佔有量來看,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東部可以高達五、六百倍。這是我國北方屬於資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區水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由於水體污染,水質型缺水也相當嚴重。目前全國性的乾旱缺水越來越嚴重,尤其北方地區發生水危機已不是危言聳聽。
(一) 主要災情
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1)洪澇災害: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1萬億元,約相當於同期財政收入的1/5。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億元)、1995年(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億元)、1998年(2684億元)。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洪澇災害損失100多億美元。
(2)乾旱災害:由於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在100~250億kg(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kg,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kg),但遇到嚴重乾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乾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kg,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是新個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份)。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乾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
(3)水環境:一是水土流失,區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劇增加。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的廢棄土石約30億噸,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響防洪保安。二是水體污染嚴重,由於工業廢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並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佔中國年GDP的8%。這就表明,水環境質量在繼續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這三大災害合計年均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佔全國年GDP的15%左右。從這三大災害損失來看,進入21世紀這三大災害,水資源源的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將上升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五十年來,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21%。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供水能力增長緩慢,1978~1998年全國供水能力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而同期國民經濟以8~12%的高速度增長,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約2.5億,更加劇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黃河下游頻頻發生斷流、海河成為季節性河流,以及內陸河部分河流乾枯,2000年發生的旱災,經濟損失嚴重,充分暴露了我國城市供水系統和農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4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嚴重缺水。天津市由於連續四年遭受華北乾旱影響,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水位已接近死庫容,於橋水庫已無水可供,直接威脅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盡管採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難以保證。為此,國務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工程的實施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生活質量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進一步減少,而用水量卻進一步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
2.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
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全國地下水由於長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補,目前年超采量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56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下遊河道斷流、河湖萎縮,下游有些尾閭與湖泊消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區和綠洲,由於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導致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衰減。
1999年全國年排放廢污水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根據1999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1.36萬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只佔30%,Ⅲ類水以上的河長佔70%(其中Ⅰ類水河長占 5.5%,‖類水河長佔24.5%,Ⅲ類水河長佔32.4%,Ⅳ類水河長佔12..6%,Ⅴ類水河長佔7.8%,劣Ⅴ類水河長佔17.2%)。

b)十大挑戰
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善於從戰略上看問題,要研究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採取有力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水利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水利建設作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
(一)人口增長出現峰值,人均水資源量降到低谷。我們面臨的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2030年人口增長達到峰值總人口就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將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長不僅增加對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對水的有效利用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未來5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是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最大的挑戰,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挑戰。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開發利用更加艱難。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專家們根據國際上評估的標准認為,中國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大約為 10000-11000億立方米,1997年,我國年總用水量達到了5623億立方米。按照21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初步估計,我國未來水需求將達到7500-8000億立方米,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500-2200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鑒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可經濟開發的水源不僅受到區域性的限制,而且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未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更加艱難,供需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三)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未來50年,這種發展趨勢對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基於目前廢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現狀,如果未來50年工業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鎮快速發展,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會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增加,勢必加劇水環境的惡化。因此,中國將面臨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廢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的巨大壓力。
(四)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資源匱乏等將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勢必會帶來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可以預見未來50年內,水旱災害防治任務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五)北方地區缺水形勢嚴峻,黃河及其以北地區河道斷流情況加劇。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是隨著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加劇的。黃河斷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黃河斷流的原因雖然有許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導致用水量急劇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費造成的,還包括區外引水等因素。專家們分析認為,在未來10-30年內,黃河每年將缺水40-150億m3,如果未來50年,黃河流域乾旱頻率增高,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資源短缺和治黃的難度。黃河以北緊鄰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兩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現用水危機。進入21世紀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綢繆,我國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六)糧食增長主要在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在中國歷史上水利與經濟區的形成和轉移密切相關,盛唐時期生主要經濟區在北方,當時水利設施的數量的比重佔全國41%,到宋朝主要經濟區轉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設被忽視,這時水利設施的數量只佔7%,到清朝北方又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水利設施的數量又上升到佔全國49%。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糧食生產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糧北運」格局。然而,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水利建設力度減小,糧食增長主要轉移到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導致北方旱災更加嚴重。在1985年以前,中國長江以以南地區的糧食生產總量佔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略高於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7.1—57.8%,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糧食在低消費水平下,自給有餘,余糧調給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凈調給北方糧食332.97萬噸,1960—1969 年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74.54萬噸,1970—1975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92.82萬噸,從而形成「南糧北調」的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南方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農田水利建設比北方明顯減緩。1998年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35978萬畝,比1980年只增加1679萬畝,僅增加了4.9%,其中,東南沿海地區還減少了912萬畝,減少了12.4%。而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0979萬畝增加到40554萬畝,增加9575萬畝,增加了30.9%,其中,東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242萬畝增加到6533萬畝,增加3291萬畝,增加了一倍多。蒙寧新區和華北地區灌溉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
隨著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減緩,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糧食增產在全國的貢獻率大幅度減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後在我國糧食總產增產中貢獻率的變化。1952—1985年我國糧食增產量中,南方佔61.4%,北方佔38.4%。1985年以後,糧食生產地區格局發生了巨大逆轉,北方地區的糧食生產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華北地區佔25%,而南方糧食生產增量卻下降為30.6%。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北方地區由1985年佔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區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擁有糧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區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幾乎沒有增加。
隨著南方糧食生產的減緩,導致了南方糧食總量不足。根據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糧食自給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糧食自給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糧食自給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從北方調運糧食1400萬噸以上。糧食產銷地區格局逆轉為「北糧南運」,這種格局的急劇變化,對未來50年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銳,如果未來年糧食生產總量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未來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尖銳。
(七)水利工程將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繁重。我國水利設施目前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現有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著萎縮衰老的「危機」,二是工程保安、維修、更新、配套任務大,這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到21 世紀中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將逐步進入百年期。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當時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按經濟規律、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不夠,設計標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幹、輕配套,重建設、輕管理。因此,許多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差、尾工大、設備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運行狀態不良,至今沒有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如果未來50年,現有水利基礎設施不能鞏固、提高和充分發揮效益,那麼現有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很可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隨著水利基礎設施逐步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質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務艱巨。從目前來看,我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水利基礎設施效益和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都取決於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領域,目前水利科技貢獻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節水技術的應用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水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重建設、輕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進入21世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員素質的任務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
(九)水價過低,建立水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目前水價格偏低不利於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各方面資金投入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來。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供水價格,可以促進節約用水和延長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於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政策,對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至關重要。 30多年來,國家發布的收取水費和水價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對水的認識,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識。加上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它更難靠市場經濟來調節。因此,從總體來看,水市場體制的建立任務十分艱巨。
(十)管理體制分割,影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踐表明,水利涉及到農業、工業、水運交通、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資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澇、灌溉、水電、供水等等;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認識上、還是經濟體制上,水利只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沒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待。目前水資源分地區、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既不利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多龍管水」的時代應當盡快結束,現

③ 當前形勢下化工廢水處理中存在哪些問題

1、治理成本高抄、效果難襲保證、運行不穩定。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必須要對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的技術方法進行使用,這是因為其自身的特點,例如較為復雜的水質成分、濃度較高的污染物和毒性大且可生化性差等使得一般的處理技術難以實現出水的效果。
2、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創性核心技術和成套設備。缺乏高效廢水處理核心技術和設備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缺失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
3、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脫節,新技術的工程示範力度不夠,難推。

④ 國內外如何看待廢水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環境保護事業逐步發展壯大。其中,關於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增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也穩步提高。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至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1010.3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2388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30%;2010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6654.2億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逐年增加,佔GDP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同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情況逐年下降。2001年共發生1842起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420起,是2001的1/4。2010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6654.2億元,比上年增加47.0%,占當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224.2億元,比上年增加68.2%;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397.0億元,比上年減少10.3%;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2033.0億元,比上年增加47.0%。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多種保護管理形式並存的保護管理體系。與此同時,環境法制建設日臻完善。我國環境立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環境影響評價等10部環境保護法律,15部自然資源法律,頒布國家環境標准800多項,批准和簽署多邊國際環境條約50餘項,頒布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660餘件。
「十二五」期間全國GDP將達到231.2萬億元。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宏觀戰略研究環保投入專題和「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將超3.4萬億元。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產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共十四章。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環境保護部、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中國國土資源部、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國內外多種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內容翔實、統計精確的資料和數據。報告對我國工業廢水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並且論述了領先企業運行情況。通過翔實的數據和充分的論述,從產業層面上剖析產業現狀特點,針對產業的供需矛盾闡述了工業廢水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工業廢水產業結構。

⑤ 求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談談中國國家環境安全的論文,1500字,急!!!!!!!!!

中國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國際比較分析
張雷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
摘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資源環境現實基礎表現出明顯脆弱的特徵。國際比較分析的結果表
明,在世界人口超過$ 億以上國家中,目前中國國家資源環境的安全狀態僅略優於日本,處在$" 個人口大國倒數
第二的位置上。更嚴重的問題是,未來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現已十分脆弱的國家資源環境安全基礎
產生著巨大的壓力。若在此問題上出現認識和發展政策上的失誤,便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嚴重影響中國國家
現代化進程。為此,建議!$ 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要任務應定位在:確保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穩定性。考
慮到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求,中國未來國家資源環境安全戰略的政策調整模式可以考慮為:國家資源環境安
全的穩定性0 嚴格人口控制1 & 推進資源深度化加工2 加大科技投入2 擴展資源國際化2 改善環境基礎2 強化
全民教育+ 。
關鍵詞:國家資源環境安全3 人地關系3 可持續發展3 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4!"* 文獻標識碼:5 文章編號:$""! # ()*6 &!""! +"% # ""!7 # "*
!" #"$%&"』$()"』* +),-』&』$(.% /$012 )" $3% 4』$()"』* 5%6)0&7%6 89".(&)",%"$ /%70&($2 ): +3("』
895:; ,<=
! "#$%&%』%( )* +(),-./0&1 21&(#1($ .#3 4.%』-.5 6($)』-1( 6($(.-107 8927 :(&;&#, <==<=<7 80&#.>
!;6$&』7$< 5 >?@A=B< ?<CDE?F< # <GH=?DGI<GJ K@C< D> LM=G@ F@G K< >=AE?<N DEJ OM<G FDIP@?<N O=JM ( C<B<FJ<N
FDEGJ?=<C D> JM< OD?BN O=JM @ PDPEB@J=DG DH<? $"" I=BB=DG D> <@FM- QM< ?<CEBJ CMDOC JM@J JM< A<G<?@B C=JE@J=DG D>
LM=G@R C ?<CDE?F< # <GH=?DGI<GJ C<FE?=JS =C TECJ K<JJ<? JM@G JM@J D> U@P@G KEJ VE=J< OD?C< JM@G JM@J D> @BB JM< <=AMJ
DJM<?C- WD?< C<?=DECBSX LM=G@ O=BB M@H< @ A?<@J<? @GN A?<@J<? P?<CCE?< DG =JC O<@Y<G<N G@JE?@B ?<CDE?F< # <GH=?DGZ
I<GJ K@C< @C =JC PDPEB@J=DG =C A?DO=GA EP @GN JM< B=H=GA CJ@GN@?N ?=C=GA EP =G JM< G<[J !" JD *" S<@?C C=IEBJ@Z
G<DECBS- QD I@=GJ@=G =JC ?<CDE?F< # <GH=?DGI<GJ K@C< =G CJ@K=B=JS JM?DEAM @ N<H<BDPI<GJ PDB=FS ?<@NTECJI<GJX JM<
>DBBDO=GAC @?< ?<FDII<GN<N \ J=AMJ<G=GA PDPEB@J=DG FDGJ?DBX =IP?DH=GA JM< G@J=DG@B P?DNEFJ=DG <>>=F=<GFSX =GF?<@C=GA
=GPEJC =G CF=<GF< @GN J<FMGDBDASX <[P@GN=GA =GJ<?G@J=DG@B I@J<?=@B J?@N<X CJ?<GAJM<G=GA PEKB=F ?<CDE?F< # <GH=?DGI<GJ
C<FE?=JS <NEF@J=DG-
=%2 >)&16< G@J=DG@B C<FE?=JS D> G@JE?@B ?<CDE?F<C @GN <GH=?DGI<GJ3 I@G # B@GN ?<B@J=DGCM=P3 =GJ<?G@J=DG@B ?<CDE?F<
J?@N<3 N<H<BDPI<GJ PDB=FS ?<@NTECJI<GJ
!"
就人地關系的基本思維而言,自人類文明以
來,國家便被認為是土地和人口的最佳管理工具。
中國是最早提出這一觀念的國家之一! " #。其中,以
管仲的《地員篇》中的「地者政之本$ 和《漢書·酈
食其傳》中的「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基本思
想最具代表性。在這里,「民$ 即人口,是指創造社
會財富的勞動力和管理者;地即土地,是指提供農、
林、牧、漁等社會生產物質基礎的土地資源及其相
關開發環境,如水資源狀況等。顯然,受生產力發
展水平的制約,古代時期「民」% 人口& 的數量多少取
決於「食$的生產供應狀態,而「食$的生產供應狀態
則取決於國家土地資源擁有量的大小和開發條件
的優劣。從這一觀點出發,古代資源環境安全概念
的基本模式可以表達為:「關鍵要素的數量增長』
其它要素的增加」,在這里關鍵要素的數量增長通
常是指土地面積的增加和領土擴張;其它要素的增
加則是指諸如水源和礦產等的佔有程度,盡管當時
的礦產資源消費水平還很低下。
與古代相比,現代技術已使今日社會的消費和
生產涵蓋了所有資源環境要素及其整體變化過
程。然而,隨著人類社會與資源環境兩者間產品
% 物質& 生產周期差距的不斷擴大% 如生產一個漢堡
包只需十幾秒,而糧食作物的生產則需一年,肉類
需( ) * 年;生產一輛汽車只需* ) + 分鍾,金屬產
品的回收期一般則在", ) "+ 年- 礦物能源只能一
次性使用& ,要滿足現代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國家資
源環境的支撐基礎往往需要擴展到境外空間。這
就是為什麼會有全球資源貿易持續增長和環境外
交事物出現的根本原因所在。
從各國的實踐看,現代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基
本概念模式可以表達為. 「系統穩定』 利益協調」,
在這里,系統穩定是指國家資源環境各要素的開發
和利用不應破壞其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利益協調則
是指經濟發展、資源供應保障和自然生態環境三者
關系的協調程度。對國家資源環境安全而言,系統
穩定是基本目標,利益協調則是保證系統穩定的基
本手段% 見圖" & 。
(二)要素組成
一般而言,古代國家資源環境安全概念的要素
組成相對單一,其基本模式可以表達為:「土地』 水
源」。從這一要素組成模式出發% 見圖"& ,包括湖泊
在內的河流流域土地資源開發便理所當然地成為
了國家起源及其延續的最佳場所。人類古代和現
代文明大都發生和發育在江河流域的根本原因就
在於此。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
基本概念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然而,社會生活和
生產方式的革命卻引發了資源環境要素組成結構
的重大變革。
圖" 國家資源環境安全基本概念及要素組成模式與演進過程
首先,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推動了社
會資源消費結構多元化的發展;其次,工業化和城
市化的快速擴展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系
統,從而打破了傳統安全概念的要素組成結構。據
此,現代國家資源環境安全概念的要素組成模式可
以表達為:「土地』 水』 礦產』 生態環境」。由於現
代資源環境的開發具有強烈的一體化特徵,因此,
資源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到了
明顯的加強。
(三)相互關系及其作用
資源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主要取
決於社會消費和生產方式。農業社會的消費和生產
方式決定了土地與水兩大要素的緊密關系和相互
作用。工業化以前,大規模的土地資源開發總是以
相應的水利工程建設為其先導。「水利是農業的命
脈$所表明的就是農業社會發展過程中水土兩大資
源要素的這種相互作用和影響。
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礦產資源基礎之上,
因此其社會的消費和生產方式便決定了資源環境
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在現代資源環境的/ 大組成
要素中,礦產資源占據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主
要體現在,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僅從根
本上改變了傳統要素結構相對單一狀態,並且極大
地提高了水土兩大要素的社會產出效益。與此同
時,這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模式也從根本上動搖了
要素組成的系統穩定性。例如,大規模礦產資源開
發和利用加速了森林面積的消失,從而導致整個生
態系統的失衡。實際上,正是這種要素間的正負相
互作用及其演進導致了現代社會發展極化效應的
國家資源環境安全概念及要素組成
國家資源環境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
要素組成模式
土地』 水源
古代:"0 數量增長
(0 要素增加
現代:"0 系統穩定(基本目標)
(0 利益協調(基本手段)
土地』 水源』 礦
產』 生態環境
安全概念模式
基本
概念
發展
過程
政策研究中國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國際比較分析
!"
中國軟科學!""! 年第# 期
表! 世界人口大國資源環境要素表徵指標的結構對比
" 佔世界總量比重,# $
資料來源:詳見表%。
可耕地
面積
水資源
總量
礦產
資源
能源
礦產
森林
面積&』!
排放
中國%() * %%) + %,) - %*) . /) . !() -
十國均值%+) 0 !%) / %,) ( ,) * %-) % %,) -
差異" 1 2 3 $ 3 %) ( 3 %.) 0 3 -) ( +) + 3 () ! 0) -
國家
項目
表% 中國資源環境及相關要素佔世界比重"# $
項目
資源環境指標相關指標
可耕地水資源
礦產
資源
能源
礦產
森林&』! 國土人口456
中國.) -- +) 0* %-) -- 0) %0 !) 0. %/) ,% ,) %/ !%) !. *) !-
資料來源:%)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年,中國統計
出版社。!) 世界資源研究所等,世界資源報告"%..0 3 %... $ ,中
國環境出版社。
!註:世界人口%- 大國家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和奈及利亞。
圖! 現代資源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及作用示意
出現" 見圖! $ 。一方面工業化發展極大地加速了國
家經濟的發展水平,例如,%(-- 3 %0!- 年的*!- 年
間,全球人口增長了!) ( 倍,456 增長了!) . 倍;
%0!% 3 %..! 年的%%- 多年間,世界人口增長了() %
倍,456 增長了/-) * 倍7 !2 * 8。另一方面工業化的發
展則導致了全球水、大氣、土壤、植被等生態環境惡
化局面的出現。例如,%0(- 3 %..- 年全球森林面積
減少了**#,氣溫上升了-) ( 度7 / 8。同樣重要的
是,作為資源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之一,水不僅繼
續發揮著表層土壤侵蝕的主導作用,而且還成為了
現代社會各類污染物空間位移的主要輸送載體和
工具。
三、中國資源環境安全的現實基礎
客觀地講,中國工業化以前國家的資源環境基
礎就已經十分脆弱。自%. 世紀末以後,不斷的外強
入侵和連年的國內戰亂使原已十分脆弱的資源環
境基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世紀(- 年代
初,除了西南地區外,其它地區,特別是中部和東部
地區長期建立起來的良好農業資源開發基礎均遭
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年時全國森林覆蓋率已
降到了不足.#。此種脆弱的資源環境基礎在其他
發展中國家也是不多見的7 (2 + 8。
在進入工業化進程之後,以東北" 黑龍江$ 和西
北(新疆$ 地區為主的大規模土地資源開發" 軍墾$
和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礦產資源開發使原已極度
脆弱的國家資源環境基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由於龐大的人口規模、快速的經濟增長以及
不利的生態環境保護,國家資源環境基礎脆弱的基
本特徵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觀。因此,國家的資源環
境安全問題所面臨的壓力依舊。
就現實情況而言,中國的資源環境基礎主要體
現為總量可觀、結構不盡人意、人均擁有量不足和
基礎損耗大這/ 個特徵。
(一)總量可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資源環
境基礎在總量上還是相當可觀的。為了進行對比,
在這里選擇了可耕地面積、水資源、森林面積、礦產
資源、能源礦產和&』! 排放等+ 項國家資源環境要
素的表徵指標以及國土面積、人口和456 等* 項
相關指標。
表% 表明,相對於國土面積和456 的社會
產出而言,中國在可耕地、礦產和能源礦產及
&』! 排放等/ 個方面在世界上總量中佔有較大
的比重。
(二)結構不盡人意
首先,這種不盡人意是指以森林資源和大
氣污染為代表的生態環境要素指標不是太低,
就是太高。例如中國的森林面積只佔世界總量
的不足*#。其次,水資源的基礎也表現出相對不
足,從而影響到國家資源環境基礎的系統穩定性。
資料分析表明,在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 億的%-
個國家中,除了可耕地和礦產資源,中國在水資源、
森林資源和大氣環境方面的劣勢尤為明顯! " 見表
! $ 。第三,盡管中國能源礦產在總量方面具有較強
的優勢,但資源的保有質量令人堪憂。作為現代能
源礦產的兩大關鍵礦種,石油和天然氣在國家能源
礦產資源中的比重僅為,) *#2 較世界平均水平低
了近!. 個百分點。受此影響,自%..* 年成為石油
及製品的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石油及製品的進口數
量急劇攀升。到!--- 年時僅原油進口量就超過
,--- 萬噸7 ( 8。如此油氣資源進口的大幅增長,最終
!"
表! 我國資源環境基礎耗損變化
!此原始數據來源於世界資源報告"#$$% & #$$$ 』 。中國目前開展的全國范圍內的退耕還林"還草』
及濕地和行洪區保護正是對以往耕地過度開發行為的修正。
人口密度可耕地水資源礦產能源礦產森林面積
人( 平方公里公頃( 人方( 人美元( 人噸( 人公頃( 人
中國#)# *+ #* ,,,$+ % -!.+ ) !$+ ! *+ *%/
世界!! *+ ,) .$-.+ ! ##.)+ ! #,%+ % *+ .!)
中國為世界,0 ,$/ -* ), !/ )$ #!
指標
國家
表) 中國資源環境要素表徵指標的人均擁有水平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見表,。
項目增長與變化狀況
單位國土面積人口密度(#$$- & ,*** 年)年遞增,+ *0
耕地面積占可耕地面積比重#$-) 年比重為%%0 ,,*** 年時超過#*-0!
土地沙漠化面積(,*** 年) )) 萬多平方公里,每年以#-.* 平方公里速度擴展
水土流失面積(#$$$ 年) 約##* 多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近#.+ $0
水資源佔用(#$-) & #$$$ 年) 以每年#+ )0的速度遞增
能源礦產消費(#$-) & ,*** 年) 以每年*+ %0的速度遞增
金屬礦產消費(#$-) & ,*** 年) 以每年%+ ,0的速度增長
廢氣年排放(#$%- & ,*** 年) 年遞增-+ #0(其中二氧化硫為)+ $0 )
廢水排放(,*** 年) )/) 億噸,%.0 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生物多樣性植物種類#-0 & ,*0 處於瀕危狀態
酸雨面積(#$$- & ,*** 年) 占國土總面積的, ( -,其中酸雨控制區占國土面積的##+ !0
自然災害損失(#$!$ & #$$- 年) 年遞增)+ #0
導致中國從一個世界能源礦產出口大國變成了一
個進口大國。#$$, & ,*** 年期間中國能源對外依
存度提高了#)+ # 個百分點。此種變化明確無誤地
表明,中國在能源礦產方面的優勢已不復存在,至
少在實踐上是如此。
(三)人均擁有量少
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資源環境各要素的
人均擁有量更是明顯不足。中國陸地國土面積的
人口密度為世界平均水平的近) 倍,關鍵的資源環
境要素如可耕地、水資源、礦產、能源礦產及森林面
積等方面的人均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及以下" 見表) 』 。
(四)基礎損耗高
這主要體現在社會消費增長和環境破壞兩方
面。,* 世紀-* 年代以來的大規模工業化及相關基
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拓寬了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
度。受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限制,建設初期的社會
生產發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增大資源環境的要素
投入來實現。因此,迅速增長的資源消費以及由此
引發的環境破壞勢在難免,其中以礦產消費的增長
和大氣環境的破壞最為明顯" 見表! 』 。,* 世紀%*
年代中期以來,大規模的市場開放、技術引進和經
濟結構調整使原有資源消費和環境破壞狀況得到
一定程度的緩解。盡管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迅
速提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傳統的資源環境開發理念
依舊對原已十分脆弱的資源環境基礎造成了巨大
的壓力。#$$% 年的長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洪水及
近年來北方頻發的沙塵暴正是這種資源環境壓力
的真實反映。
四、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國際比較
目前世界上在國家資源環境安全概念的共識方
面取得了不小進展,但在方法上卻依然停留在單要
素評價的基礎上,例如聯合國人口行動組織提出的
國家水資源和耕地佔有標准。考慮到國家資源環境
安全概念的整體性特點,評價方法應建立在要素綜
合的基礎之上。盡管國家間的資源環境基礎不盡相
同,但國家持續發展對資源環境要素整體保障的需
求是一致的。換言之,若缺少任何一個國家的生存和
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這里選擇了耕地、水資源、礦
產資源、能源礦產、森林資源和12, 排放量等
. 項資源環境要素表徵指標,對世界上人口在
# 億以上的#* 個國家進行了比較"見表-』。
分析的結果表明,抽樣的#* 個國家大體上可
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高安全度國家,其安全系
數高於世界均值- 的水平。這類國家包括俄羅斯、
美國和巴西等) 個國家" 見表-』 ,占抽樣國總數的
)*0。第二類為低安全度國家,其安全系數低於世
界均值- 的水平。這類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
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和奈及利亞等/ 個國
家, 占抽樣國總數的
/*0。
從低安全度國家的
情況看,大體還可以分
為) 個亞類。第一亞類
的安全系數值域為- &
),屬一般低安全度國
家。這類國家的資源環
境基礎雖比高安全度國
家的低了許多,但仍有
相當開發的彈性空間。
例如孟加拉國的可耕
表- 資源環境安全系數國家分類
分類及安全系數指標數量國家(安全系數值)
一、高安全度國家(3 -) )
俄羅斯" ,)+ $%』 、美國
(#)+ $/)、巴西(##+ )%)
二、低安全度國家(4-) /
#+ 一般低安全度國家(- & )) ,
孟加拉()+ %/)、奈及利亞
()+ #$)
,+ 次低安全度國家" ) & #』 !
印度尼西亞(,+ #/)、巴基斯
坦(#+ /%)、印度(#+ /!)、中
國(#+ /)』
)+ 完全低安全度國家" 4#』 # 日本(*+ $)
政策研究中國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國際比較分析
!"
中國軟科學!""! 年第# 期
地、水資源和奈及利亞的可耕地、礦產資源均有相
當大的開發潛力。第二亞類的安全系數為! " #,屬
次低安全度國家。這類國家的資源環境安全的彈性
空間已經明顯不足,特別是在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方
面的表現更為突出。例如巴基斯坦單位國土面積的
森林面積指標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 %,而印度已經
開始陷入人口過快增長與本國有限資源環境基礎
沖突的困境。第三亞類的安全系數小於#,屬完全
低安全度國家。這類國家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其資
源環境已無任何開發餘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不得
不完全依賴於國際資源環境市場。
中國屬於次低安全度國家,且處於該類& 個國
家的最後一位。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狀態極為不佳。
形成此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森林覆蓋面積過
低,一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五、未來中國資源環境安全政策調整
著眼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提高國家資源環境
的安全保障至關重要,其中關鍵的一環是如何確保
現有資源環境的系統穩定性。欲達此目的,未來國
家為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調整勢在必然。根據國家發
展的實際,為確保未來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穩定
性,對相關政策的調整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繼續嚴格的人口控制政策。龐大的人口
基數始終決定著中國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狀態和
位置。因此未來國家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嚴格的
人口控制基礎之上。
第二,全力推進國家資源加工深度化進程。各國
實踐表明,國家工業化的財富積累是通過資源深度
化加工來實現的。就是在人類知識十分發達的今天,
人類智力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通過資源物質的載體來
體現。而高科技產業發展所代表的正是這種資源深
度化加工的最新進程。因此,資源深度化加工的狀態
便決定了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程度。目前,中國一噸能
源與礦產原材料的產出只有#』( 美元,而日本和美
國的則是中國的(#) 』 倍和*%) ( 倍。此種情況表明
中國資源深度化加工發展的巨大潛力。因此最大限
度地延長各產業,特別是基礎產業的加工鏈條和提
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應是國家未來持續發展的中心任
務。
第三,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學技術的進
步體現著人類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的不斷深化
過程,是實現國家資源深度化加工和產品高科技化
發展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前提。要保證科學技術投入
的力度,中國必須充分啟動國內自主科學技術創新
和國外科學技術引進這兩台動力引擎。
第四,努力擴大資源環境國際化水平。國家資源
環境安全的穩定程度不僅取決國家自身的基礎,而
且也取決參與國際資源環境開發的能力。實際上,不
僅是處在完全低安全度國家的日本及次低安全度國
家的印度,就是處在高安全度國家的美國同樣需要
參與國際資源環境市場的開發。中國*+ 世紀,+ 年
代以來的大規模石油進口,不僅使國家傳統以煤為
主的落後能源消費結構得到了有效改善,而且還從
根本上扭轉了國家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局面。
#,,% " *+++ 年期間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平均每年減
少了%(++ 萬噸標煤。各國共同的實踐已經證明,擴
大資源國際化水平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必然規律。因
此,中國要想確保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的穩定性,實現
未來持續發展目標,同樣要遵循這樣一個規律。
第五,改善生態環境基礎。導致中國國家資源
環境基礎脆弱狀態的主要原因是國土資源長期開
發過程中的森林面積快速消失和生態環境嚴重破
壞。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加強環境
保護力度將是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一項長期基本
任務。除了堅持全國范圍的植樹造林、增加有效林
地面積外,提高各類資源的再利用水平和努力改善
水、土及大氣等環境要素狀態同樣重要。
第六,以人為本,強化教育基礎。決定上述政策
調整及實施效果的關鍵在於人。因此,中國未來教
育發展的基本任務在於大力提高全體公民的資源
環境安全意識和參與資源環境改善的能力,其中包
括優先提高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 包括科教部門.
的科學決策水平和心理素質。在實施方針上,一要
堅持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和普及教育的緊密結合,
一要注重教育方式的改進和教育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 0 金其銘等) 人地關系論/10 )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 02) 3) 456787 98:5;8< *++#< =>?;@ ABC5D5;: E>E8@;?B>6 F>:
?G5 H>:@CI #,(+ " *+(+< G??EI $ $ HHH $ J56787) K>L $ BEJ $
HH7)
/! 0 M) 麥迪森) 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10 ) 李德偉,蓋建玲
- 譯. ) 北京:改革出版社,#,,%)
/& 0 N) O) 4:;BK< P) N) Q;6KG;6< 9) N) 3RB665:< O57>8:J57 >F
?G5 S;:?G< T:56?BJ5 U;@@ V6J) S6K@5H>>C 4@BFF7< #,』』)
/( 0 張雷) 中國人地關系的資源環境基礎/ N0 ) 人口資源環
境,#,,,,&)
/W 0 張雷) 中國能源安全探討/ N0) 中國軟科學,*++#,- & .)
(本文責編:白露)

⑥ 世界水資源現狀

據中國水利部消息,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19屆國際灌排大會暨第5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中國在水資源領域面臨著五大嚴峻的挑戰: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⑦ 全球性的災難!日本如果真將核廢水倒入太平洋,結果會怎樣

日本政府擬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太平洋,這一設想不僅引發周邊國家擔憂,而且導致全球憂慮。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於2020年10月23日警告稱,福島核反應堆排放到海里的污染水,含有放射性物質,有可能損害人類的DNA。

核污染後果重大,而且范圍廣泛,時間久遠。周邊國家也表示了嚴重關切,希望日本政府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決策。聯合國關注危險物質處置等問題的相關特別報告員就曾發聲,敦促日本政府不要無視在核廢料處理問題上的義務,不要借著疫情之機,不經過國際磋商,就強推核廢水入海。不僅如此,日本國內福島附近的漁民和民眾也強烈反對日本政府把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

(7)國際廢水形勢擴展閱讀:

日本國內、周邊國家和聯合國的反對當然是有理由和科學根據的,而且,誰也無法擔保含有放射性核物質的水會對人類健康和生命,以及演化有何影響。但至少可以判斷,核污染水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且影響可長達數千年。

「新安全圍堵體」為善後福島核污染提供了榜樣和借鑒,可以通過聯合國、其他國家與日本核安全領域合作,提出可行的計劃,或者在福島核電站當地建造「新安全圍堵體」,把廢棄的核電站永遠封存起來,或者把核污染水轉運到日本本土某一地方,建造「新安全圍堵體」把這些污染水封存起來。

⑧ 國際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問題屬於環境領域的問題。如果從環境的角度來考慮,這並不是一個新課題。但在全球范圍內,將水資源問題與國際安全問題密切結合起來,這還是近20年來的事情。可以看到,「水安全」、「水權」、「水武器」以及「水沖突」等相關的詞正在被廣泛使用,而且許多學者、政治家都在大聲呼籲,必須重視水資源危機對國際安全的威脅,否則一些地區將爆發因水資源而引起的戰爭。這種關注和擔憂主要基於對目前和未來地區性、全球性水資源缺乏的分析和預測。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