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D
小題2:B
B. 龍陽湖的水質整改
龍陽湖,漢陽六湖生態水網構建的重要節點,在六湖中水質最差,達劣五類級別,污染底泥就有1米厚。龍陽湖如若不治,交叉污染難以避免。龍陽湖和墨水湖是位於漢陽主城區的兩大湖泊。武漢市針對兩湖的綜合治理工程擬於當年動工,綜合治理將從兩湖的清淤開始,擬投資3.5億元用於龍陽湖截污、清淤、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擬用3年時間將其升至四類水質,實現岸清水綠。目前龍陽湖已清淤2.5萬立方米,建成污水管網1.3公里。
在漢陽六湖連通工程中,水質優良的江漢水要先進入龍陽湖,繼而流經三角湖、墨水湖、北太子湖、南太子湖,再有從南太子湖的東風閘出長江,可以把漢陽打造成為商務會展生態宜居區!
C. 求普通墨水的污水處理方法
油墨廢水處理葯劑就可以,需要根據油墨廢水的的濃度來確定葯劑的添加量,具體的還需要做小試來確定。(昊諾水處理)
D. 武漢地區土壤Hg的空間分布特徵和污染成因
劉紅櫻1 張德存2 馮小銘1 陳國光1 郭坤一1
(1.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210016;2.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武漢430056)
摘要:本文結合武漢地區和全國土壤含Hg背景,研究了武漢地區土壤Hg的含量特徵、全區和典型污染區的分布狀況。結果表明,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為0.107mg/kg。全區土壤Hg污染面積239.3km2,分布形態上表現為以城市為中心構成的環帶狀、片狀,城市區內部形成以工業區和老城區為中心的污染區,並向外圍擴散。土壤Hg高背景區面積826.3km2,近總面積的1:10,分布於武漢三鎮、蔡甸、陽邏等城鎮和葛店化工區。清潔區大面積分布於蔡甸南、黃陂-新洲和江夏區。成土母質母岩、礦產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區Hg污染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Hg;空間分布;污染成因;土壤;武漢地區
汞(Hg)在整個生態系統乃至地球表層的物質循環過程中都是非常活躍的[1]。Hg是常見的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以多種形態存在[1~4]。汞蒸氣、無機汞鹽(除硫化汞外)、有機汞均有毒,特別是無機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的甲基汞毒性更大。土壤中的Hg可通過蒸氣和粉塵進入大氣,通過元素的活化遷移進入水圈,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進入生物體。植物根部、動植物呼吸均可吸收金屬汞;而甲基汞具有強水溶性,幾乎可全被生物體吸收,且很難分解排泄[1~4]。
武漢作為綜合性大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由於高污染、高消耗的工業基礎,工藝水平的限制和薄弱
的環保意識等因素,城市工業固體排放物、廢氣飄塵、生活垃圾、污水均對武漢土壤環境產生著嚴重的污染。
一些老工業區固體排放物大量堆積、某些大工廠周圍和道路汽車尾氣排放的汞等重金屬污染在武漢城區不同地段存在。僅長江武漢江段24個入江排污口每年排放汞70.973噸,污染物平均含汞2.31μg/L,最高可達22.408μg/L[5]。武漢市郊易家墩土Hg含量0.095~0.516mg/kg,15個白菜樣Hg含量0.0005~0.019mg/kg,2個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准[6]。加上長江、漢水在武漢交匯,府河、灄水、倒水、舉水、巡司河等次級河流與湖庫溝通流貫全區,形成交織水網。而水生生態系統中汞活動性較強,生物的濃集放大效應顯著,生態後果也就更嚴重和突出[7]。但對於武漢區域性Hg分布特徵和污染狀況仍缺乏研究。鑒於此,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部署,我們對武漢區域性土壤Hg分布進行了調研工作,涉及武漢地區所屬8個城區行政區,6個市郊行政區,總面積為8629.6km2的范圍。
調查區——武漢地區位於江漢盆地東緣,主體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地貌,北部少部分為低山丘陵區。市域南部的江漢盆地為主體部分,面積6890km2。
區內廣為第四紀河湖型沖積層所覆蓋,間有少部分古中生界殘丘山體。區內第四系,約占總面積的80%。其中,更新統由紅色網紋狀粘土、棕紅色粘土、含礫粘土組成,基本發育於Ⅱ、Ⅲ級階地上,構成壟崗剝蝕地貌;全新統屬於一套現代沖積層、湖沖積層,分別由粉沙土、亞沙土、亞粘土或粘土、淤泥粘土組成,分布在長江、漢水及大別水系的沖積帶內,構成諸水系Ⅰ級階地。黃陂區北部造山帶變質地體區,母質岩系分別為元古界紅安群、大別群一套中高壓區域變質岩系,主要岩性有石英片岩、片麻岩、淺粒岩等。局部地區為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體。
武漢地區土壤發育以地帶性土壤為主,含有7個土類,14個亞類,主要土壤類型為水稻土、潮土、棕紅壤、黃棕壤。其中潮土集中分布於長江、漢水及其他水系形成的現代沖積平原區,棕紅壤、黃棕壤則廣泛分布於更新統、古中生界、元古界母質層上,水稻土作為一種後成土壤則穿插分布上述3類土壤之中。
1 樣品採取與分析
系統採集0~20cm深度的淺層土壤樣品和150~200cm深度的土壤深層樣品。采樣密度和采樣介質按不同環境區進行控制,淺層土壤樣采樣密度在區內廣泛分布的平原-壟崗地區為1件/km2,城鎮居民工業區為1~2件/km2,北部淺覆蓋的低山丘陵區為1件/4km2;深層樣采樣密度為1件/16km2;對全市域分布的1100km2的湖沼區,每平方公里採集1~2個湖沼底積物樣替代;對分布於長江灘塗地區的淤積層,則視為未壤性化的土壤而採集表層樣品。土壤樣品布置於可代表本采樣單元(淺層0.5~4km2、深層16km2范圍)的地質單元、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類別的地段。淺層土壤樣採集時以一個采樣點為主,周圍50m范圍內採集3~5個子樣組合成一件樣品,采樣介質為地表向下約20cm連續土柱。深層土壤樣根據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現狀用取樣鑽採集150~200cm深度范圍的30cm連續長度樣品。除上述區域性樣品外,另外還選擇沿江灘塗洪泛沖積層區分層採集了剖面樣,城區、沿江農地、主要廠區、湖區等典型景觀地段採集了進一步研究樣品。土壤采樣點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定位,在平面上基本均勻分布。
樣品經自然乾燥,用木棒砸碎,過20目或40目篩後提取600g分析樣。樣品分析方案為:淺層樣每4km2分析1件組合樣,分析總數1628件;深層樣每16km2分析1件單樣,分析總數540件。
典型地區採集了植物樣品,經清洗、殺酶、烘乾、粉碎後過40目尼龍篩備用。採集了漢口大夾街街區的人發樣品。發樣采自後枕部距發根約3cm以內,1%溫熱洗發液洗滌2次、去離子水沖洗數次、晾乾。
樣品由國土資源部武漢測試中心用原子熒光法分析。測試過程採用國家一級標准物質監控、實驗室內部和送樣單位檢查、密碼抽查等質量監控手段。
2 土壤Hg含量及其分布特徵
2.1 含量特徵
土壤中元素的原生背景含量,可通過土壤圈中相對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深層土壤的含量來分析,並與區域、全省、全國和世界土壤的含量相對照。在土壤化學元素調查試驗工作中,已基本證實深層土壤(>150cm深度)能近似地反映第一(原生)環境元素分布、賦存狀態,代表土壤背景特徵;淺層土壤(<20cm深度)是土壤圈中與生態環境聯系最直接的層位,也是近期受到人為干預最敏感的地帶[8~9]。
武漢地區土壤深層不受污染的汞環境背景基準值0.033mg/kg。武漢地區全區深層土Hg含量(0.039mg/kg)比湖北的低,與全國的相當(表1)。因此其深層土Hg含量作為全區土壤背景的體現,為一低「原始」背景。
全區淺層Hg含量變化較大,平均含量明顯高於深層及湖北和全國值,表明在淺層土壤中有Hg的添加,並存在明顯的局部富集。
表1 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特徵 單位:mg/kg
2.2 分布特徵
土壤Hg含量分區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和容量的研究情況[3,11~13],其含量范圍和相應的污染指數見表2。
表2 武漢地區土壤Hg含量分區標准 單位:mg/kg
註:(土壤類型)142為瀦育型水稻土;31為黃棕壤;122為灰潮土;11為棕紅壤。(成土母質母岩)Q4為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沖積層、湖沖積層和湖積層;Q1-3為第四系更新統紅色沖積層、湖沖積層、坡-沖積層和洪沖積層;Q為第四系殘坡積層粘土、亞粘土類碎石;P-C為石炭-二疊系碳酸鹽岩類;D-S為泥盆-志留系碎屑岩類。(產出礦產)K1為高嶺土;Cb為碳酸鹽岩;Sa為建築用石英砂礦;Au為金礦,Gp為石膏;Cy為粘土。
城市環境中的人為的Hg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三廢」排放以及煤炭和石油的燃燒等[4,14~17]。排放Hg污染物的工業主要有冶金、電鍍、化工、造紙、製革、制葯、紡織和肥料等,氯鹼、電器設備、塗料、儀器和農業等行業用Hg做原料或輔料[4,14]。對於武漢地區的幾個Hg污染區而言,漢口中心城區包括17碼頭、天津路、六合路、黃浦路等排污口,其污染物含Hg0.243~0.967μg/L[5]。城市生活垃圾中Hg釋放率可達54.8%[18],中心城區的城市生活排污污染也較嚴重。古田工業區包括有機化工廠、制葯廠、聯鹼廠、電纜廠等,漢陽城區包括漢陽鋼廠、農葯廠等排放Hg污染物的工業企業。其中漢陽東風閘排污口污染物含Hg0.405μg/L[5]。機動車尾氣、大氣飄塵、粉塵和工業廢氣等通過氣媒介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據研究[19],大氣總懸浮顆粒中重金屬含量是土壤中含量的2~200倍,可釋放比例也高於土壤釋放率。陽邏電廠的煙塵飄落物可能是陽邏Hg高背景區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對陽邏造紙廠和化肥廠排污口污染物監測,含Hg1.115~0.199μg/L[5]。
4 結論
武漢地區深層土壤具低Hg背景,而淺層土壤Hg含量明顯高於湖北和全國含量值。
武漢地區土壤Hg污染面積239.3km2,分布形態上表現為以城市為中心構成的環帶狀、片狀,城市區內部形成以工業區和老城區為中心的污染區,並向外圍擴散。典型污染區包括葛店化工區、江岸區城區、東西湖區古田工業區、後湖南部的盤龍古城和武昌城區。土壤Hg高背景區面積826.3km2,近總面積的1:10,分布於武漢三鎮、蔡甸、陽邏等城鎮和葛店化工區。清潔區大面積分布於蔡甸南、黃陂—新洲和江夏區。
成土母質母岩、礦產和土壤本身不足以形成Hg污染,人為因素是造成城市地區Hg污染的決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Boening D W. Ecological effects, transport, and fate of mercury: a general review. Chemosphere,2000,40:1335 ~1351
[2] 孫鐵珩,周啟星,李培軍.污染生態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4~297
[3] 夏家淇.土壤環境質量標准詳解.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1 ~86.
[4] 陳靜生,鄧寶山,陶澍,程承旗.環境地球化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1~325
[5] 翟貴仙.長江武漢江段排污口調查.人民長江,1997,28(8):29~31
[6] 鄧明.汞、鎘在城郊農業生態環境中的行為及影響研究.農業環境保護,1989,8(2):20~24
[7] Kaiser J. Toxicolodists shed new lights on old poisons.1998,279:1850~1851
[8] 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1995,4(3):172 ~180
[9] Larocque A C L, Rasmussen P E. An overview of trace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from mobilization to 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8,33(2/3):85~91
[10]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 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1 ~497
[11] 夏增祿.土壤環境容量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86.4~93
[12] 夏增祿. 中國主要類型土壤若乾重金屬臨界含量和環境容量區域分異的影響.土壤學報,1994,31(2):161~169
[13] 魏復盛,陳靜生. 中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環境科學,1992,12(4):12~19
[14] 劉天齊,黃小林,邢連壁,耿其博.環境保護.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37 ~256
[15] Rasmussen P E, Goulding K W T, Brown J R et al. Long-term agroecosystem experiments: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hange. Science,1998,282 (30):893~896
[16] Markus J A,McBratney A B. An urban soil study:heavy metals in Glebe, Australia. Aust J Soil Res, 1996,34:453 ~465
[17] Thornton I,Culbard E,Moorcroft S et al. Metals in urban sts and soils. J Envion Technol Lett, 1985,6:137~144
[18] Schreck P. Envirnmental impact of uncontrolled waste disposal in mining and instril areas in Central Germany. Envirnmental Geology,1998,35(1):66~72
[19] Kashulin N A, Ratkin M E,Dauvalter V A and Lukin A A. Impact of airborne pollution on the drainage area of subarctic lakes and fish. Chemosphere,2001,42:51~59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ution Origin of Mercury from Soils in Wuhan Area
Liu Hongying1, Zhang Decun2, Feng Xiaoming1, Chen Guoguang1, Guo Kunyi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210016;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056)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tics of mercury form soils in the whole region and the typical pollution areas of Wuhan Area are studies by contrast with the Hg background of soils in Wuhan Area and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g average value of soils in Wuhan Area is 0. 107 mg/k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which acreage is 239. 3 km2,displays as zone-shaped and splinter-shaped surrounding city, formed the pollution areas surrounding the instrial park and old city zone within the city, and spread abroad. The high mercury background domains which acreage is nearly ten percent of the whole region distribute in Wuhan City Zone, Caidian District and G edian Town. The Mercury clear domains distribute in Huangpi District, Xinzhou District,Jiangxia District and the south of Caidian District. The soil parent rocks, mineral resources and soils themselves aren』 t enough to form mercury pollutions, artificial effect is decisive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mercury pollution.
Key words: Mercur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Pollution origin; Soil; Wuhan area
E. 小河如何臟亂差。
人們環保意識不強,工農業生產污染,生活廢水廢物亂排亂倒,都是造成臟亂差的原因。
F. 如何保護水與環境
如何保護水環境,從節約用
由於連續高溫高熱,太湖藍藻在短期內積聚暴發,水源水質惡化,導致江蘇無錫大部分水源被破壞,城區從5月28日開始出現了大范圍的自來水發臭現象
,全市200萬人生活飲水困難。據媒體報道,一度引發市民搶購純凈水,因為沒法做飯,甚至連麵包都搶購一空。
藍藻是什麼?
藍藻,又名藍綠藻,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級的藻類植物。其細胞外有膠質衣,具有相當強的黏稠性,因此,又稱黏藻。藍藻又分很多種,污染太湖的藍藻不僅黏,而且滑。這種藍藻對水生物和人畜的威脅主要因為其有劇毒,可誘發肝癌。這種毒素很耐熱,即使煮沸也不易分解。但可被活性炭吸收而帶走毒素,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我們也注意到,此次報道中主要提及水質發臭問題,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技術研究室高級工程師沙茜介紹說,腥臭是藻類的共性,暴發時濃度高臭味重,有點類似魚臭味。對於臭味的處理,常規的辦法收不到好效果。
其實,藍藻如果不是因為過於集中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話,它可是植物的好肥料,是水生生物的好飼料,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氮和磷,所以常把它們稱為「富營養」。我們喝的保健品螺旋藻就是藍藻的一種呢。
「水華」現象在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在生態平衡的狀態下是可以自我調節、自我凈化的,藍藻可以被魚吃、被水草當養分吸收。但是,當受到環境變化(如氣候變暖)、底泥淤積、人類的不當干預等因素干擾時,藍藻失去自身調節的能力,因而會暴發。
無錫水事件離我們看似遙遠,其實很近,因為湖北也是千湖之省,武漢的東湖、墨水湖等湖泊也不同程度受到藍藻等藻類污染。長江、漢江因為流動性大,類似藍藻大面積暴發的事件可能性小。但是,我們仍然有憂水的理由:業內人士說,當年墨水湖的魚受到藻類和工業污水中重金屬的污染,魚都長變了形。武漢市內喝漢江水的居民有時候覺得水有腥味,也就是受到了藻類的影響。東湖的水,藻類污染一直存在。
洗洗涮涮增加水體污染
「汽車臟了,我們用水洗;馬路臟了,我們用水洗;可是水臟了,我們用什麼洗呢?」這是無錫電視台的一段公益廣告。它同樣該引起我們武漢市民的思考,我們可以為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做什麼?
另一位環保研究專家說:企業應該主動做好對工業污水的處理,但現實是,有些企業根本沒有污水處理設備,有的企業則白天不排污、檢查時不排污,等天黑了沒人看見時就偷偷地排;開發居住小區時開發商也應當要建污水處理廠,但現在普遍未建。
沙茜介紹,對氮和磷的處理,一級污水處理起不到作用,必須依賴二級或進一步的深度處理。目前,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但還有待於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作為居民個人,能做的就是,節水惜水,少用水就可以少排水,少排水自然可減少污染,減輕污水處理的壓力。此外,平時洗洗涮涮,您家盡量少用像洗潔精之類洗滌劑,盡量使用環保洗衣粉,而不用含磷洗衣粉。否則,洗滌劑中所含的這些富營養成分就會隨著下水道排出而形成水體污染。
藍藻暴發後,人們加緊打撈。
G. 湖北中楚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北中楚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是由國家建設部審定的具有甲級工程招標代理資格、乙級工程造價咨詢資質、乙級政府采購代理資格和丙級工程咨詢資質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主要從事1、各類建設工程的建築方案、勘察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市政、道路、園林、施工、監理、大型成套設備(國內)及大宗材料采購等招標代理;2、建設項目建議書與可行性研究及投資估算的編制、審核,項目經濟評價和綜合評估的咨詢服務;3、以政府采購為主的國家政府機關的各項采購招標代理。公司先後完成了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的工程招標代理。如白沙洲農貿大市場、萬國汽配城、武漢煙草專賣局配送中心、湖北省長江干堤加固項目、武漢市漢口江灘A片環境整治工程、荊州紅光污水處理項目特許經營權招商、武漢市沿江大道環境整治工程、墨水湖大橋、天興洲大橋、漢孝高速公路、華中科技大學喻園小區、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新校區建設、武漢鋼鐵集團技術中心科技大廈、武漢煙草(集團)有限公司高架庫、美的集團武漢工業園一、二期、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武漢體育中心、武漢天河機場航站區及配套設施等一大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省市重點工程,
法定代表人:肖永鋼
成立時間:2003-12-11
注冊資本: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0000003409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漢市江漢區發展大道176號興城大廈A座10F
H. 武漢有哪些遺憾消失的湖泊
武漢50年"蒸發"89個湖泊
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譽的武漢還剩多少湖泊嗎?您了解,江城這片「夢里水鄉」現存湖泊的面積嗎?權威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城區湖泊由建國初的127個銳減至目前的38個。社會各界大聲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緩!
「湖泊是地球媽媽明亮的眼睛」,曾經,武漢市內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遍布三鎮,武漢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百湖之市」,湖泊成為武漢市民的驕傲。
然而,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楊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目前中心城區僅存的38個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權威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金伯欣等專家認為,武漢湖泊數量減少、面積銳減,既有特殊歷史背景下圍湖造地、圍湖養魚的「歷史之殤」,也有因城市建設需要而填湖占湖的「發展之殤」,更有屢禁不止的違法填湖的「現實之殤」。
武漢曾經優於水,如今卻憂於水。面對嚴峻的湖泊保護形勢,武漢市長阮成發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大聲疾呼:「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湖泊!」「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治理湖泊,保護湖泊!」金伯欣教授也呼籲:「政府當需鐵腕治湖,市民也應主動保護。」
武漢在湖泊保護方面也做了諸多努力,出台《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東湖水網」等治湖工程。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資治湖,一方面湖泊卻在繼續遭到侵蝕與破壞。
本報記者歷時兩月,就此進行深入調查采訪,為您講述武漢湖泊的命運變遷,展現湖泊保護的歷史、成績和難題,探尋湖泊保護的對策與良方。
30年來武漢湖泊減少34萬畝 半世紀吞掉近百個
浩浩長江奔騰而過,數百湖泊星羅棋布——武漢,因此被稱為「江城」、「百湖之市」、「夢里水鄉」。這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而在今天,人們為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而欣喜的同時,也為湖泊保護的嚴峻現實而憂心。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500畝,合343350畝——編者注)。近10年,武漢中心城區湖泊面積由原來的9萬余畝縮減為8 萬余畝,凈減少面積數千餘畝。
再往前看,建國初期,武漢市7個主要城區大小湖泊就達127個,目前僅剩下38個,總數已不及50年代初的1/3。這意味著,近50年來,共有近百個湖泊已經消失。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楊汊湖」、「范湖」,水已不見,只留下一個帶「湖」字的地名。「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雙秀目,一窩笑靨,一隻美臍。」著名作家劉醒龍曾如此抒發對湖的眷顧。現實卻是,曾經清洌甘甜、捧之即飲的湖水,不少已變得污濁臟膩,甚至臭氣撲鼻,垃圾遍布;碧波盪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蠶食,變成繁華的街市、寬闊的馬路和成群的樓宇——這幾乎是武漢市主城區湖泊近30年來共同的命運。照此下去,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泊嗎?
三鎮
曾經的夢里水鄉
碧水連天,荷葉連連,飛鳥蹁躚,群魚戲水,草長鶯飛,夏可摘蓮花,捕蝦蟹,戲清水;冬可采湖藕,觀飛鳥,嘗魚鮮。這不是畫家筆下的畫圖,而是老武漢人記憶中的真實圖景。
史料記載,1635年和1904年分別修築袁公堤和張公堤後,武漢成為水上鬧市,「帆檣林立,商賈雲集」,茶樓客棧,鱗次櫛比,綠荷紅蓮,烏梢青柳,亭台水榭,倒映水中,水鄉風情,秦淮不及。
在武昌城內,原有九湖。蛇山以南,今解放路東西各有一組湖泊。今人民電影院附近的菱湖,是舊兩湖書院的外湖,今花堤街即為菱湖的攔水堤,在堤的北端經平湖間出江,南與都司湖、東與西湖均相連。兩湖書院的內湖為都司湖,沿湖原來建有水閣、涼亭、長廊,風景寧靜宜人。
街東則有西湖和歌笛湖。西湖原有湖上花園,綠柳成陰;歌笛湖,因湖中蘆葦薄膜可做笛簧而得名,位於水陸街與紫陽路之間,現僅存歌笛湖街巷名稱。如今倖存下來的紫陽湖就位於其東側。另外,位於水陸街巡迴嶺和清真寺街附近有教唱湖,曾為楚王府歌伎集中的地方。
這些湖泊連成一片,這片湖區就是古南湖。古南湖外與長江相通,各個子湖之間的湖堤即為街道。從蛇山俯看下去「荷葉彌望」,蓮香撲鼻,黃庭堅曾有詩雲「憑欄十里芰荷香」。古南湖隨著舊武昌城從蛇山北擴展到山南而包入城內了,現在的南湖指城外的赤欄湖。
此外,今紫陽路北,復興路和烈士街之間曾有彎把湖。鳳凰山以北,中山路以南得勝橋、西城壕街一帶原有應山湖。舊城西北外筷子街附近有筷子湖。而如今,這一帶除沙湖外,這些小湖均已不復存在。當時的沙湖水域可達青山港,與長江直連可通船。
漢陽的湖泊除了古郎官湖和今蓮花湖外,最著名的要數月湖了。月湖的范圍原來從梅子山向東在龜山北麓直達江邊。龜山、梅子山凸出湖中,古琴台、崇福寺、鍾樓、文昌閣等建築,仿若西湖風景。漢陽西南郊,今武漢動物園一帶,還有馬滄湖、墨水湖,有港直通漢陽縣諸湖,如官湖、刀環湖。再南還有太子湖。往西在湯家山和扁擔山之間有龍陽湖。在漢南區還有銀蓮湖、沉湖等諸多湖泊。
漢口中山大道西北邊原來都是湖泊,統稱「後湖」,包括牛湖、西長湖、鯨子湖、十八淌等眾多小湖泊。在張公堤未修築之前,從江漢路一帶,可直接乘船經後湖達黃陂、孝感。後湖風景優美,曾是騷人墨客、往來商賈的游樂之地,被稱為「瀟湘湖」。在今建設大道和青年路的夾角上有一西湖、北湖,建設大道以南還有罐子湖等多個小湖。在漢口西北,原有一片面積為40萬畝的水面,泛稱東西湖,其中又有小湖貓兒湖、桑台湖等。
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從空中俯看,大小百餘個湖泊,如形態各異的珍珠鑲嵌在江城大地,勾畫出武漢夢里水鄉的風韻情致。
蠶食
大片湖泊變陸地
來自湖北省測繪局不同年代的航攝影像和地圖,直觀而清晰的反映了大片湖區、多個湖泊漸遭蠶食,由水域變陸地,從夢里水鄉到繁華街市的變遷過程。
這些權威影像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漢口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內外,絕大部分是成片的湖區,發展大道以南的核心城區亦有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漢陽的墨水湖西南,亦是大片湖區,較大的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龍陽湖等眾多湖泊,其它小湖泊更是星羅棋布;在武昌,則有東湖、南湖、沙湖等幾個主要湖泊,水域面積幾乎佔到武昌城區版圖的一半。
而到2000年前後,發展大道以北,以漢口火車站、楊汊湖小區為中心的大片湖泊已遭填占,常青花園、民航小區、楊汊湖小區、橋苑小區、漢口火車站、民航管理局等在這片湖區上拔地而起。漢口中心城區內的多個小湖泊已經消失,僅剩下北湖、西湖、菱角湖等幾個小湖泊;漢陽中心城區星羅棋布的眾多小湖泊大多已經消失,墨水湖、南太子湖、龍陽湖、三角湖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縮小;武昌的沙湖、東湖及南湖面積劇減,青山公園旁的戴家湖、水果湖附近的茶葉港已經消失,曬湖、四美塘已變成了小水塘。
現如今,又過10年,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以內的大片湖區已幾乎消失殆盡,百步亭花園等多個大型小區成片崛起,城市道路密如蛛網;墨水湖與南太子湖的連通港大片水域已經消失,墨水湖南路以南墨水湖的一部分消失,連接墨水湖、龍陽湖、南太子湖的湖汊、河港因為城市和道路建設全部遭填占,幾大湖泊的聯系被完全截斷;沙湖、南湖變得更小。
專家學者和勘察部門的調查研究結論,與上述影像資料基本一致。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與其弟子曾忠平博士,曾作過專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從1991年至2002年,僅這11年時間里,武漢主城區湖泊水域消失近25%,遭蠶食的湖泊面積近4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近4平方公里。其中,漢口湖泊的減少率達最高,達29%,而武昌由於湖泊的總面積較大,減少的湖泊面積總量也就最大,達23平方公里,居三鎮之首。另外,漢口的後襄河、北湖、菱角湖、鯇子湖,武昌內沙湖、水果湖、曬湖、四美塘等8個湖泊面積急劇減小,減少幅度超過35%。
來自勘察部門的調查數據同樣令人觸目驚心:1996年,勘察部門對漢口中心城區的5個主要湖泊進行了調查,1995年,漢口湖泊面積比1980年共減少550畝,平均減少率為44.06%,其中最高的達66.9%。
城市在建設,湖泊在變遷。「回過頭來看,武漢的發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武漢市水務局一位官員稱。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杜群教授、華中師范大學環城學院副教授張毅兩位專家,對這一觀點亦表贊同。《武漢地理信息藍皮書》披露,截至2006年底,武漢市城市建設總面積從1986年的 220餘平方公里,增加到455餘平方公里,整整擴大了一倍有餘。與此同時,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餘平方公里,僅近10 年,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面積就由原來的9萬余畝減為目前的8萬余畝。這其中經合法審批填湖佔53.3%,非法填湖佔46.7%。
武漢人為之自豪的東湖,20年減少了1094畝,相當於減少了現在的12個漢口西北湖。武昌區的曬湖,現在已變成了乾涸的小泥塘。
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介紹,漢口火車站、建銀大廈、建設大道、中山大道、西北湖廣場、武昌友誼大道、南湖大道的建設無不是大面積填湖所建,中心城區所有湖泊周邊近幾年拔地而起的樓群,也有以犧牲和破壞湖泊資源為代價開發的,填占湖泊所建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城區「從無到有」:東西湖區、後湖片區、吳家山、金銀湖地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山、廟山一帶。
禁止填占湖泊的呼聲不絕於耳,填湖的行為卻從不曾止息。周承甫說,湖泊保護部門每年都要處理少則十幾起,多則數十起填湖事件。到目前為止,有關填湖的舉報仍然是老百姓反映的湖泊問題中最多的。
湖殤
近百個湖已消失
與湖泊面積大量減少對應的,是湖泊數量的銳減。
曾經是夢里水鄉的武漢,數百個湖泊,我們不可能一一歷數。但來自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市中心城區現存的湖泊只有38個,湖泊總數已不及上世紀50年代初的1/3,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城區登記在冊的湖泊總數為127個。
在消失的那些湖中,「楊汊湖」、「范湖」只留下一個抽象的名字,一個空洞的地名,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中。
目前納入管理的38個湖泊,情形也不容樂觀。據統計,1995年以來,這38個湖泊的總水面減少了1083公頃,相當於25個沙湖的水面消失了。漢口的竹葉湖、武昌的曬湖已嚴重淤塞,幾乎看不到水面,如果不進行搶救性保護,它們將同楊汊湖、范湖一樣,不可避免消失的命運。「百湖之市」面臨的現實,並不僅僅是湖泊數量和湖泊面積的減少。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優的城市,如今還面臨著巨大的治污難題。「面積的劇減和數量的銳減,使污染狀況進一步惡化。就像同樣一滴墨水,掉進一大盆水裡和掉到一小杯水裡一樣,污染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武漢大學教授杜群打了一個簡單的比方。
據環保部門對武漢湖泊的水質監測,全市沒有一個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主城區的絕大部分湖泊已不適合游泳,甚至養的魚人也不宜食用。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90%的湖泊的水可直接飲用。「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嗎?」這並非杞人憂天的一個問號,而是關於武漢湖泊命運的真切憂思
野芷湖邊的工地 記者程銘攝
武漢多個湖泊被填埋 沙湖已由郊區湖變城中湖
從碧波盪漾的湖泊到高樓林立的街市,湖泊的消亡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連日來,記者對武漢的多個湖泊進行了現場踏訪,湖泊消失的命運發人深省,倖存湖泊的生存狀態讓人擔憂。
那些已經消失的湖泊
楊汊湖是近20年來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後、90後的一代武漢人大多已經不知道,今天這個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湖區,因為楊汊湖早在他們出生前,就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
行走在楊汊湖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親耳傾聽這一帶老居民的述說,我們也無法想像,這片處處車喧馬鬧、房屋鱗次櫛比的現代都市,曾經是一片寧靜的湖區。
在楊汊湖小區的背後,有一片城中村,大多楊汊湖的老居民就住在這里。
73歲的金銀香婆婆是漢口楊汊湖的老居民,50多年前從新洲嫁到楊汊湖村後,就一直生活在這里,見證了楊汊湖從浩渺水域向繁華街市演變的歷程。
「那時候,只有十幾戶人家居住在湖邊,我們到漢口趕集都是劃船去,當時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說。
雖然說不清楊汊湖具體的大小,但居民告訴記者,東至姑嫂樹路,北至張公堤,南至發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屬於楊汊湖的區域,幾近於今天南湖的面積。
金婆婆告訴我們,當時的楊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他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直接從湖裡挑,稍稍沉澱就可以直接飲用和用來做飯。
「當時楊汊湖的藕和魚都非常有名,產量也非常大,我老伴秋冬季節,一天要挖900斤藕。」金婆婆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裡把湖區的水域分成一片一片,分給村民們養魚,我們家分了幾十畝,後來整個湖區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個湖塘,搬到這里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湖塘就被填了建房子,修馬路,水也不能喝了,家家戶戶就打井。80年代,楊汊湖還有幾個湖塘。但沒過幾年就全被填平了,建起了小區。大約20年前,這里就連一個小水塘也不復存在,楊汊湖僅僅成了一個地名,現在楊汊湖一片居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外地搬來的。」
金婆婆說:「那時候,一盒『游泳』牌香煙,就能從漢口換來一車渣土,其至不用花錢,也會有人把漢口的垃圾拖到這里,倒在湖中。」楊汊湖就這樣,在極其廉價的填湖造地的大潮中,日漸消瘦直至消亡。「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一點兒也沒剩下。」金婆婆不無遺憾地說。
相比之下,作為城區消亡湖泊的另一個代表——范湖則要晚一些。從省測繪局1995年的航攝影像中,記者還能清晰地看到范湖,如一塊不規則的璞玉,鑲嵌在城市的中央。而到2008年,范湖已經完全消失,淹沒於大片大片的房子中。一直在范湖邊生活工作的清潔工康師傅告訴記者,范湖被填沒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前兩年,隨著范湖的開發熱潮,范湖大面積遭填占,變成一個小塘。現在這個小塘被填沒,建起一家鋼材市場,范湖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短短幾年,范湖就從一個湖泊變成了一個都市中心。采訪中,提起范湖,許多居民只記得正在興建的范湖地鐵站、即將崛起的第一高樓,而忘了它曾作為一個湖泊的存在。
那些日益消瘦的湖泊
因為大面積遭填占、嚴重污染和淤塞,曾是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沙湖,成為近幾年來關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10餘年前,湖北大學沙湖之濱的琴園,柳岸湖堤、亭台水榭曾給記者的大學時代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捧一卷書,或坐於濱水的石條凳上,或半躺於堤岸的草地上,聽水拍岸堤,看魚戲水面,寧靜致遠,雖置身鬧市,卻猶處遠郊。
10餘年後的今天,當記者再次踏訪這里時,已人是景非:離琴園尚有數十米之遙,污水的臭味就已撲面而來。琴園園內,兩個面積達數十畝的池塘油黑一片,水面上不停地泛著氣泡,其中一個池塘大半被填,泥土和垃圾、樹葉還在向水面延伸,池塘水面上的曲廊亭榭只剩下殘跡。
從小在沙湖邊生活的王志銘對於湖泊,特別是沙湖有著特別深的情結,幾年前,因為不忍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隻身攔停填湖的運土車。王志銘也因此被稱為「護湖義士」。
采訪車行駛在秦園路、友誼大道和公正路這幾條曾是沙湖水域的道路上,王志銘指著湖邊越來越多向湖心侵襲的樓宇,向我們講述著沙湖的歷史和日益消瘦的面容:
沙湖位於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東鄰中北路,南至小龜山,西抵粵漢鐵路線,北達徐東路,曾是武漢市區內環線內最大的湖泊,也曾是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史料顯示,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有將近萬畝的規模。1900年,粵漢鐵路的建設,將沙湖人為地一分為二,分別為「沙湖」(又稱 「外沙湖」)和「內沙湖」。上世紀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畝左右。到了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而近10年來,隨著友誼大道的修建和周邊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一些單位蓋辦公樓,幾乎填佔了沙湖的一半水域。
「我記得小時候,冬天,沙湖上結著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鳥就在湖邊的冰面上覓食,我和小夥伴們悄悄走近時,鳥群轟地一聲飛起,遮天蔽日,非常壯美。那時候,沙湖的鯰魚非常肥美,上世紀60年代遠銷香港。藕從湖裡挖起來,就著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銘說。
對於孩童時代的王志銘來說,將一隻口罩拆開,做成網,在沙湖裡捕小魚小蝦,或在湖水中嬉戲,成為他和小夥伴們的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從80年代開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間幾乎就沒間斷過,往沙湖傾倒垃圾、碴土的各種大小車輛,最多的時候一天有近百輛。。」王志銘說,「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樓盤),2000年動工修建的友誼大道從中山路到湖北大學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後,沙湖一帶就成為開發熱土,湖北電視台門前現公正路以內全部是沙湖水域外,你們看現在曾經的湖面上長出了多少小區、樓盤和辦公樓。」
填湖幾十年,加上城市生活垃圾,沙湖自然生態平衡遭嚴重破壞,早已失去濕地的特徵和價值。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沙湖污染嚴重,成為非人體接觸的劣五類水質,已不適合水產養殖。2007年,沙湖被禁止養魚。
沙湖被填,尤以內沙湖的縮減則最為明顯,其原面積約為1275畝,1994年還有600餘畝,但是現在水面面積僅剩119.85畝,這讓位於武昌西南的南湖一躍成為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湖。隨著武昌版圖的不斷擴展,昔日的郊區湖如今已變成城中湖。
5月18日上午,68歲的李爹爹和幾個市民正在南湖漁場垂釣。湖面上漂著成片死魚,隱隱飄來陣陣惡臭。李爹爹說,這幾年南湖年年都發生大面積翻塘。
李爹爹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南湖,可謂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清澈見底;70年代、80年代,水質也不錯,單位還組織到南湖進行游泳比賽;90年代之後,水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以前湖裡什麼魚都有,現在桂魚、花姑娘魚等近10種魚都絕跡了。」李爹爹說。
那些等待治理的湖泊
「你們快過來看看,曬湖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水了,是不是今年就要消失啦?」4月23日,武昌中南路街曬湖小區居民給本報打來電話。
走過曬湖小區的大門,不見曬湖之景,先聞曬湖之臭。循著撲鼻的臭味繼續前行,看到了被小區和新樓盤包圍的曬湖。一條福安路將湖面分成了兩部分,路上行人來往穿梭,不少人捂著鼻子低頭疾走;福安路口,一塊「嚴禁違法填占湖泊」的牌子,早已經損壞歪倒。
福安路南邊,湖水已經乾涸,湖底袒露,是一塘正在龜裂的爛泥,一條排污溝在淤泥中蜿蜒向前,正在向湖內排放烏黑發臭的污水。路邊的小販把生活垃圾、腐爛的蔬菜扔進湖床,間或有老鼠竄過。
北邊一半的曬湖,湖水早已乾涸,在野草和雜樹之間,附近村民於溝汊之間墾荒,辟出格子狀的地,種上了各種蔬菜。菜園子中間,還點綴著幾間簡易木棚。
今年58歲的鄧珍梅抱著孫兒,向記者娓娓講起她的曬湖記憶。從曾祖父到她,家裡四代人都住在曬湖邊,「我是一個『老曬湖』了。」
「以前,曬湖面積特別大!」鄧珍梅說,她清楚地記得,現在曬湖周邊的傅家坡客運站、梅苑小區、曬湖小區、銀海小區等,以及附近部分新開發的樓盤,都曾經是曬湖湖區。
曬湖不僅大,而且美。記憶中的曬湖水清澈明凈,水中游魚往來嬉戲,湖邊空氣清新,市民經常去散步。
曬湖還是個聚寶盆,首先盛產魚。鄧珍梅說,每逢大雨,湖水漫過堤岸,大量的魚兒湧上岸,村子裡的窪地到處都是魚。
魚之外,還盛產藕,讓「老曬湖」人津津樂道的是,曬湖的藕還曾南下廣州,北上京城,款待五湖四海的貴賓。曬湖奉獻給人們的另一份厚禮,是美味的菱角,那時候,孩子們經常跑到湖邊撈菱角吃。
鄧珍梅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曬湖一帶大搞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來,湖周邊大規模開發,曬湖元氣大傷,不過「還活到在」。
市民李師傅在曬湖邊居住了近30年,他記得剛到曬湖邊時,湖面還有近800畝。以1982年左右梅苑小區興建為標志,曬湖周圍開始陸續興建小區,大規模開發商業樓盤,居民也大量增加,垃圾不斷填入湖中,曬湖越變越「瘦小」。
2005年,武漢市出台《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規劃》,公布的曬湖面積已劇減至約190畝,到了今年,曬湖成為一個約100畝的臭水塘。「天氣越熱越臭。「湖邊一名居民感嘆,「這哪裡還有湖的樣子?」
與曬湖同樣陷入險境的還有漢口的竹葉海,這個以「海」命名的湖泊,也曾經有著像海一樣的寬闊水域。
竹葉海位於硚口西北部,原是一個主體湖泊200多畝的原生態湖泊,歷史上的竹葉海由幾個大的湖面組成,「一眼望不邊」是當地老人們對於這個湖泊的記憶。而如今,問起竹葉海,人們會指路說:「你說的是竹葉海公園裡面的那個小塘吧?」
「救救竹葉海!」這曾是硚口區數十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呼救。震聾發聵的呼聲猶在耳邊,而那片美麗的藍色卻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多原因導致武漢湖泊被蠶食 非法填埋處罰太低
「是什麼原因,讓數千年孕育的湖泊資源,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遭到嚴重毀壞,近百湖泊甚至遭滅頂之災?」面對武漢湖泊的今日現狀,人們這樣詰問。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專家學者高度重視,不斷探尋個中原因,並研究相應對策。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湖泊保護的相關部門負責人、民間護湖人士及多位專家學者。他們認為,江城湖泊被「蠶食」是個漸進的過程,有填湖造地等特殊歷史原因,又有因城市發展「犧牲」水域的無奈之舉,更有甚者則是因利益驅動而非法填湖。
歷史之殤: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是導致湖泊面積縮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對武漢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這一因素幾可忽略。「武漢市近幾十年來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原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稱。
客觀地說,武漢湖泊的大面積縮小和消亡,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武漢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武漢市縮減的湖泊面積有六成是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造成的,武漢市的各大湖泊幾乎均受波及。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張毅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面積較大的湖泊,在這一階段面積劇減,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轉化為人工精養魚池,如東西湖、楊汊湖等;有的則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東湖等。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金伯欣教授是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權威,曾對湖泊墾殖作過專題研究,他介紹,武漢填湖造地、圍湖養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人口增長,糧食問題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之一,而當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單位畝產不高。為獲得更多的糧食,全國掀起一股「以糧為綱」的運動,大面積的湖區和濕地被填占,變成了田地。應該說這一階段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圍湖造田。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則是順應改革開放,增加經濟效益的需要,群眾自發性的圍湖養殖,發展水產。加之武漢人口激增,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水質污染與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武漢三鎮當時幾個大的郊區湖泊均大面積遭到墾殖,東湖在這一階段亦有大面積的縮減。
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武漢湖泊的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已縮減為874平方公里,。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積減少240多畝。
發展之殤:湖面不斷長出的街市
金伯欣教授說,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般意義上的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但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加上發展旅遊,濱湖地區水域一塊一塊地被蠶食、侵佔。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過研究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各類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設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經政府審批同意轉化為了城市建設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和公園配套設施等,如漢口青年大道佔用後襄河、長江二橋佔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變電站佔用西湖、「五湖」公園建設填用部分水面等。另一方面是因商業利益驅動,一些開發商鑽相關政策法規的漏洞侵佔城市湖泊水域進行開發,導致原來完整的城市水系、廣闊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縮。
I. 黑墨水怎麼處理,就是生產墨水廠的廢水
我看污水寶上也有墨水需要處理的,是列印機測試噴墨水,你可以去污水寶看看,問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