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定律
Ⅰ 如何學習酒與污水定律
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這個定律一般用於管理學中說明清除團隊里破壞分子的重要性,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定律:壞的東西往往比好的東西容易傳播。就像果箱里的爛蘋果一樣,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的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黃帝時,大隗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聽說了他的才幹,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里,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裡,牧馬童子說:「知道。」
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然後把大隗的情況都告訴了他們。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卻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
等到黃帝訪過大隗歸來,忽然想起還沒有問牧童的名字,十分遺憾。到了晚上夢見一人手執干鈞之弩,驅趕上萬只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到牧馬童子應該叫力牧,是一位難得的管理人才,於是就回去找到他,經過培養後任命為管理人事的官員,他為治理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司馬遷曾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其中的力牧,就是那位懂得去除害群之馬的牧童。
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目前很多企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忙的忙死,閑的閑死,可謂兩極分化。
問題還在於那些真正盡職盡責想做事的人往往總被人為設置的障礙跌得鼻青臉腫,因無法靜心地做事導致無法發揮出更大效能;而閑死的人不是借機離間或中傷忙死的人,就是坐在一邊等著看他們的笑話;或者,自己不幹活,讓別人也幹不成活。借用一句老話就是:小人得志,好人受氣。這對一家企業的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其實,對於企業老闆來說,多麼需要能站在企業的角度真正為企業做事的人啊!雖然,每家企業都難免會有一些混日子的庸人、得勢的小人和喜歡對別人設置障礙的人,但我們是否為盡心做事的人創造了有利於他們發展的空間?是否為他們能順利做事開啟了順暢的「綠燈」?我們不是沒發現那樣的人,就是即使發現了也沒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們也明明知道如果沒有障礙,他們有可能做得更好,我們即使知道問題的根源,也沒有想辦法為他們做些什麼或改變些什麼。
而對於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來說,他們想得最多的卻是:為什麼真正想做些事那麼難呢?除了被同化,讓自己也變成一滴污水,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難道就無法做一個既能堅持原則認真做事又不會被同化的人嗎?有這樣一個職場寓言:四隻猴子共同搬運一塊正方型的石板。其中A猴兢兢業業,出力出汗,一心要完成搬運任務;D猴從一開始就沒有出力,但是裝作很賣力的樣子,嘴裡還高喊著號子;B猴和C猴則是隨大流者,它們出力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上級領導的態度。
於是,這塊石板能不能正常搬運,就要看B、c究竟是學習A,還是模仿D。一般來說,由於A猴出力受累,而D猴比較悠閑,那麼B、C兩只猴子會本能地模仿D猴,石板自然會砸下來。當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加入管理者介入的因素,結果會有所不同,但是向哪個方向發展,則完全要看管理者介入後的表現。
如果管理者不僅在口頭上大力弘揚A的精神,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重用A、提拔A,那麼B、c就會向A學習,至少不會偷懶,不敢模仿D。這樣,即使D不出力,那塊石板也能順利地搬運到目的地。可是如果管理者僅在口頭上表揚A,而實際上重用提拔的是D,甚至連口頭上也沒有表揚A,而是表揚D(因為D盡管沒有出力,而號子喊得最響),那麼B、c就會模仿D。這樣,即使A還在用力,但是B、c、D都鬆手了,石板仍然會砸下來。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
一個組織的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工作中加以抑制,直接關繫到組織的績效。如果組織里有D猴這樣的害群之馬,管理者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因各種因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Ⅱ 酒與污水定律的舉例
在企業管理上,通常把最多的希望寄託在能審時度勢又具有戰略眼光的個別人才身上,毫無版疑問,因為他權們會做人;把那些宏偉規劃形成之後剩下的輔助性事情去交給庸才做,因為他們會很本分的做事;而小人夾在這兩者中間,他們是富有濃烈的傳奇色彩的那類人。如果加以正確的適當的引導,他們既可做人又可做事;如果放任自流擱淺一邊,那他們既敗人也敗事。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危機感,那麼剩下來的一堆爛攤子足以讓你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Ⅲ 企業管理中木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分別是指什麼
酒與污水抄定律是指把一襲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木桶定律和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麥塔的經驗是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行動。
Ⅳ 經濟學十大定律的酒與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內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容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以對付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Ⅳ 請列舉世界上著名的定律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二、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四、250定律
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五、酒與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Ⅵ 什麼是彼德原理、木筒定律、酒與污水定律
1、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2、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Ⅶ 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該定律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污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得到的是一桶污水,①正確;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酒受到污染,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說明④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正確;②③不符合題意,故該題選A。考點:事物的性質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點評:該題的關鍵是對酒與污水定律的解讀要准確,通過對酒與污水定律的理解,考查學生對哲學中的一些重要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對該定律的第二部分的解讀可以結合選項進行,難度適中。
Ⅷ 酒與污水定律哲學原理
A 分 析: 整體統帥部分,②顛倒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明顯錯誤;酒與污水定律不是矛盾雙方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③與題意無關;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不會改變一桶污水,體現了整體統帥部分;但一匙污水倒入一桶酒中,會改變一桶酒的性質,體現了關鍵部分性質及功能的變化會改變整體的性質和功能。①④正確且符合題意。該題選A。 考點: 本題考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