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蒸餾頭圖樣
① 韋姓的名人
韋庄
韋應物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
歷史名人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於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齊末為上庸太守,梁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 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給後來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韋叟當面說宋武帝當得邊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
韋 堅:字子全,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繼擢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在任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期間,當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水淺灘多,運輸十分困難。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橫穿氵產水和灞水,沿渭水向東直抵華陰永豐倉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
韋 偃: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韋 庄:長安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唐至五代時詩人、詞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韋 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 堅: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巴拉鄉卻內屯的貧苦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於東蘭農民運動,發動組織農會、農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斗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講所學習。歷任鄉、區農會執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軍暴動,爾後轉入山區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委書記、東院區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斗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任職後魏綠州刺史。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應物:唐時京兆長安(今屬陝西省)人,著名的田園詩人,後人集其著作成《韋蘇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蘇州刺史。
韋紹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菜農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戲其妻,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10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103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200餘人,生俘20餘名。時番禺農民周春率沙亭岡鄉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斗。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80餘歲。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後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制械,積極准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後,被封北王、六千歲,後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後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並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率義軍。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雲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原名秉吉,秉乾,後改名萃。壯族。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後到貴州講武堂學習。1921年回東蘭領導農民同土豪劣紳斗爭,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軍。1925年1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民協會,任東蘭縣農民協會軍事部長。後創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
韋國清:原名邦寬,壯族,廣西東蘭人。歷任新四軍縱隊副司令員、軍調處執行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山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縱隊兼政委。曾任蘇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市長,中共福建省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奉命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赴越,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參加指揮邊界、奠邊府等重大戰役。1955年任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第一副書記。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② 老師們啊!!求助!!幾種細菌的區別!謝謝! 巴氏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韋氏梭菌. 求救!!
巴氏桿菌Pasteurella
巴氏桿菌屬為無芽孢,不運動,兼性厭氧,菌體兩端常染色濃重的革蘭氏染色陰性小桿菌。因1880年巴斯德氏首先自病雞分離到本屬中的多殺巴氏桿菌而得名。鼠疫桿菌、假結核桿菌、腸道結腸炎桿菌和土拉桿菌原歸本屬,現前三者改歸耶爾森氏菌屬,最後一種改歸弗朗西斯氏菌屬。本屬已確定的種有多殺巴氏桿菌、嗜肺巴氏桿菌、溶血巴氏桿菌、尿巴氏桿菌和鴨疫巴氏桿菌等。
多殺性巴氏桿菌
多殺巴氏桿菌氏一種兩段鈍圓,中央微突的短桿菌或球桿菌,長0.6-2.5微米,寬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運動,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的需氧兼性厭氧菌。本菌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血瓊脂上生成灰白色,濕潤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瓊脂上形成細小透明的露珠狀菌落;在普通肉湯中,初均勻混濁,以後形成黏性沉澱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膠穿刺培養,沿穿刺孔呈線裝生長,上粗下細。本菌的抵抗力不強,在直射陽光和乾燥的情況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殺死;一般消毒葯在幾分鍾或十幾分鍾內可殺死。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min內可殺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min內可使之死亡。在無菌蒸餾水和生理鹽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屍體內可存活1-3個月,在廄肥中亦可存活一個月。 用特異性莢膜抗原(K抗原)吸附於紅細胞上作被動血凝試驗,分為A、B、D、E四型血清群;利用菌體抗原(O抗原)作凝集試驗,將本菌分為12個血清型。若將K、O兩種抗原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個血清型。該病的病型,宿主特異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與血清型有關。 本菌可使雞、鴨等發生禽霍亂,使豬發生豬肺疫,使各種牛、羊、兔、馬以及許多野生動物發生敗血症。
溶血性巴氏桿菌
形態、培養和抵抗力與多殺性巴氏桿菌基本相似,但在血瓊脂上新分離菌菌落產生β溶血,連續繼代培養後,溶血性減弱或消失,在羔羊血瓊脂上可生成雙溶血環。在麥康凱瓊脂上能緩慢生長,菌落為紅色,不產生靛基質,一般能發酵乳糖,產酸,對家兔無致病力。根據生化反應和致病性的不同,可分為A和T兩個生物型;A型引起牛、綿羊肺炎和新生羔羊敗血症;T型引起3月齡以上的羔羊敗血症。另外還可按其可溶性莢膜抗原(K抗原)用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分為12個血清型,其中3、4、10屬於T生物型,其餘各型均屬於A生物型,所有血清型都可見於綿羊、山羊,牛僅見1型。
特點
本屬菌體大小(0.3~0.5)×(1.0~1.8)微米。卵圓形或桿狀,單個、成對或少數成短鏈。感染動物體液或組織製片中的菌體兩極濃染更為明顯。用姬姆薩氏染色液或美蘭染色,可見到薄莢膜。普通肉湯即可生長。除產氣巴氏桿菌能產生微量氣體外,本屬各成員均能利用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產生少量酸而不產氣,有過氧化氫酶,常有氧化酶、還原硝酸鹽、不液化明膠。甲基紅(MR)反應陰性,VP反應陰性,適溫為37℃。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6.5~40.05%。 本屬菌寄生於哺乳動物和禽類,當外界劇變或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可成為急、慢性病或流行性疾病的病原。人偶有感染成為慢性疾患,如心包炎和被犬、貓咬傷發生膿灶等。 本屬中的多殺巴氏桿菌為害畜、禽最嚴重,從發病動物體液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到的菌落基本有兩型:一為過45°折光,在低倍顯微鏡下,呈現鮮明的藍綠色而帶金光,邊緣有狹窄的紅黃色帶的Fg菌落型。相當於血清型乙型。對小白鼠、家兔和豬毒力強大,每隻注射活菌10~200個即可致死,而對家禽每隻必須注射10個以上才可致死。 另一為在45°折光下,菌落呈現橘紅色,邊緣稍帶狹窄的黃綠光的FO菌落型,相當於血清型甲型。對雞、鴿毒力強大,對豬的毒力較次,家兔對兩型的致死量無甚差異。 在中國,牛、豬、驢和馬的多殺巴氏桿菌病絕大多數為Fg型菌所致,家禽流行性巴氏桿菌病都是FO型菌所致。慢性病例中偶爾發現菌落較小、折光下呈現淡藍色的菌落。自病兔分離的菌落也都是FO型。 多殺巴氏桿菌菌體抗原有12個型,莢膜抗原有5個型,前者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後者以英文大寫字母表示,如1:A,2:A,1:B等。已知組成的菌型有16個。血清型與宿主的分布有一定關系。細胞壁含有明顯的內毒素活性,但未發現外毒素。本菌可引起家禽霍亂的暴發性流行,牛的出血性敗血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肺炎等。國外免疫用的菌苗以加不同佐劑的滅活菌為主,也使用禽霍亂弱毒活菌。中國已於1959年使用弱毒活苗。 其他幾個如嗜肺巴氏桿菌可感染牛、小鼠、兔或人,引起胸膜肺炎;溶血巴氏桿菌可感染牛、羊,引起牛、羊肺炎或敗血症;巴氏桿菌可在健康人鼻中發現,偶致臭鼻病。可用磺胺葯治療,抗生素與高度免疫血清合用效果更好。
綠膿桿菌(p.aeruginosa)或稱銅綠色假單胞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葯性強的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傷口感染較常見的一種細菌。能引起化膿性病變。感染後因膿汁和滲出液等病料呈綠色,故名。綠膿桿菌(p.aeruginosa)屬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膚、腸道和呼吸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
名稱由來
綠膿桿菌的學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當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臘語的pseudo及monas所組成,意即虛假的單元,是早期微生物學用作描述病菌的。而Aeruginosa則是銅綠(即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反應產生的物質,又稱銅銹。化學式Cu2(OH)2CO3),正好表達了這種細菌所產生的青色色素。綠膿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以群體效應來調控,就像充滿囊腫性纖維化病人肺部綠膿桿菌的生物膜一樣。
形態及染色特性
長約1.5~3.0×寬0.5~0.8um,g-。單在,成對或偶爾成短鏈,在肉湯培養物中可以看到長絲狀形態。菌體有1-3根鞭毛,運動活潑。能形成芽胞及莢膜。易被普通染料著染,革蘭氏陰性。DNA中的G+C克分子為67.2%。
生長要求及培養特性
本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易於生長,培養適宜溫度為35度,PH值為7.2。 普通瓊脂 形成光滑,微隆起,邊緣整齊波狀的中等大菌落。由於產生水溶性的綠膿素(呈藍綠色)和熒光素(呈黃綠色),故能滲入培養基內,使培養基變為黃綠色。數日後,培養基的綠色逐漸變深,菌落表面呈現金屬光澤。 普通肉湯 均勻混濁,呈黃綠色。液體上部的細菌發育更為旺盛,於培養基的表面形成一層很厚的菌膜。但廣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後篩選出的變異株常喪失其合成能力。 血液瓊脂 由於綠膿桿菌能產生綠膿酶,可將紅細胞溶解,故菌落周圍出現溶血環。
生化特性
分解蛋白質能力甚強,而發酵糖類能力較低,分解葡萄糖,伯膠糖,單奶糖,甘露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麥芽糖,菊糖和棉籽糖,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膠。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試驗陽性,可利用枸椽酸鹽。不產生H2S,MR試驗和VP試驗均為陰性。
抗原構造
綠膿桿菌有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一是o抗原含有內毒素和原內毒素蛋白質兩種成份。原內毒素蛋白質是一種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強的保護性抗原,不僅存在於不同血清型綠膿桿菌中,而且廣泛存在於假單胞菌屬的其他細菌以及肺炎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g-細菌中,是一種良好的交叉保護抗原。二是脂多糖,與特異性有密切關系。 綠膿桿菌能產生多種與毒力有關的物質,如內毒素、外毒素a、彈性蛋白酶、膠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為重要。綠膿桿菌外毒素a為一種熱不穩定的單鏈多肽,分子量約66,000,經甲醛或戊二醛處理可脫毒為類毒素,並被特異性抗毒素中和。毒性強,注入動物後,主要靶器官肝臟可出現細胞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其他臟器病變有肺出血和腎臟壞死。外毒素a機理與白喉毒素有些類似,即最終使核糖體上延長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但具體過程不同。此外,外毒素a和白喉毒素在蛋白質結構、免疫原性、鞭細胞和敏感動物等方面均有差異。 綠膿桿菌感染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於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症。患者感染後可產生特異性抗體,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應用抗綠膿桿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繼發敗血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標本可取創面滲出物、膿汁、尿、血等。分離培養,根據菌落特徵、色素以及生化反應予以鑒定。必要時可用血清學試驗確診。 部分人群體內綠膿桿菌滋生會使尿液呈綠色。
抵抗力
本菌對化學葯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蘭氏陰性菌強大。1:2000的洗必太,度米芬和新潔爾滅,1:5000的消毒凈在5分鍾內均可將其殺死。0.5-1%醋酸也可迅速使其死亡.有些菌株對磺胺,鏈黴素,氯黴素敏感,但極易產生耐葯性。青黴素對此菌無效,但慶大黴素和多粘菌素B,E,氨基甙類、第三和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匹羅、頭孢唑南等,後兩種為三線抗菌葯物,應慎用)等抗生素作用較明顯,一些半合成的青黴素類抗生素,比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對綠膿桿菌也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其有效率約為80%。磷黴素對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以上的抗生素。聯合用葯可減少耐葯菌株的產生。綠膿桿菌是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對預防感染有重要作用。由於綠膿桿菌菌型多,與毒力有關的物質也有多種,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製之中。銅綠假單胞菌對抗菌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種耐葯機理:①產生抗生素滅活酶或抗生素修飾酶;②改變抗菌葯物作用的靶位,從而逃避抗菌葯物的抗菌作用;(3) 膜屏障與主動外排,限制葯物達到其作用靶位。(4) 形成生物膜。
大腸桿菌大腸桿菌0 157:H7血清型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自1982年在美國首先發現以來,包括我國等許多國家都有報道,且日見增加。日本近年來因食物污染該菌導致的數起大暴發,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國和加拿大通常分離的腸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腸桿菌O 157:H7引起腸出血性腹瀉,約2%~7%的病人會發展成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兒童與老人最容易出現後一種情況。致病性大腸桿菌通過污染飲水、食品、娛樂水體引起疾病暴發流行,病情嚴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嬰兒出生後即隨哺乳進入腸道,與人終身相伴,其代謝活動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K,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症。在腸道中大量繁殖,幾占糞便乾重的1/3。兼性厭氧菌。在環境衛生不良的情況下,常隨糞便散布在周圍環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檢出此菌,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從而可能有腸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腸菌群數(或大腸菌值)常作為飲水和食物(或葯物)的衛生學標准。(國家規定,每升飲用水中大腸桿菌數不應超過3個)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復雜,可分為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後者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根據菌體抗原的不同,可將大腸桿菌分為150多型,其中有16個血清型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腸桿菌是研究微生物遺傳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轉導就是1954年在大腸桿菌K12菌株中發現的。萊德伯格(Lederberg)採用兩株大腸桿菌的營養缺陷型進行實驗,奠定了研究細菌接合方法學上的基礎,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高倍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圖像生在大腸內。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後的症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大腸細菌(E. coli)為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致病性大腸桿菌。 該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55℃經60分鍾或60℃加熱15分鍾仍有部分細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對磺胺類、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但易耐葯,是由帶有R因子的質粒轉移而獲得的。
特點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腸內。大腸桿菌—納米級圖像1、大腸桿菌是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組成的細胞壁,只含有核糖體簡單的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有擬核;細胞質中的質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 2、大腸桿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兼性厭氧型。 3、人體與大腸桿菌的關系:在不致病的情況下(正常狀況下),可認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階段認為是這種關系);在致病的情況下,可認為是寄生。 4、培養基中加入伊紅美藍遇大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並有金屬光澤,可鑒別大腸桿菌是否存在。 5、大腸桿菌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大腸桿菌作為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條件簡單,大規模發酵經濟,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目前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常做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 6、大腸桿菌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腸內,屬於消費者,假如生活在體外則屬於分解者。
沙門氏菌病的病原體。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已發現的近一千種(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組。其中與人體疾病有關的主要有甲組的副傷寒甲桿菌,乙組的副傷寒乙桿菌和鼠傷寒桿菌,丙組的副傷寒丙桿菌和豬霍亂桿菌,丁組的傷寒桿菌和腸炎桿菌等。除傷寒桿菌、副傷寒甲桿菌和副傷寒乙桿菌引起人類的疾病外,大多數僅能目引起家畜、鼠類和禽類等動物的疾病,但有時也可污染人類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產氣莢膜桿菌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並見於幾乎所有溫血動物的消化道內,屬於人和動物腸道內正常菌群的成員。本菌能引起人類氣性壞疽及多種動物的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是近年來我國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徵
為梭狀芽胞桿菌類屬,是厭氧、無動力、能產生芽胞的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兩段鈍圓,芽孢大,卵圓形,位於次端,在機體內可形成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是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並可引起厭氧性蜂窩織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存在於人糞及溫血動物的糞便內,可作為糞便污染水體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體後存活時間較長,對氯等消毒劑有較強的抵抗力。如水體內未檢出糞大腸菌群和糞鏈球菌而僅檢出此菌,說明該水體以往曾有過糞便污染。產氣莢膜桿菌作為判斷土壤是否被糞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通常用產氣莢膜桿菌值表示。
培養特性
非專性厭氧菌,對營養要求不高,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經35℃,孵育6h即開始生長,24h菌落可達2~4mm,灰白色,光滑,圓形,扁平,半透明,邊緣整齊,偶爾可見邊緣呈鋸齒狀或放射條紋的粗造形菌落。大多數A型菌落有雙層溶血環,內層是狹窄的β-溶血環,外層是較寬的半溶血環。在庖肉培養中,上部肉湯混濁,肉渣淡紅色,不被消化,產氣較多,可將覆蓋在肉湯使凡士林上沖,洶涌發酵,卵磷脂酶陽性。
③ 韋氏是什麼意思嗎
韋氏一般指韋姓,還有一種就是古代官家的老婆,姓韋,也叫韋氏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韋氏屬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風姓後裔黃帝子孫彭祖孫元哲嫡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氏出自風姓彭祖之後。韋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50姓「魯韋昌馬,苗鳳花方」。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65姓,在2008年列為第在68姓,共有370多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萬人,第一大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起源
編輯
源流一
源於姬姓大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篯鏗(彭祖)之後。《竹書紀年》:「伯靡(彭祖曾孫)殺寒浞。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大鼓,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竹書紀年》:「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子孫四散逃難;其後,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漢丞相韋賢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只載這支說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為其後。
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明末小說《樵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裡(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
源流三
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史籍《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有韋氏部落,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後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的漢化韋氏人。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范傳》:「加賞彥范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以地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後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明、清時期,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在仫佬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元哲
為彭祖玄孫(彭祖生潈,潈生壽,壽生靡,靡生元哲),彭祖為顓頊五世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故屬黃帝後裔。韋氏先祖伯壽、伯靡均有史載,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比較古老的姓氏,形成於夏朝少康時代,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時發展為東方大國,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滅國,子孫以國為姓。子孫北上經華北進入東北、蒙古高原,稱豕韋、失韋、室韋,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進入荊楚、雲貴川、嶺南地區。
分布
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
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
屬於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國姓氏人數排行榜中第68位。
④ 洛氏硬度和韋氏硬度轉換
洛氏硬度的含意:在規定的外載入荷下,將鋼球或金剛石壓頭垂直壓入試件表面,產生壓痕,測試壓痕深度,利用洛氏硬度計算公式HR=(K-H)/C便可計算出洛氏硬度。簡單說就是壓痕越淺,HR值越大,材料硬度越高。
HRC表示試驗載荷1471.1N(150KG-F)使用頂角為120度的金剛石圓錐頭試壓。比如HRC60,即代表在試驗載荷為150kg下,使用頂角為120度的金剛石圓錐壓頭時,試件的壓痕深度為0.08mm。
具體你可以自己算著看.
⑤ 分餾實驗步驟
把酒精燈放在鐵架抄台上,根據酒精燈高度固定鐵圈,放好石棉網
將蒸餾燒瓶固定在鐵架台上,在蒸餾燒瓶上塞好帶溫度計的橡皮塞。
連結好冷凝管。把冷凝管固定在鐵架台上,將冷凝管進水口的橡皮管的另一端和自來水龍頭相連接,將和出水口連接的橡皮管的另一端放入水槽中
檢查氣密性(利用對固定裝置微熱的方法檢查)。
向蒸餾燒瓶中放幾片碎瓷片,再用漏斗向燒瓶中加入原油,塞好帶溫度計的橡皮塞;把接受器連接在冷凝管的末端,並伸入接受裝置(如錐形瓶)中。
⑥ 關於韋氏分餾柱可以分離沸點相差多少度的兩個物質的問題
沸點相差這么近還用韋氏分餾柱,韋氏分餾柱適用於分離少量且沸點差距較大的液體。。。還是想想其他方法吧,或者用填充分餾柱,盡量使用理論踏板數高的分餾柱,韋式理論塔板數只有2-3左右。至於常壓和減壓其實差不了多少了,減壓另一層意思就是你在低溫度下就可以使底物達到沸點處,就是說如果你的底物沸點100度內還是可以用常壓,沸點高的話用減壓分流
⑦ 什麼是分餾
按圖裝配好分餾裝置。在圓底燒瓶里加入待分餾的液體混合物,加入幾顆沸石,配上韋氏分餾柱、溫度計和冷凝管、承接管、錐形瓶等。分餾柱要用石棉布包起來,以減小室溫的影響。分餾時為了保溫還應選擇適當的熱浴,使溫度平穩上升。當有液滴滴出後,餾出液的速率應控制在每2~3秒鍾1滴。當低佛點的組分蒸完後,可以逐漸升高溫度,另換一隻錐形瓶承接餾出液。當達到第二低組分沸點時,將有第二組分的餾分液滴出。 分餾的注意事項 ①為了減少分餾柱熱量的散失,一般分餾柱先要用石棉布(或玻璃布)包好。 ②要選擇好迴流比,控制好恆定的蒸餾速率,並使相當量的液體沿著蒸餾柱流回到燒瓶中。 ③混合液中被分餾的組分沸點相差愈小,對分餾柱的要求愈高。例如,分離沸點相差10℃左右的混合物,要較精細的分餾裝置。沸點相差25℃左右時,可以用簡單的分餾裝置。沸點相差100℃以上,可以不用分餾柱,直接蒸餾即可。精密的分餾或分餾物沸點較高時,應在分餾柱上加保溫和恆溫裝置。沸點高而容易分散的分餾物,要採用減壓分餾裝置。 ④分餾物能生成恆沸混合物(如水和乙醇)的,不能用分餾的方法分離,而應該用化學方法處理
⑧ 英語 英語翻譯 求翻譯這一篇文章,翻譯的好的話我會追加懸賞的 英語大神們來
2環戊烯酮
1 合成過程
首先准備250ml圓底燒瓶1個、用於真空過濾的短路徑蒸餾頭,1個冷凝器,1個用於接受冷凝液的收集瓶,安裝備用。然後將100g(1摩爾)的2、3環戊烯二醇和2、4環戊烯二醇混合液放置於250ml的圓底燒瓶內,並將少量的金剛砂 沸騰石加入其中。將上述混合液加熱至50-55℃,收集瓶用並來冷凝。至此,將裝有混合物燒瓶暫時打開,然後加入1-2g對甲苯磺酸單水合物,然後立刻密閉燒瓶,瓶內壓力瞬間降低到10-15mm汞柱。然後繼續小心加熱,當過濾口溫度上升至55-60℃的時候,水和2環戊烯酮的混合物開始分離,為了保持理想的蒸餾速度,溫度應該逐步升高。
當蒸餾瓶內有機液僅剩下10%的時候,反應宣告結束。一般需要蒸餾需要60-60分鍾。
將含有水、2環戊烯酮和商量的環戊烯二醇蒸餾液溶於150ml的二氯甲烷,然後用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溶質和殘留物需要通過韋氏柱進行分離。經過預熱(55-60℃)後,可以收集到44-49g的含有53-60%的2-環戊烯酮(純品沸點為151-154),環戊二烯醇可以通過在0.1毫米汞柱下蒸餾罐渣進行回收。The Forerun已經含有可觀的環戊烯酮,不過在最終蒸餾前還需要後續的制備過程。
2註解
1過濾管要短且暢通,蒸餾過程的任何中斷行為都會導致酸中的環戊烯酮酯化,由於該物質對氧氣敏感,所以不需要 capillary bleed。
2 可以通過一個由變壓器控制250瓦的紅外加熱燈作為加熱設備,操作方便。如果反應過快,產熱過多,要盡快的去除加熱器。如果使用油浴,溫度就可以逐步升高,當提高到150℃,反應基本結束。
3 如果該階段溫度超過60攝氏度,相當多的二醇會和產物發生共餾,造成產率下降。如果溫度在60℃以下依然無法獲得足夠的產物,那麼則將分流瓶降溫到50℃以下後,再加入幾克的酸。
3討論
以往置備該物質時基本是通過2氯環戊烯及其縮酮脫去1分子的HCl得到的。3—氯基和3-羥基環戊烯的氧化以及通過雙氧水直接氧化環戊烯均可用於置備該化合物,環戊烯酮還可以從1-二環戊二烯醇(1dicyclopentadienol)置備。
⑨ 制備乙醯苯胺時,為什麼要選用韋氏分餾柱
採用醋酸法吧,因為醋酸和水的沸點比較接近,選用韋氏分餾柱能盡可能蒸出水而少蒸出原料醋酸。
⑩ 韋氏硬度給幾個測量值
韋氏硬度計是測量鋁合金硬度計的。
范圍是0-20HW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