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蒸餾除垢 » 掃塵除垢偈頌

掃塵除垢偈頌

發布時間: 2021-03-28 07:06:33

Ⅰ 以掃塵除垢為作文題

兩件看似毫無瓜葛的事,在今天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前些日子一起學習的同學,帶來了一瓶面膜,叫排毒滋養面膜。她說她用完一次,覺得自己的臉怎麼能這么臟啊!我心存疑惑的想,有這么誇張嗎?轉天,她把這面膜帶來給我用,先敷上20分鍾,然後慢慢用手指在臉上打圈的揉。不一會兒,毛孔里的臟東西和黑頭還有臉上的死皮紛紛顯現和脫落,我驚嘆,我從小到大,沒洗過臉吧?!鑒於這面膜的神奇效果,趕緊上網買了兩盒。北京的沙塵大,我便隔三差五的清理清理皮膚。心中很是歡喜。

放下這件事,再說說掃塵除垢的故事。這是一個佛典故事,很有意思。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一位世人看來資質極其愚鈍的人,叫周利盤特。成為佛陀的弟子很多年,連戒律都不能背下來,更不要說修行參悟了。僧團大眾認為他這樣的弟子簡直玷污了佛陀的美名,便想將他逐出僧團。果然,在考試中,他意料之中的沒有通過。知道自己要被轟走了,他很傷心,跑到樹林里大哭大喊:難道我真的是個傻瓜嗎?

誰知佛陀出現在他的身後,問:你認為你是個傻瓜嗎?能認為自己是傻瓜的人,就不是傻瓜。佛陀留下了周利盤特,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里,依據周利盤特的根性,教給他一把掃帚和一句話:掃塵除垢。讓他每天念著這四個字,打掃精舍的衛生。

周利盤特很認真,每天都念著這四個字認真打掃。很快,掃帚的毛也短了,掃帚也很臟,他自己也滿是灰塵。他看看掃帚,想:每天都打掃,還是這么臟,我也這么臟……突然,他明白了佛陀的深意,我們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大家還能想起來去打掃,而我們的心卻從來沒有人去打掃過。世尊讓我掃的是心裡的塵和垢啊。

昨天我看了這段故事,心裡很感慨,佛陀度化眾生,是那麼善巧,四個字一把掃帚,也能點透真理。這,促成了我今天的感悟。

按照習慣,今天我又把排毒面膜拿了出來,敷上,等待,揉出污物……猛然間,我想,我不就像是周利盤特嗎?我每天洗臉,卻不知道臉竟然如此的臟。污垢是皮膚滋養的障礙,去除污垢,對皮膚的保養自然事半功倍。而知道了臉上充滿污物之後,我按照方法清理獲得利益。這張臉我還能知道清理,可長久以來,從來沒有清掃過心靈上的塵與垢啊。如果你也相信輪回,那麼想想看,在生生世世中,我們的這顆心上落滿塵垢,還怎麼能見到光明呢?透過這些塵與垢的縫隙,或者在他們的顏色下,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又怎麼能是事實真相呢?這不就相當於帶上有色眼鏡看事物或者坐井觀天嗎?真的是可笑、可嘆、可憐啊……

現實生活里,我們中的更多的人自視比周利盤特聰明,比別人都聰明,不相信身體、環境中的污濁,也更不相信心靈上充滿堆積的塵與垢。這才是比清掃不凈更為可怕的事情。周利盤特說,掃不幹凈也要掃。他是對的,心靈上的塵垢,不去掃的話,我們永遠也不明白,永遠也看不到事實真相,永遠痛苦地輪轉於六道,生死離別愛恨情仇,不能解脫。

又想起了老法師的20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真慈悲、真解脫的境地。我個人的淺見,20個字,前十個字是直指人心本性,可以理解為世人所謂的心態、態度。試想,若一個人貢高我慢,聽不進別人意見,以為自己高人一籌,這樣的人,怎麼能做到這前十個字?怎麼會認為自己的身心需要「掃塵除垢」呢?而像周利盤特這樣所謂的「傻瓜」,某種程度上本性顯現出來比聰明人要容易,想看破、放下也要容易。可見,貢高我慢之心,真的是世人集福消災,乃至修行求道的一個大障礙。徹底消除這種心,就要像宣化上人所講,時時刻刻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其次,要有行動。周利盤特雖然不聰明,甚至是愚笨,但是佛陀教他一邊念一邊掃,他一刻也不敢放鬆。也許有人會認為,那是佛陀時時在身旁教誨監督啊,我們身邊只有混亂和污濁,自然沒有他做的好。我相信不是這樣的。佛經就是佛陀對我們每個末法眾生的教誨和監督,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更在我們的心裡。以此為標准,我們時時像周利盤特那樣「傻傻」的堅持下去,掃不盡也要不停歇的掃除塵垢,總有一天,能徹底的明白,能見到真如本性,能游歷十方諸佛世界,能明了這宇宙中生命的真諦。

以上就是一盒面膜和一個佛典故事對我的啟示。若所說有益,願有緣者見。

Ⅱ 小和尚拿掃把什麼寓意

掃塵除垢
能想到舍已為人,
把別人都清掃干凈了,自己卻在無言中消失。

Ⅲ 佛教是不是有一名記性很差的僧人我想知道他和佛陀的故事

應該說的是周利盤陀伽尊者
佛陀的弟子周利盤陀伽,他是彌陀經上十六尊者之一,這個人非常愚蠢,蠢到什麼樣子呢? 佛陀規定,出家人每天早上一起身,手要摸摸頭,口要誦四句偈:「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這是在提醒自己:三千煩惱絲都剃掉了,現在是出家人、覺悟之人,不再是在家的凡夫俗子了。

「守口攝意身莫犯」,就是指嚴守三業,身不要造殺盜淫,口不要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要貪瞋痴;身口清凈,心裡也存好心。 三業一犯就是惱了有情,因為犯戒都是有對象的,沒有對象絕不會犯戒。

要守戒才使眾生平安,進一步還要修戒才能利益眾生。 守戒是攝律儀戒,無惡而不斷;修戒是攝善法戒,無善而不修。

「無益苦行當遠離」,佛陀在世時,有好多出家人是從外道來的,外道的那些習氣還是不能夠舍。 佛弟子修苦行是應該的,但要修佛法正當的苦行,不要修那些無益的苦行-持外道火戒、牛狗的戒,那是邪戒,不能感好果的。

周利盤陀伽出了家,這四句偈要讀要念啊! 可是念一百天了,他一句也沒念熟。 他有個哥哥先出家,他們兄弟倆都是在路邊生的,哥哥叫路邊,他叫繼道。 他哥哥說:「你這樣蠢還來出家,騙佛的飯吃,不要在這里,趕快回去!」

他愚蠢是愚蠢,還是有善根的,一聽到哥哥要把他趕回去,他就豪啕大哭,傷心得很! 當時是在只樹給孤獨園,佛陀聽到了,就出來問個究竟。 佛陀慈悲的對他說:「周利盤陀伽!來,我教你。」佛陀特別單獨教他修行之法。

佛陀隨手拿個掃把就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出來這是掃把。 我們平常講掃把,其實應該叫做「笤帚」。 佛陀告訴他:「這叫做笤帚。」他就「笤-笤-笤,帚-帚-帚」。 教個笤字忘了帚字,教了帚字又忘了笤字,笤帚兩個字都念不好,你看這愚蠢到哪裡去了!

他為什麼這樣蠢呢? 原來他前生也是個大法師,可是慳法,人家請問他佛法,他很不樂意講。 有法而慳貪不說,這罪過真是不得了! 今生就招這樣的愚蠢之報。

佛陀交給他一把笤帚,叫他掃只樹給孤獨園,並教他一面掃一面念:「掃塵除垢」。 他就依著佛陀的教導去做,大概掃了三個多月就開悟證果了。 他還是有大善根的,如果沒有大善根,不要說掃三個多月,恐怕掃三年也不會證果。

他掃、掃、掃,掃到了一個時候業障消了,「哦!這個笤帚是要掃地的,為什麼要掃地?因為地上有塵、有樹葉,看起來污濁邋遢的,一掃就清凈了,人人看到都歡喜。」他心裡這么想著,漸漸就開智慧了。

他又想:「我們人為什麼這樣愚蠢?哦!曉得了,因為心裡有貪瞋痴。掃地將地面掃干凈了,內心裡頭的污濁邋遢也要掃清凈。」他就這樣子作觀,想、想、想,豁然開悟了,就證了羅漢果。 這就是周利盤陀伽出家開悟的因緣。

證了羅漢果,他所持的就是「守口攝意身莫犯」這四句偈。 佛陀的弟子都是要托缽,有時也有人請去應供,吃過了飯要向施主說法,最簡單的要說三皈五戒。 輪到了周利盤陀伽,他雖然開悟,可是華報還沒有受盡,只會說這四句偈。

阿羅漢有三明六通、十八變,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空中行如同走平地一樣,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有這些種種的神通。 有好多人證了羅漢悲,他要是沒有慧解,就是顯神通來度人,但這不是正常的度人方法。

周利盤陀伽持這四句偈的意義,只要一演化開了,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他在十六尊者中是「義持第一」。

有好些調皮的施主就說:「哎呀!這位羅漢每一次都說這四句偈。」有的甚至講:「他這一次說法,要是又說這四句偈,我們就先把這四句念出來,看看他還能講什麼?」可是真正到了說法的時候,這施主想念卻念不出來。 因為羅漢有他的福報、功德,別人想愚弄他是沒辦法的。

聽了這則故事,我們就要有所警惕,自己有智慧也要希望大家有智慧;人家請問你,你千萬不要怕把智慧告訴人家,人家就同你平等了。 好像在學校里讀書,同學有不懂的地方請問你,你知道卻裝作不知道,恐怕講了他考試的分數趕上了你,有智慧而不布施,將來就得愚蠢報喔!

如果你有智慧、心量大,自己會也希望人家會,這樣智慧加智慧多麼好! 不要自己會卻不教人。 照說看到人家不懂,你知道的都要教人,要不請之友;何況人家有所問,更要知無不言。 諸佛菩薩、古祖大德並不是你請問了,他才教你;都是觀機說法,應以何法化度即說何法。

周利槃陀伽(版本二)

資料來源:《故道白雲》

從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師兄攆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遙棄,走向寺門口;因戀我佛教,實不願離去。

佛陀及時來,以手撫我頭;領我回寺中,殷勤牽我手。

佛陀施慈悲,賜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潔,習禪修觀想。

我遵佛之教,於法用情深;為求羅漢果,登時入禪定。

——周利槃陀伽

掃地大師周利槃陀伽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他的反應非常遲鈍,連他父親都無法教會他世襲的婆羅門宗教習俗。最流行的印度教聖典《吠陀經》,槃陀伽既不會讀也不會寫,甚至連一行都記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卻很聰明並且博學有禮,得到所有婆羅門教徒的喜愛。當他們的老父死後,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槃陀伽則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只好獨自齷齪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勵他去求阿難(佛陀的侍者)讓他出家。槃陀伽說:「像我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為殊勝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勵說:「弟弟,在佛陀慈悲為懷的教義下,社會地位和學習能力並不重要,高貴廣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樣也可以入門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於是槃陀伽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面前,請求成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謙卑和純凈的心,就在給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了槃陀伽這么一個偈頌:

諸惡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惡的思想,

眾善奉行,莫執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則能免於傷害、煩惱,

這就是諸佛教示。

3個月後,可憐的槃陀伽仍然記不得這么一個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眾早就把整章經典背熟了,就連當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幾個這樣簡單的偈頌。

槃陀伽灰心喪氣地去見阿難尊者,懇請能給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試了幾次之後,阿難發現自己還是沒法教會他,只好對他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學習並記憶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呢?」

尊者搖搖頭,祝福他之後,就讓他走了。槃陀伽覺得很傷心,獨自一人坐在給孤獨園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發現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覺地了解所有發生的事情。槃陀伽稟告佛說:「世尊,我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個好比丘,這究竟錯在哪裡?我是有什麼惡業吧?」

佛陀告訴他:「因為你上一世是一個過度驕傲的婆羅門學者。他無情地詆毀其他學者的教義,只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並假稱擁有神通。所以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點點頭說:「是啊,打我從小時,老師們都罵我蠢笨,像我這樣笨的人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呢?」

佛陀以偈頌回答他:

寧為智者所輕,也不受幼童之贊,

自知己為幼童者,寧為智者;

自誇聰明者,實是幼稚笨者。

佛陀決定要親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過勤快地打掃寺院、幫其他比丘擦拭鞋子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和思考兩句話:「拂塵」、「掃垢」。

「槃陀伽,你能掃寺院和擦鞋子嗎?」佛陀問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學習掃地和擦拭,但我實在記不得那兩句法語。」

佛陀要他跟著自己復誦那簡單的兩句:「拂塵」、「掃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誦。槃陀伽總算銘記在心了,於是佛陀為他祝福後離開了。

可是當槃陀伽開始掃寺院時,他發現自己又不知道剛才佛陀親自教他的那兩句簡單的話了,幸而阿難尊者還在庭院,槃陀伽就煩請尊者在他勤勞工作時,能提醒他應該要念誦的句子。在阿難的幫助下,最後,他終亐記熟了這簡單的偈子,而且能—邊掃地一邊思維了。

掃地的時候是沒有問題了,可是槃陀伽發現在擦鞋子的時候,他把剛才能背過的話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難再度教導他。槃陀伽看來的的確確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遲鈍的一個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們鞋上的灰塵無窮無盡,好讓槃陀伽不停地忙。用這個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長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還有事做,槃陀伽就會不斷地將佛陀的教誨記在心上。到後來「拂塵」、「掃垢」竟變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這個愚蠢的傢伙,卻也不得不感嘆他的信心與勤勉。不過有智慧的人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比丘,雖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卻仍然在認真地清除業障、尋求開悟。

槃陀伽很認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誠地掃地擦鞋。而且,他將佛陀教給他的幾個字背熟以後,彷彿壓抑不住地開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義。寺院的灰塵無窮無盡,他的覺觀卻在心靈深處綻放。

「佛陀說的塵、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塵垢呢,還是內在的塵垢?」他沉思,「什麼是外在的塵垢?什麼是內在的染污?我的業障在那兒?」以這種方法,這位最愚笨的掃廟僧不知不覺地在他日常雜務中進行禪修。

有一天,槃陀伽靜靜地在掃廟的同時自我觀照,他似乎依稀感覺到,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偈頌很自然地在寧靜的內心中升起。實際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時說過,他根本就不可能記得,更別說要背熟它:

塵是執著,而非泥塵,智者棄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棄之;

塵垢是無明,此外無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與障礙,

即得解脫。

因為這瞬間浮現的偈頌,槃陀伽頓悟到,執著、嗔和痴這三毒是輪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場的人們驚訝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聲呼叫:「看見了,我清楚地看見了!敬禮世尊!」他終於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

精進禪修許多年後,槃陀伽成為十六羅漢之一,廣為弘揚佛陀的教法。每個人都很驚異,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達到如此崇高的心靈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羅漢教導12個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數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當場證得了不同層次的開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醫生供養午餐。除了掃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請了。但佛陀卻不肯進食,而是在他身旁擺了一個座位。直到這位沒受過教育的阿羅漢槃陀伽被請來,坐到那個位子上以後,佛陀才開始吃飯。

佛陀親口說,在他眾多弟子中,最擅於轉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羅漢槃陀伽——掃地大師。時至今天,據說那些無法記憶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請,都能開展他們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內心的開發,真誠的心靈修持遠比智能知識更為重要。

「周梨盤陀迦」,譯中文為「繼道」。古印度之風俗,母生子當回娘家。故其母孕時還家,於路途中誕子,因繼續行走於道路之中,故名「繼道」(釋迦佛亦出生於道路之中,但佛是右脅誕生,故是聖人;周利盤陀伽是產道出生,故現凡夫相)。

「周梨盤陀迦」又名「朱利盤特」。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一》載:其兄先入佛道,已證聖果,兄與弟「周利盤陀伽」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周利盤陀伽聞此語已,便詣祗桓huan2精舍門外,立而墮淚。世尊見之,教誨周利盤陀伽執持「掃帚zhou3」二字。是時,周利盤陀伽誦此「掃」字忘記「帚」字;誦得「帚」字忘記「掃」字。乃經數日,終於能誦「掃帚」二字。周利盤陀伽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誨我,我今當思維此義。於是,終因思維此義(類似於禪宗之參禪)而證阿羅漢果。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證阿羅漢果,詣世尊所,頭面頂禮,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帚』」。故《要解》雲:「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夫周利盤陀伽雖根鈍,但證阿羅漢果後,得大辯才,故稱「義持第一」。義持者,「義」指義理、了義(直接顯了法義)。此字從理上言。「持」指修持、行持。此字從事上說。

在凈土法會中,周利盤陀伽尊者表:鈍根念佛,亦能了脫。良以凈土一門,三根普度,利鈍兼收。不怕根愚鈍,只怕不肯修。但肯執持名號,老實念佛,則下愚可得上智,凡夫因此了脫。尊者但誦「掃帚」二字,尚能證阿羅漢果;如若念佛,必定成佛無疑矣!

所以,若要梅花香飄溢,還他徹骨一番寒,修行之人,宜動心忍性,增益其所最初之發心。念佛之人,亦復如是。最初發心修凈土,莫改初衷乃為上

Ⅳ 掃塵除垢,告別貪念,作文九百字

兩件看似毫無瓜葛的事,在今天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前些日子一起學習的同學,帶來了一瓶面膜,叫排毒滋養面膜。她說她用完一次,覺得自己的臉怎麼能這么臟啊!我心存疑惑的想,有這么誇張嗎?轉天,她把這面膜帶來給我用,先敷上20分鍾,然後慢慢用手指在臉上打圈的揉。不一會兒,毛孔里的臟東西和黑頭還有臉上的死皮紛紛顯現和脫落,我驚嘆,我從小到大,沒洗過臉吧?!鑒於這面膜的神奇效果,趕緊上網買了兩盒。北京的沙塵大,我便隔三差五的清理清理皮膚。心中很是歡喜。

放下這件事,再說說掃塵除垢的故事。這是一個佛典故事,很有意思。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一位世人看來資質極其愚鈍的人,叫周利盤特。成為佛陀的弟子很多年,連戒律都不能背下來,更不要說修行參悟了。僧團大眾認為他這樣的弟子簡直玷污了佛陀的美名,便想將他逐出僧團。果然,在考試中,他意料之中的沒有通過。知道自己要被轟走了,他很傷心,跑到樹林里大哭大喊:難道我真的是個傻瓜嗎?

誰知佛陀出現在他的身後,問:你認為你是個傻瓜嗎?能認為自己是傻瓜的人,就不是傻瓜。佛陀留下了周利盤特,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里,依據周利盤特的根性,教給他一把掃帚和一句話:掃塵除垢。讓他每天念著這四個字,打掃精舍的衛生。

周利盤特很認真,每天都念著這四個字認真打掃。很快,掃帚的毛也短了,掃帚也很臟,他自己也滿是灰塵。他看看掃帚,想:每天都打掃,還是這么臟,我也這么臟……突然,他明白了佛陀的深意,我們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大家還能想起來去打掃,而我們的心卻從來沒有人去打掃過。世尊讓我掃的是心裡的塵和垢啊。

昨天我看了這段故事,心裡很感慨,佛陀度化眾生,是那麼善巧,四個字一把掃帚,也能點透真理。這,促成了我今天的感悟。

按照習慣,今天我又把排毒面膜拿了出來,敷上,等待,揉出污物……猛然間,我想,我不就像是周利盤特嗎?我每天洗臉,卻不知道臉竟然如此的臟。污垢是皮膚滋養的障礙,去除污垢,對皮膚的保養自然事半功倍。而知道了臉上充滿污物之後,我按照方法清理獲得利益。這張臉我還能知道清理,可長久以來,從來沒有清掃過心靈上的塵與垢啊。如果你也相信輪回,那麼想想看,在生生世世中,我們的這顆心上落滿塵垢,還怎麼能見到光明呢?透過這些塵與垢的縫隙,或者在他們的顏色下,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又怎麼能是事實真相呢?這不就相當於帶上有色眼鏡看事物或者坐井觀天嗎?真的是可笑、可嘆、可憐啊……

現實生活里,我們中的更多的人自視比周利盤特聰明,比別人都聰明,不相信身體、環境中的污濁,也更不相信心靈上充滿堆積的塵與垢。這才是比清掃不凈更為可怕的事情。周利盤特說,掃不幹凈也要掃。他是對的,心靈上的塵垢,不去掃的話,我們永遠也不明白,永遠也看不到事實真相,永遠痛苦地輪轉於六道,生死離別愛恨情仇,不能解脫。

Ⅳ 釋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掃塵除垢語文作文 題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跟隨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對佛陀的講經說法,始終不能領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門而入道,於是傳授他一套咒語,讓他時時刻刻誦咒不輟,從此行門下手最終也能趨向菩提大道。
無奈,此周利槃陀伽確實愚笨無比,不僅大段的咒語念誦不下來,即便最短的三兩言的咒語,也無法成誦。
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團中被安排作清潔工作,每天手持掃帚,清掃地面,可以說是掃帚不離手。
慈悲而又具有無窮智慧的佛陀,觀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機後,於是傳授給他一套特別的法門,告訴她只要依此法門,一門深入、常時熏修,定得佛果。
這個法門就是念誦「掃帚」,因為掃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離手的工具,而看著這個工具念著這個工具,不會使心念游移。可是,開始周利槃陀伽還是無法順利的念誦「掃帚」,他念了「掃」,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掃」。
但是,周利槃陀伽對佛陀有著絕對的、無可動搖的信心,他堅信佛陀為他指示的這個法門,是自己得以解脫的最妙法門,也是他自己最後的機會。自己的愚笨來源於過去生過去世的罪業,自己只有以精進努力的修行,來洗刷罪業,才不會辜負佛陀的恩德。
周利槃陀伽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念著:掃……帚、掃……帚、掃……帚,……
就這樣日復一日,「掃帚」的聲音已經綿綿密密地不斷迴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情景,他也已經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經完全忘記了為什麼要念這個「掃帚」,這已經成為他完整生命的一個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
在念誦「掃帚」的第二十七天,這是一個事前沒有任何預兆的早晨,伴著天上逐漸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掃帚」掃去地面的落葉和其他浮塵,口中無聲的念誦著「掃帚」,這個聲音輕柔的從口中飄出,緲緲的鑽入耳際,輕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後再次輕柔的從口中飄出……。
太陽不知不覺從地面躍出,將她溫暖和煦的陽光灑向大地,一抹陽光鑽過濃密的樹叢和枝葉,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時強烈的光線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線灼傷了一樣抖動了一下身體,突然他一下子領悟了所有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隱藏在所有存在現象之中的本原。
一個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個謹遵佛陀教導的周利槃陀伽,已經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狀態,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聖哲。從此恭列於佛陀的諸多大弟子之中,圓瑛法師在《彌陀要解講義》中這樣介紹周利槃陀伽:「於三七日,將一把無相掃帚,把心地見思煩惱,掃得乾乾凈凈,得阿羅漢果,具足辯才,義持第一。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誦掃帚,亦能證果。如若念佛,豈不成佛,此其證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應當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吧!

Ⅵ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盤陀伽,佛陀讓他背誦掃塵除垢四個字素材立意

修行人也要時時掃出內心的塵垢

Ⅶ 拂塵何不拂人心 拂去塵心即佛心 捨去塵緣存佛念 是名積得證無心

在佛經來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自當時佛陀有一個叫周利般特的弟子,他愚笨過人,記憶力又是非常差,他有個哥哥也在佛陀的僧團里出家,對這個愚笨的弟弟非常嫌棄,因此總想把他趕出僧團外,周利般特為此覺得很苦惱。這天他正傷心地在哭著,恰巧遇上慈悲的佛陀,佛陀問他哭什麼,他說因為自己的愚笨,被哥哥所嫌棄。佛陀安慰了他一番,然後就讓他在僧團中幫忙掃地,並教他念「掃塵除垢」四個字,他確實非常笨,佛陀教他念「掃塵」時,他就忘記了「除垢」;教他念「除垢」時,他又忘記了「掃塵」,教了很長時間才把四個字念下來。從那以後,周利磐特每天都在寺院掃地,邊掃邊念「掃塵除垢、掃塵除垢……」,由於心念的專注,一段時間後,妄想漸漸減少,無明漸漸減少,無漏的智慧光明也顯現出來。後來,周利盤特因為天天念這四個字的關系,證得了阿羅漢果。不過還有一首六祖所作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心本是純潔的,只因執著和貪戀塵世中的一切,就被污染了,要學會放下(這只是個人理解)

Ⅷ 有關釋迦摩尼佛的故事誰知道

釋迦牟尼故事一

2500多年前的一個凌晨,明星現於天上,在一棵菩提樹下,有人忽然發出了一聲贊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人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自這天以後,釋迦牟尼就四處傳播他在菩提樹下靜悟出的關於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等道理。

不盡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東方的一大片遼闊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綿綿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乃至東方文明史,大多數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辯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義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藝術的珍品。

今天,我們正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艱巨任務,這首先要求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於曾經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巨大,甚至構成我們傳統文化一部分,並對我們民族心理意識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佛教文化,我們當然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釋迦牟尼故事》畫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資料,數十幅形象親切,色彩絢麗的故事畫面,概括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編者還根據佛經給每幅彩畫配上了生動的文字說明,另外,對於佛教有關的小常識也作了一些介紹,展現於讀者面前的,將是一個源遠流長,其妙無窮的世界。

這類題材的畫冊,在我國屬首次出版,我們希望讀者在欣賞具有濃郁異國情調和宗教氣氛的優美畫面時,除增長一些有關佛教文化的知識外,對其中的玄妙因素應有所理解。

本畫冊資料極珍貴,不僅可供從事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美術等工作的同志參閱,也是中外旅遊愛好者必備的參考書,是廣大青年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宗教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奧,編者學力不逮,謬誤之處,恭請指正。

佛祖釋迦牟尼,世界聞名

在中國各地任何一處佛教名勝之地,一年四季,千百萬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仰面對著他的像,誰能輕易地拒絕它那震憾心靈的無窮魅力呢?它滿面的攝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難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悅、寧靜、庄嚴,何等的親切、灑脫、超然!在這微笑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是慈祥、仁愛,對人世苦難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脫、輕松,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查人間一切煩惱?隨你怎樣猜想,你始終不容易忘記: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中國幾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如來」!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 王後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後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後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七步蓮花

摩耶王後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遊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後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他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鍾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出遊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遊,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遊,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遊,見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面壁靜心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卧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

10、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心,汗如泉涌,據說,由於他凈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12、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15、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16、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17、佛陀收徒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摩訶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眾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

18、佛陀說法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後,常端坐千葉蓮花台上,向僧眾弟子講經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為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和貪欲,國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慾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釋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見於《阿含經》〕

19、佛陀省父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凈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國。

凈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後率領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後,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後,凈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Ⅸ 掃塵除垢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起來,一縷調皮的陽光朝我射來,卻發現媽媽在拉窗簾,啊!原來是一場夢啊!太陽回終於露出了笑臉掃掉了以往答的陰雨天氣除塵現在開始了。

大家都忙開了,媽媽叫我給地板洗一洗「臉」,我先給地板撣灰,一時間只見塵土飛揚,這時媽媽給我支了一招,然我先灑一些水,再去撣灰,我立即照辦,這次會陳翔被使了定身法一樣,牢牢地固定在上面,我乘勝追擊,將灰塵掃入畚箕,然後用灰塵殲滅機——拖把,在地板上橫沖直撞,幾遍下來,已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但一檢驗戰鬥成果,卻發現在拖過的地方有著一隻只足跡,天!又得重新拖了,媽媽告訴我拖地板最大的難點在於一邊拖,一邊注意別讓自己把地板給踩臟了。腳應該從上往下跑,我很快掌握了竅門,順利完成了媽媽給我的任務。接著媽媽又讓我擦門,我拿來一塊濕抹布,從上到下,認認真真地抹了幾遍,原來灰濛蒙的們漸漸干凈了,正當我洋洋得意時,爸爸媽媽過來驗收。只見爸爸認認真真地檢查了一遍,媽媽更是仔細,在那看上半天,像在鑒定一樣寶物,媽媽驚奇地說:「我們家的門換了嗎?」我聽了想喝了一碗成年佳釀,身子飄飄然了。

這次掃塵結束了,我很高興能為爸爸媽媽做一學力所能及的事情,幫他們減輕一些負

Ⅹ 宗教問題:佛法的精髓,請用一句話概括

我就用心經的密文來做點醒樓主的一句話吧。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上面的咒,樓主一定很熟悉,但是光念咒還要了其意。所以建議看《般若心經》來由潛入深的來了解佛學的根本精髓。建議看《心經禪解》 如何用至深的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是修行很好的指南,只有研究明白才會知道自己適合那種修行。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