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餾時底部析出的固體炸鍋
⑴ 蒸餾析出結晶和蒸發結晶有什麼區別
蒸餾是需要溶液中的溶劑,用來分離沸點不同的可互溶的溶液 蒸發結晶,是需要溶質,用來分離可溶在液體里的固體和液體
⑵ 怎麼把溶液中的蒸餾水蒸發出來變成固體粉末
都沒有顏色的 啊.蒸餾水無現象,食鹽是有固體析出的. 1,去兩只蒸發皿,一隻中加蒸餾水專,另一隻加食屬鹽水,觀察兩液體的外觀,現象:液體都呈什麼色. 無色 2,在加熱時用玻璃棒不斷攪動液體,直至水被蒸干,現象:盛放蒸餾水的蒸發皿_無現象_,盛放食鹽水的蒸發皿—會有固體析出—
⑶ 粗鹽提純時溶解後過濾前溶液中含有什麼物質過濾後呢過濾出了什麼物質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解釋或結論
1、溶解:用量筒量取約12 mL水倒入燒杯中。用托盤天平稱取約6 g粗鹽。將稱取的粗鹽逐漸加入燒杯里的水中,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直至粗鹽不再溶解為止。稱量剩餘的粗鹽。 粗鹽固體為 色。加入水中所得液體呈 狀。剩餘粗鹽為 g。 粗鹽中含 等雜質。12 mL水約溶解粗鹽 g。
2、過濾:用濾紙和漏斗制一個過濾器。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倒入過濾器,進行過濾。若濾液仍渾濁,應再過濾一次。過濾成功的標志 。 濾液是 色的 液體,濾紙上的殘留物是 色。 濾液的主要成分是 。粗鹽中的 不溶於水,留在濾紙上被分離。過濾可除去粗鹽水中 。
3、蒸發:將蒸發皿放到鐵架台的鐵圈上,把濾液倒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液體,待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 隨著加熱,蒸發皿中液體的量 ;當蒸發到一定程度時,蒸發皿底部有 析出。蒸發得到的固體為 色。 若加熱過程中有液體或固體的飛濺,原因是 。得到固體的主要成分是 。
4、稱量:待蒸發皿中的固體冷卻至室溫後,稱量所得固體質量。 固體質量為 g。 精鹽的產率為 %。
⑷ 進行水蒸氣蒸餾時,發生下列情況如何處理
操作之前必須先打開收集器活塞,以免錐形瓶內液體倒吸
⑸ 蒸餾粗鹽溶液時為什麼析出較多固體就停止加熱
蒸發是將溶液加熱至沸騰,使其中部分溶劑氣化為蒸汽並被移除,以提高溶液中不揮發性溶質濃度的單元操作。 蒸餾是利用均相液體混合物(混合液)中各組分在相同操作條件下的揮發度不同而使混合液中各組分得到分離的單元操作。
⑹ 固體物質析出算沉澱么
其實應該是沉澱,但是有些物質從溶液中析出,我們不一定說是沉澱。被我們說成是沉澱的通常是那些難溶物質析出,如果本身比較容易溶解的話,我們一般不說成是沉澱析出的。例如:NaCl的析出,我們通常稱為有晶體析出;蛋白質在低鹽狀態下是溶解,高鹽狀態下一般會析出,這通常被我們叫做「鹽析」。
⑺ 蒸餾後取固體
可以在有大量固體析出時抽濾
然後固體烘乾,母液重復此步驟
⑻ 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A.蒸發操作時,當大部分固體析出時就停止加熱,利用余熱把剩下的水
A.在蒸發溶液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理由蒸發皿的余熱蒸干,從而防止發生迸濺、受熱分解,故A正確; B.蒸餾的原理:通過控制沸點的不同來實現物質的分離,所以溫度計水銀球要靠近蒸餾燒瓶支管口,故B正確; C.為防止液體污染,分液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故C正確; D.萃取:利用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的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來.萃取劑必須具備:兩種溶劑互不相溶;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大於在原溶劑中的溶解度;溶質與萃取劑不反應,萃取劑的密度無須比水大,如用密度比水小的苯可萃取碘水中的碘,故D錯誤; 故選:D. |
⑼ 一定溫度下,向飽和氫氧化鈉溶液中投入一小塊金屬鈉,充分反應後恢復到原來的溫度.
將鈉加入飽和燒鹼溶液後,金屬鈉立即與燒鹼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即燒鹼)並放出氫氣(方程式略),由於原溶液已飽和,且反應前後溫度不變,因此燒鹼的溶解度未變.那麼由於該飽和溶液中一部分水(溶劑)已與金屬鈉反應而消耗,同時又再生成一定量的燒鹼(溶質),所以反應後飽和溶液的體積減少,並有固體燒鹼在底部析出.由於溶解度不變,(因為溫度不變),反應前後又都是飽和溶液,所以鈉離子和氫氧根的濃度都不變,因此A與D都錯,而C正確.B中指鈉離子數目減少是因為溶液的總體積減少,一部分鈉離子變成固體在底部析出,而其在飽和溶液中的濃度並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