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蒸餾廠
A. 壺式蒸餾威士忌
愛爾蘭威士忌區別於蘇格蘭威士忌的分類,稱為「純壺式蒸餾威士忌」(Pure Pot Still Whiskey)。
B. 威士忌是幾次蒸餾的
威士忌通常需要在壺式蒸餾器中至少蒸餾兩次,第一次在大型蒸餾鍋中進行,原酒經預熱後導入到加熱爐中加熱至沸騰,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所以酒精會首先變成蒸汽蒸發出來,在加熱爐頂部的天鵝頸(Swan Neck)重新凝結成酒精液體,冷凝後即得到了低度酒,香味復雜但粗糙。之後經過第二次蒸餾獲得酒精度在55%-60%的酒就是威士忌的雛形,經過桶陳之後就能裝瓶。是否要再通過第三次蒸餾完全取決不同的酒廠,如果想要酒精度更高柔和復雜的口感可以進行第三次蒸餾,但這樣酒中的部分風味可能在此過程中消失。多數愛爾蘭威士忌蒸餾三次,而多數蘇格蘭威士忌蒸餾兩次,所以千萬不能單純的認為蒸餾次數越多,質量越高。
威士忌(酒的類別)一般指威士忌酒
威士忌(Whisky、Whiskey),是一種由大麥等穀物釀制,在橡木桶中陳釀多年後,調配成43度左右的烈性蒸餾酒。英國人稱之為「生命之水」。 [1] 按照產地可以分為:蘇格蘭威士忌、愛爾蘭威士忌、美國威士忌和加拿大威士忌四大類。
威士忌大事件
432年 傳教士聖·巴特里克(St Patrick)來到愛爾蘭,開始勸說英格蘭人信奉基督教。愛爾蘭人確信,是聖·巴特里克(St Patrick)把中東蒸餾技術帶到了愛爾蘭。這種技術在中東國家是用來生產香水的。蘇格蘭人認為其缺乏書面依據,反駁了這一說法。
1405年 在威爾士語中出現了uisci beatha這個詞,它是由拉丁語aqua vitae(生命之水),這個詞音譯過來的。這一片語後來變化為蘇格蘭和愛爾蘭語中的uisge beatha和英語中的usquebaugh。但不確定這種酒是否由穀物釀造。
1494年 在蘇格蘭的書面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提到了由大麥生產的「生命之水」(aqua vitae),這個「生命之水」被認為是蘇格蘭威士忌的始祖。
1556年 在愛爾蘭議會的記錄中首次提及用大麥生產的「生命之水」。
1608年 最古老的釀酒廠布希米爾(Bushmills<愛爾蘭>)注冊成立。
1618年 單詞uisge具有了獨立的含義。同年,在蘇格蘭高地一位官員的葬禮的賬單上提到了這個詞,並且標明了是由大麥生產的烈酒。
1640年 在新大陸進行了首次蒸餾試驗。
1644年 蘇格蘭開始徵收威士忌酒稅。採取各種方式滿足與英格蘭人戰爭的需要。
1661年 英格蘭開始在愛爾蘭徵收威士忌酒稅,隨後出現了許多私自釀造威士忌的地下酒廠,以大麥和馬鈴薯為原料。
1707年 在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並以後,英格蘭制定了蘇格蘭威士忌酒稅。新規定的荒謬導致釀酒業的混亂,很多釀酒商把釀酒作坊搬到了山區,轉入地下。
1789年 美國肯塔基州的牧師克萊格(Craig),(大概)是第一個利用印第安人食用的玉米粥,經過發酵,生產出「波本」威士忌的人。
1791年 徵收「波本」酒稅,這項稅收一直存在到1920年頒布《禁酒令》。
1823年 英格蘭頒布了合理的消費稅令法(Excise Act),地下的釀酒商重新出現。
1831年 愛爾蘭人伊尼亞·柯菲發明了獲得蒸餾器的專利的連續式蒸餾器——柯菲蒸餾器。這種蒸餾器的出現,使以價格低廉大批量生產威士忌變得有可能。
1853年 在蘇格蘭德魯·阿賽爾第一個發明了調和型威士忌(blend)。麥芽威士忌與穀物威士忌調和以後,添加了後者的味道,也降低了釀酒的成本。
1858年 哈伊拉姆·沃克(Hiram Walker)首先將蒸餾技術引進了加拿大。
1909年 在大不列顛通過了一項法規,規定了蘇格蘭和愛爾蘭威士忌的生產標准,其中之一是威士忌必須在橡木桶中陳釀3年。
1920年
在禁酒協會的努力下,美國通過了《禁酒令》,禁止銷售、購買、生產各種酒類飲品。
C. 威士忌二次蒸餾和三次蒸餾的差距有什麼區別
麥芽威士忌通常需要在壺式蒸餾器中至少蒸餾兩次,第一次在大型蒸餾鍋中回進行,原酒經預熱答後導入到加熱爐中加熱至沸騰,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所以酒精會首先變成蒸汽蒸發出來,在加熱爐頂部的天鵝頸(Swan Neck)重新凝結成酒精液體,冷凝後即得到了低度酒,香味復雜但粗糙。之後經過第二次蒸餾,獲得酒精度在55%-60%的酒就是威士忌的雛形,經過桶陳之後就能裝瓶。
是否要再通過第三次蒸餾完全取決不同的酒廠,如果想要酒精度更高柔和復雜的口感可以進行第三次蒸餾,但這樣酒中的部分風味可能在此過程中消失。多數愛爾蘭威士忌蒸餾三次,而多數蘇格蘭威士忌蒸餾兩次,所以千萬不能單純的認為蒸餾次數越多,質量越高
D. 蘇格蘭威士忌幾次蒸餾
蘇格蘭威士忌要三次蒸餾。
柔順的入喉感常常出現在輕口味威士忌中,但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從根本上來說,決定威士忌口感柔順與否的關鍵在於原酒中【同源物】和雜質的數量。」
同源物作為一種風味化合物,是酒類發酵過程中的副產品,一般來說發酵程度越高的酒類,同源物所佔的比例越高。在威士忌的釀造過程中,上百種同源物都在微妙地改變最終成品的口味。除了對口感的影響,同源物還有一大惡名:它是宿醉的一大幫凶。下面這張圖反映了不同酒類中的同源物比例。
伏特加喝到吐第二天照樣生龍活虎,至於葡萄酒喝多了,那感覺經歷過的人都懂
在蒸餾過程中,蒸餾器的作用之一就是剔除同源物,因為大都數同源物帶來的口感算不上美好,至於剔除的范圍則取決於威士忌的品種。
在上方圖表中我們也看到,同為威士忌,波本就比蘇格蘭威士忌的同源物含量高。剔除的方法則酒蒸汽是經過銅制的冷凝器來進行迴流過濾。
在傳統的雙重蒸餾過程中,初次蒸餾後的酒體包括水,8度的酒精和大量同源物。酒體在蒸餾器中沸騰,使得酒精和同源物從水中蒸發出來,順著銅壁到達冷凝器,在那裡它們被收集起來。
此時的酒精度數已經有25°左右,同源物也被過濾了一部分,之後進行第二次蒸餾,最終就獲得了70度左右的威士忌原酒,同源物也已被大量剔除。
二次蒸餾中,同源物中最不穩定的物質集中在酒頭,而最穩定不容易蒸發的物質則集中在酒尾,因此在第二次蒸餾中只取中間部分。以上過程便稱為迴流。
「因此想要提高過濾程度以獲得更加柔順的口感,就有兩大方案:一是提高冷凝器的體積,使得酒體更多地與冷凝器接觸,第二個方法更加直接——增加一個蒸餾器。」
「三次蒸餾大幅增加了過濾時間,且使得酒體更多解除銅壁,大量過濾了口感粗糙的硫化物。因此多使用三次蒸餾的愛爾蘭威士忌便給人更加柔順的印象啦。另一方面,三次蒸餾也使得原酒的酒精度數高達80°以上,相比之下大多蘇格蘭釀酒廠的原酒只有70°。」
「當然,雖然蘇格蘭地區酒廠的傳統是兩次蒸餾,但也有位於低地的Auchentoshan這樣使用三次蒸餾的另類。原酒度數更高,口感卻更柔和,可謂內柔外剛了,這也是提到柔順感不等於輕口味的原因。」
E. 愛爾蘭的酒文化
愛爾蘭是威士忌的發源地,最早是從修道院里流傳到民間的蒸餾術,在英王亨利八世宣布開始課征重稅之前,一度曾是愛爾蘭毎個山野鄉林必備的民生工業。
愛爾蘭威士忌比它優秀的蘇格蘭後繼更早在英格蘭地區流行,但因為該地區的經濟衰退與重稅政策的打擊,大部分的愛爾蘭蒸餾廠都必須靠不斷的合並維持命脈,以致於能存活至今的所剩無幾且多數由外國企業把持。
(5)愛爾蘭蒸餾廠擴展閱讀
愛爾蘭的其他文化
飲食
愛爾蘭的傳統飲食與英國很相似,家庭飲食以馬鈴薯、蔬菜、牛肉類為主,麵包是愛爾蘭人的主食之一。馬鈴薯的烹飪方法豐富,蔬菜的烹飪方式以水煮為主。由於都柏林靠近海邊,故有很多新鮮的海鮮食品,海鮮類料理也很多。
愛爾蘭在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引進了法國、義大利等其它國家的飲食方式,愛爾蘭菜不油膩,很清淡.一般正餐為土豆、肉類(羊肉、豬肉、雞)或魚、一或兩樣蔬菜(胡蘿卜、芹菜、圓白菜、洋蔥、辣椒、黃瓜、蘑菇都是時令蔬菜),或生吃(色拉)或水煮;另外,愛爾蘭人愛吃奶製品、雞蛋、乳酪、牛奶、酸奶、水果等。
愛爾蘭人平時習慣吃英式西餐,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他們特別喜歡吃清燉菜餚,尤為營養價值高的菜品,更為他們所偏愛;樂於喝清湯,喜歡在餐桌上配備多種調味品;同時,他們對中國的蘇菜、粵菜也很喜歡。愛爾蘭人招待朋友的茶會頗為講究,當友人來訪坐定後,
先讓客人一杯接一杯地飲愛爾蘭特有的黑啤酒(吉尼斯Guinness),然後,主人才肯端上茶或咖啡等及其它的方便食品。傳說,聞名世界的吉尼斯世界記錄,正是愛爾蘭人喝著吉尼斯黑啤酒,吹牛打賭時創造出來的。愛爾蘭威士忌(Irish Whiskey)是一種只在愛爾蘭地區生產,以大麥芽與穀物為原料經過蒸餾所製造的威士忌。
服飾
愛爾蘭男人傳統服飾是裙子。
F. 世界七大蒸餾酒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七大蒸餾酒,就是平時說的七大烈酒: 一、白蘭地(Brany):法國干邑區的尤為著名,干邑白蘭地(Cognac Brandy)是全世界最好的白蘭地,產地是法國康涅克(Cognac)。 二、威士忌(Whisky):世界著名的威士忌有4種,分別是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愛爾蘭威士忌(Irish)、黑麥威士忌(Rye Whisky)和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y)。其中蘇格蘭威士忌最為著名。 三、金酒(Gin):就是平時說的杜松子酒啦,是荷蘭的國酒,美國、英國也有金酒,不過我個人覺得荷蘭的最好,飲法也比較多。 四、朗姆酒(Rum):分白朗姆(White Rum)、金朗姆(Golden Rum)、深色朗姆(Heavy Rum),白色朗姆酒主要產自波多黎各,金色朗姆酒主要產自海地,深色朗姆酒主要產自牙買加、蓋亞那。一說到朗姆酒我就想起加勒比海盜裡面傑克船長也喜歡朗姆酒,呵呵,有個牌子叫摩根船長(Captain Morgan)的也是非常常見的。 五、伏特加(Vodka):伏特加起源於12世紀的波羅地的海沿岸,現在俄羅斯、波蘭、美英等等國家都有在生產,常見的牌子有莫斯科紅牌、綠牌(Moskovskaya)、波士伏特加(Bolskaya)、檸檬那亞(Limonnaya)等。 六、特基拉酒(Tequila):以墨西哥特有的植物------龍舌蘭(Agave)的根莖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而成。特基拉也分無色和金色,常見的龍舌蘭(Sauza)、白金武士(Conguistador White)等都是金色龍舌蘭酒。 七、中國白酒:相信這個不用我多解釋啦,有不同香型的就,也可以按酒麴來分類,不過這個不用怎麼分了,現在在國內大家都認准茅台啊、五糧液啊、古井、劍南春、瀘州老窖、雙溝、洋河、汾酒、董酒。。。。 一個字一個字打的 覺得我辛苦就給分吧。。。
G. 愛爾蘭威士忌的介紹
愛爾蘭威士忌是指以經過蒸餾所製造的威士忌。愛爾蘭可以說是威士忌的發源地,最早是從修道院里流傳到民間的蒸餾術,在英王亨利八世宣布開始課征重稅之前,一度曾是愛爾蘭毎個山野鄉林必備的民生工業。愛爾蘭威士忌比它優秀的蘇格蘭後繼更早在英格蘭地區流行,但因為該地區的經濟衰退與重稅政策的打擊,大部分的愛爾蘭蒸餾廠都必須靠不斷的合並維持命脈,以致於能存活至今的所剩無幾且多數由外國企業把持。
H. 愛爾蘭普工打工一年多少錢
最低工資8.65一個小時,一般一周35 - 40小時。
I. 可以去愛爾蘭打工嗎
可以,在愛爾蘭,參加一年以上時間全日制教育、已獲得被愛爾蘭教育科學部所承認學歷的非歐盟國家學生可以從事臨時性的工作,即學生平時每周可以打工20個小時、學校放假期間可以全職打工。
在愛爾蘭很好找到兼職工作,但是首先你要去辦理一個稅號,領工資的時候是稅務局發給雇員支票。校內的工作主要有:圖書館管理員、清潔工、電腦維修員、學生會酒吧等,校內的兼職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工資大約在7鎊/小時左右。校外的工作也很多,酒吧、餐館是主要場所。
(9)愛爾蘭蒸餾廠擴展閱讀
隨著愛爾蘭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將愛爾蘭作為歐洲戰略基地,設立歐洲總部或建立工廠。這在為愛爾蘭帶去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對愛爾蘭政府在人才引進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在此之前,根據愛爾蘭移民局的相關規定,持有關鍵技能許可證的外國高技術人才,其配偶除了持有配偶簽外,若要在愛爾蘭工作,還需額外申請配偶工作許可(DPSEP),這一簽證上的局限,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很多高技術人才家庭選擇到愛爾蘭發展。
J. 有人知道一種叫Poitin的酒么怎麼做的
愛爾蘭的修道士們是在十二世紀前往地中海國家朝覲時學會了如何從啤酒和葡萄酒中蒸餾的。雖然,蒸餾最初只局限在葯用方面,但是這畢竟不能阻擋它的「娛樂」功能。而這些僧侶們所掌握的蒸餾知識就構成了愛爾蘭和蘇格蘭威士忌的共同基礎。
十八世紀愛爾蘭的貴族們其實更偏愛法國的干邑白蘭地,而愛爾蘭威士忌則被認為是低檔次的東西。但是很快,愛爾蘭威士忌被賦予了農村和城市這樣的分別,農民喝的酒叫做Poitin(私釀劣質威士忌),而城市人的酒被稱作Beaux-de-vie(法語生命之水)。城市人的威士忌還加入了一些草葯植物調味,甚至在巴黎也大受歡迎。到了十八世紀末,在愛爾蘭估計有兩千家威士忌蒸餾廠。1779年,政府出台了一個新法案要對每個蒸餾器都征稅。開始的時候稅率比較低沒有多大影響。但等到第二年大幅提高的時候,那些小型威士忌釀酒者受到了沖擊。愛爾蘭四分之一的釀酒廠倒閉或轉入地下。到十八世紀末,愛爾蘭只剩下不到15%的蒸餾廠了。征稅的惡性循環使愛爾蘭威士忌行業受到了巨大影響,而且這種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威士忌釀造向少數廠家集中。到了1823年,整個威士忌行業都集中在幾個大蒸餾商手中,比如:都柏林的JohnJameson和JohnPower。
我們現在很難想像,在十九世紀初愛爾蘭生產的罐餾威士忌比它的蘇格蘭親戚還要受到歡迎和尊重。但是,幾個因素又使愛爾蘭威士忌喪失了它應有的優勢地位。當愛爾蘭稅務官AeneasCoffey完善了柱餾器並申請了專利後。愛爾蘭人認為這種蒸餾器生產的是劣質威士忌,根本不值得評判。但是低地的蘇格蘭威士忌同行們卻率先使用了這種新工藝。他們很快就嘗到了規模生產的甜頭,向世界范圍出口勾兌威士忌。1945-1948年愛爾蘭的「大飢荒」(TheGreatFamine)使愛爾蘭的農村人口驟減10%,用來釀造威士忌的穀物也大幅減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布了愛爾蘭威士忌的死刑。與蘇格蘭同行不同的是,人家還可以使用柱餾器大量生產高含量的工業酒精生存下來,而愛爾蘭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1922年,當愛爾蘭宣布脫離英國統治時,愛爾蘭威士忌又經歷了一次重大打擊。英國議會決定在所有大英帝國的范圍內禁止銷售愛爾蘭威士忌,當然由阿爾斯特地區(Ulster,北愛爾蘭)生產的威士忌除外。在美國頒布《禁酒法案》後,愛爾蘭威士忌又失去了最後一個大市場。當美國重新開放市場的時候,蘇格蘭和加拿大的威士忌又蜂擁而至。就這樣,愛爾蘭政府在二戰後不得不關閉了所有的蒸餾廠。
愛爾蘭威士忌的前景是非常暗淡的。1960年,整個愛爾蘭只剩下四家蒸餾廠還在運轉:Bushmills、Jameson、Powers和CorkDistillers。1966年,除Bushmills之外的另外三家決定抗議世界對愛爾蘭威士忌的漠視。他們組成了愛爾蘭制酒公司(IrishDistillers,ID),要生產最好的愛爾蘭威士忌。最後,在1973年Bushmills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但是保留了它在Antrim的蒸餾廠。現在,全世界只有一家在生產愛爾蘭威士忌了。1988年,法國Period–Ricardo公司在經過與另外一隻大鱷GrandMetropolitan爭斗之後收購了ID。
在解決了產權歸屬問題之後,愛爾蘭威士忌好像就要蓄勢待發,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市場份額但也仍足以讓人高興。1989年復活節那天,一家新的蒸餾廠誕生了。一些愛爾蘭企業家為了希望看到威士忌行業能夠重現競爭,在聯合參股後成立了庫力制酒公司(Cooley』sDistillers,CD)。當ID希望收購CD向愛爾蘭政府提出標的時,愛爾蘭政府以反壟斷競爭為由拒絕兼並,就這樣,CD生存了下來。今天,CD生產的品牌有Tyrone、Kilbeggan和Connemara,它們作為愛爾蘭威士忌復興的象徵出現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