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蒸餾除垢 » 醋醅蒸餾

醋醅蒸餾

發布時間: 2021-04-03 16:24:34

㈠ 傳統釀酒技術在蒸餾時酒醅中加醬油和醋是怎麼為事

傳統釀酒也叫小曲釀酒,是指用整粒糧食為原料,便用小曲為糖化發酵劑釀造的蒸餾酒。其釀造工藝為:原料 → 浸泡 → 初蒸 → 燜糧→ 復蒸 → 攤涼 → 加曲 → 裝箱培菌→ 配槽 → 裝桶發酵 → 蒸餾 → 成品酒。
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麴,經過蒸煮後,更有利於發酵。在傳統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後,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酵的過程。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後期發酵。經過窖池發酵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現在酒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的品種繁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白酒、啤酒和紅酒。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利用傳統方法釀制的白酒又俗稱燒酒,是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一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麴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其中麩曲酒又可分為固態發酵酒與液態發酵酒二種。
原料配方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澱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麴、酒母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麴。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麴、糖化曲)。曲是以含澱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黴菌,積累大量澱粉酶,是一種粗製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麴(生產名酒、優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酵,這一過程所用的發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傳統釀酒所用設備
1.原料處理及運送設備。有粉碎機、皮帶輸送機、斗式提升機、螺旋式輸送機、送風設備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卻設備。有潤料槽、拌料槽、絞龍、連續蒸煮機(大廠使用)、甑桶(小廠使用)、晾渣機、通風晾渣設備。
3.發酵設備。水泥發酵池(大廠用)、陶缸(小廠用)等。
4.蒸酒設備。蒸酒機(大廠用)、甑桶(小廠用)等。
傳統釀酒的特點:
1、原料品種廣泛,可就地取材 傳統釀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玉米、大米、小麥、蕎麥、青稞、稻穀、薯類等,而且多以整粒原料投料蒸煮、發酵、蒸餾釀酒。糧食取酒之後,酒糟可作牲畜的飼料。
2、制曲、制酒的設備及用具比較簡單 傳統釀酒廠的規模可大可小,一般班產用糧200 ~ 500千克。因此,設備及用具較簡單,故操作十分靈活。
3、釀酒時用曲量少,發酵周期較短,原料出酒率較高 如採用純種根霉曲,用曲量為0.2% ~ 0.5%。發酵周期5 ~ 7天。原料出酒率可達50% ~ 60%。
4、專統酒質量好,城鎮及農村市場暢銷 傳統工藝釀造酒口味純凈,清爽柔和,一般頗受老百姓歡迎。除直接飲用外,還可用它製成葯酒,作為保健、滋補酒飲用。

㈡ 白酒釀造工藝流程(詳細一點,講明各步驟)

白酒釀造大多是固態發酵,其主要產物是乙醇。經檢測分析,白酒中除了大部分是乙醇和水外,還含有占總量2%左右的其他香味物質。由於這些香味物質在九中種類的多少和相互比例不同,才使白酒有別於酒精,並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1、原料及其配比釀制釀酒的原料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他們的質量比例有很嚴格的要求。配料時按先多後少原則依次運到辦料場地,不得配錯各種糧食比例。

(2)醋醅蒸餾擴展閱讀:

白酒處理技術:

陳釀法:貯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壇陳釀效果好。

勾兌:這是決定酒質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由富有經驗的老師傅擔任這項工作。現在利用計算機的勾兌技術也正在研究發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藝白酒)的研究:現在能夠生產混合香酯。這是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級脂肪酸合成相應的高級脂肪酸酯.然後蒸餾分餾,凈化處理後,進行毒性實驗,證明無毒,可供食用,於是進一步製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為調香劑加入到一般質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質量。

酒香氣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氣成分極為復雜,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數百種化學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為四大類:醇類物質、酯類物質、酸類物質和醛酮類物質。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體香氣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氣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約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較低。瀘香型白酒中,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適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較高。


㈢ 食醋是怎麼提煉出來的呀

醋生產工藝
可分三大工序: 1.酒精發酵: 糯米→浸漬→蒸煮→淋飯→拌曲→糖化→酒化→成品(酒醅)
2、醋酸發酵:①接種培菌階段②產酸階段③酯化階段
3、淋醋、殺菌:將醋醅內所含的醋酸溶解在水中,過濾後,淋下的生醋用常壓煮沸滅菌、灌壇、密封,即可長期貯存不變質

㈣ 白酒發酵到蒸餾過程。出酒率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謝謝啦

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
1、生料酒麴的質量
毫無疑問,生料酒麴的質量,是出酒率高低的關健。質量好的生料酒麴,能將原料內的澱粉和糖全部發酵為酒精,出酒率自然就高。更深一層次說,質量好的生料酒麴,不僅能水解原料中的支鏈澱粉,還能水解原料中的直鏈澱粉,甚至還能將原料中的纖維素水解並發酵成為酒精。
2、釀酒原料澱粉和糖份的含量
毫無疑問,釀酒原料的澱粉和糖份含量高者,其出酒率自然就高,例如大米的澱粉含量為74%,玉米的澱粉含量為62%,自然採用大米釀酒,其出酒率當然就比玉米的出酒率高。
但是,大米是粳米還是秈米,玉米是黃玉米還是白玉米;是早稻還是晚稻都有區別,都會影響到出酒率。還有,大米是老米還是新米,是碎米還是顆飽滿者,對出酒率也有一定的影響,更不需說霉的病的原料了。
3、原料發酵不完全徹底
釀酒原料發酵不完全徹底,是指原料內所含的澱粉沒有完全轉化為糖,糖沒完全發酵為酒精,其殘余澱粉、殘余糖還很多。釀酒原料發酵不完全徹底,有很多因素影響和制約,下面還將論及這里即不多述。釀酒原料發酵不完全徹底,不僅直接影響到出酒率,而且在蒸餾時還會造成焦鍋、煳鍋和淤鍋現象,這些現象一旦產生,不僅是出酒率問題而是廢品問題。
4、原料在發酵時由於密封不嚴而產酸
在發酵時由於密封不嚴,外界空氣大量進入發酵容器,同時空氣中的雜菌也隨之進入。尤其是從空氣中進入發酵容器的醋酸菌大量繁殖而造成醪液的酸敗。眾人皆知,發酵醪液的酒精成分即是醋酸菌的營養。醋酸菌吸收酒精營養後大量繁殖從而使酒變為醋。酸敗的發酵醪液不但出酒率不高,而且其酒質也很差。
5、蒸酒設備的影響
傳統的甑桶在蒸餾酒醅時,其酒醅就能起到濃縮酒精的作用,但用於液態醪液的蒸餾卻沒有濃縮酒精的機制,而且對醪液內的酒精成份還不能充分的提取。換句話說,採用傳統的甑桶來蒸餾生料發酵醪液,不僅50度以上的高度酒得酒率不高,酒尾過多過長,而且不能將醪液內的酒精分子提盡而影響出酒率。
6、工藝和機械的損失
釀酒原料在粉碎、發酵、蒸餾和搬運的過程中,必然造成機械的、人工的損失。其損失的大小對出酒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專家計算,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損耗率約為5%左右,如果操作不當和人為的疏忽大意,這種損耗率更高,當然也就體現在出酒率上了。所以,為了保持和提高出酒率,應將釀酒原料的損耗降到最低限度。

㈤ 萃取與蒸餾相比,有什麼優點

很明顯的,節省能源嘛
其實這兩個最好別放一起比較,因為萃取是分離兩個不互溶物質,而蒸餾是分離兩個互溶物質

㈥ 蒸白酒水的後面蒸溜水怎樣得變成醋呢

這個在正常不過了,白酒發酵過程會產酸,白酒蒸餾到最後,酒精沒有了,酸味物質就會凸顯出來,一些沸點比較高的酸這時候隨著酒醅溫度的提高,也會帶出來。
通過蒸汽排酸,下次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㈦ 酒醅發酵久了就變醋嗎

正常的酒醅發酵久了不會變酸變醋,有些反而越久越好,在釀酒中的一些錯誤操作才會導致變酸的
導致酒醅變酸的原因:
1、釀酒酒麴在製作的時候衛生達不到要求,酵母雜菌多;
2、夏季釀酒入壇發酵溫度較高;
3、發酵缸在發酵前清洗不徹底,導致發酵酒醅被雜菌感染;
4、酒醅發酵完成後沒及時蒸餾,延長時間太長(特別是夏天,酒料發酵過程中溫度較室溫高,雜菌活性被抑制,一旦發酵結束,料溫跟室溫平衡,又為雜菌感染提供了溫床);
5、發酵過程中攪拌時間太多、密封不好導致雜菌感染;

㈧ 白酒,食醋,醬油的釀造均採用何法釀造分別經歷了哪幾個途徑

釀酒基本原理和過程主要包括:酒精發酵、澱粉糖化、制曲、原料處理、蒸餾取酒、老熟陳釀、勾兌調味等。

(1)酒精發酵
酒精發酵是釀酒的主要階段,糖質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成分,經酵母或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轉變為酒精。
酒精發酵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化過程,有一系列連續反應並隨之產生許多中間產物,其中大約有30多種化學反應,需要一系列酶的參加。酒精是發酵過程的主要產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質及糖質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機酸、單寧、維生素、礦物質、鹽、酯類等往往決定了酒的品質和風格。酒精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增加發酵溫度,因此必須合理控制發酵的溫度,當發酵溫度高於30~34℃,酵母菌就會被殺死而停止發酵。除糖質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還可以使用人工培養的酵母發酵,因此酒的品質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風味和特色。

(2)澱粉糖化
糖質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發酵劑便可進行發酵;而含澱粉質的穀物原料等,由於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澱粉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所以採用含澱粉質的穀物釀酒時,還需將澱粉糊化,使之變為糊精、低聚糖和可發酵性糖的糖化劑。糖化劑中不僅含有能分解澱粉的酶類,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質、果膠等的其他酶類。曲和麥芽是釀酒常用的糖化劑,麥芽是大麥浸泡後發芽而成的製品,西方釀酒糖化劑慣用麥芽;曲是由谷類、麩皮等培養黴菌、乳酸菌等組成的製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離選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養的大麴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劑和發酵劑的雙重功能。將糖化和酒化這兩個步驟合並起來同時進行,稱之為復式發酵法。
(3)制曲
酒麴亦稱酒母,多以含澱粉的谷類(大麥、小麥、麩皮)、豆類、薯類和含葡萄糖的果類為原料和培養基,經粉碎加水成塊或餅狀,在一定溫度下培育而成。酒麴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培養基成分,如黴菌、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黴菌中有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等有益的菌種,「曲為酒之母,曲為酒之骨,曲為酒之魂」。曲是提供釀酒用各種酶的載體。中國是曲櫱的故鄉,遠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不僅發明了曲櫱,而且運用曲櫱進行釀酒。釀酒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制曲的工藝水平,歷史久遠的中國制曲工藝給世界釀酒業帶來了極其廣闊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制曲的工藝各具傳統和特色,即使在釀酒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作坊式的制曲工藝仍保持著原先的本色,尤其是對於名酒,傳統的制曲工藝奠定了酒的卓越品質。

(4)原料處理
無論是釀造酒,還是蒸餾酒,以及兩者的派生酒品,制酒用的主要原料均為糖質原料或澱粉質原料。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並形成特有的酒品風格,釀酒的原料都必須經過一系列特定工藝的處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選擇配比及其狀態的改變等。環境因素的控制也是關鍵的環節。
糖質原料以水果為主,原料處理主要包括根據成酒的特點選擇品種、採摘分類、除去腐爛果品和雜質、破碎果實、榨汁去梗、澄清抗氧、殺菌等。
澱粉質原料以麥芽、米類、薯類、雜糧等為主,採用復式發酵法,先糖化、後發酵或糖化發酵同時進行。原料品種及發酵方式的不同,原料處理的過程和工藝也有差異性。中國廣泛使用酒麴釀酒,其原料處理的基本工藝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潤料(浸米),蒸煮(蒸飯),攤涼(淋水冷卻),翻料,入缸或入窖發酵等。

(5)蒸餾取酒
所謂蒸餾取酒就是通過加熱,利用沸點的差異使酒精從原有的酒液中濃縮分離,冷卻後獲得高酒精含量酒品的工藝。在正常的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酒精的沸點是78.3℃,將酒液加熱至兩種溫度之間時,就會產生大量的含酒精的蒸汽,將這種蒸汽收人管道並進行冷凝,就會與原[FS:PAGE]來的科液分開,從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在蒸餾的過程中,原汁酒液中的酒精被蒸餾出來予以收集,並控制酒精的濃度。原汁酒中的味素也將一起被蒸餾,從而使蒸餾的酒品中帶有獨特的芳香和口味。

(6)酒的老熟和陳釀
酒是具有生命力的,糖化、發酵、蒸餾等一系列工藝的完成並不能說明釀酒全過程就已終結,新釀製成的酒品並沒有完全完成體現酒品風格的物質轉化,酒質粗劣淡寡,酒體欠缺豐滿,固以新酒必須經過特定環境的窖藏。經過一段時間的貯存後,醇香和美的酒質才最終形成並得以深化。通常將這一新釀製成的酒品窖香貯存的過程稱為老熟和陳釀。

(7)勾兌調味
勾兌調味工藝,是將不同種類、陳年和產地的原酒液半成品(白蘭地、威士忌等)或選取不同檔次的原酒液半成品(中國白酒、黃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參照成品酒的酒質標准進行混合、調整和校對的工藝。勾兌調校能不斷獲得均衡協調、質量穩定、風格傳統地道的酒品。
酒品的勾兌調味被視為釀酒的最高工藝,創造出釀酒活動中的一種精神境界。從工藝的角度來看,釀酒原料的種類、質量和配比存在著差異性,釀酒過程中包含著諸多工序,中間發生許多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轉化產生幾十種甚至幾百種有機成分,其中有些機理至今還未研究清楚,而勾兌師的工作便是富有技巧地將不同酒質的酒品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調校,在確保酒品總體風格的前提下,以得到整體均勻一致的市場品種標准。

以大麴酒的釀造為例,其具體流程可用圖表解析如下:

┌—→出窖堆放———┐

│ ↓

│ 大麴 發酵酒醅 高粱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細 │ 潤料 清蒸

│ ↓ │ ↓ │

│ 過篩 │ 預蒸 │

│ ↓ │ ↓ │

│ 大麴粉 └———→配料←——————┘

│ │ ↓

│ │ 裝甑 ┌——→ 酒頭(作調味酒等)

│ │ ↓ │

│ │ 蒸糧、蒸酒———┼——→ 蒸餾酒(入庫)

│ │ │ │ ↓

│ └———————┐ ↓ │ 貯存

│ │ 出甑 │ ↓

│ │ │ │ 勾兌

│ ↓ ↓ ↓ ↓

└————入窖發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裝

↑ │ ↓

└———————————————┘ 成品酒
中國是世界上穀物釀醋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有了醋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專門釀醋的作坊,到漢代時,醋開始普遍生產。南北朝時,食醋的產量和銷量都已很大,其時的名著《齊民要術》曾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從上古到北魏時期的制醋經驗和成就,書中共收載了22種制醋方法,這也是我國現存史料中,對糧食釀造醋的最早記載。
食醋古代又稱為醯、酢、苦酒等,因其在烹調中位居「五味之首」 ,酷愛食醋的古人給它起了一個擬人的稱號--「食總管」。

按食醋生產方法的不同,食醋可分為釀造醋和配製醋。配製醋是以食用冰酸醋,添加水、酸味劑、調味料,香幸料、食用色素勾兌而成,僅具有一定的調味功用。而釀造醋,是以糧食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釀造而成,其營養價值和香醇味遠遠超過配製食醋 ,具有調味、保健、葯用、醫用等多種功用。

香醋以鎮江香醋為代表,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名醋,具有色、香、酸、醇、濃」的特點,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一、原料:傳統製法以黃酒糟為主要原料,但產量較低,現改為優質糯米。二、輔料:麩皮、稻殼、食鹽、食糖。三、配料:糯米1000kg、麩皮1700kg、稻殼940kg、酒麴4kg、麥曲60kg、食鹽40kg、食糖12kg。四、工藝:糯米→浸泡→蒸煮→酒麴→酒發酵→麩皮、稻殼→醋發酵→加鹽→陳釀→淋醋→煎醋→成品。五、操作:1、浸泡糯米,要求米粒浸透無白心,一般冬季浸泡24小時,夏季15小時,春秋季18—20小時。然後撈出放入籮筐,用清水反復沖洗。瀝干後蒸煮,要求熟透,不焦、不粘、不夾生。蒸飯取出後用涼水沖淋冷卻,冬季至30℃,夏季25℃,然後拌人酒葯,拌勻後裝缸搭窩成「V」型,再用草蓋封缸,防止污染和注意保溫。2、保持發酵品溫,一般發酵4天後,飯粒上浮,汁有酒香氣,再添加水分和麥曲、保持品溫。24小時後開耙,以後每天開耙1—2次,直到酒醪成熟。3、將酒醪中加入麩皮拌勻,取發酵好的成熟醋醅適量,再加少許稻殼及水,用手充分搓拌均勻,放於醅面中心處,再上復一層稻殼,不須加蓋,進行發酵。4、發酵3—5天後,即將上復稻殼揭開,把上面發熱的醅料與下層醅料再加適量稻殼充分拌勻,進行過勺,一缸料醅分10次逐層過完,每天一次,每次皆添加適量稻殼,並補加部分溫水。過勺完畢,原缸「露底」,料醅全部過到另一缸。5、過缸後,應天天翻缸,即將缸內的醋醅全部翻過裝入另一缸。期間應注意掌握溫度。經過7天發酵,溫度開始下降,酸度不再上升,即表明發酵完畢。6、醋醅成熟後,立即向缸中加鹽,並進行拼缸,做到缸滿醅實,醅面上復一層食鹽,缸口用塑料布封嚴,進行陳釀。封缸七天後,再翻缸一次,整個陳釀期20-30天,陳釀時間越長,風味越好。7、將陳釀後的醋醅加水加色浸泡,進行淋醋,採用套淋法,循環泡淋,每缸淋醋三次。8、將頭汁醋加糖攪拌融化,澄清後過濾,加熱煮沸,趁熱裝入容器,密封存放。六、一級香醋質量標准:1、感官指標:色澤一深褐色,色澤明亮,無明顯沉澱;香氣一芬芳濃郁;口感一酸而不澀,香而微甜,無異味。2、理化指標:濃度11—12°B'e;總酸-》6.4g/100ml;糖分≥1.5g/100ml。
醬油的由來

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
發展簡況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生產工藝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普遍採用的低鹽固態發酵工藝流程如圖。

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 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 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展望
醬油工業正在打破傳統的方法而逐步採用新方法。如原料連續蒸煮處理,將加水的原料在0.16—0.18MPa壓力下蒸煮3分鍾,並快速冷卻,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由原來旋轉蒸煮鍋的75%提高到85%左右;制曲使用圓盤機後,成曲酶活性高,質量好,還減少勞動力和改善勞動條件。此外,誘變育種出優良突變新菌株及液體曲的應用,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謝謝。

㈨ 釀酒與釀醋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釀酒和釀醋的工藝大部分相同,但也有區別,這區別也是最根本最本質的區別!因為:從原理上來說釀醋也必須先將原料釀成酒,然後再在醋酸桿菌的作用下發酵將酒(乙醇)氧化成醋(乙酸),1相同的是前面部分:浸米,蒸飯,冷卻,糖化酵母發酵,將沉粉在根黴菌酵母菌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糖化發酵而成酒,這一階段釀酒釀醋都必須的工藝.2區別:a釀酒一般完成上述1後使進入(發酵酒)後熟陳化或(蒸餾酒)蒸餾階段;而釀醋完成上述1後還要添加醋曲(醋酸桿菌),進行醋酸發酵,將酒(乙醇)發酵成醋(乙酸),然後才進入(紅醋)後熟陳化或(白醋)蒸餾階段;b釀酒要求無氧發酵,而釀醋則是有氧發酵;c釀酒只用酒葯(酒麴),而釀醋除了用酒葯還要用醋曲;d釀酒醋酸桿菌是有害菌,而釀醋則醋酸桿菌是必須的益菌;e釀酒產生太多則是壞酒劣酒叫酸敗;釀醋產釀太少是發酵不完全叫失敗,產酸越多越好越酸越好.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