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異丙基苯胺減壓蒸餾
A. 對異丙基苯胺是怎樣生產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對異丙基苯胺
中文別名
枯胺;4-異丙基苯胺;丙苯胺;4-異丙基苯胺,枯胺;
英文名稱
para-isopropylaniline
英文別名
4-Isopropylaniline;4-propan-2-ylaniline;
CAS號
99-88-7
分子式
C9H13N
分子量
135.20600
生產方法:
其制備方法是以4-硝基異丙基苯進行還原,可以用鐵粉還原,最好用催化加氫還原,減少污染。
B. 三聚氰胺稅收分類編碼怎麼填
一般可在檢索中輸入相應商品關鍵字,找到編碼庫內類似的商品分類進行編碼,然後選擇正確的稅率進行保存。
搜索關鍵字如下圖
C. 3-硝基-4-異丙基苯胺 結構式
4-甲基-5-異丙基辛烷的結構式 根據有機物的名稱寫出相應的結構簡式的方法: 1、根據名稱最後幾個字(如辛烷),把主碳鏈(先用單鍵做框架)找好(如8個碳原子); 2、再在名稱所指位置補各種取代基(如4位上聯甲基、5位上聯異丙基); 3、再用氫補鍵,使每個碳都有四鍵。
D. 進行有毒實驗的操作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實驗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項:
(2)防爆炸:點燃可燃性氣體或用CO、H2還原Fe2O3、CuO之前,要檢驗氣體純度。 (3)防暴沸:加熱液體或蒸餾時常在加熱的裝置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 (4)防失火:實驗室中的可燃物質一定要遠離火源。
(5)防腐蝕:強酸、強鹼對皮膚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如果皮膚上沾有強酸、強鹼要用水沖洗,再塗抹3%一5%NaHCO3 溶液、硼酸,
(6)防中毒:在製取或使用有毒氣體時,應在通風櫥中進行,注意尾氣處理。如用CO還原Fe2O3、CuO要處理好尾氣.
(7)防炸裂:普通玻璃製品都有受熱不均勻易炸裂的特性,因此: ①試管加熱時先要預熱;
②做固體在氣體中燃燒實驗時要在集氣瓶底預留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 ③注意防止倒吸。
(8)防堵塞: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時,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9)防污染
(10)防意外:
(1)中毒事故防止和處理一氧化碳中毒時應迅速離開所處房間,到通風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誤食重金屬鹽(如銅鹽、鉛鹽、銀鹽等)應立即服用生蛋白或生牛奶。 (2)火災處理
①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機物小面積失火,應迅速用濕抹布撲蓋; ②鈉、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撲蓋;
③會用乾粉及泡沫火火器;
④拔打火警電話「119」、急救電話 「120」,也可撥「110」求助; ⑤因電失火應先切斷電源,再實施滅火
E. 異丙基苄胺與甲基苯異丙基苄胺是同樣的嗎
早上好,它們屬於同分異構體。分子式為C10H15N的苯胺化合物有大量變體,前者N-異丙基苄胺(N-苯基異丙胺,cas號是102-97-6)屬於一種葯品中間體也可以用作和二甲基苯胺、三乙醇胺相似的金屬表面處理劑,甲基苯異丙基苄胺(白色固體結晶,cas號是33817-09-3)則是國家公安部嚴厲打擊只要超過50g就免費贈送一顆鐵花生米的玩意兒。通常檢測出後者時因工藝不純會少量含有前者,前者是不會含有後者的請酌情參考。你也可以理解成正丙醇和異丙醇、乙酸正丁酯和乙酸異丁酯之間的類似區別。
F. 進行有毒實驗的操作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在化學實驗室里,儲存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化學葯品,進行著各種化學試驗。在試驗過程中要接觸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蝕性葯品,且經常使用水、氣、火、電等,潛藏著諸如爆炸、著火、中毒、灼傷、割傷、觸電等危險性事故,這些事故的發生常會給我們帶來嚴重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
在化學實驗室里,儲存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化學葯品,進行著各種化學試驗。在試驗過程中要接觸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蝕性葯品,且經常使用水、氣、火、電等,潛藏著諸如爆炸、著火、中毒、灼傷、割傷、觸電等危險性事故,這些事故的發生常會給我們帶來嚴重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如果我們掌握相關的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處理知識,就能夠正確、安全地使用化學葯品及實驗器械,從而可以盡可能的減少和避免實驗室里安全事故的發生,即使在發生緊急事故時,也能夠不慌不亂,把傷害和損失減少到最少程度。
化學實驗常常伴隨著危險,無論怎樣簡單的實驗,都不能粗心大意。在做化學試驗時,如果能夠端正態度,認真細致的做好每一道必須的工作,就會避免許多事故的發生。
1.實驗時根據試驗的情況和性質進行必要的防護。根據試驗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佩戴必要的防護工具,例如穿好試驗服,戴橡膠手套,防護面具,防毒面具等。實驗前,要注意清理試驗場周圍的安全隱患。檢查試驗裝置、葯品和相關物品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情況等。
2.遵循化學葯品的性質和化學反應的規律,不盲目蠻乾和主觀臆測化學反應的過程。應根據化學反應的性質和過程選擇匹配的反應裝置,不可圖省事省去必要的安全措施。
3.經常估計到實驗的危險性
實驗事故雖不可預測,但其危險性的大小是可以估計到的。即使對不大了解的實驗,也必須推測其危險程度而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象下面這類實驗,必須十分注意,使之萬無一失。
①不了解的反應及操作;
②存在多種危險性的實驗(如發生火災、毒氣等);
③在嚴酷的反應條件(如高溫、高壓等)下進行的實驗。
4.充分作好發生事故時的預防措施並加以檢查。
平時注意熟悉需要關閉的主要龍頭、電氣開關,滅火器的位置及操作方法,避免發生事故時才四處尋找應急的物品。
5.實驗的後處理。實驗的後處理工作,亦屬實驗過程的組成部份。特別不可忽略回收溶劑和廢液、廢棄物等的處理。
危險物質的使用處理及注意事項
危險物質,是指具有著火、爆炸或中毒危險的物質。使用這類物質的時候應該特別小心注意以下事項:
1.使用危險物質前,要充分了解所使用物質的性狀,特別是著火、爆炸及中毒的危險性。
2. 貯藏。通常,危險物質要避免陽光照射,把它貯藏於陰涼的地方。注意不要混入異物。並且必須與火源或熱源隔開。實驗室冰箱和超低溫冰箱使用注意事項:定期除霜、清理,清理後要對內表面進行消毒;儲存的所有容器,應當標明物品名稱、儲存日期和儲存者姓名;除非有防爆措施,否則冰箱內不能放置易燃易爆化學品溶液,冰箱門上應註明這一點。
3. 在使用危險物質之前,必須預先考慮到發生災害事故時的防護手段,並做好周密的准備。使用有火災或爆炸危險的物質時,要准備好防護面具、耐熱防護衣及滅火器材等;對於毒性物質,則要准備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類用具。
4.在情況允許下,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危險物質。並且,對不了解性能的物質,需進行預備試驗。
5. 對於有毒葯品及含有毒物的廢棄物時,使用完畢後進行適宜的處理,避免污染水質和大氣。
著火性物質
具有著火危險的物質非常多。通常有因加熱、撞擊而著火的物質,也有由於相互接觸、混合而著火的物質。下面按照表1的分類,敘述其處理方法。
表1 著火性物質的分類
分類
特點
有關物質
強氧化性物質
因加熱、撞擊而分解,放出的氧氣與可燃性物質劇烈燃燒,有時會發生爆炸
氯酸鹽,過氧化物等
強酸性物質
若與有機物或還原性物質混和,即會發生作用而發熱,有時會著火
無機酸類,氯磺酸等
低溫著火性物質
在較低溫度下著火而燃燒迅猛的可燃性物質
黃磷,金屬粉末等
自燃物質
在室溫下,接觸空氣即著火燃燒
有機金屬化合物,金屬催化劑等
禁水性物質
與水反應而著火,有時還由於產生的氣體而發生爆炸的物質。
金屬鈉,炭化鈣等
1.1 強氧化性物質
強氧化性物質包括:
[氯酸鹽]:MClO3(M=Na、K、NH4、Ag、Hg(Ⅱ)、Pb、Zn、Ba)。
[高氯酸鹽]:MClO4(M=Na、K、NH4、Sr)。
[無機過氧化物]:Na2O2、K2O2、MgO2、CaO2、BaO2、H2O2。
[有機過氧化物]:烷基氫過氧化物R—O—O—H(特丁基—,異丙苯基—)、二烷基過氧化物R—O—O—R'(二特丁基—,二異丙苯基—)、二醯基過氧化物R—CO—O—O—COR'(二乙醯基—,二丙醯基—,二月桂醯基—,苯甲醯基—)、酯的過氧化物 R—CO—O—O—R'(醋酸或安息香酸特丁基—)、酮的過氧化物
H(或OH)-(-O-RCR』-O-)n-H(或OH)(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已酮—)。
[硝酸鹽]:MNO3(M=Na、K、NH4、Mg、Ca、Pb、Ba、Ni、Co、Fe)。
[高錳酸鹽]:MMnO4(M=K、NH4)。
注意事項
1).此類物質因加熱、撞擊而發生爆炸,故要遠離煙火和熱源。要保存於陰涼的地方,並避免撞擊。
2).若與還原性物質或有機物混合,即會氧化發熱而著火。
3).氯酸鹽類物質與強酸作用,產生ClO2(二氧化氯),而高錳酸鹽與強酸作用,則產生O3(臭氧),有時會發生爆炸。
4).過氧化物與水作用產生O2,與稀酸作用,則產生H2O2並發熱,有時會著火。
5).鹼金屬過氧化物能與水起反應,因此,必須注意此類物質的防潮。
6).有機過氧化物,在化學反應中能作為副產物生成,並且,在有機物貯藏的過程中也會生成。因此,必須予以注意。
防護方法
有爆炸危險時,要戴防護面具。若處理量大時,要穿耐熱防護衣。
滅火方法
由此類物質引起的火災,一般用水滅火。但由鹼金屬過氧化物引起著火時,不宜用水,要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或砂子滅火。
事故例子
踩到跌落地上的氯酸鉀而著火。◆用有機質匙子將二乙醯過氧送去稱量的過程中發生著火。◆將過氧化氫濃溶液密封貯存的過程中塞子飛出,過氧化氫溢出而著火(用透氣的塞子塞著較好)。◆用硅膠精製二特丁基過氧化物,於布氏漏斗過濾時,發生爆炸(因在過濾板上析出過氧化物之故)。◆用過氧化氫制氧氣時,一加入二氧化錳即急劇的起反應而使燒瓶破裂。
1.2 強酸性物質
此類物質包括:HNO3(發煙硝酸、濃硝酸)、H2SO4(無水硫酸、發煙硫酸、濃硫酸)、HSO3Cl(氯磺酸)、CrO3(鉻酐)等。
注意事項
1).強酸性物質若與有機物或還原性等物質混合,往往會發熱而著火。注意不要用破裂的容器盛載。要把它保存於陰涼的地方。
2).如果加熱溫度超過鉻酐的熔點時,CrO3即分解放出O2而著火。
3).灑出此類物質時,要用碳酸氫鈉或純鹼將其覆蓋,然後用大量水沖洗。
防護方法
加熱處理此類物質時,要戴橡皮手套。
滅火方法
對由強酸性物質引起的火災,可大量噴水進行滅火。
事故例子
熱的濃硝酸沾到衣服而引起著火。◆將滲透濃硫酸的破布與沾有廢油的破布丟棄在一起而著火。◆裝有熱的濃硫酸的熔點測定管發生破裂,濃硫酸沾到手上而燒傷。
1.3 低溫著火性物質
此類物質有:P(黃磷、紅磷)、P4S3、P2S5、P4S7(硫化磷)、S(硫黃)、金屬粉(Mg、Al等)、金屬條(Mg)等。
注意事項
1).因為此類物質一受熱就會著火,所以,要遠離熱源或火源。要把它保存於陰涼的地方。
2).此類物質若與氧化性物質混合,即會著火。
3).黃磷在空氣中會著火,故要把它放入PH值7~9的水中保存,並避免陽光照射。
4).硫黃粉末吸潮會發熱而引起著火。
5).金屬粉末若在空氣中加熱,即會劇烈燃燒。並且,當與酸、鹼物質作用時產生氫氣而有著火的危險。
防護方法
處理量大時,要戴防護面具和手套。
滅火方法
由此類物質引起火災時,一般用水滅火較好,也可以用二氧化碳滅火器。但由大量金屬粉末引起著火時,最好用砂子或粉末滅火器滅火。
事故例子
裝有黃磷的瓶子,從葯品架上跌落,灑出黃磷而著火。◆鋁粉著火時,用水滅火,火勢反而更猛烈。◆將熔融的黃磷倒入水中製成小顆粒時,燒杯傾歪了,灑出黃磷而引起著火,並燒著衣服,致使燒傷。
1.4 自燃物質
這類物質有:有機金屬化合物RnM(R=烷基或烯丙基,M=Li、Na、K、Rb、Se、B、Al、Ga、Tl、P、As、Sb、Bi、Ag、Zn)及還原性金屬催化劑(Pt、Pd、Ni、Cu—Cr)等。
注意事項
1).這類物質一接觸空氣就會著火,因此,初次使用時,必須請有經驗者進行指導。
2).將有機金屬化合物在溶劑中稀釋而成的東西,若其溶劑一飛濺出來就會著火。因此,要把其密封保管。並且,不要將可燃性物質置於其附近。
防護方法
處理毒性大的自燃物質時,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
滅火方法
由這類物質引起的火災,通常用乾燥砂子或粉末滅火器滅火。但數量很少時,則可以大量噴水滅火。
事故例子
將盛有經溶劑稀釋的三乙基鋁的瓶子,放入紙箱搬運的過程中,瓶子破裂發生泄漏而引起著火。◆在濾紙上洗滌還原性鎳催化劑,其後把濾紙丟入垃圾箱中而引起著火。◆在通風櫥內,用LiAlH■進行還原反應,於放有LiAlH4的燒瓶中加入乙醚時發生著火。
1.5 禁水性物質
禁水性物質包括:Na、K、CaC2(碳化鈣)、Ca3P2(磷化鈣)、 CaO(生石灰)、NaNH2(氨基鈉)、LiAlH4(氫化鋰鋁)等。
注意事項
1).金屬鈉或鉀等物質與水反應,會放出氫氣而引起著火、燃燒或爆炸。因此,要把金屬鈉、鉀切成小塊,置於煤油中密封保存。其碎屑也貯存於煤油中。要分解金屬鈉時,可把它放入乙醇中使之反應,但要注意防止產生的氫氣著火。分解金屬鉀時,則在氮氣保護下,按同樣的操作進行處理。
2).金屬鈉或鉀等物質與鹵化物反應,往往會發生爆炸。
3).碳化鈣與水反應產生乙炔,會引起著火、爆炸。
4).磷化鈣與水反應放出磷化氫(PH3為劇毒氣體),由於伴隨著放出自燃性的P2H4而著火,從而導致燃燒爆炸。
5).金屬氫化物之類物質,與水(或水蒸汽)作用也會著火。若把它丟棄時,可將其分次少量投入乙酸乙酯中(不可進行相反的操作)。
6).生石灰與水作用雖不能著火,但能產生大量的熱,往往使其它物質著火。
防護方法
使用這類物質時,要戴橡皮手套或用鑷子操作,不可直接用手拿。
滅火方法
由這類物質引起火災時,可用乾燥的砂子、食鹽或純鹼把它覆蓋。不可用水或潮濕的東西或者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事故例子
將經甲醇分解的金屬鈉丟入水中時,由於金屬鈉尚未分解完全而引起著火、燃燒(因為當用甲醇進行分解時,在金屬鈉的表面,生成粘稠的醇鹽膜,使其難於分解)。
2. 易燃性物質
可燃物的危險性,大致可根據其燃點加以判斷。燃點越低,危險性就越大。但是,即使燃點較高的物質,當加熱到其燃點以上的溫度時,也是危險的。據報道,由此種情況發生的事故特別多。因此,必須加以注意。下面按照表3的分類敘述其處理方法。
表2 易燃物質的分類
分類
特點
特別易燃物質
20℃時為液體,或在20℃-40℃時成為液體,著火溫度在100℃以下,或者燃點在-20℃以下和沸點在40℃以下
一般易燃性物質
高度易燃物質
室溫下易燃性高的物質,燃點在20℃以下
中等易燃物質
加熱時易燃性高的物質,燃點在20℃-70℃
低易燃物質
高溫加熱時,由於分解出氣體而著火的物質,燃點在70℃以上
註:所謂燃點,即在液面上,液體的蒸氣與空氣混合,構成能著火的蒸氣濃度時的最低溫度,稱為該液體物質的燃點。而所謂著火點(著火溫度),系可燃物在空氣中加熱而能自行著火的最低溫度稱之。物質的燃點或著火點,在相同的測定條件下,其所測得的結果產生微小的偏差,故很難說得上是物質的固有常數,但是,二者均為物質的重要物理性質。
2.1 特別易燃物質
此類物質有:乙醚、二硫化碳、乙醛、戊烷、異戊烷、氧化丙烯、二乙烯醚、羰基鎳、烷基鋁等。
注意事項
1).由於著火溫度及燃點極低而很易著火,所以使用時,必須熄滅附近的火源。
2).因為沸點低,爆炸濃度范圍較寬,因此,要保持室內通風良好,以免其蒸氣滯留在使用場所。
3).此類物質一旦著火,爆炸范圍很寬,由此引起的火災很難撲滅。
4).容器中貯存的易燃物減少了時,往往容易著火爆炸,要加以注意。
防護方法
對有毒性的物質,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進行處理。
滅火方法
由這類物質引起火災時,用二氧化碳或粉末滅火器滅火。但對其周圍的可燃物著火時,則用水滅火較好。
事故例子
乙醚從貯瓶中滲出,由遠離兩米以外的燃燒器的火焰引起著火。◆正在洗滌剩有少量乙醚的燒瓶時,突然由熱水器的火焰燃著而引起著火。◆將盛有乙醚溶液的燒瓶放入冰箱保存時,漏出乙醚蒸氣,由箱內電器開關產生的火花引起著火爆炸,箱門被炸飛(乙醚之類物質要放入有防爆裝置的冰箱內保存)。◆焚燒二硫化碳廢液時,在點火的瞬間,產生爆炸性的火焰飛散而燒傷(焚燒這類物質時,應在開闊的地方,於遠處投入燃著的木片進行點火)。
2.2 一般易燃性物質
高度易燃性物質(閃點在20℃以下)
它包括:(第一類石油產品)石油醚、汽油、輕質汽油、揮發油、己烷、庚烷、辛烷、戊烯、鄰二甲苯、醇類(甲基—~戊基—)、二甲醚、二氧雜環己烷、乙縮醛、丙酮、甲乙酮、三聚乙醛等。
甲酸酯類(甲基—~戊基—)、乙酸酯類(甲基—~戊基—)、乙腈(CH3CN)、吡啶、氯苯等。
中等易燃性物質(閃點在20~70℃之間)
它包括:(第2類石油產品)煤油、輕油、松節油、樟腦油、二甲苯、苯乙烯、烯丙醇、環己醇、2—乙氧基乙醇、苯甲醛、甲酸、乙酸等。
(第3類石油產品)重油、雜酚油、錠子油、透平油、變壓器油、1,2,3,4——四氫化萘、乙二醇、二甘醇、乙醯乙酸乙酯、乙醇胺、硝基苯、苯胺、鄰甲苯胺等。
低易燃性物質(閃點在70℃以上)
它包括:(第4類石油產品)齒輪油、馬達油之類重質潤滑油,及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鄰苯二甲酸二辛酯之類增塑劑。
(動植物油類產品)亞麻仁油、豆油、椰子油、沙丁魚油、鯨魚油、蠶蛹油等。
注意事項
1).高度易燃性物質雖不象特別易燃物質那樣易燃,但它的易燃性仍很高。由電開關及靜電產生的火花、赤熱物體及煙頭殘火等,都會引起著火燃燒。因而,注意不要把它靠近火源,或用明火直接加熱。
2).中等易燃性物質,加熱時容易著火。用敞口容器將其加熱時,必須注意防止其蒸氣滯留不散。
3).低易燃性物質,高溫加熱時分解放出氣體,容易引起著火。並且,如果混入水之類雜物,即會產生爆沸,致使引起熱溶液飛濺而著火。
4).通常,物質的蒸氣比重大的,則其蒸氣容易滯留。因此,必須保持使用地點通風良好。
5).閃點高的物質,一旦著火,因其溶液溫度很高,一般難於撲滅。
防護方法
加熱或處理量很大時,要准備好或戴上防護面具及棉紗手套。
滅火方法
此類物質著火,當其燃燒范圍較小時,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火勢擴大時,最好用大量水滅火。
事故例子
蒸餾甲苯的過程中,忘記加入沸石,發生爆沸而引起著火。◆將還剩有有機溶劑的容器進行玻璃加工時,引起著火爆炸而受傷。◆把沾有廢汽油的東西投入火中焚燒時,產生意想不到的猛烈火焰而燒傷。◆用丙酮洗滌燒瓶,然後置於乾燥箱中進行乾燥時,殘留的丙酮氣化而引起爆炸。乾燥箱的門被炸壞飛至遠處。◆將經過加熱的溶液,於分液漏斗中用二甲苯進行萃取,當打開分液漏斗的旋塞時,噴出二甲苯而引起著火。◆將潤滑油進行減壓蒸餾時,用氣體火焰直接加熱。蒸完後,立刻打開減壓旋塞,於燒瓶中放入空氣時發生爆炸。◆將油浴加熱到高溫的過程中,當熄滅氣體火焰而關閉空氣開關時,突然伸出很長的搖曳火焰而使油浴著火(熄滅氣體火焰時,要先關閉其主要氣源的旋塞)。◆對著火的油浴覆蓋四氯化碳進行滅火時,結果它在油中沸騰,致使著火的油飛濺反而使火勢擴大。
3. 爆炸性物質
爆炸有兩種情況:一是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達到其爆炸界限濃度時著火而發生燃燒爆炸;一是易於分解的物質,由於加熱或撞擊而分解,產生突然氣化的分解爆炸。下面按照表4的分類,敘述其處理方法。
表4 爆炸性物質的分類
分類
特點
示例
可燃性氣體
爆炸界限濃度:下限10%以下,或者上下限之差在20%以上的氣體
氫氣,乙炔等
分解爆炸性物質
加熱或撞擊可以引起著火、爆炸的可燃性物質
硝酸酯,硝基化合物等。
爆炸品之類的物質
以其產生爆炸作用為目的的物質
火葯、炸葯、起爆器材等
3.1 可燃性氣體
[由C、H元素組成的可燃性氣體]:氫氣、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乙炔、環丙烷、丁二烯。
[由C、H、O元素組成的可燃性氣體]:一氧化碳、甲醚、環氧乙烷、氧化丙烯、乙醛、丙烯醛。
[由C、H、N元素組成的可燃性氣體]: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氰化氫、丙烯腈。
[由C、H、X(鹵素)元素組成的可燃性氣體]: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溴甲烷。
[由C、H、S元素組成的可燃性氣體]:硫化氫、二硫化碳。
注意事項
1).如果漏出可燃性氣體並滯留不散,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即會著火爆炸。填充有此類氣體的高壓筒形鋼瓶,要放在室外通風良好的地方。保存時,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使用可燃性氣體時,要打開窗戶,保持使用地點通風良好。
3).乙炔和環氧乙烷,由於會發生分解爆炸,因此,不可將其加熱或對其進行撞擊。
防護方法
根據需要准備好或戴上防護面具、耐熱防護衣或防毒面具。
滅火方法
當此類物質著火時,可採用通常的滅火方法進行滅火。泄漏氣體量大時,如果情況允許,可關掉氣源,撲滅火焰,並打開窗戶,即離開現場(隱蔽起來);若情況緊急,則要立刻離開現場。
事故例子
搬運裝有乙炔的鋼瓶時,不慎跌落而發生爆炸。
3.2 分解爆炸性物質
分解爆炸性物質的危險程度,分別用下列符號表示:A=靈敏度大、威力大;B=靈敏度大、威力中等;C=靈敏度大、威力小;A'=靈敏度中等、威力大;B'=靈敏度中等、威力中等;C'=靈敏度中等、威力小。
注意事項
1).此類物質常因煙火、撞擊或摩擦等作用而引起爆炸。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其危險程度。
2).由於這些物質能作為各類反應的副產物生成,所以實驗時,往往會發生意外的爆炸事故。
3).因為此類物質一接觸酸、鹼、金屬及還原性物質等,往往會發生爆炸。因此,不可隨便將其混合。防護方法根據需要准備好或戴上防護面具、耐熱防護衣或防毒面具。
滅火方法
可根據由此類物質爆炸而引起延續燃燒的可燃物的性質,採取相應的滅火措施。
事故例子
在蒸餾硝化反應物的過程中,當蒸至剩下很少殘液時,突然發生爆炸(因在蒸餾殘物中,有多硝基化合物存在,故不能將其過份蒸餾出來)。◆用舊的乙醚進行萃取操作,然後把由萃取液蒸去乙醚而得到的物質,放在烘箱里加熱乾燥時發生爆炸,烘箱的門被炸碎。◆將四氫呋喃進行蒸餾回收時,用剩下殘液的同一燒瓶蒸餾數次,即發生爆炸(因生成乙醚和四氫呋喃的過氧化物之故)。◆當拔出30%濃度的過氧化氫試劑瓶的塞子時,常會發生爆炸。◆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過程中,當加入二氧化錳時,劇烈地發生反應,致使燒瓶破裂。
3.3 爆炸品
爆炸品包括:
[火葯]黑色火葯、無煙火葯、推進火葯(以高氯酸鹽及氧化鉛等為主要葯劑)。
[炸葯]雷汞、疊氮化鉛、硝銨炸葯、氯酸鉀炸葯、高氯酸銨炸葯、硝化甘油、乙二醇二硝酸酯、黃色炸葯、液態氧炸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類炸葯。
[起爆器材]雷管、實彈、空彈、信管、引爆線、導火線、信號管、焰火。
這類物品在我們實驗室基本不用,這里略過。
4. 有毒物質
實驗室中大多數化學葯品都是有毒物質。通常,進行實驗時,因為用量很少,除非嚴重違反使用規則,不會由於一般性的葯品而引起中毒事故。但是,對毒性大的物質,倘若一旦用錯就會發生事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在經常使用的葯品中,對於危險程度大的物質,必須遵照有關的規定進行使用。下表為有毒物質的分類。
表5 有毒物質的分類
分類
特點
示例
毒氣
容許濃度在200mg/m3(空氣)以下的氣體
光氣、氰化氫等
劇毒物
口服劑量為每kg體重30mg以下的物質
氰化鈉、汞
毒物
口服致命劑量為每kg體重30-300mg的物質
硝酸、苯胺等
4.1 毒氣
毒氣包括下列氣體:
[容許濃度在0.1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氟氣、光氣、臭氧、砷化氫、磷化氫。
[容許濃度在1.0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氯氣、肼、丙烯醛、溴氣。
[容許濃度在5.0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氟化氫、二氧化硫、氯化氫、甲醛。
[容許濃度在10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氰化氫、硫化氫、二硫化碳。
[容許濃度在50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一氧化碳、氨、環氧乙烷、溴甲烷、二氧化氮、氯丁二烯。
[容許濃度在200毫克/米3(空氣)以下的毒氣]一氯甲烷。
注意事項
1).當被上述毒氣中毒時,通常發生窒息性症狀。毒性大的毒氣還會腐蝕皮膚和粘膜。
2).一吸入濃度大的毒氣,瞬間即失去知覺,因而往往不能跑離現場。
3).容許濃度低的毒氣,要特別注意。即使很微量的泄漏也不允許。要經常用氣體檢驗器檢測空氣中毒氣的濃度。
防護方法
處理毒氣時,要准備好或戴上防毒面具。
事故例子
◆誤認為充有氯氣的鋼瓶空了,但當打開閥門時,噴出大量氯氣而中毒。◆將丙烯與氨的混合氣體進行加壓反應的過程中,發現閥門有少量漏氣。在修理過程中,泄漏增大,以致不能進行修理並中毒(在加壓情況下進行修理很危險)。◆於自製的容器中填充氨氣,用帆布包裹,在搬運過程中,由於容器的焊縫破裂,沖出氨氣而凍傷。並且,呼吸器官也受到損害。◆直接聞到溶解在反應生成物中未起反應的氨的臭味而摔倒、受傷。◆長時間吸入氯氣、硫化氫及二氧化硫等的低濃度氣體後,心情煩燥,並感到頭痛、惡心。
4.2 毒物、劇毒物及其它有害物質
使用有毒物質的注意事項
1).因為有毒物質能以蒸氣或微粒狀態從呼吸道被吸入,或以水溶液狀態從消化道進入人體,並且,當直接接觸時,還可從皮膚或粘膜等部位被吸收。因此,使用有毒物質時,必須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毒物、劇毒物要裝入密封容器,貼好標簽,放在專用的葯品架上保管,並做好出納登記。萬一被盜竊時,必須立刻報告導師。
3).在一般毒性物質中,也有毒性大的物質,要加以注意。
4).使用腐蝕性物質後,要嚴格實行漱口、洗臉等措施。
5).特別有害物質,通常多為積累毒性的物質,連續長時間使用時,必須十分注意。
防護方法
使用有毒物質時,要准備好或戴上防毒面具及橡皮手套,有時要穿防毒衣。
事故例子
使用氰化鉀後,在拿茶碗喝茶時,不知不覺的把沾到手上的氰化鉀吞食了。約經過半分鍾,眼睛眩暈發黑,產生「氰酸鉀」中毒症狀,同時很快失去知覺。附近的同事發現後,立刻把他送到醫院進行洗胃才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