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華和蒸餾
⑴ 過濾、升華、加熱分解和蒸餾中。可用於分離或提純物質的方法有
四種方法均可過濾:濾出沉澱和顆粒大的物質升華:用於分離沸點不同的物質,加熱分解:用於分離產生氣體且熱穩定性相差較大的物質蒸餾:多用於有機物類,提純沸點相差較大的混合物,
⑵ 什麼時候用萃取,什麼時候用升華,什麼時候用蒸餾,什麼時候後用冷卻了飽和溶液
蒸發(evaporation)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發生在液體表面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氣象上指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現代漢語中,常形容人或物反常地呈現出近乎消失的狀態。
操作要領
1.蒸發皿中液體的量不得超過容積的2/3.
2.蒸發過程中必須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液體飛濺。
3.當加熱至(大量)固體出現時,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
4.不能把熱的蒸發皿直接放在實驗台上,應墊上石棉網。
5.坩堝鉗用於夾持蒸發皿。
儀器
蒸發皿 為一陶瓷淺底的圓碟狀容器。 為一陶瓷淺底的圓碟狀容器。 當欲由溶液中得到固體時,常需以
蒸發儀器蒸發皿
加熱的方法趕走溶劑,此時就要用到蒸發皿。 當欲由溶液中得到固體時,常需以加熱的方法趕走溶劑,此時就要用到蒸發皿。 溶劑蒸發的速率愈快,它的結晶顆粒就愈小。 溶劑蒸發的速率愈快,它的結晶顆粒就愈小。 視所需蒸發速率的快慢不同,可以選用直接將蒸發皿放在火焰上加熱的快速蒸發、用水浴加熱的較和緩的蒸發或是令其在室溫的狀態下慢慢地蒸發三種方式。 視所需蒸發速率的快慢不同,可以選用直接將蒸發皿放在火焰上加熱的快速蒸發、用水浴加熱的較和緩的蒸發或是令其在室溫的狀態下慢慢地蒸發三種方式。 一般在實驗室中要純化固體時,都要以再結晶的方法來使固體的純度增加。 一般在實驗室中要純化固體時,都要以再結晶的方法來使固體的純度增加。 再結晶的方法通常為選取適當的溶劑,使不純物中的雜質在此溶劑中具有難溶或不溶的特性,而欲純化的成分則在此溶劑中有相當好的溶解度。 再結晶的方法通常為選取適當的溶劑,使不純物中的雜質在此溶劑中具有難溶或不溶的特性,而欲純化的成分則在此溶劑中有相當好的溶解度。 先將欲純化的固體以最少量的熱溶劑溶解,此時若有不溶的雜質,則應立即將溶液在此溫熱的狀況下過濾 ;如此即可將不溶的固體雜質藉過濾留在濾紙上;濾下的濾液中 主成分的純度即可增加,再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令其結晶,得到的晶體即為純度增高的物質。 先將欲純化的固體以最少量的熱溶劑溶解,此時若有不溶的雜質,則應立即將溶液在此溫熱的狀況下過濾 ;如此即可將不溶的固體雜質借過濾留在濾紙上;濾下的濾液中主成分的純度即可增加,再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令其結晶,得到的晶體即為純度增高的物質。
升華: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轉變成氣態的現象,可作為一種應用固-氣平衡進行分離的方法。有些物質(如氧)在固態時就有較高的蒸氣壓,因此受熱後不經熔化就可直接變為水蒸氣,冷凝時又復成為冰。固體物質的蒸氣壓與外壓相等時的溫度,稱為該物質的升華點。在升華點時,不但在晶體表面,而且在其內部也發生了升華,作用很劇烈,易將雜質帶入升華產物中。為了使升華只發生在固體表面,通常總是在低於升華點的溫度下進行,此時固體的蒸氣壓低於內壓。 鹵化銨也會「凝華」,但其機理與一般的升華不同。加熱時,由於鹵化銨分解成氣態的氨和鹵化氫而氣化,冷卻時又重新結合成鹵化銨而沉積下來,表觀現象與升華一樣,所以常把它歸於升華,但其實質是不同的。 簡史 人類對升華現象認識得很早,西晉(公元4世紀)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即記載有:「取雌黃、雄黃燒下,其中銅鑄以為器復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長數分。」這一段話描述了三硫化二砷和四硫化四砷的升華現象。明朝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1596)載有將水銀、白礬、食鹽的混合物加熱升華制輕粉(氯化亞汞)法。
利用化合物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1]的不同,使化合物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經過反復多次萃取,將絕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來。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論的主要依據,物質對不同的溶劑有著不同的溶解度。同時,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加入某種可溶性的物質時,它能分別溶解於兩種溶劑中,實驗證明,在一定溫度下,該化合物與此兩種溶劑不發生分解、電解、締合和溶劑化等作用時,此化合物在兩液層中之比是一個定值。不論所加物質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屬於物理變化。
初中階段,關於除氣,洗氣,檢氣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洗氣就是把混合氣體中雜質氣體除去,比如用濃硫酸除去混在O2中的水蒸氣
洗氣的對象通常為水蒸氣
中學里常見的乾燥劑有:
酸性乾燥劑:
1。濃硫酸:適用范圍:中性及酸性氣體
不適用范圍:有機不飽和化合物(烯,炔等)鹼性物質,還原性氣體
2。五氧化二磷:適用范圍:主要用於乾燥有機物,由於生成的磷酸會覆蓋表面,所以常與載體連用
不適用范圍:醇 有機酸 HCl(鹽酸) HF(氫氟酸)等
3。十氧化四磷:主要用於乾燥濃硫酸
鹼性乾燥劑:
1。鹼石灰:主要用於乾燥鹼性氣體,不能乾燥酸類和酯類
2。金屬鈉:用於乾燥非極性有機物,不能乾燥含水量過多的物質,否則有危險
3。鹼金屬的氫氧化物:不能乾燥酸性物質:
中性乾燥劑:
硅膠:可以乾燥除HF外的幾乎所有物質,摻入氯化鈷可以製成變色硅膠,用途非常廣泛(如食品保干)
鹽類乾燥劑:
無水硫酸銅,氯化鈣,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碳酸鉀,等等,應用廣泛,其中氯化鈣要避免氨氣等有配合性的物質,以免失效
要除去氮氣中含有的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氫氣,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1 通過濃硫酸的洗氣瓶
2 通過盛氫氧化鈉溶液的洗氣瓶
3 通過盛有灼熱氧化銅的試管
這裡面是除去三種氣體,很明顯,1.濃硫酸是除去水蒸氣的,2.氫氧化鈉是除去二氧化碳的,(但是注意,氣體從氫氧化鈉溶液裡面出來會帶出水蒸氣,所以,這步必須放在濃硫酸的前面,)3.灼熱氧化銅,是用來除去氫氣的,這個跟2差不多,氫氣被還原以後,也會生成水。至於這裡面是先除 二氧化碳,還是氫氣,上面的朋友已經說了,不再累述,所以應該是231 。
最後總結,除去氣體,有水,水通常放最後除去
檢驗氣體,檢驗水,水通常放第一步除去。
認為是231
不用3做為第一個的理由是。CO2+H2=CO+H2O (合成水煤氣的反應、要加熱)
引入CO後無法在後二個步驟中除去。
所以先通過2,除去CO2。
再通過3.除去H2.這里會有水生成了。
最後通過1.完全將水除去。
⑶ 砒霜是升華還是蒸餾製成的
當然是升華了,砒霜是三氧化二砷的俗名,是一種固體,通過升華來提純,但古代提純效果有限,常混有S或硫化砷,故顯紅色,就有叫鶴頂紅了。
⑷ 蒸發,過濾,結晶,分液,蒸餾,升華所用的原理分別是什麼
蒸發是用加熱的方法減少溶液中的溶劑,使溶質從溶液中析出的方法,又稱為蒸發版結晶。用於可溶性權溶質與溶劑的分離。
蒸餾是用來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加熱使液體汽化再冷卻液化,收集不同沸點范圍的液體。
升華指物質由於溫差太大,從固態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相變過程。如碘升華。
分液用來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主要搞清楚它們適用於分離什麼混合物就可以了。
⑸ 升華和蒸餾一樣嗎
升華: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轉變成氣態的現象,可作為一種應用固-氣平衡進行分離的方法。有些物質(如氧)在固態時就有較高的蒸氣壓,因此受熱後不經熔化就可直接變為水蒸氣,冷凝時又復成為冰。固體物質的蒸氣壓與外壓相等時的溫度,稱為該物質的升華點。在升華點時,不但在晶體表面,而且在其內部也發生了升華,作用很劇烈,易將雜質帶入升華產物中。為了使升華只發生在固體表面,通常總是
在低於升華點的溫度下進行,此時固體的蒸氣壓低於內壓。
鹵化銨也會「凝華」,但其機理與一般的升華不同。加熱時,由於鹵化銨分解成氣態的氨和鹵化氫而氣化,冷卻時又重新結合成鹵化銨而沉積下來,表觀現象與升華一樣,所以常把它歸於升華,但其實質是不同的。
簡史 人類對升華現象認識得很早,西晉(公元4世紀)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即記載有:「取雌黃、雄黃燒下,其中銅鑄以為器復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長數分。」這一段話描述了三硫化二砷和四硫化四砷的升華現象。明朝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1596)載有將水銀、白礬、食鹽的混合物加熱升華制輕粉(氯化亞汞)法。
[編輯本段]蒸餾的原理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氣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氣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º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⑹ 升華和蒸餾那個是從溶解度角度考慮的
是蒸餾哦
⑺ 分離碘和苯可不可以升華,和蒸餾有何區別
升華是固體直接變成氣體,
蒸餾是通過沸點不同分離溶液的溶質。
分離碘和苯,碘可溶於苯,形成溶液,不是固體,所以不是升華而是蒸餾
⑻ 升華和蒸餾是不是從溶解性角度考慮的為什麼(感謝解答~)
升華和蒸餾與溶解性不有關聯
1、升華是固體不經過液體直接變成氣體,如衛生球質量回變小,冬天答的冰沒溶化而慢慢變干
2、蒸餾是把液體加熱成氣體,再液化,實現提純,如蒸餾水的生產
3、溶解性是某物質在某溶劑里的溶解能力,一般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又叫不溶)來表示
⑼ 化學中的蒸餾和升華有什麼不同
化學中,蒸餾是提純液體,比如水的蒸餾,或者是混合液體的分離,一般分離兩種互溶在一起的有機溶劑。升華則是提純固體,前提是這種固體常溫或者加熱條件下容易升華,比如固體碘的提純。
⑽ 加熱蒸發、升華、蒸餾與分餾的區別
看定義就知道了
1、加熱蒸發是通過加熱,使液體轉化成氣體
2、升華是固體不經過液體,直接變成氣體
3、蒸餾是把液體加熱變成氣體,再液化成液體,達到提純的目的
4、分餾就是控制溫度,進行多步蒸餾,進行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