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模型
『壹』 过滤器模型怎么做
一个1.5升的饮料瓶纱布细沙活性炭鹅卵石棉花
将饮料瓶底去掉
如图
『贰』 过滤器模型与聚焦理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乙酸乙烯酯在复60℃下进行本体聚合,制采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I]=0.206×10-3mol·L-1,f=0.8,并假定无链转移反应,全部歧化终止。求聚合产物的聚合度。可采用如下数据:kd=1.16×10-5s-1,kp=3.7×103L·mol-1·s-1,kt=7.4×107L·mol-1·s-1,[M]=10.86mol·L-1。
『叁』 PROE模型树过滤器设定好后,下次打开图档,设定没了,如:特征,隐含的对象,都没打上勾,请问如何解决
你少了几步,你的模型树过滤器设计好后,在模型树设置里,有个“保存设置文件”,点击后回,答出现对话框,选取存放 tree.cfg 的文件夹,记录好路径,在config.pro中,加一行
mdl_tree_cfg_file x:\***\tree.cfg x:\***是存放tree.cfg 的文件路径
『肆』 说明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不同之处:
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内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容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伍』 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拜托,那个人名是复“制王甦”不是王苏,应该是第三章注意理论吧!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不同点:
对过滤装置作用的看法不同。
相同点:
第一,均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需要 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或衰减。
第二,均主张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二者合称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或知觉选择模型。
『陆』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
纳德·布罗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他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隐学习研究范式之一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54 完成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他原估计能达到 95% 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20%。他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就读于曼彻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他早期的目标在于自然科学,然而,当他在皇家空军服兵役时,他开始对人 - 机关系产生兴趣,并注重于这种独特的体系。于是,他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 F.巴特莱特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部门,并在那里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觉与交流
决定和压力
行为
捍卫经验心理学
『柒』 如何利用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考察与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这点,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其表现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能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原理,这些概念、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解便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三维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采、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如课例中在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就引入了闽南儿歌《天黑黑》,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广大政治教师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课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材知识的回顾与迁移,从初三第四课联系到初二第四课的内容,在知识的运用中又引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和坚持“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让学生列举社会现象或身边的事例,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如此设计既体现了时代性,又避免了空洞说教;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进行了时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3、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变难为易,删繁为简,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如在学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引用了2008北京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介绍,学生一下就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重点知识有了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4、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课件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数量过多,使学生难于记忆;似是而非的概念又使学生难于清楚地辨析。多媒体课件声、图结合,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均充分调动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从局部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到全局综合,便于学生形成一个缜密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记忆、理解、掌握。 如在学习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知识点时,我就播放有关千手观音的视频,让学生在感性的信息刺激下,对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代发展同在这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媒体课件大容量的信息传输,适时的教师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飞跃为质变。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就难以对事物和问题形成理性认识。思想政治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适时地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讲解初三年级第四课的“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播放我国目前生存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播放与讨论中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扩展学生知识面,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信息化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科技革命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神州六号成功升天的视频,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与课内理论知识相结合,分析说明“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教材哪些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巧妙地将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舞台有机地结合,从而为实现知识、觉悟、能力三者有机统一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5、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给沉闷的传统教学课堂带来了一次革命,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教师的活动将不在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或加上简单的电教手段完成,而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这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而且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地选择和编辑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等等。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将会打破,教师的作用将更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捌』 我想自己做鱼缸过滤器 自己琢磨了好一段时间 设计出了一个模型 但是怎么做自己设计的过滤器的外壳
自制过滤器外复壳有两种方式比较制方便:
1、按设计稿切割亚克力板,再粘合成外壳
2、将模型制作成3D文件,找人用3D打印的方式做出外壳
一般底滤,侧、背滤,ATS藻屏等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设计。普通滤器买个现成的即方便还更便宜。
『玖』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基本模型指的是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
一、过滤器理论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
Treisman在1960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在Treisman的衰减理论中,他将Broadbent过滤器的作用从阻止目标以外刺激改变成了弱化目标以外刺激,对于特别强的刺激,衰减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号弱化机制。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鸡尾酒会现象。Treisman承认在信息的传输信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的装置,它对信息进行选择。但是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随耳)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预测。
三、后选择理论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后选择理论,他们与Treisman的衰减器理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将信号弱化、阻断的位置放在了识别刺激的意义所需要的知觉加工之后。(5)这一设置,使得人们能够识别进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并不重要,则人们就会将它抛除掉;如果这种信息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某根弦,那幺人们就会记住它。虽然后选择理论与衰减器理论在注意瓶颈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存在这幺一种瓶颈,并且它只允许单一信息源的通过。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后期选择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传送到工作记忆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工作极限,并非所有传送到那儿的信息都被贮存。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断。重要的信息被精细化,从而进入长时记忆;不重要的信息将被遗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这一实验加强了后选择理论的实证基础。
后选择模型认为,信息的重要性取决于很多方面,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对个人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人的觉醒状态有关,如果人处于高的觉醒状态,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会被控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