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招标
① 白洋淀干涸的原因
截止2019年十一月,白洋淀没有干涸。
截止2019年十一月,安新县协调省、市水利部门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三次,水量1亿8000万立方米。核心区年水位控制在7.6米左右,维持了白洋淀的生态水位。
对维护白洋淀生态系统,发展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共投入1.9亿元,完成污水综合净化等11个子项目。
南河至新安北堤六段碱排水沟改造工程已完工,排沙总长3.3km,土方拆除3.64万m3,种植荷花1060m2,种植三叶草21000 m2。
投资947.22万元,实施白洋淀观光a线及寨南村至东店头码头疏浚任务,疏浚总长度16.6公里,疏浚面积27.36万平方米。
(1)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招标扩展阅读:
白洋淀早有人烟,从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区活动。
商周时期,人类在的白洋淀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春正月侯次于虢。
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如今的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经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处在宋辽交界地区,为抵御辽兵进犯,宋在白洋淀进行塘泺,缘边渚水所聚,因以限辽。
此外,还进行屯田种植,并对边缘塘泊设置管理机构。通过人工治理使淀泊发挥水利效益。明代,为补充白洋淀人口,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和古北口小兴州向安新县大量移民。
白洋淀地区以鱼、苇生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运河的开通,对保定地区物资的交流,经济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② 急需白洋淀环境监测历年数据,哪里可以找到
1996年以后,由于工农业用水,特别是持续干旱等原因,水位不断下降,现在白洋淀水位已无法测量,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据任丘市防讯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介绍:自1988年白洋淀来水后,水位基本保持在8.5米左右,最高水位达到10.5米。1996年以后,由于工农业用水,特别是持续干旱等原因,水位不断下降,现在白洋淀水位已无法测量,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河北80亿拯救白洋淀:一个北方大湖的消亡与拯救
爱琴海 @ 2006-1-8 22:14
2005年12月18日,河北省政府对媒体宣布,该省着手启动一项历时10年、总投资达80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计划,这项计划有望使“华北之肾”白洋淀重获新生,告别年年干淀的窘境。
白洋淀,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北方大湖。那湖天浩渺水道纵横的自然生态,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雁翎队依托出没的水上战场。
一面是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一面却是近年来日渐枯萎的现状。白洋淀的消亡和拯救无疑带给世人深刻的反思。
萎缩
2005年12月25日,白洋淀,湖面已经结上了厚厚一层冰,湖两侧则是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
七十多岁的划船老汉辛木头带记者来到一个凿开的冰洞旁边,冰洞下面的湖水呈现出青黑的颜色,散发出些许腥臭。
喝着白洋淀水长大的辛老汉,亲眼看着记忆中清澈甘甜的湖水,一点点变脏,直到现在成了黑乎乎的臭水。
这样的湖水当然不能再喝了,如今的白洋淀人,喝的都是大队里打的井水。年轻一代人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中,想象白洋淀湖水曾有的洁净。
“以前白洋淀什么鱼都有,现在只有鲫鱼、鲤鱼,虾一类的基本都没有。原来二两半的鲫瓜子我一天能逮四五十斤,现在最多逮个五六斤。” 世代居住白洋淀的渔民,对脚下这片湖泊的变化感受深刻。
事实上,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淀泊群——白洋淀最初的模样。
对于白洋淀,最早的史料零星记载,见于三国之后。西晋《魏都斌》中记述了今任丘境内有“掘鲤淀”,北魏《水经注》记载了容城县南即现今的大殷淀、小殷淀,这些都是今日白洋淀。 偌大白洋淀是隋代修筑了“大运河”后,切断了太行山东流的大小河道,运河西部洪水宣泄不畅,溢出河道,南冲北荡,在平原低洼之处形成的。
其它一些史料记载表明,北宋时期是白洋淀的全盛时期,为抵御辽军的入侵,从太宗开始到处“建吁陌,淀淀相通,水水相联纵二十里或四五十里,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金以后因历代在北京地区建都需要,大肆砍伐山区林木。1000年来植被大量破坏,山区水土严重流失,致使白洋淀的一些淀泊渐渐壅废。
史料记载说,清代围淀造田,更使白洋淀面积急剧缩小。雍正四年至五年共营田70717亩。仅顺治六年至光绪七年的237年,淀区面积缩小了十分之七。白洋淀湖区面积已由历史上一千多平方公里,缩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公里。
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曹玉萍教授看来,本世纪五十年代,白洋淀上游大修蓄水工程,加之调蓄不当的原因,加速了淀泊的消亡。
人祸
白洋淀的干淀,除了自然气候的变迁外,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白洋淀的自然蒸发量每年在1000毫米以上,湖面若无自然补给,每天因蒸发降低一厘米左右。根据专家测算,只要两年不补水,白洋淀就会干淀。
上游兴修水库,入淀水道被截流,加上白洋淀地处华北最大的“地下漏斗层”上(据资料显示,目前河北省累计超采地下水已超过50亿立方米,地下渗漏相当厉害),湖面的消亡乃至干淀几呈不可逆转的态势。
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白洋淀的入淀水量为10亿立方米,到了八十年代仅为2亿立方米左右,其中1983年至1988年连续5年干淀,1997年2004年连续八年干淀,水生生物遭到毁灭性破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白洋淀里还有54种鱼类,1985年至1988年的严重干淀过后,白洋淀里就只剩下24种鱼了。
曹玉萍教授说:“很多决策当时看来是好的,但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它就显出问题来了。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显现的,五十年代末期修的水库,七十年代才显现出来。这里面还有天公不作美的问题,当时修这么多水库,是因为雨量很大,为了防洪。可是在那之后,也就1963年发了大水,之后再也没有大的雨水了。”
曹玉萍教授所说大修水库,是指1958年白洋淀上游建立了王快、西大洋等四大水库和90座中小型水库,以蓄水防洪,满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来越大的供水需求,并向广大的乡村和中小城镇提供灌溉、生活用水。
而正是这些大型水库的建立,加快了上游水环境的蜕化速度,并人为截断8条入淀河流的汇入,导致了流入白洋淀的水量大大降低。
对干淀的景象,白洋淀老渔民张旗记忆深刻:“1988年白洋淀已基本干涸。水少得可怜,木船要推着走,不然根本走不动。水干的时候还在淀里种了好几年庄稼。最干的时候,淀里挖下去一米多,才能见到点(地下)水。”
当地一些村民回忆说,近十年,由于干旱少雨,白洋淀主要靠上游水库调水济淀。水利部曾先后16次从上游水库调水,1997年以来就补水6次,补水量共计两亿多立方米,即便这样,白洋淀还是数次干淀,水位持续下降,多次处于干淀状态。
安新县水利局局长齐海清说,白洋淀这几年干淀补水,有气候原因,但没有入淀河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北方大湖的消亡与拯救
齐海清说,目前,只有拒马河、府河常年有水进入白洋淀,而府河又是保定市排放污水的一条污水河。代替自然河流的是,白洋淀周围建造了防洪坝,成为了人为的储存洪水和污水湿地水库。
2005年12月26日,保定市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于世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以上说法。
于世繁同时认为,地下水超采也加速了白洋淀的萎缩。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河北省多年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维持,近年来年平均超采地下水约5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了泉水断流、含水层疏干、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形成了可怕的“华北大漏斗”。而正架在大漏斗上面的白洋淀,即使“满负荷”,也难以填满这个缺水窟窿。
危 机
随着生态系统的被破坏,种种问题日渐显现。
一份亚洲开发银行实地调查团对白洋淀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项目调查的谅解备忘录,显示了白洋淀从萎缩到衰竭的趋势。
这份备忘录印证了过去五十年来,白洋淀的面积减少了将近一半的说法。备忘录称:白洋淀湖面从50年代的561.6平方公里锐减到今天的366平方公里。湖水的容量也大量减少,整个淀区已经完全干涸,水位持续下降。淀内湖水的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湖水水质从三类退化到四类和五类,生物栖息地特别是淀区周围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现在已经减少为47种水生植物、24种鱼类、190种鸟类和14种野生哺乳动物。
白洋淀的水质变化,首先直接影响了周边曾以打鱼为生的渔民生活。20年间多次干涸、水质变坏的湖水,已经不能提供丰富的鱼类,使得超过一半的白洋淀渔民失去了打鱼的生计。而上游和周边污水的加速度排放,也使曾经清澈的湖水,污染严重。
一些村民向本报记者回忆说,湖水中的重金属、毒素和化学物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了数种疾病。甚至有村民回忆,前些年当地居民因饮用白洋淀水,征兵时竟无一人能通过身体检查。
保定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晋民告诉记者,白洋淀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在1988年到1992年前后,当时保定市的化纤厂、造纸厂、蓄电池厂和石油化工厂等企业,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其城市污水总量已增加至每日25万吨,每日9万吨高浓度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库,16吨工业废水、冷却水和生活污水经府河进入白洋淀。
这种状况一直到1998年保定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才有所缓解。但之前持续几年不加节制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早已使白洋淀变成了一个纳污湖,至今难以彻底改善。
随着水危机不断加剧,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陷入了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缝。天津近年来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区发生的地表裂缝已超过200条。
“华北之肾”将向何处去?
拯救白洋淀的代价—80亿
昂贵的拯救
一方面是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仅有的水成了一洼污水,根本不能用。
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环资委两次在河北保定召开关于治理白洋淀水域污染的现场办公会,集中处理白洋淀的水污染问题。保定市环保局赵晋民说,1992年到1999年7年间,保定市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先后为治理白洋淀污染投入资金总额4亿多元。
但事实表明,污水治理虽能部分缓解白洋淀的水污染,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质,也没法增加水源。要想让白洋淀的水活起来,上游必须有充足的来水量,这一方面依赖于天气,另一方面也依赖于上游生态的良性循环。多年来白洋淀上游环境急剧恶化,汇入白洋淀的9条河流基本没有径流。
政府也已经深深意识到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性。从1997年到2003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不惜代价,先后从上游水库中11次调水9亿多立方米补给白洋淀。
2003年白洋淀所属大清河水系上游各水库基本没有蓄上水,但为避免由于白洋淀干旱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水利部和河北省制定了“引岳济淀”方案,从属于南运河水系的岳城水库经子牙河水系向白洋淀调水。到2004年2月16日完成,用4个多月时间从岳城水库引水4.17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提高到7.3米左右。
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共同负担了“引岳济淀”补水工程的总投资2540万元。而此前,河北省先后10次从西大洋、王快等水库上游水库向白洋淀补水,总花费加起来也早已过亿,这次补水量达到1.59亿立方米。
综合治理脱困
“引岳入淀”一定程度缓解了白洋淀水源紧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益匮乏的水资源已经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生态难题,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中线规划中的确没有向白洋淀补给生态水的计划,但等工程竣工通水后,每年为河北供水30亿立方米,这样就可以置换出一些地下水,来补给白洋淀的生态水。
河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于宗周是上游生态建设的倡导者。他提出:“白洋淀、河北平原、河北山区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应该从整个面的角度来考虑,要叫白洋淀细水长流,长远之计还是让上游多生出一些水。”于宗周向政府呈现了自己的治理思路:
“有三个环境因素影响上游治理建设,一个是旱,一个是土层薄,第三个是蚀,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这样情况下,我们以灌草为主、封山育林,辅助种乔木,来培养乔灌草的植被环境。同时在山里采用河坡沟状梯田等技术,来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这样上游蓄上水,白洋淀的水也就有了。”
在专家们的促动和多年治理白洋淀的经验基础上,政府逐渐意识到,建立长效补水机制,是解决白洋淀问题的根本所在。按照这种思路,一项河北省和保定市制定出台的大型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白洋淀及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在2005年10月确定了下来。
规划从2005年到2014年,历时10年时间,投资80.5亿元,实施上游森林植被恢复、供水和水资源治理、解决土壤腐化等26项治理工程,综合治理白洋淀上下游,以彻底改变“华北之肾”白洋淀及其上游脆弱的生态环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加强白洋淀上游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就加大了白洋淀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成了鲁岗、银定庄两个日处理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粉煤灰污水处理厂,关停了市区4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取缔关停了白洋淀周边及上游地区“十五小”企业两千多家。
80亿如何筹措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分水岭区发展方式进行区域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迫切需要。”在一份谅解备忘录中,亚行对河北省这项规划如此评价。
这份宏大生态蓝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保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0平方公里;加强流域内污染源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4年减少17%以上;保定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以上,县级城镇达到60%;建立白洋淀补水机制,确保白洋淀水位枯水年不低于7.3米。在水位不低于8.4米的情况下,淀内大部分水质达到并好于国家三级水类标准。
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曹继东兼任此项目的负责人。2005年12月25日,曹继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规划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治理白洋淀的决心,虽然80亿目前还只是个初步确定的计划,资金如何筹措还是个问题,但是政府给予了相当支持,现已落实了15个亿。
曹继东称,这15个亿的子项目——《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拟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包括绿色输水廊道建设、污水处理厂、供水建设等28个具体项目,其中拟利用亚行贷款9600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50万美元。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发改委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004——2006年备选项目规划。2005年4月保定市专门成立了“利用亚行贷款项目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和保护项目办公室”,进行亚行项目的工作。
项目官员王昭告诉记者,亚行对此项目相当重视,现在双方正在进行前期洽谈,谈成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2月,亚行将邀请第三方对这个项目开展为期七个月的技术援助,以考察具体项目的可执行性。
80亿规划是宏大的,但能否真正达到目标,却需要一步一步的落实。曹继东坦言这个长达十年的规划执行难度很大,说到关键点,还是资金。他期望能有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在污水处理、白洋淀上游植树造林等项目上进行合作,以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反思
保定市80亿拯救白洋淀背后,再一次凸显出了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如何平衡生态和发展的天平,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
白洋淀生态危机中,人为的原因清晰可见:早年大力修建上游水库,增加了上游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却也直接导致了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下游白洋淀的干淀;扩大的农业、工业活动和加剧的污染,以及在上游地区和淀内有限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办法,使白洋淀成为人类污水、污染物的仓库。其中,一半的污染源于上游地区,另一半则来自淀内湿地及周边地区超过20万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亚洲开发银行在谅解备忘录中评论:正由于经济的增长是当地政府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危害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在环境管理方面,规章制度的加强经常要为经济发展让路。这些加剧了公众环保意识缺乏,而且降低了私人团体对保护稀缺水资源和淀区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在白洋淀,随处可以看到往湖中扔弃生活垃圾的现象,渔民们也告诉记者,近些年白洋淀鱼量减少后,部分村民开始采用一种电鱼的方法逮鱼。这些方式对和自己唇齿相依的水环境生态的破坏性,百姓们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渔民老杨反映:“发展旅游以后,风景区大搞机动船,带来了新的污染。白洋淀现在机动船已经达到2000艘,政府对木船不感兴趣,因为木船的收入少,速度慢,载客少。而机动船速度快,收入高,哪个收入高县里就用哪个。”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亚行之所以从众多项目中,选择了白洋淀生态治理,正是因为他们觉得白洋淀作为湿地的代表,其生态恶化的全过程,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相信,通过对白洋淀的治理,能够对全球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破坏后拯救的代价是昂贵的。”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中,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白洋淀文本”促醒人们反思。
因为白洋淀水位应达到8.4米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但白洋淀水位却长年偏低。为保持淀区一定的水位高程,从2003年开始,我省连续3年从上游水库调水,入淀水量分别为1.16亿立方米、1.6亿立方米和4251万立方米。由于2005年补水量较小,入冬以来持续干旱,死鱼期间水位高程只有7.07米,低于去年同期的7.46米,导致淀区污染3物浓度升高,水质恶化。
如果说水位偏低是天灾,那么大量污水直入淀区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
污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保定市及有关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进入白洋淀。据介绍,保定市区每天产生生活和工业污水约25万吨,现仅有两座规模各8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每天约9万吨污水未经集中处理,通过府河排入白洋淀。位于白洋淀上游的清苑、满城、蠡县等12个县(市)均未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在非农灌季节和汛期进入白洋淀。
二是满城县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明显增加。近两年,满城县特别是大册营镇造纸业发展失控,全县已有企业156家,污水排放量已增加至每天8万吨,除3万吨经过集中处理,其余5万吨只是经过厂区简单处理即排入漕河。前几年由于沿线农灌和筑坝拦截,污水没有入淀。去年由于排水量不断增加,污水开始进淀,造成入淀污染物总量大幅增加。
据调查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保定市、及有关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进入白洋淀;二是满城县造纸工业排放量明显增加;三是白洋淀水位长年偏低,且今年补水较晚;四是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存在偷排偷放问题。特别是保定市新市区所辖28家造纸企业有27家外排污水不能实现稳定达标,直到保定市委、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后,才被断电停产。
在新闻发布会上,姬振海局长通报了在事件处理上采取的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淀区水质监测工作;二是全面排查污染企业;三是截留府河入淀污水;四是做好受损渔民的稳定工作;五是实施应急补水措施;六是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给予新市区副区长李文利行政警告处分;给予新市区环保局局长王义恒行政记过处分,并责令其引咎辞职,两年内不得安排相当职务;给予新市区环保局副局长李洪涛、刘志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免去行政职务。依法依纪给予满城县政府副县长刘力雄行政记过处分,免去其政府副县长职务;给予满城县大册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石国栋行政记大过处分,免去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职务;给予满城县大册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志军行政降级处分,免去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职务;给予满城县环保局长刘春喜行政降级处分,责令其引咎辞职。
就知道这些,都是转载的,需要资料去当地的环保部门,气象部门,档案室去嗖嗖,网上肯定没人有这样的资料,
③ 一道化学题:利用“中水”的实际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水又叫再生水
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中水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中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编辑本段简介
再生水也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一般为二级处理,具有不受气候影响、不与临 北京再生水利用
近地区争水、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再生水即所谓“中水”,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再生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再生水的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但高于污染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合理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
编辑本段利用的可行性
污水再生利用的优势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城市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利用。污水作为再生利用水 再生水
源与污水的产生基础上可以同步发生,就是说只要城市污水产生,就有可靠的再生水源。同时,污水处理厂就是再生水源地,与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距离近供水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技术可行性
在技术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1%,采用的常规污水深度处理,例如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经过预处理,滤料过滤处理系统出水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包括房屋冲厕、浇洒绿地、冲洗道路和一般工业冷却水等用水要求。微滤膜处理系统出水可满足景观水体用水要求。反渗透处理系统出水水质远远好于自来水水质标准。 国内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实例,也说明了污水再生回用于工业、农业、市政杂用、河道补水、生活杂用、回灌地下水等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为配合中国城市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设中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水质》等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和保障污水处理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数据。
经济可行性
城市污水采取分区集中回收处理后再用,与开发其它水资源相比,在经济上的优势如下: (1) 比远距离引水便宜 城市污水资源化就是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到适宜的位置。基建投资远比远距离引水经济,据资料显示,将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到可以回用作杂用水的程 再生水
度,基建投资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若处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艺用水,其投资相当于从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主体工程投资超过1000亿元,基单位投资约3500~4000元/t。因此许多国家将城市中水利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选择方案之一,也是节水的途径之一,从经济方面分析来看是很有价值的。在美国,有300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等几十项中水工程。实践证明,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中水利用作为城市第二水源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比海水淡化经济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0.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采用复杂的预处理和反渗或闪蒸等昂贵的处理技术,因此无论基建费或单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于再生水利用。国际上海水淡化的产水成本大多在每吨1.1美元至2.5美元之间,与其消费水价相当。中国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设施更加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价格也远远高于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价格。 城市再生水的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广阔,随着工艺的进步、设备和材料的不断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不断提高,处理成本也必将日趋降低。 (3)可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绿化、冲洗车辆和冲洗厕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增加了可利用的再生水量,这种改变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强水体自净,并且不会对整个区域的水文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应用前景广阔。污水回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优质的饮用水源,这种水资源的优化配制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时。城市污水被选为可靠且可以重复利用的第二水源,多年以来,城市污水回用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成为世界不少国家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对策。
编辑本段使用途径
再生水水量大、水质稳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水资源。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与用户的关系可分为直接使用与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为就地使用与集中使用。多数国家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以间接使用为主;日本等少数国家的再生水则主要用于城市非饮用水,以就地使用为主;新趋势是用于城市环境“水景观”的环境用水。 再生水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公园、校园、高速公路绿带、高尔夫球场、公墓、绿带和住宅区等)、工业(冷却水、锅炉水工艺用水)、大型建筑冲洗以及游乐与环境(改善湖泊、池塘、沼泽地,增大河水流量和鱼类养殖等),还有消防、空调和水冲厕等市政杂用。 根据再生水利用的用途,再生水可回用于地下水回灌用水,工业用水,农、林、牧业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五类。再生水回用于地下水回灌,可用于地下水源补给、防治海水入侵、防治地面沉降;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可作为冷却用水、洗涤用水和锅炉用水等方面;再生水 再生水
用于农、林、牧业用水可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灌溉、种植与育苗、林木、观赏植物的灌溉、种植与育苗、家畜和家禽用水。
编辑本段中国再生水使用情况
现状
进入21世纪前后,在中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再生水利用开始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到2009年,中国污水再生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处理率)在15%左右,而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排放量的比率仅为5%左右。
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中国地域广大,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哈尔滨人均水资源更低。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中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1/7。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当前相当部分城市 再生水
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据统计,中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年缺水量,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唐山和烟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据资料统计,国际极度缺水线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而河北保定市区目前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64,严重缺水,导致城市供水不足,地下水超采,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等。 2000年北方地区出现100年不遇的大旱,使许多水库河流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断流和枯干,北方13个省318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限时供水,缺水人口达2000多万。2001年的干旱,中国受旱面积达k。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中国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而对这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状况,传统思想认为应该行政性提高水价来限制人们的用水量,但是浪费问题从来不是行政性的价格可解决的,因为在考虑浪费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限制人们行为本身带来的效用损失。建设部的一次调查表明,当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2.0%时,人们才会考虑节水问题;达到5%时,对人们的生活才会产生较大影响;达到10%时,人们会考虑水的重复利用。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污水回用在一定使用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新水源,并且可以节省优质的饮用水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虽然近年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势强劲,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水资源紧缺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据预测,世纪水资源危机将位居世界各类资源危机之首。因而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这对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不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得要。
使用情况
虽然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用污水灌溉的方式回用污水。但真正将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则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建设部在“六五”专项科技计划中最先列入了城市污水回用课题分别在大连、青岛两地作试验探索。这两地研究成果表明,污水可以通简易深度处理再次回用,是很有前途的水源。 从1986年开始,城市污水回用相继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开始污水回用技术的探索和示范工程的试验。“七五”攻关项目“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就污水再生工艺、不同回用对象的回用技术、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研究包括青岛延安三路污水厂等14个污水不同程度或不同对象地开展污水回用工程,为“八五”期间污水回用项目的攻关提供了大量可行的依托工程。“八五”攻关项目“污水净化与资源化技术”,分别以大 再生水
连、太原、天津、泰安、燕山石化为依托工程,开展工程性试验。通过系列的生产性和实用性工程研究,“八五”提供了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工艺、冷却、化工、石化、钢铁工业和市政景观等不同用途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水质标准。“八五”提供的成果较“七五”提高到了实用水平,研究内容经过了生产怅一检验,涵盖了污水回用的大部分领域。“九五”攻关项目“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集成化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具体攻关两部分内容:一是回用技术集成化研究,二是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这些攻关研究,完成了大量生产性试验,取得了丰富数据,经国家专家级的鉴定验收,许多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 在“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建设部在会上指出“中国将会全面启动污水资源化工程,并在此领域广泛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欢迎各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于中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项目”,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城市对再生水利用的投资与需求将迅速升温。
规划
为了缓解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和治理水环境的污染,中国近期建设的集中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如表1所示。 (1)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工业用水 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根据用途不同,可直接或者再经进一步处理达到更高的水质后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其中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用途是工业冷却水,中国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或先进二级处理出水用作工业冷却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并有运行成功的实例。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给华能热厂提供冷却水的水源,供应量为4万吨每天。同时该污水处理厂还为三河热电厂等工业企业供水。 再生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的第二大水源。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北京使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今年预计达到4.8亿立方米。再生水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河湖环境等领域。今年使用的4.8亿立方米的再生水中,有6000万立方米用于补充城市景观和城市绿化用水的使用。朝阳公园、大观园、陶然亭、万泉河、南护城河以及奥运中心区等都实现再生水浇灌。同时,北京城区还建成20个自动中水加水机,每年可提供2000万立方米可再生水用于绿化和市政管理。 (2)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生活杂用水 处理后污水回用生活杂用水,北京最具代表性。1984年北京市进行污水示范工程建设,并于1987年出台了“北京市中水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在该管理条例中,凡建筑面积在以上的旅馆、饭店和公寓以及建筑面积在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和新建的生活小区都要建立中水设施。以此为契要,北京市的中水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北京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了160多个中水设施,这些设施大多集中在宾馆、饭店和大专院校,它们以洗浴、盥洗等日常杂用水为水源,经过处理在到中水水质标准后,可以回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目前这些中水设施处理能力已经达到4万,回用水量约。中水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使城市污水回用率达到50%,北京市将新建9座中水厂,以加大污水再生回用,推广城市中水的使用。 北京已经建成9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和相关的配套管网,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还将再有5座类似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与此同时,郊区的污水治理也全面启动。新城建设的14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近1.7亿立方米。 (3) 污水处理后回用作农业灌溉 在中国北方城市,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已经成为某些郊区农田(包括菜田、稻田和麦田等)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和肥分,导致作物增产,平均每一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增产小麦或稻谷约0.5kg。但是污灌也体现了一些缺点,部分农田,由于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灌溉而导致农田恶化和农业减产,地下水、土壤和农产品受污染。再生水用于农作物灌溉的面积逐年增加,大兴、通州等地区形成了30万亩再生水灌溉区。今年全市农业利用再生水达2.3亿立方米。2006年底,随着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闸门开启,清澈的再生水涌入凉凤灌渠,大兴区青云店、长子营、采育等8个镇的20万亩农田灌溉用上了再生水。再生水代替清水进行农田灌溉,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
编辑本段使用意义
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 再生水
增加50%以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再生水利用,再生水作为一种合法的替代水源,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并成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日趋紧张,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推进污水深度处理,普及再生水利用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水环境、促进循环型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 国际上,对于水资源的管理目标已发生重大变化,即从控制水、开发水、利用水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和“水生态的修复和恢复”,从根本上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能带来可观的效益
再生水合理利用不但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首先,随着城市自来水价格的提高,再生水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回用水量的增大,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次,再生水合理利用能维持生态平衡,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改变传统的“开采一利用一排放”开采模式,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并对城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具有一长远的社会效益;第三,再生水合理利用的生态效益体现在不但可以清除废污水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进一步净化环境,美化环境。
④ 再生水的利用的可行性
在技术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1%,采用的常规污水深度处理,例如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经过预处理,滤料过滤处理系统出水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包括房屋冲厕、浇洒绿地、冲洗道路和一般工业冷却水等用水要求。微滤膜处理系统出水可满足景观水体用水要求。反渗透系统出水水质远远好于自来水水质标准。
国内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实例,也说明了污水再生回用于工业、农业、市政杂用、河道补水、生活杂用、回灌地下水等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为配合中国城市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设中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水质》等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和保障污水处理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数据。 城市污水采取分区集中回收处理后再用,与开发其它水资源相比,在经济上的优势如下:
⑴ 比远距离引水便宜
城市污水资源化就是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到适宜的位置。基建投资远比远距离引水经济,据资料显示,将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到可以回用作杂用水的程度,基建投资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若处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艺用水,其投资相当于从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主体工程投资超过1000亿元,基单位投资约3500~4000元/t。因此许多国家将城市中水利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选择方案之一,也是节水的途径之一,从经济方面分析来看是很有价值的。在中国,有300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等几十项中水工程。实践证明,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中水利用作为城市第二水源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⑵比海水淡化经济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0.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采用复杂的预处理和反渗或闪蒸等昂贵的处理技术,因此无论基建费或单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于再生水利用。国际上海水淡化的产水成本大多在每吨1.1美元至2.5美元之间,与其消费水价相当。中国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设施更加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价格也远远高于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价格。
城市再生水的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广阔,随着工艺的进步、设备和材料的不断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不断提高,处理成本也必将日趋降低。
⑶可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绿化、冲洗车辆和冲洗厕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增加了可利用的再生水量,这种改变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强水体自净,并且不会对整个区域的水文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应用前景广阔。污水回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优质的饮用水源,这种水资源的优化配制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时。城市污水被选为可靠且可以重复利用的第二水源,多年以来,城市污水回用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成为世界不少国家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对策。
⑤ 河北保定市污水处理厂是由银定庄污水处理厂和鲁岗污水处理厂两厂区组成的么
徐水区鲁岗3326317;银定59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