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空间制作半透膜
1. 高中生物
高 中 生 物 知 识 点
绪 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核酸(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生命的承担者)
结构基础: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师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3.原生质: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4.水:
含量: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两者可以相互转换)
作用: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
5.糖类
元素组成:CHO
作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分类: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植物——蔗糖和麦芽糖
动物——乳糖
多糖:植物——淀粉(植物储能的糖)和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
动物——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6.脂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类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调节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7.蛋白质——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生命承担者
(1)主要元素:C、H、O、N
(2)基本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①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②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③计算:A、肽键数量(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B、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总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的总分子质量
(4)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蛋白质的功能:①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运输功能:血红蛋白;④调节功能:
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8.核酸:
(1)元素组成:C、H、O、N、P
(2)基本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
(3)分类: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布在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RNA):分布于细胞质
9.物质鉴别实验: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NaOH和CuSO4先混合再加入待测试剂中)
脂肪+苏丹Ⅲ 橘黄色
苏丹Ⅳ 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
(双缩脲试剂:先加A剂再加B剂)
淀粉+碘 蓝色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少量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又叫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膜变形有关)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物质的过膜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例子:水、O2、CO2、甘油、乙醇、苯
(2)主动运输:低浓度 载体(核糖体) ATP(线粒体) 高浓度
例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
4.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动力工厂”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5.高尔基体:动物:与分泌物形成有关
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细胞器的总结:
具有双膜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具有单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双膜(有核孔)、核仁、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2.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生物
细胞 细胞核(主要特点) 细胞器 细胞壁 染色体 代表生物
原核细胞 无—无核膜包围核物质 只有核糖体 糖类和蛋白质 无,只有DNA 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 有 均有 纤维素和果胶 有 酵母菌、动植物
四、细胞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两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
两消失:核膜消失,核仁解体
(3)中期:
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增加,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5)末期:
染色体解旋,成为染色质状态,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形成两个子细胞
4.染色体的变化: 5.染色体和DNA曲线
时期 后末 前中
染色体 1 1
DNA 1 2
染色单体 0 2
例:人体细胞共46条染色体
前中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46:92:92
后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92:92:0
末期:染色体:DNA=46:46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 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植物: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2)末期: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 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植物: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壁
7.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
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8.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
9.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装片制作顺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五、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
1.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癌变: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
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
癌变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
别,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
活性,低温则抑制其活性。)
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5.ATP:三磷酸腺苷(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结构简式:A—P~P~P
6.ATP的形成途径: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能量 能量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DP+Pi
7.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功能:吸收、传递光能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总反应式:CO2+H2O 光 叶绿体 (CH2O)+O2
②过程:
场所 条件 相关反应
光反应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光、酶、色素 1、水在光下分解:H2O→[H]+ 1 2O2
2、ATP形成:ADP+Pi→ATP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H]、ATP、酶 1、CO2的固定:CO2+C5→2C3
2、CO2的还原:C3→C6H12O6+C5+H2O
物质变化 无机物(O2、H2O)→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
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的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方式:植物形成大液泡后:渗透作用吸水
干种子、分生区细胞:吸胀吸水
(3)渗透作用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有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液泡内细胞液和土壤浓度之间的浓度差
(4)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
(6)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示意图:
9.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指除了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6种N、S、P、Ca、Mg、K
微量元素8种Fe、Mn、B、Zn、Cu、Mo、Cl、Ni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①吸收形式:离子
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载体(核糖体)--选择性
能量(线粒体)--呼吸作用
③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①运输:随水走—蒸腾作用是运输矿质离子的主要动力
②利用: 可重复利用:离子:K 缺乏则老叶受害
不稳定化合物:N、P、Mg
不可重复利用:稳定化合物:Fe、Ca 缺乏则新叶受害
10.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代谢: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主要)
① 葡萄糖 合成分解 肝糖元
合成 肌糖元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②当血糖含量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且陆续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20mg/dL范围内;
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
血糖降低至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喝糖水,吃含糖多的食物缓解
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
(2)脂类代谢
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处,多则肥胖;当肝功能不好或者磷脂合成少时会引起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
合成 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氨基酸 氨基转换 形成新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脱氨基 →含氮部分:氨基 转变 尿素
→不含氮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 糖类、脂肪
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
能量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4)三者的转化关系: 糖类 氨基酸
脂质
11.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
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无氧呼吸
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酶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0,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场所 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24[H]+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酒精+CO2(大部分高等植物)
或:丙酮酸→乳酸(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高等动物和人)
总反
应式 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相关
计算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产生CO2量比:有氧:无氧=3:1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消耗葡萄糖的比为:有氧:无氧=1:3
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类型: 自养型: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
①同化作用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能否无机→有机 异养型:人、动物、大多数细菌、真菌
②异化作用 需氧型:
是否需要氧气 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体内寄生虫、破伤风杆菌
(3)新陈代谢类型归纳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异养虚氧型:人、大部分动物、细菌、真菌等(如蘑菇)
自养厌氧型:
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生长素的发现:感光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快,向光侧细胞纵向伸厂慢。
(2)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例子: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4.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②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沙锅内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发育成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5.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雄性激素 睾丸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雌激素 卵巢 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提高血糖含量 孕激素 卵巢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含量 催乳素 垂体 促进对幼仔的照顾行为
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寒冷 过度紧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抑制
7.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①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发育生长
②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含量
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9.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
10.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刺激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
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b、兴奋传递过程: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突触小泡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3.言语区: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听得懂)
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会讲会写,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1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15.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6.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母体 分裂 2个子体,细菌、变形虫、草履虫
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酵母均、水螅
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蘑菇、青霉、曲霉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而成的。
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离体组织或器官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特点: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2)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四子”:配子、精子、孢子为生殖细胞;合子是受精卵)
意义: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
具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注: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3.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2个次级精母细胞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个精细胞 变形 4个精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1个次级卵母细胞 1个第一极体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个卵细胞 3个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4.相关名词解释:
精原细胞:精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
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象,叫做~。
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设体细胞染色体数=2N)
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
染色体: 2N 2N (N→2N) N
DNA : 2N 4N 2N N
2. 这样情况下水会怎样
1、因为柴油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所以不管在容器中加入多少柴油,对三专角形内的空气都不能属产生作用,柴油只在三角形外部起“封闭”作用。即三角形内的空气不会被挤压出去。
2、若当柴油浸过半透膜后,再在三角形内加满水,则当水的压强大于柴油压强时(若柴油相对较少),水会向下渗透出来;当水的压强小于或等于柴油压强时(若柴油相对较多),水就不会向下渗透出来。
可见,若开始时,柴油压强小于水的压强,则水向下渗透出来,因水的密度大于柴油密度,出来的水会沉到容器底部,不会因再接着加柴油而回到三角形里面。
若开始时,柴油压强大于等于水的压强,则水不能向下渗透出来。
3. 怎样学好高一生物
首先,生物在所有科目中是最简单的。
你以前没学没关系,一切可以从零开始,注重基础(这很重要,不要决得很简单懂了就好,一定要很熟练的掌握,变成自己的东西),学完之后一定要做些练习。最多一个月,你就能看到效果,只要你认真学,你就会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回经常复习到以前的知识,这就慢慢补回了,甚至没有必要刻意去学以前没学到的。
在强调一下,基本(也是一些很简单的知识)一定掌握好!
我在高二就把生物基础学得很好了,成绩也很好,高三的生物课本我一个月的生物课程就看完了(上课都不听,自己就能看懂了)。剩下离高考的6个月时间生物课我全用来学其他科作业,但每次考试都能考60以上(72的总分)。这全归功于基础学得扎实!
4. 动物的渗透作用时,哪一部分作为半透膜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31.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酶和ATP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贮存于ATP和NADPH2中。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来完成。碳同化的途径有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碳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
3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浓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份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进入植物体;⑤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
38.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0.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和脂肪才能转变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40.脂肪来源太多时,肝脏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减少时,脂蛋白合成受阻,体内过多的脂肪不能及时搬运出去,在肝脏积累形成脂肪肝,肝脏发生病变后,肝细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渗透到血浆中。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①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属化能自养需氧型。②自养厌氧型:如绿硫细菌。③异养需氧:人和大多数动物。④异养厌氧型:乳酸菌、大肠杆菌、某些寄生虫。另外,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4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两者产生生长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对光敏感点在尖端,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云母片不能使生长素透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没有阻碍。分析植物生长状况一看生长素的产生,有,生长;无,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分布均匀否,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和横向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6.植物激素共有五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每一种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破坏,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动的种类很多,按其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48.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细胞间传递(单向传递):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49.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极体是动物体内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极核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一般的,两栖类和昆虫类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
68.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周围的表面开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羊膜内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5. 物质从密度大的地方小密度小的空间运动
A、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A错误;
B、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B错误;
C、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C错误;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D正确.
故选:D.
6. 半透膜的表面积大小为什么可以影响玻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
用表面积/体积可以视为是一个球体
所以体积越大,速率越慢
这也是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
7. 小分子物质都可以通过半透膜吗
不是全部,半透膜是让某种离子或分子扩散进出的,对不同粒子有选择性的薄膜,在化学上半透膜只允许溶液中的粒子通过,即直径小于一纳米的粒子能通过。
8. 气球会瘪是扩散造成的,那为什么塘溶液里的糖分子不能从半透膜扩散到另一边
气球来瘪和半透膜的实验,原源理都是在微观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扩散。主要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隙造成的。
糖的分子化学式C6H12O5,空间结构,体积很大。半透膜的“孔”很小,水分子H2O相对小得多,可以通过半透膜的“孔”。
就像筛沙子,大的石子过不去,细小的沙子被分离出来。
9. 渗透压与半透膜有关吗
无关吧,和蔗糖浓度有关
10.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所用半透膜为玻璃纸,请回答下列问题:(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
(1)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
(2)图中半透膜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从功能上,半透膜只是利用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靠能量和载体控制物质出入,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完成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
(3)①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KNO3能够通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装置X能出现液面差,装置Y不能出现液面差.故渗透平衡时,X漏斗内的液面高于烧杯里的液面,Y漏斗内的液面等于烧杯里的液面.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选洁净的载玻片分别编号,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制作临时装片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初始状态.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到整个细胞呈现紫色,原因是紫色物质存在于占据了细胞大部分空间的液泡中.
③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蔗糖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不会自动复原,KNO3能被细胞吸收,导致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被消除,从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KNO3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故答案为:
(1)S1>S2
(2)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3)①高于等于
②蒸馏水中央液泡
③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4)KNO3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