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树脂病
1. 柑橘树脂病的病原是什么
柑橘树脂病的病原为:有性阶段称柑橘间座壳,属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真菌。无性阶段称柑橘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
子囊壳球形,单生或群生,埋生于树皮下黑色子座中,具长喙,偶有分枝,基部略粗,先端渐细,突出于子座外,呈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状。内含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内含油球4个。分生孢子器在表皮下形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瘤状孔口。
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为卵形,无色,单胞,内含1~4个油球,一般2个;另一种为丝状或钩状,无色,单胞。前者易萌发,后者则否。
2. 柑橘树脂病是什么病,怎么防治
柑橘树脂病又叫流胶病,防止该病在早春前,锯除枯死枝,集中烧毁,减少桔园菌源。回若枝干发病,则需将坏死答腐烂组织清理一下,用刀片在枝干上纵划几道,用流胶病特效素涂刷枝干,以杀死木质部的残余病菌,连续涂抹3次左右,
3. 柑橘树脂病怎么防治。
柑橘树脂病又叫砂皮病、蒂腐病,是我国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橘区均有分布。本病原菌侵染枝干所发生的病害叫树脂病;侵染果实使其在储藏时腐烂叫蒂腐病;侵染叶片、枝及幼果,使之发生黑斑,叫砂皮病。3种病均属同一病原,可以互相感染。
柑橘树脂病又可分为流胶型和干枯型两种。流胶型症状在发病部位有褐色胶液流出,皮层呈褐色,组织松软,病斑干枯后下陷,死皮开裂脱落,露出木质部。多在甜橙类、温州蜜柑和槾橘等品种上发生。干枯型症状与流胶型的不同之处,在病部干枯下陷后,皮层开裂不严重,被害层保持较长时间不脱落,病斑四周有明显的隆起疤痕。这种症状多在本地早、早橘、朱红、乳橘和南丰蜜橘等宽皮柑橘上发生。两种类型症状的病原菌,均能很深地侵入木质部,使木质部变为浅灰褐色,在病部与健部交界处,有1条很明显的褐色带痕;将患病木质部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到大量的褐色胶液和菌丝体,使植物输导组织功能丧失,引起病株死亡。
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砂皮病,主要为害新叶、嫩枝和未成熟的果实。在患病组织表面有许多散生或密集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硬质胶点,略突起,如砂粒附着。病菌仅为害表皮及表皮下的5~6层细胞。因此,发病迟的对果树影响不大,发病早的则使患病组织发育不良;有时在果皮表面还会出现龟纹状或流泪状症状。另一种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蒂腐病,本书在果实病害部分已经叙述。
4. 柑橘树脂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柑橘树脂病的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冬季防寒,增强树势,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回。低温前培土、灌答水、束草,做好防寒防冻工作。秋季及采收前后,及时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②树干刷白,防止日灼。涂白剂配方:生石灰5kg∶食盐0.25kg∶水20~25kg。
③病枝刮治或涂药。已发病树,于春季彻底刮除病组织,后选用1%硫酸铜或1%抗菌剂401消毒后,以涂白剂刷白。或用刀纵割病部,深达木质部,纵割范围应上下超出病组织1cm左右,割条间隔约0.5cm。涂药时期在4~5月和8~9月,连续2~3次,每次间隔7天。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或抗菌剂40150~100倍液。
④喷药保护。结合防治柑橘疮痂病,于春芽萌动前,喷射一次0.5∶1∶100波尔多液;花落2/3时,以及幼果期各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0.3%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等。
5. 柑桔树脂病用什么药好
柑橘树抄脂病,果实受害:初期出现在果蒂附近呈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变深褐色扩大到脐部,先烂果心,最后致全果腐烂,故有“穿心烂”之称;病果皮坚韧,有革质感。新叶、嫩梢和幼果受害:表面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成为“沙皮”,受害幼果上粒点边缘有裂痕,病健分界明显,影响果实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枝条受害:树枝抵制力较弱的枝条受害不形成沙皮,而形成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有小滴树脂渗出,严重时整枝枯死。防治方法: ①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好防寒工作,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在气温下降前,对1~3年生的幼树进行培土或裹塑料袋防寒,对大树培土;剪除病枝梢,集中烧毁。②每年春芽萌发前可采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一次。
6. 柑桔树脂病是什么
Diaporthe citri(Faw.)Wolf
症状(图2-6)
图2-6 柑桔树脂病
1.病主干 2.病枝 3.病叶 4.病果 5.病原菌子囊壳 6.子囊及子囊孢子 7.子囊孢子萌发 8.分生孢子器 9.卵状分生孢子 10.丝状分生孢子 11.分生孢子萌发
本病又称“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主要为害桶柑及温州蜜柑,其次为晚白柚、柠檬和晚熟橙类。椪柑、文旦、斗柚等感病较少。病菌寄生于绿色枝梢、叶片、果实和主干主枝。枝干被害后,大致表现为流胶和干枯两种类型。
流胶型
在温州蜜柑、槾桔、红桔等品种上发生较为普遍。病斑发生部位大多在主干分叉处或其下的主干上以及经常暴露在阳光的西南向枝干和易遭冻害的迎风部位。病斑最初在栓皮层上呈现很小的裂纹,灰褐或深褐色,水渍状,随即流出初为淡褐色、后为褐色的胶液。裂纹日渐加深扩大,边缘皮层坏死干枯而微翘。有的病斑周缘产生愈合组织,死皮剥落,木质部裸露,现出四周隆起的疤痕。
干枯型
多发生在甜橙和宽皮桔类。如早桔、本地早、南桔、朱红桔等品种上。病部干枯,无显著流胶现象。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但不立即脱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褐色明显隆起的痕带。
不论何种类型,病部的木质部都变成浅灰褐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带。病部栓皮层上和外露的木质部上,可以见到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将病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木质部导管内有大量褐色胶体和菌丝体。
衰弱的果枝或受冻害的枝梢,顶部呈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健部交界处常有少量胶液流出。严重时整枝枯死,表面散生无数小黑点粒(分生孢子器)。结果多的老年果园发生尤为严重。成熟的果实特别是贮运的果实感病后常表现蒂腐症状。在发生枝枯型症状的品种上,其新梢、青果及叶片常呈现许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点粒,使果实、叶片和枝梢表面粗糙,很像粘附有许多细砂粒一样,这种症状称为“砂皮”或黑点。“黑点”的直径为0.5mm,大型病斑呈赤褐色或黑褐色,在果面上常形成泪痕状斑痕。
病原
柑桔树脂病原菌的无性世代为Phomopsis citri Faw.。湖南于个别年份可以看到球形、单生或簇生的子囊壳,埋藏于韧皮部内的黑色子座中。子囊壳直径420—700μm,平均576.8μm。喙部长,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渐细,长达200—800μm,突出于皮层的外子座之处,黑色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形,大小42.3—58.5×12.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为9.8—16.3×3.3—5.9μm,平均12.9×4.2μm,无色、双胞,中部缢缩,内含油球4个,靠近隔膜的油球较大。
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疣状孔口,黑色,直径259—432μm,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卵形,无色,单胞,内含1—4个(一般为2个)油球,大小为7.2—10.8×2.9—3.6μm,平均9.0×3.3μm;;另一种是丝状或钩状,无色,单胞,大小为18.9—39.0×0.98—2.3μm,平均28.4×1.0μm。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有隔膜,宽2.6—6.8μm,分枝菌丝基部狭窄。菌落初期白色绒毛状,有较明显的轮层,后变为乳黄色,中部色较深,边缘稍具缺刻。在25℃下,培养20—58天(一般30—49天)后,形成黑色稍突起的粒块状物(子座)。子座内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后来溢出黄褐色的胶质即孢子堆,或淡黄色的丝带状孢子角。当菌丝生长衰弱时,形成一层很薄的粉絮状物。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卵形分生孢子发芽温度范围为5—35℃,适温为15—25℃。丝状或钩状分生孢子不易发芽。分生孢子终年可产生,在多雨潮湿时产生最多。
发生规律
树脂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枯枝、叶。果上的病斑不能成为侵染源。树脂病菌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枯枝及病死树皮组织内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有性世代一般少见,甚至不产生。翌春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特别是下雨后),越冬的菌丝体恢复生长发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全年均可形成孢子,但以多雨潮湿天气形成最多。孢子器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凝集成黄色纽带状的孢子角。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带菌雨水的飞沫被风吹送,分生孢子可由接种源飞散到30—100m远处。孢子萌发芽管从伤口(冻伤、灼伤、剪口伤、虫伤等)侵入,芽管发展成菌丝向韧皮部、木质部蔓延,患部形成流胶型或干枯型病斑。潜育期在平均气温为21.0—25.3℃时为5—10天,在平均气温为17.9—23.0℃时为6—13天,一般枝龄、树龄大的潜育期短。病部上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的接种体。由于柑桔新生组织活力较强,能够发生保卫反应以阻止病菌的继续侵入;同时由于柑桔油胞内的油质及某些酶对病菌有抑制或杀伤作用,所以病部形成胶质的小黑点,呈现所谓“沙皮”或“黑点”症状。如果病菌从果蒂侵入,则果实在果园里和贮运期间就会发生蒂腐病。
据江西南丰调查,10年生以下的南丰蜜桔树发病严重,随树龄增加,发病有减轻的趋势。发病率南丰蜜桔最高,温州蜜柑次之,南丰红桔未见发病。种植在低洼水田的南丰蜜桔比种植在洲地的发病重,山地发病很少。凡上年受冻和发生少量树脂瘤的病树而未及时处理的桔园,下年树脂病发生特别严重。在病区里本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植株伤口、雨水和温度三个条件的配合。本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从寄主的伤口侵入为害。伤口(冻伤、机械伤等)的产生是本病发生流行的首要条件。寄主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也与本病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别是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及时,偏施氮肥,土层浅薄,土壤保水排水力差,各种病害和灼伤严重,抽发晚秋梢,以及冬季进行重剪或连续几年间作高秆作物的桔园,都会使桔树生势衰弱,容易遭受冻害,从而加重此病的发生。
本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必须在有水湿的情况下才能萌发和进行侵染,病害只在雨季才会发生流行,而在旱季则基本上不发生。病菌的发育最适温为20℃,分生孢子发芽适温为15—25℃,在20℃左右条件下,如果雨水充足和植株发生伤口较多,病害就严重发生。例如,在湖南长沙地区和四川武胜县,每年5—6月和9—10月间(平均气温分别为21.0—25.3℃,降水量分别为187.9—374.1mm和96.1mm),有两次发病高峰,以5—6月发病最为严重。湖南在1954、1969年2个冬天的特大冰冻,都引起了本病的流行,严重的甚至造成毁园。但是,在温度不低于10℃时,病菌仍可生长发育,在温度不低于5℃时,分生孢子仍可萌发。而在这样的低温情况下,特别是冰冻的情况下,柑桔植株生长势衰弱,容易发生冻伤。伤口发生后不易愈合,有利于病菌侵染。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如遇多雨气候,本病往往严重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树脂病应实行以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营造防护林
在建桔园时,营造好防护林,可减少冻害的发生和伤口,从而减轻本病的发生和为害。
2.加强桔园管理,增施肥料,防旱防寒
采果前后增施混合肥(大树每株施堆肥2担,人畜粪1担,过磷酸钙2公斤);对丰产树,特别是连续数年丰产的桔树,要注意增施肥料和提早施肥,以增加树体的营养,迅速恢复树势,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山地桔园要搞好土壤深耕熟化;洲地桔园加强客土。幼龄桔园适时控制水肥,防止抽发晚秋梢。旱季要注意抗旱保墒,及时治虫,防止落叶。海涂柑桔园土壤中含碱量高,常导致本病普遍发生,须采取措施降低土壤中碱的含量。冬季气温下降前,对1—3年生幼树进行培土或束草防寒,对大树主干进行培蔸。霜冻前半个月至霜冻结束时,桔园要经常灌水,叶面喷增温剂(如3%“O、E、D”)或0.5%高脂膜进行防冻,或300亿/g增收菌粉剂2500—5000倍液喷雾。
3.结合修剪,清除病源
10月份以前或翌年早春前结合果树修剪,剪去病虫枝、枯枝及徒长枝,以增强柑桔植株的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树干刷白和涂敷保护剂防止日灼,在盛夏前进行。为了防止伤口积水和病菌的再侵染,促进增生愈伤组织,还可在病部或主干、主枝上敷以黄坭牛粪保护剂(新鲜牛粪70%,黄坭30%,毛发适量,将三者搅拌均匀,即可应用),如果每百公斤中再加入4公斤“五四〇六”一级母菌或疗效较好的药剂,则效果更好。
4.喷药
果园在采果后宜全面喷布波美1度石硫合剂一次,以杀灭病株枝叶上的病菌。春梢萌发前,花落2/3时,以及幼果期喷布1—2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农抗120浓缩液200倍液。
病部涂药法治疗。先用利刀纵刻干、枝上的病部,深达木质部。纵刻长度要超出病组织1cm左右,各刻线间隔约0.5cm宽,然后均匀涂药于纵刻病部及其周围健部组织上。根据树脂病的侵染特点及发病规律,全年涂药两期(4—5月和8—9月),每期视药剂种类及感病程度涂药3—4次(一星期左右一次)。目前疗效高的药剂及使用浓度是50%多菌灵可湿粉剂100—2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401”50—100倍液。或用8—10%的冰醋酸稀释液洗涂病部,再刮去病部腐烂部分,以不伤木质部为准,然后再涂抹稀释的冰醋酸液。果实和叶上的砂皮病,可结合防治疮痂病、溃疡病等,在各次新梢抽发期,特别是春梢和幼果期,及时喷布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
7. 柑橘树脂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
柑橘树脂病又称沙皮病,为害柑橘枝、干、叶和果实。枝干受害,常发生于主内干分叉处或主干部。病部容皮层组织松软、坏死,呈灰褐色或红褐色,渗出褐色的胶液,具恶臭。在高温干燥情况下,病部干枯下陷,微有裂缝,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四周隆起的疤痕,有的皮层不剥落,但病、健交界处,有明显隆起的界线。病部生出许多小黑粒点。叶与未成熟果实受害,病部表面生有许多紫黑色胶质状小粒点,略隆起,表面粗糙,状若沙粒,故又称沙皮病。贮运期间侵害果实,常自蒂部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黄褐色,革质,并向脐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褐色。果心腐烂较果皮快,当果皮变色延及果面1/3~1/2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有“穿心烂”之称。病果味酸苦,病菌可穿透种皮,种子变褐色。
8. 柑橘树脂病的危害症状是什么
此病是来上海地区柑橘的最主要病害源,能危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因发生部位不同又被称为流胶病、黑点病、砂皮病或褐色蒂腐病。发生在枝干上时有流胶和干枯的症状,病斑呈褐色,常流出褐色有异味的胶质黏液,高温干燥的情况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疤痕四周隆起;发生在幼果、新梢和嫩叶上时表现出黑点或砂皮的症状,在病部表面产生无数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略为隆起,像黏附着许多细沙;发生在果实贮藏期间常自蒂部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的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波纹状,深褐色,最后全果穿心烂。
9. 柑橘树脂病的症状有什么特点
为害症状
流胶型: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枝干被害,初期皮层组织松软,有版小的裂纹,水渍状,并权渗出褐色胶液,并有类似的酒糟味。高温干燥情况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干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丰密橘、朱红等品种上,枝干病部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不剥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隆起线,但在高湿和温度适宜时也可转为流胶型。病菌能透过皮层侵害木质部,被害处为浅灰褐色,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痕带。
砂皮或黑点型:幼果、新梢和嫩叶被害,在病部表面产生无数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略为隆起,很像黏附着许多细砂。
10. 化学防治柑橘树脂病的方法是什么
对树脂病的药剂防治一般采取5次常规用药的方法,用药时间分别是:30%春芽萌发达版0.3cm左右时、权花落2/3时、幼果直径1.5~2.0cm时、梅雨季节过后和8月天气闷热潮湿时。果实自幼果期至膨大期应重点进行该病的防控,若遇上梅雨期超长或者梅雨季节过后持续降水应增加防病次数,具体防治指标为在4~9月中若遇持续5天以上降水即应抢降水间隙用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