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污水
❶ 农业与技术的期刊目录
《农业与技术》2014年5期目录
解磷细菌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郎敬,杨洪一,李丽丽,来永才
玉米甘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王新华,郭书亚,尚赏,谢幸华,张艳,卢广远
土壤有机质类型及永胜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黎玉国,伍正菊
粮油作物高效生产技术探讨 孙卫忠
代森锰锌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耿烨,王文娟
水中化学需氧量快速测定实验分析 李伯森,王兵,陈玉波
水稻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试验 谢恒
绿肥不同播种期试验总结 何济桥
不同配方施肥对油菜产量影响研究 张金翅
不同施硼量对油菜黔油28号产量影响试验初探 成小会
甜瓜钾肥量控制的小区试验分析报告 约麦尔·艾麦提,阿布都热依木·肉孜,巴拉提·巴克
河北平泉县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分析 杨晓芙
玉米生产中进口农药与国产农药效果对比 吴丽敏
绿色水稻营养价值解析 刘鹏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大威
植物激素分析方法的研究--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发展应用 周德宝
红寺堡区甘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祁小军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刘静,武海珍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建设探讨与分析 张翠侠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尹侃侃,李视友
爱玉优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分析 李淑芬,刘艳英,王晶,温航
地福来有机复合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 于军华
有效提高种子活力处理技术的研究 张治国
中国种子的发展趋势分析 杨长海
种子引发及其效应的研究现状 米兴旺,陈超,张彦龙
试论基于新形势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化路径 裴玲美
稻米中镉含量的测定及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倪美仙,潘丹杰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孟军
食品加工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应用可行性分析--以恩施州农产品深加工为例 王瑛,喻恩森,张捷,严一红
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吴秉锁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对策探讨 柴敬礼
农村人饮工程建后管理方法探讨 王海忠
某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技术分析 马新江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杨自健
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马秀萍
关于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几点思考 艾木都力·吾守尔
灌区管理改革策略探究 邵奎军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促平安农机创建 刘莉
水稻种植机械化探析 杨文武
水质监测精细化控制措施研究 张静
滴灌是节水灌溉省时增产的有效方式 韩子鑫,宋丽娜
迁安市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 韩玉荣,赵红珊,魏秋艳
水稻覆膜机械装置的结构研究与设计 张玉良
变量施肥机外槽轮排肥器的试验研究 田耘,赵亚祥
浅谈农机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韦谋富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张艳芬
农机与农艺需更深度融合 吕秀红,王桂林
农作物秸秆粉碎设备改进和应用 曹杰
玉米收获机加装四轮驱动装置的特点 徐秀生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顾红
翻板闸在民生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盛利
浅析水利施工技术创新及混凝土施工技术 董高平
对华能铁岭风能发电场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补救措施的研究 毕晓霞
眉县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示范效应 刘瑞,郭志敏,张保利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肖雪毅,刘永辉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杨丽
渭河流域浅山区优良造林树种刺槐 万廷辉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问题与对策 蒙剑
榆树病虫害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探究 赵理
果树栽培管理走环保之路 阮长海
白皮松大田式容器育苗技术 白金海,宋青珍
行道树树种应用与分析 季楠,刘洪昌
森林天然更新技术分析 王鹤霖,袁玉明,苗长安,迟俭生,程晓东
搞好退耕还林工程要点 邹建民
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研究 陈艺辉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探讨 黄仲敏
分析当前造林工作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并挑战 王高峰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邹兆伟
谈如何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钟守钰
林下造林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徐明华
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刘桂彬,张兴武,齐华春
浅析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红梅,齐华春
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 姜俊嘉,原慧杰,齐华春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孟庆敏,孙军,尼同明
浅析落叶松高生长受松瘿小卷蛾的影响 范英利,李剑铎,王明利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 徐华聪,吴明龙
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构建分析 潘雨
试论如何加强营林生产管理 陈英姿,陈凡义,韩艳平,孙金山,常桂平
浅论新时期林业资源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龙凤
乡林业产业发展探讨 杨景宗
油菜育苗移栽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吴惠茹
分析杂交水稻新组合种植比较试验 张玉洪,柏华林,陈忠碧
水稻压缩床土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马旦林,金龙石
膜下滴灌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吐尔逊娜依·恰连,哈丽亚·沙米克,哈丽霞木·玉山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杨志峰,李霞,叶志伟
秋季玉米与红薯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夏宏洋
浅水藕高产栽培技术 花会功
中籼稻新品种在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分析 余蕾
邢台地区白灵菇棚栽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张佩
油茶园地力培肥途径探试 梅明聪,杜一新
柑桔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李群芳
榆林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及栽培研究技术略谈 姜黎黎
果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樊冲
香蕉栽培技术 黎雨金
大豆品种北丰14号大垄窄行密度试验研究 朱连波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 覃耀慕
盐胁迫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 刘文英,刘建霞,张永芳
甘蔗综合栽培技术群体中叶面积光照度和产量的研究 杨玲
玉米铁甲虫发生及防治 牙韩昂
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秦涛
南方地区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设计及应用的探讨 朱永权
浅谈大豆病虫草害的防治 杨晓君
水稻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周永华
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宁新妍
水稻双超双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周应林,舒桂南
西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 罗凯
望都县小麦高产创建综合栽培技术 胡志敏,马志英,姜会,熊彦娣,刘胜海
农家庭院如何防治柿树介壳虫 王立国
无公害蔬菜土肥管控措施探讨 刘西良
有机肥对大棚蔬菜品质影响分析 刘春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分析及存在问题 徐力强
黔东南州种植业污染现状及防治途径分析 徐燕,刘太昭,田爱民
落叶松造林技术探讨 周爱华
关于发展山野菜家植生产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分析 王桂霞,李春艳
浅议梨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苗东升
伊犁河谷气候条件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雷杰,张晓蕾
弥渡县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现状及发展 马殊
山杏嫁接及其管理技术研究 王杰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买向丽
花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周艳丽
保护性耕作农田秸秆残茬管理技术要点 孙向军,黄猛
新疆南疆地区果树下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屈进峰,宋华萍
浅谈沼肥在柑桔种植中的应用 何守生
南方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张贤银
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甘勇
珍贵菌根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张健
梅花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丘莹莹
阳台菜园关键栽培技术解析 何晓亮
新型LED植物补光装置的开发及应用 唐建军,杨国强,任贵仪,王建林,张小龙
浅谈芒果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谢增秀
北方露地蔬菜多茬次栽培技术探研 马晓燕
温室大棚辣椒栽培技术研究 李秋艳
葡萄试管苗热处理脱毒技术研究 肖蕊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问题和措施 韦林燕
现代特色旅游农业体验型园区规划的探讨--以苏州阳澄湖长乐园规划为例 翟为
汀步在园林中运用探讨 盛国祥,钟江波
浅谈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 许正原
植物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的运用 阳余燕
世界有机农业现状探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 夏秀华
锡林郭勒盟草原树木园几种灌木蒸腾量的测定分析 薛孝军
中小城市老公园的提质改造与探讨--以郴州市北湖公园提质改造为例 曹琳
宿根花卉在唐山园林中的应用 张孟羽
浅谈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途径 张凤云,耿世杰
稻田养蟹技术 郑威,李晓媛,薛晓玲
浅析合浦县生猪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彭友雯
酸化剂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薛书民
不同批量诱导方法对家蝇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与分析 褚夫江,刘文彬,吴玉萍,朱家勇
黄金鲫山区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刘家楷
鲤鱼养殖现状及种质问题探讨 卢永进
动物疾病预防与对策 李富
我国猪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蒋兆强
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及建议 梁萍
浅析猪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彭达坚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 谢禄松
浅谈山羊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诊治 和辉,余四娜
如何加强对动物规模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胡俊邦
布鲁氏菌病及其综合防治 夏会民
网箱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张宝栋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贺敬,王国军
前郭县酸雨变化特征分析--以2007~2013年为例 陆晓平,田伟斌,郭丽红
雾滴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陈宝昌,李存斌,王立军,林君堂,刘晓娟,吕海杰
气象台站实景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 张俊杰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防雷常见问题与防护措施 戴琳贵,戴云山,张丽凡
一次低槽东移型寒潮过程分析与预报 姚林塔,郑东旗
Isos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黄艳飞,倪伟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在新疆伊犁地区农业中的运用 张绍云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 何仁碧
论湿地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叶立清
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及发展路径探讨 孙乃华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李菲
县级种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韩碧清
浅析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侠
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原因与水资源关联性分析 陈军
农药市场监管现状及发展思路浅析 杨晓锋
浅谈当前果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肖慧玲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黄花秀
浅谈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区进中,李丽芳
泰顺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 吴碎谈
影响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因素及政策启示--以苏州、嘉兴为例 田浩辰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创新型模式分析--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 王玉霞
对乡村渔业科技入户的几点做法及思考 沙宏伟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黄亚杰
浅析伊春市耕地利用现状与保护建议 张艳华
谈谈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王健,袁世权,齐亚春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探析 张利宝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与对策 韩凤
新形势下的农业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浅谈 韩进伟
广州市售农产品主要重金属含量评价分析 罗曼妮,王强,李洪燕,许丽珠,陈晓珍,吴钟玲
浅谈传统水库管理向现代水库管理的转变 张芙蓉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浅析 李梦楚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探究 吴培英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薛春茂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境理论研究综述 石梅静
长岭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 王奇,尹华
那曲地区冰湖灾害防治的探讨 郑雪芬,刘显波
丹东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 张海波
我国矿山开采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费立冬
试论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李艳萍
浅析建设生态村环境规划的意义 费立冬
北方城市大气污染与防治 李哲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的措施研究 武秀梅,海青
如何提高水文资料在站整编质量 黄铁英,黄铁生
松桉胶合板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黄水仙
以食品安全为基点分析政府监管的创新策略 杨桂强
榆阳国际机场主要鸟类简述 张增坤
科技创新对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的思考 冯炜炜
浅析深圳叶菜类蔬菜生产成本估算 杨素心,陈里贵
木材阻燃涂料 常晓雅,吴静,张蕾,王明枝
钣金零件特征建模研究与应用 黄贵清
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张艳红
奇台县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玉霞
水产品质量安全性因素危害分析 阮学余
资讯要闻
❷ 城市记忆作文 原创
上海的城市记忆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恰恰正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一个巧合,更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城市,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痕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上海作为一座海滨之城,骄傲地挺立于中国最具现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城市队伍之中。上海高水准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每一个人引以为傲。如今,上海正在努力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并为2010年的“世博会”规划市政建设,届时上海定会以精神焕发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佳宾,自豪地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美好前景。而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美好的目标,一座座钢筋水泥构建的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对应的,一片又一片故旧建筑凄然倒下。
这些令人骄傲的城市记忆也许在开发商急功近利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城市记忆串联着珍贵的历史文化精神。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这对于上海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部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易中天说,中国没有哪座城市比广州、上海和香港这些商埠更像一个大商场了。的确,除去购物城、名牌街、写字楼、银行、商场、超市等,上海还会剩下什么?如果我们仅有的这些城市记忆也消失了的话,外来观光者对上海当地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还能有什么体会呢?
城市,自古以来便担当着使生活更为美好的重任,她身上所承载着的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诚然,从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等等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到现在的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城市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然而,这还只是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上,真正美好的生活同样也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城市记忆都是建设精神家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目标。
❸ 青海玉树富裕吗
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王树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9°35′—97°55′,北纬27°35′—36°35′。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邻,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土地总面积为26.7万平方公里(包括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的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2%。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最低点3510米,最高点6621米。高寒是该州气候的基本特点。
玉树古为西羌牦牛种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和多弥二国辖区,唐时为吐番的孙波如,宋时为黎州属下的囊谦小邦之地,元朝归吐蕃等路宣慰司管辖,明朝囊谦五室的贵族僧侣屡被赐号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明末清初玉树各部头人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赠爵为诸台吉;清朝受青海办事大臣直接管辖,为囊谦千户领地,下有百户独立长等部落,民国时期设置玉树、囊谦、称多3县,统由玉树行政督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之下千百户制度因袭如故。
1949年10月,青海省人民解放军军政委员会驻玉树特派员办公处成立,宣告玉树地区已完全由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能。1951年12月25日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99年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镇、47个乡,257个村牧委会。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玉树州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4。1999年底各类牲畜存栏数为268.93万头(只、匹)。全年产羊毛1135吨,牛羊肉2.4万吨。州内主要畜种有藏系羊、牦牛、玉树马和山羊。有草场1,4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1,067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32%。西部有近5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尚待开发利用,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巨大。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乡"。
位置: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9°35′—97°55′,北纬27°35′—36°35′。
面积:26.7万平方公里
人口:25.27万人
行政区划:辖6县,自治州政府驻玉树县
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蒲塘)称多县(周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囊谦县(香达乡)曲麻莱县(约改滩)
概貌:玉树州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4。全州现有江西、东仲和扎扎三大原始林区。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玉树州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景观:文成公主庙、结古寺、竹节寺、岭国寺、麻尼石墙
玉树州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州现有江西、东仲和扎扎三大原始林区,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还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青康公路过境,昔为唐蕃古道要驿;有文成公主庙、结古寺、竹节寺、岭国寺、麻尼石墙等古迹。藏族人民十分喜好歌舞,以“歌舞之乡”闻名。
可可西里地区雪山耸立,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广袤,气候寒冷,常人很难进入,自然景观完好,故野生动物众多。野牦牛、雪豹、藏羚、盘羊、野驴、野骆驼等出没,金雕、红隼等飞翔,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这里距西宁1500多公里,海拔5300多米,是观赏野生动物的理想地方。
❹ 西部青藏铁路的资料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沿线地质复杂,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全线桥隧总长约占线路总长的8%。国家总投资262.1亿元,原定工期6年。设计运送能力为客车8对,单项货流密度500万吨。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铁路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全线投入20亿元用于环保工程,主要用于途经地区的草甸、灌木丛地带的植被移植养护、修建30处野生动物的通道,以及进行冻土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将要动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度地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青藏铁路的修建,将结束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将发挥重要作用。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经过四年建设,于2006年7月试通车。它将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高原黄金旅游线路。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还分布着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在这些无以伦比的自然景观背后,还映衬着千百年来积淀的以藏文化
❺ 青藏公路是哪一年通车的
1954年12月25日,参考资料如下
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2100公里,1954年4月开始动工,青藏公路路基筑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崇山峻岭间,沿线要跨过1公里宽的楚马尔河、冬布纳英莫河、乌兰木伦河(又名滔滔河)、通天河(又名木鲁乌苏河)、黑河,还要翻越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11座大山,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有5座。昆仑山、唐古拉山的气候非常恶劣,山上有永冻层,还有翻浆地带,起初由民工筑路,后因民工不能爆破,改调工兵二团担负这一"难啃"的施工任务。冈底斯山脉的羊八井石峡,是艰险工程之一,两山夹峙,九曲十折,全长15公里,宽仅20至30米,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山漳,流水奔腾,整个石峡酷似一把巨大的石锁,把拉萨的西北大门紧紧锁住。多少世纪以来,来往于黑河拉萨之间的商人、旅行者和朝拜者,只能望"锁"兴叹。
工兵官兵于1954年10月开进羊八井石峡,战士们不畏艰险,日夜奋战,涌现出能连续打千多锤的壮汉和刻苦钻研、提高爆破效率3倍的巧匠,仅用12天时间就将石峡劈开。工兵战士在绝壁上留下豪壮的诗:"跨过昆仑唐古拉,劈开石硖到拉萨;世界屋脊创奇迹,光荣属于毛主席。"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通车。
1974年初,国家决定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基建工程兵1万多名指战员开进青藏线改建工程地质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沿线,在风雪高原苦筑路11年。他们年年3月冒雪上山施工,10月底踏着坚冰下山休整,大多数时间在高寒缺氧的山上修路,看不见青草,看不到绿叶,吃不到新鲜蔬菜,一年四季穿着棉衣,成年累月筑路在高原。240多名干部战士因负伤或患高原病而致残,70多名干部战士在施工中英勇牺牲。干部战士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把沥青路面铺上了"世界屋脊"。11年间,铺设沥青路面554公里,新建桥梁22座,新建涵洞626道,开挖土石818.6万立方米(占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土石方总量的三分之二),完成国家投资4亿多元(占改建工程总投资的52.9%)。
1985年8月底,青藏线改建工程胜利完成。改建后的青藏公路是中国西部的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也是运输效率最高、运营数量最大的高原公路。它对于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新西藏,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经济、巩固国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的历史及建设:
青藏高原地区的铁路建设,始于1958年,当年4月从兰州西面的河口和青海的西宁同时动工修建兰青铁路河口一西宁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干1959年10月竣工通车,全长175公里,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铁路。1958年5月破土动工的甘青铁路,于1961年3月正式运营。
1957年,青藏铁路开始勘测修筑,1960年西宁至海晏段建成通车。进入60年代,因为国民经济困难,青藏铁路曾一度停建。1962年青藏地区全区铁路通车里程仅为205公里。70年代中期,青藏铁路又继续施工修建,1979年铺轨至格尔木市,1981年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这段铁路从西宁向西穿过海北、海西两个民族自治州,全长834公里,198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交付营运。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完成使青藏高原地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095公里。先后建成了大通(酉宁-大通)、柴达尔(哈尔盖-柴达尔)、海湖(克吐-海湖)、茶卡(密尔诺-茶卡)4条支线,总长130多公里,还有51条专用线。至此铁路运输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已初步显示出来,但也反映出其分布的过分偏集。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二期为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途径多年冻土地段550多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5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工程分三个阶段建成:格尔木至望昆段将于2002年11月铺通;望昆至安多段551.7公里将于2005年底铺通;安多至拉萨段441.9公里将于2006年11月铺通;2007年6月全线配套建成。按照青藏铁路建设初步方案,西藏自治区内段建设总投资为160亿元。建成后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采用了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列高原高寒动车,车上办公、急救及生活设施齐全。该车设计安全、可靠、舒适、环保,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列车配有高原供氧系统,采用整仓加氧,该系统可根据车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自动控制制氧机的运作,使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始终保持在人体舒适的水平上,克服旅客的高原反应。对突发、急症病人,该车还设有医疗急救室,可及时进行诊疗。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车设有真空集便装置和污水、污物箱,所有废水、污物均统一收集,统一排放。进气系统为全新结构,可防风雪风沙的进入,非电器件均采取了防紫外线措施。车内设有会议室和配餐室,配餐室内设有微波炉、饮水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的厨房设施。该车还加装了先进的故障诊断、检测系统、GPS电子地图、摄像、影视系统、路轨情况检测装置等。
除青藏铁路外,在规划中的进藏铁路还有3条,即甘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根据比较和论证,青藏铁路在铁路长度、线路桥隧总长及密度、工期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藏铁路总工期仅为6年(其他3线约为30年以上),投资额也是最少的一条。
这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西藏的旅游收入占全区总收入的5%以上,1999年来西藏旅游人数达到45万人次,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13万人次。但由于交通的制约,现在旅行社组团去青藏旅游费用很高,仅交通一项,成都到拉萨的往返飞机票就要2400多元,再加上其他的费用,一个人如果想参团到西藏旅游,费用往往比出境游还高。这条铁路开通后,到西藏旅游将非常方便。青藏铁路将按照速度快(列车时速140公里)、区间大(每50公里一个车站)、维护人员少的原则,建设成一条安全、快捷、舒适、全天候的快速通道。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首发拉萨的城市有北京、成都、重庆、西宁、兰州,之后又陆续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加入青藏铁路的运行,大批的旅游者正通过铁路前往西藏旅游并享受着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西藏高原风光及旅游体验。
青藏铁路建成后,从西宁起算,至拉萨火车站止,全长1956公理,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理,是这是第一阶段于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建成通车的,而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理,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的。
青藏铁路穿越高原冻土,最高海拨5072米,创造了世界高原铁路的建设奇迹。它的建成通车将对推进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发送当地人的生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青藏铁路沿线经过的景点(自格尔木起):
青藏铁路基本与青藏公路基本相伴而行,沿途经过众多的旅游景点及站点:
南山口、甘隆、小南川、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纳赤台、五道梁、秀水河、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唐古拉山、扎江藏布、安多、措那湖、那曲、当雄、羊八井等,最后进入进入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