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工行业废水现状
① 煤化工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是多煤少油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煤化工在储煤丰富的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废水排量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保障。根据我国煤化工的分布来看,煤化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水资源贫乏地区。这就要求煤化工在用水和废水处理方面投入很大的力度,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
随着处理工艺的发展,目前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也不断改进,发展。从其原理上来看主要有物理、化学、生化三个方面,每种都有各自对应的工艺。由于煤化工废水的特点,单纯的一种方法难以处理,这就对煤化工废水的预处理要求提高。现在多采用活性炭结合其它工艺来处理煤化工废水,这是一个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关注点。
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煤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煤焦化和煤气化过程。
1.1焦化过程产生的废水
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炼焦、煤气净化及化工产品的精制等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焦化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主要来源于剩余氨水、粗苯分离水、终冷富余水、焦油水四部分。焦化废水含有多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其中无机化合物主要是大量的铵盐、硫氰化物、硫化物、氰化物等,有机化合物除酚类外,还有单环及多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含氮、硫、氧的杂环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色度高,属较难生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
1.2 煤气化产生的废水
在煤气化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浓度极高的废水,其中含杂环化合物、多环芳烃、酚、硫化物、氰化物和焦油等。因原煤种类、成分、气化工艺及操作等不同,废水水质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不同工艺废水的情况。
② 浅析污水处理 我国工业污水处理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废水种类和数量增加迅猛,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压力加重,并威胁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业废水处理比城市污水处理更为复杂、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废水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总体上看,中国工业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技术问题
工业废水类型复杂。一种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排出不同性质的废水,一种废水又可能含有不同的污染物和不同的污染效应;即使一套生产装置排出的废水,也可能含有几种污染物。同样,在不同的工业企业,虽然产品、原料和加工过程截然不同,也可能排出性质类似的废水。如炼油厂、化工厂和炼焦煤气厂等,均可能排放含油、含酚等物质的废水。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多样。工业废水处理虽然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趋于成熟。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大致有化学处理、生物处理、膜处理等方法,而对于每种不同成分和特性的工业废水,又有不同的处理工艺要求。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和性质多变,至今我国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仍需深化处理。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和城市,工业废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废水主要排入市政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由于我国实行不同的废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需要进一步深化处理。不少未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是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管理问题
1、较大程度上存在“偷排”问题。由于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原因,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偷排”到公共水体,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某个地方官员说的一句话“经济越发达水越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水体污染的事实。这种偷排,不仅存在于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环境保护部曾经公布过一次检查结果,在其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就有国有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名字。
2、存在工业废水处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项重要价值取向。在环保领域,西方国家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也被中国特色地确定为“谁污染谁治理”,并成为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之一。如果说这一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较好实施的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弊端则不断显现。企业的生产规模、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废水成分、特性不同,因而需要有专门的处理技术和工艺,社会化大生产也需要分工。强调“谁污染谁治理”,必然会导致规模不经济问题。
3、“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成为中国特有现象。在工业化扩大供应、城市化创造需求的条件下,“老板发财、政府埋单、群众受害”成为一段时期来的“中国特色”。虽然已提出转变生产方式,但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主要原因是我国低成本扩张阶段还没有结束,重化工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持续一个时期。环境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令行禁止”要求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否则中国的环境质量难以得到真正的改观,这与道路问题无关,而是由环境保护特点和企业趋利性决定的。
三、政策性问题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但是,一些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下降甚至被“投机主义”所替代;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出现执行走样问题;废物处理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存在局限性。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有资金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有些地方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各类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废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排污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少数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由于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时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针对以上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1、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关系。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制衡机制,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关系,不仅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污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应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给予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效”领域,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因此,投资者的盈利必须有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按实际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为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改变我国环境质量不高的现实。因此,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环保设施也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建设,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走向合理。
3、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解决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需要统一管理。进一步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界定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律责任,对环保BOT项目,应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之有法可依。
参考资料:周宏春《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现状与障碍》
③ 给我一篇关于国内化工行业污染现状的论文,一千字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导: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经济损失八千万人民币(保守估计)~导致每年三十五万人提前死亡~~(有何方法?)(拒绝外国工业?)(可是利益上会受损)(健康重要’还是财富重要?)~请大家三思~
据报导:五湖三江都被污染了~~因为招揽连外国他们自己都不敢要的工业’(工业废水’有的很毒)~~唉!我们只管眼前有钱赚~(下一代可怜了)~~祝福大家!
中国大陆三分之二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
④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处于什么地位 应该如何改善(最好有例子)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m3。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此阶段开始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为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m3/d。在此成功经验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几十座。“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到1995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长度约为110062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增加54373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km;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与1990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有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沙、无锡芦村、济南等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新建及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中,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法仍为主流,占90%以上,其余则为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法及与其他处理工艺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净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从国情出发,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1)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仍为重点也是难点; (2)工业废水治理开始转向全过程控制; (3)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4)水质控制指标越来越严; (5)由单纯工艺技术研究转向工艺、设备、工程的综合集成与产业化及经济、政策、标准的综合性研究; (6)污水再生利用提上日程; (7)中小城镇污水污染与治理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⑤ 国内外如何看待废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环境保护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其中,关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也稳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至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6654.2亿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逐年增加,占GDP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逐年下降。2001年共发生1842起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至420起,是2001的1/4。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47.0%。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保护管理体系。与此同时,环境法制建设日臻完善。我国环境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0余项,颁布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60余件。
“十二五”期间全国GDP将达到231.2万亿元。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宏观战略研究环保投入专题和“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超3.4万亿元。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工业废水治理产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共十四章。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环境保护部、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报告对我国工业废水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论述了领先企业运行情况。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论述,从产业层面上剖析产业现状特点,针对产业的供需矛盾阐述了工业废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工业废水产业结构。
⑥ 关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化工行业外部环境趋紧,给行业企业经营带来不少压力,但同时也倒逼一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去年,氮肥行业涌现出不少盈利颇丰的企业,如心连心、鲁西化工、华鲁恒升等。
应该说,企业自主在供应侧方面做出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盈利情况相对更好一些,应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信心明显增强。但是,目前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企业还有限,尚需在全行业形成创新调整转型的氛围。
由于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以及安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化工行业整体增速持续下降、开工严重不足、效益增速较快下滑,下行压力加大。
供需失衡已成为影响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矛盾。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做好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足功夫。
(6)我国化工行业废水现状扩展阅读
从供应侧具体方向来看,近期建议要大力开拓好五大市场:
一是要大力开拓农业、农村市场。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行动计划,这为化肥、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大力开拓专用肥、缓释肥、水溶肥、微量元素肥料和高效低毒新型农药市场;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提供大棚农业所需要的塑料大棚、滴灌器械、大棚作物营养液等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
二是要大力开拓化工新材料市场。在化工行业贸易逆差中,进口量最多的是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市场也是跨国公司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要努力突破化工新材料技术制约的瓶颈,在食品保鲜包装材料、化工建筑新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的供给能力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是要大力开拓专用化学品市场。我国是消费大国,食品添加剂、纺织后处理剂、印染助剂、新型涂料、医药原材料、日用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巨大、技术和价值极高的终端消费市场,我国企业应努力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扩大自给率和占有率。
四是要大力开拓节能环保市场。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废水、废气、废固排放的大户,也是废水、废气、废固治理的专家,节能环保技术和服务将是一个潜力极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是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动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产业投资合作,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
⑦ 重金属废水污染的现状如何
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目前,人们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对重金属废水和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修复。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2003年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Ⅴ类。2004年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黄浦江干流表层沉积物中Cd超背景值2倍,Pb超1倍,Hg含量明显增加;苏州河中Pb全部超标,Cd为75%超标,Hg为62.5%超标。城市河流有35.11%的河段出现总汞超过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18.46%的河段面总镉超过Ⅲ类水体标准,25%的河段有总铅的超标样本出现。葫芦岛市乌金塘水库钼污染问题严重,钼浓度最高超标准值13.7倍。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约为3.4万t,对海洋水体的污染危害巨大。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采样品中铅的超标率达62.9%,最大值超一类海水标准49.0倍;铜的超标率为25.9%,汞和镉的含量也有超标现象。大连湾60%测站沉积物的镉含量超标,锦州湾部分测站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锌,镉,铅的含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国外同样存在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如波兰由采矿和冶炼废物导致约50%的地表水达不到水质三级标准。
可见,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着儿童和成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如人体若摄取了过多的钼元素会导致痛风样综合症,关节痛及畸形,肾脏受损,并有生长发育迟缓,动脉硬化,结蒂组织变性等病症。当前,儿童铅中毒,重金属致胎儿畸形,砷中毒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使重金属污染成为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包括外源控制和内源控制两方面。外源控制主要是对采矿,电镀,金属熔炼,化工生产等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并限制其排放量;内源控制则是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祝你健康
有污水需要处理的单位,如需了解完整污水处理方案或报价,可以通过污水宝发布方案报价海选公告;全国几千家环保公司供您选择,污水宝资深工程师团队帮您寻找最省钱的污水处理方案,货比三家花最少的钱将污水处理达标。
⑧ 我国化工行业的现状(要简洁明了)
化工是国民生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看到的资料说,仅仅涉及到催化剂的过程就占世界生产额的五分之一以上。至于有关的上下游产业更多,从民生衣食住行到国防等等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稍微从中国的化工整体宏观方面,各类产品生产行销市场微观方面说说我对这些问题的一点肤浅的看法,暂时还没有打算写成一个报告。如果大家认为有些意思,请多给一些建议,或者我可以详细写成一份或几份所谓项目计划书或类似Strategic Business Analysis的东西。希望能够对国内的某些行业决策者及某些公司有些帮助。
首先,这涉及到中国化工发展的问题。前些天看到好象吴敬琏说中国不应该发展重化工行业。我不赞同。重化工涉及到中国国民生产的50%以上,且相当长时间这个比率不会下降。中国尚未发展到不要发展重化工的阶段,尤其是现阶段应该作为重点来抓。我从事化工,就从化工说说。即使美日欧,化工很发达且仍在发,尤其是材料生化药剂等等的化工发展很快。对我国来说,涉及到基础原材料特殊材料等等的化工生化不但现在,其实在进一步发达后也仍然应该是个重点。一个国家的发达是个整体的事情,不可能割裂化工不要来真正有效地强盛。这个是必要性。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政府如何规划指导,企业如何优化发展的课题。至于发展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各方面认真面对评估解决问题而已。回避问题,放弃发展是行不通的。
化工生产涉及到中国国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要求,涉及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民生的发展发达的程度来看,中国其实可以说是四个世界共存。许多大城市不亚于第一世界,东部许多地方算是第二世界,但中部广大地区是不发达的第三世界,而中西部西部可算是比第三世界还不如的第四世界了。前几十年确有大发展,这样现在有可能更多的谈谈环保等问题。环保确实欠了大债,本该做得更好些,但不要忘记如果不是现在这个发展了的基础,连谈环保都无从谈起(当然一点儿也不发展或者就没有太必要考虑环保),这里存在个平衡。进一步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从高科技到传统领域个个方面都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并不是现在就程度高级到要超规格的豪华规划,放弃传统行业,不切实际的以做不到的豪华环保要求来限制放弃发展。
现在来看,发展中国的化工要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促进环保。使已有的污染得到康复,这样才好持续发展化工及其它事业。不当的化工导致污染,而污染的解决依赖于良好的化工技术来处理清污染。从还债的角度看,中国也要好好发展化工。环保,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以中国的条件,有良好的矿产原材料自然资源专业劳力等人力资源等等,好好整体规划,注重环保,也可以大力发展化工。绝不能不切实际的自动放弃。所以不是要不要发展重化工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要发展协调的优化的重化工,在化工发展的同时其它方面协调发展,使得成为整个国家实现扎扎实实的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化工不够发达,谦虚点说,比较落后,比如在精细化工等尚远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要有战略规划,政府民间都要努力。人力资源本身上,我认为没有实质性的问题。中国人总体化学水平绝不差,总觉得我和我的同学们高中毕业时的化学水平就不比美国化学专业大学生的化学差。中国的科技人员也完全有能力研究出好的东西来。主要问题是知识未能够有效的转化为产品和财富,这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只是中国化工才这样。为什么会落后?除了人所共知的历史原因,恐怕国民性及制度也有可检讨之处。在国家范围内要鼓励创业发展,消除知识转化为产品和财富的阻力,有机制大力促进才更好。
⑨ 印染废水的我国现状
纺织工业发展主要阻碍之一是环保节能(低碳)问题,环保的主要问题是废水,而约80%纺织废水来自于印染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23亿吨,居各工业行业第3位,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0.60%。纺织工业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量31.4万吨,居各工业行业第4位,占全国工业废水CODCr的7.76%。该数据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实际数据可能要大很多。实际上印染行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比重占99.6%,非公有制企业占95%,大量小企业数据并未统计在内。若以纤维加工量的70%需进行印染加工计,则年排放废水约在30亿吨左右。
印染厂废水处理的问题分析
印染厂废水处理成功的实例较多,但是成效不佳的也不少,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印染厂未分析自身废水特质(水质、水量),照搬他厂经验,结果往往不理想。(2)将城市污水处理的设计规范,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仅仅改变一些参数,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早期,大型印染厂废水集中处理,都由大型设计院负责,而其对印染废水性质不够深入了解,造成很大损失。(3)新技术、新工艺、新药剂未经中试,直接用于工程,造成很多失败。新技术多应经过小试、中试,才能用于工程,一般试规模是工程水量的3%~5%,即最多放大20倍左右。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难有成功案例。工程应该采用最成熟、最稳妥的技术。(4)生产工艺相近的废水,可采用相似的处理工艺,但也要根据水质、水量适当调整技术参数,保证处理水平。(5)实际运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不当,未根据废水变化作适当调整,也是运行不稳定的原因。
仿真丝的兴起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PV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类物质)、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其COD浓度也由原来的数百mg/L上升到2000~3000mg/L,从而使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从70%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传统的化学沉淀和气浮法对这类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也仅为30%左右。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日益成为当今环保行业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