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蒸馏除垢 » 韦氏蒸馏头图样

韦氏蒸馏头图样

发布时间: 2021-03-25 14:39:05

① 韦姓的名人

韦庄
韦应物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
历史名人
韦 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西汉诗人,精于鲁诗,曾任汉楚王太傅。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韦 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时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西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西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
韦 睿: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齐末为上庸太守,梁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
韦 叟: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给后来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韦叟当面说宋武帝当得边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
韦 坚:字子全,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继擢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在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期间,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韦坚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横穿氵产水和灞水,沿渭水向东直抵华阴永丰仓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
韦 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韦 皋: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韦 庄:长安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至五代时诗人、词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 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 坚:广西东兰县东院区巴拉乡却内屯的贫苦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夏秋投身于东兰农民运动,发动组织农会、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势力的斗争。1926年11月进入东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历任乡、区农会执委。1927年8月参加东风凌色四县农军暴动,尔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担任中共东院区委书记、东院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执委、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该区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地各项建设。1931年3月撤入山区游击。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不久押至东兰县城杀害。
韦元恢: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任职后魏绿州刺史。
韦子粲:北朝齐人,官任豫州(今属河南省)刺史。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应物:唐时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后人集其著作成《韦苏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韦绍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淫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起义。金田起义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韦以德:清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
韦朝元: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当丈寨人,清朝南笼(今属贵州省)起义首领。推举能做巫行医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王阿崇)为“皇仙娘娘”,取年号为仙大。韦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号为元顺,并建立丞相,副丞相、总管仙达、仙娘等文武官职,以统率义军。
韦树模:清代广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云卿: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原名秉吉,秉乾,后改名萃。壮族。1916年组织讨袁义军。后到贵州讲武堂学习。1921年回东兰领导农民同土豪劣绅斗争,组织东兰公民会和西兰国民自卫军。1925年1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4月回东兰组织农民协会,任东兰县农民协会军事部长。后创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韦国清:原名邦宽,壮族,广西东兰人。历任新四军纵队副司令员、军调处执行部徐州小组中共代表、山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兼政委。曾任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市长,中共福建省组织部长等职。1950年奉命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应越南民主共和国邀请赴越,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参加指挥边界、奠边府等重大战役。1955年任广西省省长、中共广西省第一副书记。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② 老师们啊!!求助!!几种细菌的区别!谢谢! 巴氏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韦氏梭菌. 求救!!

巴氏杆菌Pasteurella
巴氏杆菌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因1880年巴斯德氏首先自病鸡分离到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而得名。鼠疫杆菌、假结核杆菌、肠道结肠炎杆菌和土拉杆菌原归本属,现前三者改归耶尔森氏菌属,最后一种改归弗朗西斯氏菌属。本属已确定的种有多杀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溶血巴氏杆菌、尿巴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等。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巴氏杆菌氏一种两段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长0.6-2.5微米,宽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本菌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上生成灰白色,湿润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珠状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浊,以后形成黏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装生长,上粗下细。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min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min内可使之死亡。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在厩肥中亦可存活一个月。 用特异性荚膜抗原(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作被动血凝试验,分为A、B、D、E四型血清群;利用菌体抗原(O抗原)作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12个血清型。若将K、O两种抗原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个血清型。该病的病型,宿主特异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与血清型有关。 本菌可使鸡、鸭等发生禽霍乱,使猪发生猪肺疫,使各种牛、羊、兔、马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发生败血症。
溶血性巴氏杆菌
形态、培养和抵抗力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本相似,但在血琼脂上新分离菌菌落产生β溶血,连续继代培养后,溶血性减弱或消失,在羔羊血琼脂上可生成双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上能缓慢生长,菌落为红色,不产生靛基质,一般能发酵乳糖,产酸,对家兔无致病力。根据生化反应和致病性的不同,可分为A和T两个生物型;A型引起牛、绵羊肺炎和新生羔羊败血症;T型引起3月龄以上的羔羊败血症。另外还可按其可溶性荚膜抗原(K抗原)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3、4、10属于T生物型,其余各型均属于A生物型,所有血清型都可见于绵羊、山羊,牛仅见1型。
特点
本属菌体大小(0.3~0.5)×(1.0~1.8)微米。卵圆形或杆状,单个、成对或少数成短链。感染动物体液或组织制片中的菌体两极浓染更为明显。用姬姆萨氏染色液或美兰染色,可见到薄荚膜。普通肉汤即可生长。除产气巴氏杆菌能产生微量气体外,本属各成员均能利用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产生少量酸而不产气,有过氧化氢酶,常有氧化酶、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甲基红(MR)反应阴性,VP反应阴性,适温为37℃。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36.5~40.05%。 本属菌寄生于哺乳动物和禽类,当外界剧变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成为急、慢性病或流行性疾病的病原。人偶有感染成为慢性疾患,如心包炎和被犬、猫咬伤发生脓灶等。 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为害畜、禽最严重,从发病动物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到的菌落基本有两型:一为过45°折光,在低倍显微镜下,呈现鲜明的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色带的Fg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乙型。对小白鼠、家兔和猪毒力强大,每只注射活菌10~200个即可致死,而对家禽每只必须注射10个以上才可致死。 另一为在45°折光下,菌落呈现橘红色,边缘稍带狭窄的黄绿光的FO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甲型。对鸡、鸽毒力强大,对猪的毒力较次,家兔对两型的致死量无甚差异。 在中国,牛、猪、驴和马的多杀巴氏杆菌病绝大多数为Fg型菌所致,家禽流行性巴氏杆菌病都是FO型菌所致。慢性病例中偶尔发现菌落较小、折光下呈现淡蓝色的菌落。自病兔分离的菌落也都是FO型。 多杀巴氏杆菌菌体抗原有12个型,荚膜抗原有5个型,前者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后者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1:A,2:A,1:B等。已知组成的菌型有16个。血清型与宿主的分布有一定关系。细胞壁含有明显的内毒素活性,但未发现外毒素。本菌可引起家禽霍乱的暴发性流行,牛的出血性败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等。国外免疫用的菌苗以加不同佐剂的灭活菌为主,也使用禽霍乱弱毒活菌。中国已于1959年使用弱毒活苗。 其他几个如嗜肺巴氏杆菌可感染牛、小鼠、兔或人,引起胸膜肺炎;溶血巴氏杆菌可感染牛、羊,引起牛、羊肺炎或败血症;巴氏杆菌可在健康人鼻中发现,偶致臭鼻病。可用磺胺药治疗,抗生素与高度免疫血清合用效果更好。

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名称由来
绿脓杆菌的学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当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腊语的pseudo及monas所组成,意即虚假的单元,是早期微生物学用作描述病菌的。而Aeruginosa则是铜绿(即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化学式Cu2(OH)2CO3),正好表达了这种细菌所产生的青色色素。绿脓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以群体效应来调控,就像充满囊肿性纤维化病人肺部绿脓杆菌的生物膜一样。
形态及染色特性
长约1.5~3.0×宽0.5~0.8um,g-。单在,成对或偶尔成短链,在肉汤培养物中可以看到长丝状形态。菌体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能形成芽胞及荚膜。易被普通染料着染,革兰氏阴性。DNA中的G+C克分子为67.2%。
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培养适宜温度为35度,PH值为7.2。 普通琼脂 形成光滑,微隆起,边缘整齐波状的中等大菌落。由于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呈蓝绿色)和荧光素(呈黄绿色),故能渗入培养基内,使培养基变为黄绿色。数日后,培养基的绿色逐渐变深,菌落表面呈现金属光泽。 普通肉汤 均匀混浊,呈黄绿色。液体上部的细菌发育更为旺盛,于培养基的表面形成一层很厚的菌膜。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血液琼脂 由于绿脓杆菌能产生绿脓酶,可将红细胞溶解,故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
生化特性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伯胶糖,单奶糖,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菊糖和棉籽糖,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不产生H2S,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
抗原构造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一是o抗原含有内毒素和原内毒素蛋白质两种成份。原内毒素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不仅存在于不同血清型绿脓杆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细菌以及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细菌中,是一种良好的交叉保护抗原。二是脂多糖,与特异性有密切关系。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如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绿脓杆菌外毒素a为一种热不稳定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66,000,经甲醛或戊二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并被特异性抗毒素中和。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肾脏坏死。外毒素a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即最终使核糖体上延长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但具体过程不同。此外,外毒素a和白喉毒素在蛋白质结构、免疫原性、鞭细胞和敏感动物等方面均有差异。 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甚至败血症。患者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应用抗绿脓杆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继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标本可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素以及生化反应予以鉴定。必要时可用血清学试验确诊。 部分人群体内绿脓杆菌滋生会使尿液呈绿色。
抵抗力
本菌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兰氏阴性菌强大。1:2000的洗必太,度米芬和新洁尔灭,1:5000的消毒净在5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0.5-1%醋酸也可迅速使其死亡.有些菌株对磺胺,链霉素,氯霉素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性。青霉素对此菌无效,但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E,氨基甙类、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匹罗、头孢唑南等,后两种为三线抗菌药物,应慎用)等抗生素作用较明显,一些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比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对绿脓杆菌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有效率约为80%。磷霉素对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以上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绿脓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由于绿脓杆菌菌型多,与毒力有关的物质也有多种,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制之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3) 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达到其作用靶位。(4) 形成生物膜。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0 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高倍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图像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特点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大肠杆菌—纳米级图像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杆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征
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
培养特性
非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6h即开始生长,24h菌落可达2~4mm,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偶尔可见边缘呈锯齿状或放射条纹的粗造形菌落。大多数A型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内层是狭窄的β-溶血环,外层是较宽的半溶血环。在庖肉培养中,上部肉汤混浊,肉渣淡红色,不被消化,产气较多,可将覆盖在肉汤使凡士林上冲,汹涌发酵,卵磷脂酶阳性。

③ 韦氏是什么意思吗

韦氏一般指韦姓,还有一种就是古代官家的老婆,姓韦,也叫韦氏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韦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50姓“鲁韦昌马,苗凤花方”。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65姓,在2008年列为第在68姓,共有370多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万人,第一大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起源
编辑
源流一
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
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
源流三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源流四
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元哲

为彭祖玄孙(彭祖生潈,潈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
分布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
韦氏为水族第一大姓。
属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24个古怪符号,在水族的水书里保存了22个。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国姓氏人数排行榜中第68位。

④ 洛氏硬度和韦氏硬度转换

洛氏硬度的含意:在规定的外加载荷下,将钢球或金刚石压头垂直压入试件表面,产生压痕,测试压痕深度,利用洛氏硬度计算公式HR=(K-H)/C便可计算出洛氏硬度。简单说就是压痕越浅,HR值越大,材料硬度越高。
HRC表示试验载荷1471.1N(150KG-F)使用顶角为120度的金刚石圆锥头试压。比如HRC60,即代表在试验载荷为150kg下,使用顶角为120度的金刚石圆锥压头时,试件的压痕深度为0.08mm。
具体你可以自己算着看.

⑤ 分馏实验步骤

把酒精灯放在铁架抄台上,根据酒精灯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
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蒸馏烧瓶上塞好带温度计的橡皮塞。
连结好冷凝管。把冷凝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冷凝管进水口的橡皮管的另一端和自来水龙头相连接,将和出水口连接的橡皮管的另一端放入水槽中
检查气密性(利用对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检查)。
向蒸馏烧瓶中放几片碎瓷片,再用漏斗向烧瓶中加入原油,塞好带温度计的橡皮塞;把接受器连接在冷凝管的末端,并伸入接受装置(如锥形瓶)中。

⑥ 关于韦氏分馏柱可以分离沸点相差多少度的两个物质的问题

沸点相差这么近还用韦氏分馏柱,韦氏分馏柱适用于分离少量且沸点差距较大的液体。。。还是想想其他方法吧,或者用填充分馏柱,尽量使用理论踏板数高的分馏柱,韦式理论塔板数只有2-3左右。至于常压和减压其实差不了多少了,减压另一层意思就是你在低温度下就可以使底物达到沸点处,就是说如果你的底物沸点100度内还是可以用常压,沸点高的话用减压分流

⑦ 什么是分馏

按图装配好分馏装置。在圆底烧瓶里加入待分馏的液体混合物,加入几颗沸石,配上韦氏分馏柱、温度计和冷凝管、承接管、锥形瓶等。分馏柱要用石棉布包起来,以减小室温的影响。分馏时为了保温还应选择适当的热浴,使温度平稳上升。当有液滴滴出后,馏出液的速率应控制在每2~3秒钟1滴。当低佛点的组分蒸完后,可以逐渐升高温度,另换一只锥形瓶承接馏出液。当达到第二低组分沸点时,将有第二组分的馏分液滴出。 分馏的注意事项 ①为了减少分馏柱热量的散失,一般分馏柱先要用石棉布(或玻璃布)包好。 ②要选择好回流比,控制好恒定的蒸馏速率,并使相当量的液体沿着蒸馏柱流回到烧瓶中。 ③混合液中被分馏的组分沸点相差愈小,对分馏柱的要求愈高。例如,分离沸点相差10℃左右的混合物,要较精细的分馏装置。沸点相差25℃左右时,可以用简单的分馏装置。沸点相差100℃以上,可以不用分馏柱,直接蒸馏即可。精密的分馏或分馏物沸点较高时,应在分馏柱上加保温和恒温装置。沸点高而容易分散的分馏物,要采用减压分馏装置。 ④分馏物能生成恒沸混合物(如水和乙醇)的,不能用分馏的方法分离,而应该用化学方法处理

⑧ 英语 英语翻译 求翻译这一篇文章,翻译的好的话我会追加悬赏的 英语大神们来

2环戊烯酮
1 合成过程
首先准备250ml圆底烧瓶1个、用于真空过滤的短路径蒸馏头,1个冷凝器,1个用于接受冷凝液的收集瓶,安装备用。然后将100g(1摩尔)的2、3环戊烯二醇和2、4环戊烯二醇混合液放置于250ml的圆底烧瓶内,并将少量的金刚砂 沸腾石加入其中。将上述混合液加热至50-55℃,收集瓶用并来冷凝。至此,将装有混合物烧瓶暂时打开,然后加入1-2g对甲苯磺酸单水合物,然后立刻密闭烧瓶,瓶内压力瞬间降低到10-15mm汞柱。然后继续小心加热,当过滤口温度上升至55-60℃的时候,水和2环戊烯酮的混合物开始分离,为了保持理想的蒸馏速度,温度应该逐步升高。
当蒸馏瓶内有机液仅剩下10%的时候,反应宣告结束。一般需要蒸馏需要60-60分钟。

将含有水、2环戊烯酮和商量的环戊烯二醇蒸馏液溶于150ml的二氯甲烷,然后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溶质和残留物需要通过韦氏柱进行分离。经过预热(55-60℃)后,可以收集到44-49g的含有53-60%的2-环戊烯酮(纯品沸点为151-154),环戊二烯醇可以通过在0.1毫米汞柱下蒸馏罐渣进行回收。The Forerun已经含有可观的环戊烯酮,不过在最终蒸馏前还需要后续的制备过程。
2注解
1过滤管要短且畅通,蒸馏过程的任何中断行为都会导致酸中的环戊烯酮酯化,由于该物质对氧气敏感,所以不需要 capillary bleed。
2 可以通过一个由变压器控制250瓦的红外加热灯作为加热设备,操作方便。如果反应过快,产热过多,要尽快的去除加热器。如果使用油浴,温度就可以逐步升高,当提高到150℃,反应基本结束。
3 如果该阶段温度超过60摄氏度,相当多的二醇会和产物发生共馏,造成产率下降。如果温度在60℃以下依然无法获得足够的产物,那么则将分流瓶降温到50℃以下后,再加入几克的酸。
3讨论

以往置备该物质时基本是通过2氯环戊烯及其缩酮脱去1分子的HCl得到的。3—氯基和3-羟基环戊烯的氧化以及通过双氧水直接氧化环戊烯均可用于置备该化合物,环戊烯酮还可以从1-二环戊二烯醇(1dicyclopentadienol)置备。

⑨ 制备乙酰苯胺时,为什么要选用韦氏分馏柱

采用醋酸法吧,因为醋酸和水的沸点比较接近,选用韦氏分馏柱能尽可能蒸出水而少蒸出原料醋酸。

⑩ 韦氏硬度给几个测量值

韦氏硬度计是测量铝合金硬度计的。
范围是0-20HW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